《庄子集释》第十章 庄子集释卷四上清 · 郭庆藩
外篇骈拇第八【一】
【一】【释文】举事以名篇。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一】。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二】。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三】。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四】;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五】,而多方(一)于聪明之用也【六】。
【一】【疏】骈,合也;〔拇,足〕大〔指〕(二)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出乎性者,谓此骈枝二指,并禀自然,性命生分中有之。侈,多也。德,谓仁义礼智信五德也。言曾史禀性有五德,蕴之五藏,于性中非剩也。
【释文】《骈》步田反。广雅云:并也。李云:并也。《拇》音母,足大指也。司马云:骈拇,谓足拇指连第二指也。崔云:诸指连大指也。《枝指》如字。三苍云:枝指,手有六指也。崔云:音歧,谓指有歧也。◎卢文弨曰:歧当作岐,后人强分之。《而侈》昌是反,徐处豉反。郭云:多貌。司马云:溢也。崔云:过也。《于德》崔云:德,犹容也。
【二】【注】夫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此则骈赘皆出于形性,非假物也。然骈与不骈,其性(三)各足,而此独骈枝,则于众以为多,故曰侈耳。而惑者或云非性,因欲割而弃之,是道有所不存,德有所不载,而人有弃才,物有弃用也,岂是至治之意哉!夫物有小大,能有少多,所大即骈,所多即赘。骈赘之分,物皆有之,若莫之任,是都弃万物之性也。
【疏】附生之赘肉,县系之小疣,并禀形以后方有,故出乎形哉而侈性者,譬离旷禀性聪明,列之藏府,非关假学,故无侈性也。
【释文】《附赘》章锐反。广雅云:疣也。释名云:横生一肉,属着体也。一云:瘤结也。《县》音玄。《疣》音尤。《而侈于性》司马云:性,人之本体也。骈拇,枝指,附赘,县疣,此四者各出于形性,而非形性之正,于众人为侈耳。于形为侈,于性为多,故在手为莫用之肉,于足为无施之指也。王云:性者,受生之质;德者,全生之本。骈枝受生而有,不可多于德;赘疣形后而生,不可多于性。此四者以况才智德行。◎俞樾曰:性之言生也。骈拇枝指,生而已然者也。故曰出乎性。附赘县疣,成形之后而始有者也,故曰出乎形。德者,所以生者也。天地篇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是也。骈拇枝指出乎性,而以德言之则侈矣;附赘县疣出乎形,而以性言之则侈矣。崔云:德,犹容也,司马云:性,人之本体也。混性与德与形而一之,殊失其旨。◎家世父曰:释文引王云:性者,受生之质;德者,全生之本。骈拇枝指,与生俱来,故曰出于性;附贽县疣,形既具而后附焉,故曰出于形。《夫》音符。发句之端放此。《至治》直吏反。《之分》符问反。后可以意求。《物皆有之》之,或作定。 【三】【注】夫与物冥者,无多也。故多方于仁义者,虽列于五藏,然自一家之正耳,未能与物无方而各正性命,故曰非道德之正。夫方之少多,天下未之有限。然少多之差,各有定分,毫芒之际,即不可以相跂,故各守其方,则少多无不自得。而惑者闻多之不足以正少,因欲弃多而任少,是举天下而弃之,不亦妄乎!
【疏】方,道术也。言曾史之德,性多仁义,罗列藏府而施用之,此直一家之知,未能大冥万物。天能与物冥者,故当非仁非义而应夫仁义,不多不少而应夫多少,千变万化,与物无穷,无所偏执,故是道德之正(言)〔也〕。
【释文】《五藏》才浪反,后皆同。黄帝素问云:肝心脾肺肾为五藏。
【四】【注】直自性命不得不然,非以有用故然也。
【疏】夫骈合之拇,无益于行步,故虽有此连,终成无用之肉;枝生于手指者,既不益操捉,故虽树立此肉,终是无用之指也。欲明禀自然天性有之,非关助用而生也。
【五】【注】五藏之情,直自多方耳,而少者横复尚之,以至淫僻,而失至当于体中也。
【疏】夫曾史之徒,性多仁义,以此情性,骈于藏府。性少之类,矫情慕之,务此为行,求于天理,既非率性,遂成淫僻。淫者,耽滞;僻者,不正之貌。
【释文】《淫僻》本又作辟,匹亦反,徐敷赤反。注及篇末同。《于仁义之行》下孟反。崔云:骈枝赘疣,虽非性之正,亦出于形,不可去也。五藏之情,虽非道德之正,亦列于性,不可治也。今设仁义之教以治五藏之情,犹削骈枝赘疣也,既伤自然之理,更益其疾也。《横复》扶又反。(徐)〔除〕篇末注皆同。《至当》丁浪反。后皆仿此。
【六】【注】聪明之用,各有本分,故多方不为有余,少方不为不足。然情欲之所荡,未尝不贱少而贵多也,见夫可贵而矫以尚之,则自多于本用而困其自然之性。若乃忘其所贵而保其素分,则与性无多而异方俱全矣。
【疏】言离旷素分,足于聪明,性少之徒,矫情为尚,以此为用,不亦谬乎!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方作□。(二)三字依释文补。(三)世德堂本性作于。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一】。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一)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二】。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三】。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闲,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四】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五】。
【一】【疏】斧形谓之黼。两己相背谓之黻。五色,青黄赤白黑也。青与赤为文,赤与白为章。煌煌,眩目貌也。岂非离朱乎?是也。已,助声也。离朱,一名离娄,黄帝时明目人,百里察毫毛也。 【释文】《黼黻》音甫,下音弗。周礼云: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煌煌》音皇。广雅云:光也。向崔本作●。向云:马氏音煌。毛诗传云:皇皇,犹煌煌也。煌,又音晃。◎卢文弨曰:旧作光光也,今据本书删一光字。《非乎》向云:非乎,言是也。《离朱》司马云:黄帝时人,百步见秋毫之末,一云:见千里针锋。孟子作离娄。《是已》向云:犹是也。
【二】【注】夫有耳目者,未尝以慕聋盲自困也,所困常在于希离慕旷,则离旷虽性聪明,乃是乱耳目之主也。
【疏】五声,谓宫商角征羽也。六律,黄钟大吕姑洗蕤宾无射夹钟之徒是也。六律阳,六吕阴,总十二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八音也。非乎,言滞着此声音,岂非是师旷乎。师旷,字子野,晋平公乐师,极知音律。言离旷二子素分聪明,庸昧之徒横生希慕,既失本性,宁不困乎!然则离旷聪明,乃是乱耳目之主也。
【释文】《五声》本亦作五音。《师旷》司马云:晋贤大夫也,善音律,能致鬼神。史记云: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
【三】【注】夫曾史性长于仁耳,而性不长者横复慕之,慕之而仁,仁已伪矣。天下未尝慕桀跖而必慕曾史,则曾史之簧鼓天下,使失其真性,甚于桀跖也。
【疏】枝于仁者,谓素分枝多仁义,(由)〔犹〕如生分中枝生一指也。擢用五德,既偏滞邪淫,仍闭塞正性。用斯接物,以收聚名声,遂使苍生驰动奔竞,(由)〔犹〕如笙簧鼓吹,能感动于物欣企也。然曾史性长于仁义,而不长者横复慕之,舍短效长,故言奉不及之法也。擢,拔;谓拔擢伪德,塞其真性也。曾者,姓曾,名参,,字子鱼,卫灵公臣。此二人并禀性仁孝,故举之?字子舆,仲尼之弟子。史者,姓史,名。
【释文】《擢德》音濯。司马云,拔也。◎王念孙曰:塞与擢义不相类。塞当为搴,擢,搴,皆谓拔取之也。广雅云:搴,取也,(楚词离骚注及史记叔孙通传索隐引许慎,并与广雅同。方言作攓,云:取也,南楚曰攓。说文作●,云:拔取也。)拔也。(樊光注尔雅及李奇注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并与广雅同。)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务为仁义以收名声,非谓塞其性也。淮南俶真篇曰:俗世之学,擢德攓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毫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又曰: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攓取吾情。皆其证也。隸書手字或作●,(若?字作舉,●字作奉之類。)故搴字或作●,形与塞相似,因讹而为塞矣。《簧鼓》音黄,谓笙簧也行义。《跖》之石反。?也。曾参行仁,史?。鼓,动也。《曾史》曾参史
【四】【注】夫骋其奇辩,致其危辞者,未曾容思于梼杌之口,而必竞辩于杨墨之闲,则杨墨乃乱群言之主也。
【疏】杨者,姓杨,名朱,字子居,宋人也。墨者,姓墨,名翟,亦宋人也,为宋大夫;以其行墨之道,故称为墨。此二人并墨之徒,禀性多辩,咸能致高谈危险之辞,鼓动物性,固执是非;(由)〔犹〕如缄结藏匿文句,使人难解,其游心学处,惟在坚执守白之论,是非同异之闲,未始出非人之域也。蹩●,(由)〔犹〕自持也,亦用力之貌。誉,光赞也。杨墨之徒,并矜其小学,炫耀众人,夸无用之言,惑于群物。然则杨墨岂非乱群之师乎?言即此杨墨而已也。
【释文】《累》劣彼反。《瓦》危委反,向同,崔如字。一云:瓦当作丸。《结绳》(本)〔李〕(二)云:言小辩危词,若结绳之累瓦也。崔云:聚无用之语,如瓦之累,绳之结也。《窜》七乱反。尔雅云:微也。一云藏也。《句》纪具反。司马云:窜句。谓邪说微隐,穿凿文句也。一音钩。《敝》本亦作蹩。徐音婢,郭父结反,李步计反。司马云:罢也。《跬》徐丘婢反,郭音屑。向崔本作●。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马同。李却垂反。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誉》音余。◎家世父曰:释文,敝跬,分外用力之貌。今案跬誉犹云咫言。方言,半步为跬。司马法,一举足曰跬。跬,三尺也。跬誉者,邀一时之近誉也。敝,如周礼弓人筋欲敝之敝,谓劳敝也。敝精罢神于近名而无实用之言,故谓之骈于辩。《杨墨》崔李云:杨朱墨翟也。《容思》息嗣反。《梼杌》上徒刀反。下音兀。
【五】【注】此数子皆师其天性,直自多骈旁枝,各自是一家之正耳。然以一正万,则万不正矣。故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疏】言此数子皆自天然聪明仁辩,(由)〔犹〕如合骈之拇,傍生枝指,禀之素分,岂由人为!故知率性多仁,乃是多骈傍枝之道也。而愚惑之徒,舍己效物,求之分外,由而不已。然摇动物性,由此数人,以一正万,故非天下至道正理也。
【释文】《此数》色主反。下文此数音同。
【校】(一)赵谏议本钟作钟。(二)李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一】。故合者不为骈【二】,而枝者不为跂(一)【三】;长者不为有余【四】,短者不为不足【五】。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六】。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七】。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八】!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九】?
【一】【注】物各任性,乃正正也。自此已下观之,至正可见矣。
【疏】以自然之正理,正苍生之性命,故言正也。物各自得,故言不失也。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亦我之性命也,岂远哉!故言正正者,以不正而正,正而不正(之无)言〔之〕也(二)。自此以上,明矫性之失;自此以下,显率性之得也。◎俞樾曰:上正字乃至字之误。上文云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此云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两文相承。今误作正正,义不可通。郭曲为之说,非是。
【二】【注】以枝正合,乃谓合为骈。
【三】【注】以合正枝,乃谓枝为跂。 【疏】以枝望合,乃谓合为骈,而合实非骈;以合望枝,乃谓枝为跂,而枝实非跂也。
【释文】《不为跂》其知反。崔本作枝,音同。或渠支反。
【四】【注】以短正长,乃谓长有余。 【五】【注】以长正短,乃谓短不足。
【疏】长者,谓曾史离旷杨墨,并禀之天性,蕴蓄仁义,聪明俊辩,比之群小,故谓之长,率性而动,故非有余。短者,众人比曾史等不及,故谓之短,然亦天机自张,故非为不足。
【六】【注】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损益之。
【疏】凫,小鸭也。鹤,鸧之类也。胫,脚也。自然之理,亭毒众形,虽复修短不同,而形体各足称事,咸得逍遥。而惑者方欲截鹤之长续凫之短以为齐,深乖造化,违失本性,所以忧悲。
【释文】《凫》音符。《胫》形定反。释名云:茎也,直而长,如物茎也。本又作?。《鹤》户各反。《断之》丁管反。下及注同。 【七】【注】知其性分非所断续而任之,则无所去忧而忧自去也。 【疏】夫禀性受形,佥有崖量,修短明暗,素分不同。此如凫鹤,非所断续。如此,即各守分内,虽为无劳去忧,忧自去也。
【释文】《去忧》起吕反。注去忧、去也同。 【八】【注】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
【释文】《意》如字。下同。亦作医。
【九】【注】恐仁义非人情而忧之者,真可谓多忧也。
【疏】噫,嗟叹之声也。夫仁义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效。彼仁人者,则是曾史之徒,不体真趣,横生劝奖,谓仁义之道可学而成。庄生深嗟此迷,故发噫叹。分外引物,故谓多忧也。(非)其〔非〕(三)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云岐作跂。今本作跂,疑释文云崔本作枝之枝系岐字之误,故云或渠支反。(二)之无二字依刘文典补正本删,并以之字属言字下。(三)其非依正文改。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一】。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二】;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三】。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四】!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五】?
【一】【注】谓之不足,故泣而决之;以为有余,故啼而龁之。夫如此,虽(一)群品万殊,无释忧之地矣。唯各安其天性,不决骈而龁枝,则曲成而无伤,又何忧哉!
【疏】龁者,啮断也。决者,离析也。有余于数,谓枝生六指也。不足于数,谓骈为四指也。夫骈枝二物,自出天然,但当任置,未为多少。而惑者不能忘淡,固执是非,谓枝为有余,骈为不足,横欲决骈龁枝,成于五数。既伤造化,所以泣啼,故决龁虽殊,其忧一也。
【释文】《龁》李音纥,恨发反,齿断也。徐胡勿反。郭又胡突反。《啼》音提。崔本作谛。 【二】【注】兼爱之迹可尚,则天下之目乱矣。以可尚之迹,蒿令有患而遂忧之,此为陷人于难而后拯之也。然今世正谓此为仁也。
【疏】蒿,目乱也。仁,兼爱之迹也。今世,犹末代。言曾史之徒,行此兼爱,遂令惑者舍己效人,希幸之路既开,耳目之用乱矣。耳目乱则患难生,于是忧其纷扰,还救以仁义。不知患难之所兴,兴乎圣迹也。
【释文】《蒿目》好羔反。司马云:乱也。李云:蒿目,快性之貌。◎卢文弨曰:今本快作决(二)。◎俞樾曰:司马与郭注共以蒿目二字为句,解为乱天下之目,义殊未安。蒿乃●之假字。玉篇目部:●,庾鞠切,目明又望也。是●为望视之貌。仁人之忧天下,必为之●然远望,故曰●目而忧世之患。●与蒿,古音相近,故得通用。诗灵台篇白鸟翯翯,孟子梁惠王篇作鹤鹤,文选景福殿赋作●●。然则蒿之通作●,犹翯之通作鹤与●矣。周易文言传:确乎其不可拔。说文土部曰:塙,坚不可拔也。即本易义。是确与塙通,亦其例也。《蒿令》力呈反,下同。《于难》乃旦反。《后拯》拯救之拯。
【三】【注】夫贵富所以可饕,由有蒿之者也。若乃无可尚之迹,则人安其分,将量力受任,岂有决己效彼以饕窃非望哉?
【疏】饕,贪财也。素分不怀仁义者,谓之不仁之人也。意在贪求利禄,偷窃贵富,故绝己之天性,亡失分命真情,而矫性伪情,舍我逐物,良由圣迹可尚,故有斯弊者也。是知抱朴还淳,必须绝仁弃义。
【释文】《饕》吐刀反。杜预注左传云:贪财曰饕。
【四】【疏】此重结前旨也。◎庆藩案意读为抑。抑或作意,语词也。论语学而篇抑与之与,汉石经作意。墨子非命篇意将以为利天下乎,晏子春秋杂篇意者非臣之罪乎,汉书叙传曰,其抑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抑者与意者同,并与此句法一例。或言意者,或单言意,义亦同也。
【五】【注】夫仁义自是人情也。而三代以下,横共嚣嚣,弃(三)情逐迹,如将不及,不亦多忧乎!
【疏】自,从也。三代,夏殷周也。嚣嚣,犹讙聒也。夫仁义者,出自性情。而三代以下,弃情徇迹,嚣嚣竞逐,何愚之甚!是以夏行仁,殷行义,周行礼,即此嚣嚣之状也。
【释文】《嚣嚣》许桥反,又五羔反。字林云:声也。崔云:忧世之貌。
【校】(一)世德堂本虽作举。(二)释文原刻作快,世德堂本作决。(三)世德堂本弃作乘。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一】;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二】;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三】。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四】。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五】。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六】。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七】,使天下惑也【八】!
【一】【疏】钩,曲;绳,直;规,圆;矩,方也。夫物赖钩绳规矩而后曲直方圆也,此非天性也;(谕)〔喻〕人待教迹而后仁义者,非真性也。夫真率性而动,非假学也。故矫性伪情,舍己效物而行仁义者,是减削毁损于天性也。
【二】【疏】约,束缚也。固,牢也。侵,伤也。德,真智也。夫待绳索约束,胶漆坚固者,斯假外物,非真牢者也;喻学曾史而行仁者,此矫伪,非实性也。既乖本性,所以侵伤其德也。 【三】【疏】屈,曲也。折,截也。呴俞,犹妪抚也。揉直为曲,施节文之礼;折长就短,行漫澶之乐;妪抚偏爱之仁,呴俞执迹之义。以此伪真,以慰物心,遂使物丧其真,人亡其本,既而弃本逐末,故失其真常自然之性者也。此则总结前文之失,以生后文之得也。
【释文】《屈》崔本作诎。《折》之热反,谓屈折支体为礼乐也。《呴》况于反,李况付反。本又作伛,于禹反。《俞》音臾,李音喻。本又作呴,音诩,谓呴喻颜色为仁义之貌。
【四】【疏】夫天下万物,各有常分。至如蓬曲麻直,首圆足方也,水则冬凝而夏释,鱼则春聚而秋散,斯出自天然,非假诸物,岂有钩绳规矩胶漆纆索之可加乎!在形既然,于性亦尔。故知礼乐仁义者,乱天之经者也。又解:附离,离,依也。故汉书云,哀帝时附离董氏者,皆起家至二千石,注云:离,依之也。 【释文】《纆》音墨。广雅云:索也。《索》悉各反。下同。
【五】【注】夫物有常然,任而不助,则泯然自得而不自觉也。
【疏】诱然生物,禀气受形,或方或圆,乍曲乍直,亭之毒之,各足于性,悉莫辨其然,皆不知所以生,岂措意于缘虑,情系于得失者乎!是知屈折呴俞,失其常也。 【六】【注】同物,故与物无二而常全。
【疏】夫见始终以不一者,凡情之闇惑也;睹古今之不二者,圣智之明照也。是以不生而生,不知所以生,不得而得,不知所以得;虽复时有古今而法无亏损,千变万化,常唯一也。 【七】【注】任道而得,则抱朴独往,连连假物,无为其闲也。
【疏】奚,何也。连连,犹接续也。夫道德者,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可以圣智求,安得以形名取!而曾史之类,性多于仁,以己率物,滞于名教,束缚既似缄绳,执固又如胶漆,心心相续,连连不断。怀挟此行,遨游道德之乡者,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徒希企尚之名,终无功用之实,筌蹄不忘鱼兔,又丧已陈刍狗,贵此何为也!
【释文】《连连》司马云:谓连续仁义,游道德间也。
【八】【注】仁义连连,祇足以惑物,使丧其真。
【疏】仁义之教,聪明之迹,乖自然之道,乱天下之心。 【释文】《祇足》音支。《使丧》息浪反。下已丧同。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一】。何以知其然邪【二】?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四】?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五】。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六】。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七】。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八】。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九】。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一0】,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一一】,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一二】!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一三】。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一四】
【一】【注】夫东西易方,于体未亏;矜仁尚义,失其常然,以之死地,乃大惑也。
【疏】夫指南为北,其迷尚小;滞迹丧真,为惑更大。
【二】【疏】然,如是也。此即假设疑问以出后文。 【三】【注】夫与物无伤者,非为仁也,而仁迹行焉;令万理皆当者,非为义也,而义功见焉;故当而无伤者,非仁义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驰,弃我徇彼以失其常然。故乱心不由于丑而恒在美色,挠世不由于恶而恒由仁义,则仁义者,挠天下之具也。
【疏】虞氏,舜也。招,取也。挠,乱也。自唐尧以前,犹怀质朴;虞舜以后,淳风渐散,故以仁义圣迹,招慰苍生,遂使宇宙黎元,荒迷奔走,丧于性命,逐于圣迹。
【释文】《以挠》而小反,郭呼尧反,又许羔反。广雅云:乱也。又奴爪反。◎俞樾曰:国语周语好尽言以招人过,韦注曰:招,举也。旧音曰,招音翘。汉书陈胜传赞招八州而朝同列,邓展曰:招,举也。苏林曰:招音翘。此文招字,亦当训举而读为翘,言举仁义以挠天下也。郭注曰,故当而无伤者,非仁义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驰,弃我殉彼,以失其常然,是读如本字。然以仁义招人,不得反云招仁义,可知其非矣。《功见》贤遍反。
【四】【注】虽虞氏无易之〔之〕(一)情,而天下之性固以易矣。
【疏】由是观之,岂非用仁义圣迹挠乱天下,使天下苍生,弃本逐末而改其天性耶?
【释文】《性与》音余。此可以意消息,后皆仿此。 【五】【注】自三代以上,实有无为之迹。无为之迹,亦有为者之所尚也,尚之则失其自然之素。故虽圣人有不得已,或以盘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况悠悠者哉!
【疏】五帝以上,犹扇无为之风;三代以下,渐兴有为之教。浇淳异世,步骤殊时,遂使舍己效人,易夺真性,殉物不及,不亦悲乎!注云或以盘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者,盘夷,犹创伤也。言夏禹以风栉雨沐,手足胼胝,以此辛苦之事,易于无为之业,居上既尔,下民亦然也。
【释文】《三代》夏殷周也。《以上》时掌反。《盘夷》并如字,谓创伤也。依字应作瘢痍。
【六】【注】夫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章者,何惜而不殉哉!故与世常冥,唯变所适,其迹则殉世之迹也;所遇者或时有盘夷秃胫之变,其迹则伤性之迹也。然而虽挥斥八极而神气无变,手足盘夷而居形者不扰,则奚殉哉?无殉也,故乃不殉其所殉,而迹与世同殉也。
【疏】殉,从也,营也,求也,逐也,谓身所以从之也。夫小人贪利,廉士重名,大夫殉为一家,帝王营于四海,所殉虽异,易性则同。然圣人与世常冥,其迹则殉,故有瘢痍秃胫之变,而未始累其神者也。
【释文】《殉》辞俊反,徐辞伦反。司马云:营也。崔云:杀身从之曰殉。《鹑》音纯,又音敦。《鷇》口豆反。《秃》吐木反。《挥斥》上音挥,下音赤。
【七】【疏】数子者,则前之三世以下四人也。事业者,谓利名〔家〕(二)天下不同也。名声者,谓小人士大夫圣人异号也。言此四人,事业虽复不同,名声异号也,其于残生以身逐物,未始不均也。
【八】【疏】此仍前举譬以生后文也。孟子云:臧,善学人;谷,孺子也。扬雄云:男婿婢曰臧;谷,良家子也。牧,养也。亡,失也。言此二人各耽事业,俱失其羊也。 【释文】《臧》作郎反。崔云:好书曰臧。方言云:齐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婿婢谓之臧,女而妇奴谓之获。张揖云:婿婢之子谓之臧,妇奴之子谓之获。《与谷》如字。尔雅云:善也。崔本作●,云:孺子曰●。《牧羊》牧养之牧。
【九】【疏】奚,何也。册,简也。古人无纸,皆以简册写书。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问臧问谷,乃有书塞之殊,牧羊亡羊,实无复异也。
【释文】《挟》音协。《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博塞》悉代反。塞,博之类也。汉书云:吾丘寿王以善格五待诏,谓博塞也。
【一0】【疏】此下合譬也。伯夷叔齐,并孤竹君之子也。孤竹,神农氏之后也,姜姓。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远。夷长而庶,齐幼而嫡,父常爱齐,数称之于夷。及其父薨,兄弟相让,不袭先封。闻文王有德,乃往于周。遇武王伐纣,扣马而谏,谏不从,走入首阳山,采薇为粮,不食周粟,遂饿死首阳山。山在蒲州河东县。蒲州城南三十里,见有夷齐庙墓,林木森?。盗跖者,柳下惠之从弟,名跖,徒卒九千,常为巨盗,故以盗为名。东陵者,山名,又云即太山也,在齐州界,去东平十五里,跖死其上也。
【释文】《首阳》山名,在河东蒲阪县。死,谓饿而死。《东陵》李云:谓泰山也。一云:陵名,今名东平陵,属济南郡。◎庆藩案文选任彦升王文宪集(字)〔序〕(三)注引司马云:东陵,陵名,今属济南也。释文阙。 【一一】【疏】伯夷殉名,死于首阳之下;盗跖贪利,殒于东陵之上。乃名利所殉不同,其于残伤,未能相异也。
【一二】【注】天下之所惜者生也,今殉之太甚,俱残其生,则所殉是非,不足复论。
【疏】据俗而言,有美有恶;以道观者,何是何非。故盗跖不必非,伯夷岂独是。◎庆藩案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九梁高僧传四引司马云:盗跖,凶恶人也。释文阙。
【一三】【疏】此总结前文以成后义。但道丧日久,并非适当。今俗中尽殉,岂独夷跖!从于仁义,未始离名;逐于货财,固当走利。唯名与利,残生之本,即非天理,近出俗情,君子小人,未可正据也。
【一四】【注】天下皆以不残为善,今均于残生,则虽所殉不同,不足复计也。夫生奚为残,性奚为易哉?皆由乎尚无为之迹也。若知迹之由乎无为而成,则绝尚去甚而反冥我极矣。尧桀将均于自得,君子小人奚(辩)〔辨〕(四)哉!
【疏】恶,何也。其所殉名利,则有君子小人之殊;若残生损性,曾无盗跖伯夷之异。此盖俗中倒置,非关真极。于何而取君子,于何而辨小人哉?言无别也。
【释文】《又恶》音乌。《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崔本无小人于三字。 【校】(一)之字依王叔岷说补。(二)家字依正文补。(三)序字依文选改。(四)辨字依世德堂本改。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一】;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二】;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三】。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四】;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五】;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六】。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七】。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八】。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九】。
【一】【注】以此系彼为属。属性于仁,殉仁者耳,故不善也。
【疏】属,系也。臧,善也。吾,庄生自称也。夫舍己效人,得物丧我者,流俗之伪情也。故系我天性,学彼仁义,虽通达圣迹,如曾参史鱼,乖于本性,故非论生之所善也。
【释文】《属其》郭时欲反,谓系属也。徐音烛,属,着也。下皆同。
【二】【注】率性通味乃善。
【疏】孟子云:俞儿,齐之识味人也。尸子云:俞儿和姜桂,为人主上食。夫自无天素,效物得知,假令通似俞儿,非其善故也。
【释文】《虽通如杨墨》一本无此句。《俞儿》音榆,李式榆反。司马云:古之善识味人也。崔云:尸子曰:膳俞儿和之以姜桂,为人主上食。淮南云:俞儿狄牙,尝淄渑之水而别之。一云:俞儿,黄帝时人。狄牙则易牙,齐桓公时识味人也。一云:俞儿亦齐人。淮南子一本作申儿,疑申当为臾。
【三】【注】不付之于我而属之于彼,则虽通之如彼,而我己丧矣。故各任其耳目之用,而不系于离旷,乃聪明也。
【疏】夫离朱师旷,禀分聪明,率性而能,非关学致。今乃矫性伪情,舍己效物,虽然通达,未足称善也。
【四】【注】善于自得,忘仁而仁。
【疏】德,得也。夫达于玄道者,不易性以殉者也,岂复执已陈之刍狗,滞先王之蘧庐者哉!故当知其自知,得其自得,以斯为善,不亦宜乎! 【五】【注】谓仁义为善,则损身以殉之,此于性命还自不仁也。身且不仁,其如人何!故任其性命,乃能及人,及人而不累于己,彼我同于自得,斯可谓善也。
【疏】夫曾参史鱼杨朱墨翟,此四子行仁义者,盖率性任情,禀之天命,譬彼骈枝,非由学得。而惑者睹曾史之仁义,言放效之可成;闻离旷之聪明,谓庶几之必致;岂知造物而亭毒之乎!故王弼注易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致,斯之谓也。
【释文】《不累》劣伪反。后皆仿此。 【六】【注】夫绝离弃旷,自任闻见,则万方之聪明莫不皆全也。
【疏】夫希离慕旷,见彼闻他,心神驰奔,耳目竭丧,此乃愚闇,岂曰聪明!若听耳之所闻,视目之所见,保分任真,不荡于外者,即物皆聪明也。
【七】【注】此舍己效人者也,虽效之若人,而己已亡矣。
【疏】夫不能视见之所见而见目以求离(未)〔朱〕之明,不能知知之所知而役知以慕史鱼之义者,斯乃伪情学人之得,非谓率性自得己得也。既而伪学外显,效彼悦人,作伪心劳,故不自适其适也。 【释文】《舍己》音舍。
【八】【注】苟以失性为淫僻,则虽所失之涂异,其于失之一也。
【疏】淫,滞也。僻,邪也。夫保分率性,正道也;尚名好胜,邪淫也。是以舍己逐物,开希幸之路者,虽伯夷之善,盗跖之恶,亦同为邪僻也。重举适人之适者,此叠前生后以起文势故也。
【九】【注】愧道德之不为,谢冥复之无迹,故绝操行,忘名利,从容吹累,遗我忘彼,若斯而已矣。
【疏】夫虚通之道,至忘之德,绝仁绝义,无利无名。而庄生妙体环中,游心物表,志操绝乎仁义,心行忘乎是非;体自然之无有,愧道德之不为。而言上下者,显仁义淫僻之优劣也。而云余愧不敢者,示谦也。郭注云从容吹累者,从容,犹闲放;而吹累,动而无心也。吹,风也;累,尘;犹清风之动,微尘轻举也。
【释文】《愧乎》崔本作●,云:●,愧同。《之行》下孟反。注同。《冥复》音服。《从容》七容反。《吹》如字,又昌伪反。字亦作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