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08章 上善若水· 李耳
shàng上shàn善ruò若shuǐ水①。。shuǐ水shàn善lì利wàn万wù物ér而bù不zhēng争,,chǔ处zhòng众rén人zhī之suǒ所wù恶②,,gù故jī几yú于dào道③。。jū居shàn善dì地④,,xīn心shàn善yuān渊⑤,,yǔ与shàn善rén仁,,yán言shàn善xìn信,,zhèng政shàn善zhì治⑥,,shì事shàn善néng能,,dòng动shàn善shí时。。fú夫wéi唯bù不zhēng争,,gù故wú无yóu尤⑦。。
注释
①上善:最高等的善。若:像。
②处:停留、居住之意。
③几(ji:一声):作“接近”解。
④地:低下、卑下的意思。
⑤渊:深的意思。
⑥正:行政的意思。
⑦尤:怨咎。
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按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评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丽不与之争。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上为至高,只有至高的东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虽然它的构成简单,但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上善若水,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样,老子这是要人们学习水“柔弱处下”的德行。
那么,水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东西,它具有宽广包容的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无声无息的。
众所周知,水有形却无状,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呈现什么样的形状。它生性温柔,就像一个柔弱的少女,羞涩柔韧而又随遇而安。用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抽刀断水,于水毫发无损。在天则为雨雪云雾,在地则成江河湖海。遇热成汽,逢冷结冰,见风起浪,居高成湍,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无论它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这一点,和人类恰恰相反,人是钟情于高处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往高处走,所以难免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博弈,有博弈就会有得失、成败。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无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劳。而这正应该是圣人必备的德行。老子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因此,人的心胸就应该像水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居下位也绝不欺他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就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钟爱的是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与水的德行相似。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为争,以无私为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如水一般,就能与大道协调,就会免去纷争、痛苦和烦恼,就能过得逍遥自在、轻松愉悦。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丽不与之争。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上为至高,只有至高的东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虽然它的构成简单,但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上善若水,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样,老子这是要人们学习水“柔弱处下”的德行。
那么,水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东西,它具有宽广包容的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无声无息的。
众所周知,水有形却无状,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呈现什么样的形状。它生性温柔,就像一个柔弱的少女,羞涩柔韧而又随遇而安。用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抽刀断水,于水毫发无损。在天则为雨雪云雾,在地则成江河湖海。遇热成汽,逢冷结冰,见风起浪,居高成湍,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无论它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这一点,和人类恰恰相反,人是钟情于高处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往高处走,所以难免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博弈,有博弈就会有得失、成败。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无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劳。而这正应该是圣人必备的德行。老子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因此,人的心胸就应该像水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居下位也绝不欺他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就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钟爱的是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与水的德行相似。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为争,以无私为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如水一般,就能与大道协调,就会免去纷争、痛苦和烦恼,就能过得逍遥自在、轻松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