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兵部部清 · 陈梦雷
兵部部汇考一
上古
太昊伏羲氏始立夏官
按外纪太昊时有龙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名官始
以龙纪号曰龙师命五官夏官为赤龙氏
炎帝神农氏以夏官为鹑火
按外纪神农氏因火德王故以火纪官为火帝夏官
为鹑火
黄帝有熊氏以云纪官夏官为缙云而以大封为司
马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外纪帝初受命适有云
瑞之应仍以云名官号为云师 应劭曰夏官为缙
云 又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大封辨乎西
方故为司马
颛顼高阳氏以夏官为火正
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五行之官火正曰祝
融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
少昊金天氏设瞗鸠氏为司马
按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
焉曰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
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
名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挚
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
历正也元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
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瞗鸠氏
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
也五鸠鸠民者也
注
瞗鸠王鸠也鸷而有别故为司马主法制
商
商设五官有司马之职
按礼记曲礼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
寇典司五众
注
此五官与天官列而为六五众者五官属吏之
群众也以上旧说皆为殷制
周
周制设夏官大司马以掌军政小司马军司马舆司
马行司马帅其属佐之
按书经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注
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御六军平治
邦国军政莫重于马故以司马名官何莫非政独
戎政谓之政者用以征伐而正彼之不正王政之
大者也
按周礼夏官司马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
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
政以佐王平邦国
注
政正也政所以正不正者也
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
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
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
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十人
注
舆众也行谓军行列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
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
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
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
为伍伍皆有长
注
军师旅卒两伍皆众名也伍一比两一闾卒一
旅旅一党师一州军一乡家所出一人将帅长司
马者其师吏也言军将皆命卿则凡军帅不特置
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卿以下德任者使兼官焉
郑司农云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故春秋传有大国次国小国又曰成国不过半天
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大司马之职掌建
邦国之九以佐王平邦国
注
平成也正也
制畿封国以正邦国
注
封谓立封于疆为界
设仪辨位以等邦国
注
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
进贤兴功以作邦国
注
兴犹举也作起也起其劝善乐业之心使不惰
废
建牧立监以维邦国
注
牧州牧也监监一国谓君也维犹连结也
制军诘禁以纠邦国
注
诘犹穷治也纠犹正也
施贡分职以任邦国
注
职谓职税也任犹事也事以其力之所堪
稽乡民以用邦国
注
谓比数之稽犹计也
均守平则以安邦国
注
诸侯有土地者均之尊者守大卑者守小则法
也
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注
比犹亲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相合和也
易比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以九伐之正邦国
注
诸侯有违王命则出兵以征伐之所以正之也
诸侯之于国如树木之有根本是以言伐云
冯弱犯寡则眚之
注
冯犹乘陵也言不字小而侵侮之眚犹人眚瘦
也
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
注
内谓其国外谓诸侯坛读如同墠之墠王霸记
曰置之空墠之地郑司农云坛读从惮之以威之
惮书亦或为墠元谓置之空墠以出其君更立其
次贤者
野荒民散则削之
注
荒芜也田不治民不附削其地明其不能有
负固不服则侵之
注
负犹恃也固险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侵之者兵加其境而已用兵浅者诗曰密人不恭
敢距大邦
贼杀其亲则正之
注
执而治其罪
放弒其君则残之
注
残杀也
犯令陵政则杜之
注
陵政者轻政不循也杜之者杜塞使不得与
邻国交通
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注
王霸记曰悖人伦外内无以异于禽兽不可亲
百姓则诛灭去之也
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乃县政象之于
象魏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
注
以正月朔日布王政于天下至正岁又县政
之书挟日十日也
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
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
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
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
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
方五百里曰蕃畿
注
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
九籍其礼差之书也政职所共王政之职谓赋税
也故书畿为近郑司农云近当言畿春秋传曰天
子一畿列国一同诗殷颂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凡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
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
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
注
赋给军用者也令邦国之赋亦以地之美恶民
之众寡为制如六遂矣郑司农云上地谓肥美田
也食者参之二假令一家有三顷岁种二顷休其
一顷下地食者参之一田薄恶者所休多
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
注
以旗者立旗期民于其下也兵者守国之备孔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兵者凶事不可空设
因搜狩而习之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皆习战
也四时各教民以其一焉春习振旅兵人收众专
于农平犹正也
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
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
马执镯
注
鼓人职曰以路鼓鼓鬼享以贲鼓鼓军事以晋
鼓鼓金奏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以金镯节鼓
郑司农云辨鼓铎镯铙之用谓钲铎之属提谓马
上鼓有曲木提持鼓立马髦上者故谓之提杜子
春云公司马谓五人为伍伍之司马也郑元谓王
不执贲鼓尚之于诸侯也伍长谓之公司马者虽
卑同其号
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
注
习战法
遂以搜田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
社
注
春田为搜有司大司徒也掌大田役治徒庶之
政令表貉立表而貉祭也誓民誓以犯田之罚
也誓曰无干车无自后射立旌遂围禁旌弊争禽
而不审者罚以假马禁者虞衡守禽之之厉禁也
既誓令鼓而围之遂搜田火弊火止也春田主用
火因焚莱除陈草皆杀而火止献犹致也属也田
止虞人植旌众皆献其所获禽焉春田主祭社者
土方施生也郑司农云貉读为禡禡谓师祭也书
亦或为禡
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车徒读书契辨号
名之用帅以门名县鄙各以其名家以号名乡以州
名野以邑名百官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其他皆
如振旅
注
茇读如莱沛之沛茇舍草止之也军有草止之
撰读曰算算车徒谓数择之也读书契以簿书
校录军实之凡要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乡遂
之属谓之名家之属谓之号百官之属谓之事在
国以表朝位在军又象其制而为之被之以备死
事帅谓军将及师帅旅帅至伍长也以门名者所
被徽识如其在门所树者也凡此言以也象也皆
谓其制同耳军将皆命卿古者军将盖为营治于
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有桐门右师皆上卿为军
将者也县鄙谓县正鄙师至邻长也家谓食采地
者之臣也乡以州名亦谓州长至比长也野谓公
邑大夫百官以其职从王者此六者皆书其官与
名氏焉门则襄仲右师明矣乡则南乡甀东乡为
人是也其他象此云某某之名某某之号某某之
事而已未尽闻也乡遂大夫文错不见以其素信
于民不为军将或为诸帅是以阙焉夜事戒夜守
之事草止者慎于夜于是主别其部职
遂以苗田如搜之车弊献禽以享礿
注
夏田为苗择取不孕任者若治苗去不秀实者
云车弊驱兽之车止也夏田主用车示所取物希
皆杀而车止王制曰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
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礿
宗庙之夏祭也冬夏田主于祭宗庙者阴阳始起
象神之在内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
侯载旗军吏载旗师都载□乡遂载物郊野载旐百
官载旟各书其事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
注
军吏诸军帅也师都遂大夫也乡遂乡大夫也
或载□或载物众属军吏无所将也郊谓乡遂之
州长县正以下也野谓公邑大夫载旐者以其将
羡卒也百官卿大夫也载旟者以其属卫王也凡
旌旗有军旅者画异物无者帛而已书当为画事
也号也皆画以云气
遂以狝田如搜田之罗弊致禽以祀祊
注
秋田为狝狝杀也罗弊罔止也秋田主用罔中
杀者多也皆杀而罔止祊当为方声之误也秋田
主祭四方报成万物诗曰以社以方
中冬教大阅
注
春辨鼓铎夏辨号名秋辨旗物至冬大阅简军
实凡颁旗物以出军之旗则如秋以尊卑之常则
如冬司常佐司马时也大阅备军礼而旌旗不如
出军之时空辟实
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
注
群吏乡师以下
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
为一表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群吏以旗物
鼓铎镯铙各帅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乃陈
车徒如战之陈皆坐
注
郑司农云虞人莱所田之野芟除其草莱令车
得驱驰诗曰田卒污莱郑元谓莱芟除可陈之处
后表之中五十步表之中央表所以识正行列也
四表积二百五十步左右之广当容三军步数未
闻致致之司马质正也弊仆也皆坐当听誓
群吏听誓于陈前斩牲以左右徇陈曰不用命者斩
之
注
群吏诸军帅也陈前南面乡表也月令季秋天
子教于田猎以习五戎司徒搢扑北面以誓之此
大阅礼实正岁之中冬而说季秋之政于周为中
冬为月令者失之矣斩牲者小子也凡誓之大略
甘誓汤誓之属是也
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
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铎群
吏弊旗车徒皆坐
注
中军中军之将也天子六军三三而居一偏群
吏既听誓各复其部曲中军之将令鼓鼓以作其
士众之气也鼓人者中军之将师帅旅帅也司马
两司马也振铎以作众作起也既起鼓人击鼓以
行之伍长鸣镯以节之伍长一曰公司马及表自
后表前至第二表也三鼓者鼓人也郑司农云摝
读如弄郑元谓如涿鹿之鹿掩上振之为摝摝者
止行息气也司马法曰鼓声不过阊鼙声不过阘
铎声不过琅
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镯车骤徒趋及
表乃止坐作如初
注
趋者赴敌尚疾之渐也春秋传曰先人有夺人
之心及表自第二前至第三
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
注
及表自第三前至前表
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
注
鼓戒戒攻敌鼓壹阕车壹转徒壹刺三而止象
服敌
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
注
铙所以止鼓军退卒长鸣铙以和众鼓人为止
之也退自前表至后表鼓铎则同习战之礼出入
一也异者废镯而鸣铙
遂以狩田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
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旗居卒间以分地前
后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后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
主
注
各田为狩言守取之无所择也军门曰和今谓
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叙和出用次第出和门也
左右或出而左或出而右有司平之乡师居门正
其出入之行列也旗军吏所载分地调其部曲疏
数前后有屯百步车徒异群相去之数也车徒毕
出和门乡师又巡其行陈郑司农云险野人为主
人居前易野车为主车居前
既陈乃设驱逆之车有司表貉于陈前
注
驱驱出禽兽使趋田者也逆逆要不得令走设
此车者田仆也
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
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
耳
注
群司马谓两司马也枚如箸衔之有繣结项中
军法止语为相疑惑也进行也郑司农云大兽公
之输之于公小禽私之以自也诗云言私其豵
献肩于公一岁为豵二岁为豝三岁为特四岁为
肩五岁为慎此明其献大者于公自取其小者郑
元谓慎读为麎尔雅曰豕生三曰豵豕牝曰豝麋
牝曰麎获得也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
及所弊鼓皆駴车徒皆噪
注
郑司农云及所弊至所弊之处郑元谓至所弊
之处田所当于止也天子诸侯搜狩有常至其常
处吏士鼓噪象攻敌□胜而喜也疾雷击鼓曰駴
噪欢也
徒乃弊致禽馌兽于郊入献禽以享烝
注
徒乃弊徒止也冬田主用众物多众得取也致
禽馌兽于郊聚所获禽因以祭四方神于郊月令
季秋天子既田命主祠祭禽四方是也入又以禽
祭宗庙
及师大合军以行禁令以救无辜伐有罪
注
师所谓王巡守若会同司马起师合军以从所
以威天下行其政也不言大者未有敌不尚武
若大师则掌其戒令□大帅执事□衅主及军器
注
大师王出征伐也□临也临大卜卜出兵吉凶
也司马法曰上卜下谋是谓参之主谓迁庙之主
及社主在军者也军器鼓钟之属凡师既受甲迎
主于庙及社主祝奉以从杀牲以血涂主及军器
皆神之
及致建大常比军众诛后至者
注
比或作庀郑司农云致谓聚众也庀具也郑元
谓致乡师致民于司马比校次之也
及战巡陈□事而赏罚
注
事谓战功也
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
注
功胜也律所以听军声钺所以为将威也先犹
道也兵乐曰恺献于社献功于社也司马法曰得
意则恺乐恺歌示喜也
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
注
郑司农云厌谓厌冠丧服也军败则以丧礼故
秦伯之败于殽也春秋传曰秦伯素服郊次乡师
而哭郑元谓厌伏冠也奉犹送也送主归于庙与
社
王吊劳士庶子则相
注
师败王亲吊士庶子之死者劳其伤者则相王
之礼庶子卿大夫之子从军者或谓之庶士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
注
大役筑城邑也郑司农云国有大役大司马与
谋虑其事也植谓部曲将吏故宋城春秋传曰华
元为植巡功属谓聚会之也要者簿书也考谓考
校其功郑元谓虑事者封人也于有役司马与之
植筑城植也属赋丈尺与其用人数
大会同则帅士庶子而掌其政令
注
帅师以从王
若大射则合诸侯之六耦
注
大射王将祭射于射宫以选贤也王射三侯以
诸侯为六耦
大祭祀飨食羞牲鱼授其祭
注
牲鱼鱼牲也祭谓尸宾所以祭也郑司农云大
司马主祭鱼牲
小司马之职掌
注
此下字脱灭札烂文阙汉兴求之不得遂无识
其数者
凡小祭祀会同飨射师田丧纪掌其事如大司马之
职方氏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
四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职方
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
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
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注
天下之图如今司空舆地图也郑司农云东方
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郑元谓闽
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蛮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
所服国数也财用泉谷货贿也利金锡竹箭之属
害神奸铸鼎所象百物也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
五狄谓之四海贯事也
汉
汉设太尉以掌武事后改为大司马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
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
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
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
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
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
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注
应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司马主
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师古曰冠者加于其上共
为一官也
后汉
后汉设太尉以掌四方兵事列于三公
按后汉书百官志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
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
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
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世祖即
位为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长史一人千
石本注曰署诸曹事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
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
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
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
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
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
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
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
阁主簿录省众事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本注曰汉
旧注公令史百石自中兴以后注不说石数御属主
为公御合下令史主合下威仪事记室令史主上表
章报书记门令史主府门其余令史各典曹文书
注
应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以为称前书曰秦
官郑元注月令亦曰秦官尚书中候云舜为太尉
束□据非秦官以此追难元焉汉官仪曰元狩六
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
候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
马之号
魏
魏承汉置大司马与太尉并设位在三司上又于尚
书曹设五兵尚书而曹郎又有驾部五兵之属
按晋书职官志大司马古官也汉制以冠大将军骠
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恒与太尉迭置不并
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
司上
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
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
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
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凡二十三郎青龙
二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
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
以补之
晋
晋承汉魏设大司马列于三公改魏五兵尚书为驾
部后又称五兵而曹郎有驾部车部又分五兵为七
曹江左后但有驾部库部中外兵四曹
按晋书职官志大司马古官也汉制以冠大将军骠
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恒与太尉迭置不并
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
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
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
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
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
令如旧在三司上
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
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及晋置吏部三
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咸宁二年省
驾部尚书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尚书太康中有
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又无
驾部三公客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止于六曹不
知此时省何曹也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
支五尚书
晋受命武帝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
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
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
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
十三人更相统摄及江左无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
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无虞
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
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
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
曹云
宋
宋以大司马列三公仍设五兵尚书领中外兵二曹
又增置骑兵曹而车府令隶驾部左民尚书领之武
库令隶库部都官尚书领之而都官曹亦主军事
按宋书百官志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
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
项籍以曹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汉初不置武帝元狩
四年初置大司马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
人司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
又加大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
空之号并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
尉代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
而太尉如故
江左则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为五曹尚书
宋高祖初又增都官尚书若有右仆射则不置祠部
尚书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书五兵尚书后还
置一吏部尚书顺帝升明元年又置五兵尚书
尚书令任总机衡仆射尚书分领诸曹左民尚书领
左民驾部二曹都官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部四
曹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二曹
晋西朝则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
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
部左主客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中兵右中兵左
外兵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晋江左
初无直事民
按晋志民
上有右字
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
士右士运曹十曹郎而主客中兵各置一郎而已所
余十七曹也穆康以来又无虞曹二千石二郎犹有
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
按晋志比
部下有金部
仓部度
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
按晋志中兵下
有外兵)
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曹宋
高祖初加置骑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郎合为十九
曹太祖元嘉十年又省仪曹主客比部骑兵四曹郎
十一年又并置十八年增删定曹郎次在左民曹上
盖魏世之定科郎也三十年又置功论郎次都官之
下在删定之上太宗世省骑兵今凡二十曹郎以三
公比部主法制度支主筭支派也度景也都官主军
事刑狱其余曹所掌各如其名 武库令一人掌军
器秦官至二汉属金吾晋初罢执金吾至今隶尚书
库部 车府令一人丞一人秦官也二汉魏晋并隶
太仆太仆既省隶尚书驾部
南齐
南齐以大司马为赠官置五兵尚书领二曹以右丞
掌兵士及兵器驾部曹别属左民武库令别属库部
按南齐书百官志大司马大将军宋元嘉用彭城王
义康后无人齐以为赠
左民尚书领左民驾部二曹
都官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
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二曹
右丞一人掌兵士百工补役死叛考代年老疾病解
遣其内外诸库藏谷帛刑□创业诤讼田地船乘禀
拘兵工死叛考剔讨补差分百役兵器诸营署人领
州郡租布人民户移徙州郡县并帖城邑民户割属
刺史二千石令长尉被收及免赠文武诸犯削官事
武库令一人属库部
梁
梁大司马置官属尚书省仍置五兵尚书领中兵诸
曹又增置中兵都令史
按隋书百官志梁大司马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置
官属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掾属从事中郎记室主
簿列曹参军行参军舍人等官
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
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删定
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
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
骑兵等郎二十二人令史百二十人书令史百三十
人
天监九年诏曰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
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臻妙可革用士流每
尽时彦庶同持领秉此群目于是以都令史视奉朝
请其年以太学博士刘纳兼殿中都司空法曹参军
刘显兼吏部都太学博士孔虔孙兼金部都司空法
曹参军萧轨兼左户都宣毅墨曹参军王颙兼中兵
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兹选矣驾部又别领车
府署库部领南北武库二署令丞
陈
陈仍以大司马为赠官置五兵尚书领二曹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置大司马以为赠官秩万石
品第一
按杜佑通典宋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二曹齐梁陈
皆有之
北魏
明元帝泰常二年置南部大人
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泰常二年夏置
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
之大人置三属官
文成帝兴安二年正月置驾部尚书右士尚书
按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置库部曹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按杜佑通典后魏库部郎中属度支尚书掌凡戎仗
器用
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大司马太尉七兵等尚书
以下阶品
按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着
于令大司马第一品上太尉第一品中列曹尚书第
二品中尚书郎中第五品上尚书郎从第五品中主
事郎从第六品上都令史主书令史第七品上
按杜佑通典后魏大司马与大将军为二大在三师
之下三公之上太尉与大将军不并置正光之后亦
皆置焉尚书省有七兵尚书有驾部郎中尚书诸司
置主事令史
驾部右士二
尚书杜俱不载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大司马太尉七兵等尚书以下
职令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
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大
司马太尉第一品列曹尚书第三品尚书郎中第六
品下阶尚书都令史主书令史从第八品上阶
北齐
北齐以大司马与大将军为二大开府典司武事仍
设五兵尚书统五曹而以驾部隶于殿中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大司马大将军
是为二大并典司武事置佐史则同太尉府
尚书省置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
六尚书分统列曹殿中统殿中仪曹三公驾部四曹
五兵统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五曹
注
驾部掌车舆牛马□牧等事左中兵掌诸郡督
告身诸宿卫官等事右中兵掌畿内丁帐事力蕃
兵等事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已东诸州丁帐及
发召征兵等事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已西诸州
所典与左外同都兵掌鼓吹太乐杂户等事
北周
北周依周礼建六官夏官府领司马等众职
按周书卢辩传太祖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
几而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
大夫士夏官府领司马等众职以魏恭帝三年始命
行之
按杜佑通典大司马后周以为夏官谓之大司马卿
掌邦政以建邦国之九法佐皇帝平邦国大祭祀掌
其宿卫庙社则奉羊牲其属有兵部中大夫小兵部
下大夫又有职方上士驾部郎中大夫小驾上士有
武藏中大夫
隋
隋始设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侍郎
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尚书省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
郎各二人驾部库部侍郎各一人 兵部尚书为正
三品尚书诸曹侍郎为正六品
文帝开皇三年兵部曹侍郎加为从五品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开皇三年诸曹
侍郎加为从五品
开皇六年置兵部员外郎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六年尚书省二
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阙
则厘其曹事
开皇十四年置兵部主事令史员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十四年诸省各
置主事令史员
炀帝大业三年以更置曹郎兵部郎改为兵曹郎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尚书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贰尚书
之职正四品诸曹侍郎并改为郎又改吏部为选部
郎户部为人部郎礼部为仪曹郎兵部为兵曹郎刑
部为宪部郎工部为起部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
司员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都司郎一人
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职以都事为正八品分隶六尚
书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史随曹闲剧而置
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满十者亦置一人寻又每减
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
唐
唐仍隋制设兵部尚书侍郎佐之有兵部职方驾部
库部之属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员
按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
而大抵皆沿隋故尚书省其属有六尚书四曰兵部
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
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
三曰驾部四曰库部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军不从
令大将军专决还日具上其罪凡发兵降敕书于尚
书尚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
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覆奏诸蕃首领至则备威
仪郊导凡俘馘酬以绢入钞之俘归于司农郎中从
五品上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
身之事一人判簿及军戎调遣之名数朝集禄赐假
告之常员外郎从六品上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
南曹岁选解状则核簿书资历考课皆为尚书侍郎
之贰武散阶四十有五从一品曰骠骑大将军正二
品曰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曰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
曰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下曰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曰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曰归
德将军正四品上曰忠武将军正四品下曰壮武将
军怀化中郎将从四品上曰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曰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正五品上曰定远将军正五
品下曰宁远将军怀化郎将从五品上曰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曰游击将军归德郎将正六品上曰昭武
校尉正六品下曰昭武副尉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曰
振威校尉从六品下曰振威副尉归德司阶正七品
上曰致果校尉正七品下曰致果副尉怀化中候从
七品上曰翊麾校尉从七品下曰翊麾副尉归德中
候正八品上曰宣节校尉正八品下曰宣节副尉怀
化司戈从八品上曰御侮校尉从八品下曰御侮副
尉归德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曰仁
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曰陪戎校尉从九
品下曰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自四品以下皆番
上于兵部以远近为八番三月一上三千里外者免
番输资如文散官唯追集乃上六品以下尚书省送
符怀化大将军归德大将军配诸卫上下余直诸卫
为十二番皆月上忠武将军以下游击将军以上每
番阅强毅者直诸卫番满有将略者以名闻兵部主
事四人职方主事二人驾部主事二人库部主事二
人从九品上以主事令史书令史署覆文案出符目
以亭长启闭传禁约以掌固守当仓库及陈设
注
龙朔二年改兵部曰司戎职方曰司城驾部曰
司舆库部曰司库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天宝
十一载曰武部驾部曰司驾有兵部令史三十人
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二
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职方令史四人书令史
九人掌固四人驾部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人
掌固四人库部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人掌固四
人
职方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防
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图经非州县增
废五年乃修岁与版籍偕上凡蕃客至鸿胪讯其国
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者图其
容状衣服以闻
驾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舆辇车乘传驿□牧马
牛畜之籍凡给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
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给传乘
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
品七品二马八品九品一马三品以上□召者给四
马五品三马六品以下有差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
苜蓿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
驿千六百三十九阻险无水草镇戍者视路要隙置
官马水驿有舟凡传驿马驴每岁上其死损肥瘠之
数
库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戎器卤簿仪仗元日冬
至陈设祠祀丧葬辨其名数而供焉凡戎器色别而
异处以卫尉幕士暴凉之京卫旗画蹲兽立禽行幸
则给飞走旗凡诸卫仪仗以御史□其庋掌武库器
仗则兵部长官□其修完京官五品以上征行者假
甲纛旗幡□诸卫给弓千牛给甲
辽
辽制设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后设南面
朝官有汉人枢密院而尚书省复具兵部长贰曹郎
之职
按辽史百官志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
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
而治得其宜矣初太祖分枢密为北南院北枢密视
兵部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
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
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北院枢密使
知北院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北院枢密副使
知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签书北枢密院事
北院都承旨
北院副承旨
北院林牙
知北院贴黄
给事北院知圣旨头子事
掌北院头子
北枢密院敞使
北院郎君
北枢密院通事
北院掾史
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北院左中丞
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北院事御
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用唐制复设南面台院官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
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
密院后改用士人晋天福中废开运元年复置太祖
初有汉儿司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太宗入汴因晋
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初兼尚书省
枢密使太宗大同元年见枢密使李崧
知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杨遵勖咸雍中为枢密副使
同知枢密院事圣宗太平六年见同知枢密院事耶
律迷离己
知枢密院副使事杨□兴宗重熙十二年知枢密院
副使事
枢密直学士圣宗统和二年见枢密直学士郑嘏
枢密都承旨圣宗开泰九年见枢密都承旨韩绍芳
枢密副承旨杨遵勖重熙中为枢密副承旨
吏房承旨
兵刑房承旨
户房主事
厅房主事即工部
尚书省兵部职名总目
尚书
侍郎王观兴宗重熙中为兵部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兵部部汇考二
宋
宋兵部设尚书侍郎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郎中员
外之属
按宋史职官志兵部掌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
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
下地土之图凡仪卫大朝会用黄麾大仗文德殿视
朝及册命王公大臣用黄麾半仗紫宸殿受外国使
朝用黄麾角仗文德殿发册用黄麾细仗卤簿有大
驾法驾小驾皆掌其数及行列先后之仪为图以授
有司凡武选之制仿贡举之法先联其什伍而教之
以战为民兵材不中禁卫而足以执役为厢军就其
乡井募以御盗为土军以老疾而裁其功力之半为
剩员团结以御戎为洞丁为义军弩手属羌分隶边
将为蕃兵籍其名数而颁其禁令大将出征奏捷则
告于庙破贼则露布以闻凡招置厢禁军及州郡屯
营三衙迁补守戍军吏转补文武官白直宣借皆掌
之其属三曰职方曰驾部曰库部旧判部事一人以
两制充掌三驾仪仗卤簿图春秋释奠武成王庙及
武举岁终以义军弓箭手户数上于朝国初掌千牛
备身殿中省进马籍元丰设官十尚书侍郎各一四
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元佑初省驾部郎中一员以职
方兼库部绍兴改元诏职方库部互置郎官一员兼
尚书掌兵卫武选车辇甲械厩牧之政令以天下郡
县之图而周知其地域凡陈卤簿设仗卫饬官吏整
肃蕃夷除授奉行其制命凡军兵以名籍统隶者阅
习按试选募迁补及武举校试之事皆总之侍郎为
之贰郎中员外郎参掌之大礼则尚书充卤簿使大
祀奉鱼牲及俎视朝则侍郎执班簿对立小祀则郎
中员外郎荐□并彻分案九置吏四十有七凡蕃夷
属户授官封袭之事皆掌之建炎三年并卫尉寺隶
焉分案十曰赏功曰民兵卫曰厢兵曰人从看详曰
帐籍告身曰武举曰蕃官曰开拆曰知杂曰检法干
道裁减吏额共置三十人续诏将下班祗应并进义
校尉守阙进义副尉进武校尉守阙进武副尉并隶
兵部许于殿前司抽差下班祗应文字人吏六名赴
部行遣
侍郎掌贰尚书之事南渡长贰互置续置侍郎二员
绍兴常置一员
郎中 员外郎参掌本部长贰之事建炎三年诏兵
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隆兴元年诏驾部兵部郎官
共一员兼领自是四司合为一矣厥后间或并置若
从军或将命于外则假以为宠焉
职方郎中 员外郎掌天下图籍以周知方域之广
袤及郡邑镇寨道里之远近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
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四夷
归附则分隶诸州度田屋钱粮之数以给之分案三
置吏五旧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掌受闰年
图经国初令天下每闰年造图纳仪鸾司淳化四年
令再闰一造咸平四年令上职方转运画本路诸州
图十年一上绍熙三年职方驾部吏额通入兵部库
部并作四十二人
驾部郎中 员外郎掌舆辇车马驿置□牧之事大
礼戒有司具五辂凡奉使之官赴阙视其职治给马
如格官文书则量其迟速以附步马急递总内外监
牧籍其租入多寡孳产登耗凡市马于四夷者溢岁
额则赏之分案六置吏十有三建炎三年并太仆寺
隶焉
库部郎中 员外郎掌卤簿仪仗戎器供帐之事国
之武库隶焉凡内外甲仗器械造作缮修皆有法式
若御大庆文德殿应用卤簿名数前期以戒有司祭
祀丧葬则给以等差总卫尉寺金吾仗司兵匠之数
考其功罪岁月而以法升降之分案四置吏九
金
金制征讨大事都元帅府枢密院主之尚书省设兵
部尚书侍郎统郎中员外郎掌兵籍军器城隍镇戍
□驿仪仗及郡邑障塞之事
按金史百官志六部国初与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
始分治兵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正四品郎
中一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兵籍军器城
隍镇戍□牧铺驿车辂仪仗郡邑图志险阻障塞远
方归化之事
注
凡给马者从一品以上从八人马十匹食钱三
贯十四文从二品以上从五人马七匹食钱二贯
九十八文从三品以上从三人马五匹钱一贯五
百十一文从五品以上从二人马四匹钱九百六
十八文从七品以上从一人马三匹钱六百十七
文从九品以上从一人马二匹钱四百六十文无
从人减七十八文御前差无官者视从五品省差
若有官者人支钱四百五十一文有从人加六十
八文走马人支钱百五十七文赦书日行五百里
此天兴近鉴所载之制也泰和六年置递铺其制
该军马路十里一铺铺设四人内铺头一人铺兵
三人以所辖军射粮军内差充腰铃日行三百里
凡元帅府六部文移以□递省递牌子入铺转送
主事二员从七品
注
贞佑五年以承发司管勾兼汉人主事令史二
十七人内女直十二人译史三人通事二人
兵部属司四方馆使正五品副使从六品掌提控诸
路驿舍驿马并陈设器皿等事
都元帅府
注
掌征讨之事兵罢则省天会二年伐宋始置太
和八年复改为枢密院
都元帅一员从一品左副元帅一员正二品右副元
帅一员正二品元帅左监军一员正三品元帅右监
军一员正三品左都监一员从三品右都监一员从
三品经历一员都事一员知事一员正七品
注
见兴定三年
检法一员从八品
注
元帅府女直令史十二人承安二年十六人汉
人令史六人译史三人女直译史一人承安二年
二人通事女直三人后作六人承安二年复作三
人汉人二人
正隆六年海陵南伐立三道都统制府及左右领军
大都督将三十二总管有神策神威神捷神锐神毅
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锋武胜武定武威武安武捷
武平武成武毅武锐武扬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胜
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之号泰和六年
伐宋权设平南抚军上将军正三品至殄寇果毅都
尉从六品凡九阶曰平南抚军上将军平南冠军大
将军平南龙骧将军平南虎威将军平南荡江将军
殄寇中郎将殄寇郎将殄寇折冲都尉殄寇果毅都
尉军还罢
注
置令译史八十人正三十三人余四十七人从
本府选擢
元光间招义军置总领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训练
官从八品正大二年更总领名都尉升秩为四品四
年又升为从三品有建威折冲振武荡寇果毅殄寇
虎贲鹰扬破虏之名
枢密院
注
天辅七年始置于广宁府天会三年下燕山初
以左企弓为使后以刘彦宗初犹如辽南院之制
后则否
泰和六年尝改为元帅府枢密使一员从一品掌凡
武备机密之事枢密副使一员从二品
注
泰和四年置二人后不为例
签书枢密院事一员正三品同签枢密院事一员正
四品
注
大定十七年增一员寻罢明昌初复增一员寻
又省三年九月复增一员
经历一员从五品
注
兴定三年置
都事一员正七品掌受事付事检勾稽失省署文牍
兼知宿直之事架阁库管勾一员正八品知法二员
从八品掌检断各司取法之事余检法同
注
枢密院令史女直十二人汉人六人三品官子
弟四人吏员转补二人译史三人通事三人回纥
译史一人曳剌十五人
元
元制设枢密院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而郡邑城池
山川屯牧驿递之政则统于兵部征伐之事则设行
枢密院
按元史百官志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
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阅差遣举
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世祖中统四年置枢密
副使二员佥书枢密事一员至元七年置同知枢密
院事一员院判一员二十八年始置知院一员增院
判一员又以中书平章商量院事大德十年增置知
院二员同知五员副枢五员佥院五员同佥三员院
判二员至大三年知院七员同知二员副枢二员佥
院一员同佥一员院判二员革去议事平章延佑四
年以分镇北边增知院一员五年增同知一员后定
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
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
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四
员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二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
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译史
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写
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医二人
客省使秩从五品大使二员副使二员至元十四年
置大使一员十六年增一员二十一年置副使一员
延佑五年增一员天历元年又增一员寻定置大使
二员从五品副使二员从六品令史二人
断事官秩正三品掌处决军府之狱讼至元元年始
置断事官二员八年增二员十九年又增一员二十
年又增二员大德十一年又增四员皇庆元年断事
官省二员后定置断事官八员正三品经历一员从
七品令史六人译史一人通事知印奏差典吏各一
人
行枢密院国初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大征伐
则止曰行院为一方一事而设则称某处行枢密院
或与行省代设事已则罢
四川行枢密院中统四年始置设官二员管四川军
民课税交钞打捕鹰房人匠及各投下应管公事节
制官吏诸色人等并军官迁授征进等事始置于成
都至元十年又于重庆别置东川行枢密院设官一
员十三年并为一院寻复分东川行院十六年罢两
川行院二十八年复立四川行院于成都
江南行枢密院至元十年罢河南省统军司汉军都
元帅山东行院置荆湖等路行院设官三员淮西行
院设官二员掌调度军马之事十二年罢行院十九
年诏于扬州岳州俱立行院各设官五员二十一年
立沿江行院二十二年立江西行院马军戍江州步
军戍抚州二十八年徙岳州行院于鄂州徙江淮行
院于建康其后行院悉并归行省
甘肃行枢密院至大四年置行院于甘州为甘肃等
处行枢密院设官四员提调西路军马后以甘肃省
丞相提调遂罢行院
河南行枢密院致和元年分置专管调遣之事天历
元年罢
岭北行枢密院天历二年置知院一员同知二员副
枢一员佥院二员同佥一员院判二员经历一员都
事二员蒙古必阇赤四人掾吏二人怯里马赤一人
知印一人宣使四人掌边庭军务凡大小事宜悉从
裁决
右卫秩正三品中统三年初置武卫至元元年改为
侍卫八年改为左右中三卫掌宿卫扈从兼屯田国
有大事则调度之二十年增都指挥使一员副都指
挥使一员二十一年置佥事二员大德十一年增都
指挥使二员副都指挥使一员至大元年增都指挥
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一员四年省都指挥使五员副
都指挥使二员后定置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
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
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
通事知印各一人又其属十有五
镇抚所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十秩正五品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
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
百员知事十员
弩军千户所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弹压二员百户十员
屯田左右千户所二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二员千户
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掌诸屯卫
行伍耕战之暇使之习学国字通晓书记初由枢府
选举后归吏部
兵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
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
之政令凡城池废置之故山川险易之图兵站屯田
之籍远方归化之人官私刍牧之地□马牛羊鹰隼
羽毛皮革之征驿乘邮运祗应公廨皂隶之制悉以
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兵刑工为右三部置尚书二
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总领三部之事
至元元年别置工部以兵刑自为一部尚书四员侍
郎三员郎中如旧员外郎五员三年并为右三部五
年复为兵刑部尚书二员省侍郎二员郎中如故员
外郎一员七年始列六部尚书一员侍郎仍旧郎中
一员员外郎仍一员明年又合为兵刑部十三年复
析兵部二十三年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以二员
为额至治三年增尚书一员主事二员蒙古必阇赤
二人令史十四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马赤一人知
印二人奏差八人典吏三人其属附见
大都陆运提举司秩从五品掌两都陆运粮斛之事
至元十六年始置运粮提举司延佑四年改今名提
举二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员司吏
六人委差一十人海王庄七里庄魏家庄腊八庄四
所各设提领一人用从九品印
管领随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秩从三品达鲁花
赤一员总管一员副总管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提
控案牍一员吏属令史六人初太祖以随路打捕鹰
房民户七千余户拨隶旭烈大王位下中统二年始
置至元十二年阿八合大王遣使奏归朝廷隶兵部
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
府秩正三品掌哈赞大王位下事大德八年始置官
吏皆王选用至大四年省并衙门以哈儿班荅大王
远镇一隅别无官属存设不废定置府官达鲁花赤
二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知事一员提
控案牍一员令史四人译史二人奏差二人典吏一
人其属东局织染提举司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
提举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副提举一员提控案牍
一员司吏二人
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等户都总管府秩从三品
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经历一员知事
一员提控案牍兼照磨一员令史六人译史一人知
印通事一人奏差二人掌别吉大营盘事及管领大
都路打捕鹰房等户至元三十年置延佑四年升正
三品
管领本位下打捕鹰房民匠等户都总管府秩正三
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
一员副总管一员判官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
控案牍兼照磨一员令史六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
人掌别吉大营盘城池阿哈探马儿一应差发薛彻
干定王位下事泰定元年始置
通政院秩从二品国初置驿以给使传设脱脱木孙
以辨奸伪至元七年初立诸站都统领使司以总之
设官六员十三年改通政院十四年分置大都上都
两院二十九年又置江南分院大德七年罢至大元
年升正二品四年罢以其事归兵部是年两都仍置
止管达达站赤延佑七年复从二品仍兼领汉人站
赤大都院使四员从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副使二
员从三品佥院一员正四品同佥一员从四品院判
一员正五品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一员从七品照
磨兼管勾承发架阁一员正八品令史十三人通事
一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人上都院使同知副使佥院
判官各一员历经都事各一员品秩并同大都令史
四人译史三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宣使十人
廪给司秩从七品掌诸王诸蕃各省四方边远使客
饮食供张等事至元十九年置提领司令司丞各一
员
明
明兵部设尚书侍郎统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又
设协理京营戎政以尚书或都御史领之
按明会典兵部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武卫官军选
授简练镇戍□牧邮传舆皂之政令其属初曰司马
曰职方曰驾部曰库部后改司马为武选驾部为车
驾库部为武库职方仍旧俱称清吏司
正官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
注
隆庆四年添设协理部事侍郎二员寻罢
协理京营戎政一员
注
正统十四年始设提督团营以兵部尚书或左
都御史兼领之嘉靖二十年添设兵部尚书一员
专督二十九年改设兵部侍郎一员协理京营戎
政万历九年裁革十一年复设或尚书或侍郎或
右都御史任
首领官司务二员
属官武选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五员
注
内一员清理军职贴黄一员续黄一员管新官
袭替一员管旧官袭替一员管优给优养官舍
职方司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主事六员
注
内一员管山海关一员管清解军十四员轮管
验军巡捕点闸京城九门存恤军士编发军犯及
看本部题本
车驾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三员
注
内一员督理会同馆一员管理太仆寺收放马
价并各关交兑马匹
武库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
注
内一员管理京卫武学官生国初设子部四曰
司马职方驾部库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后改
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改首领官主事
为司官司各二员洪武宣德间添设武选司主事
三员职方司主事四员正统十年添设武选职方
二司郎中各一员协管司事武选司员外郎一员
十四年添设车驾武库二司主事各一员成化三
年添设车驾司郎中一员点闸皇城守卫官军弘
治九年添设武库司员外郎一员嘉靖十二年添
设职方司员外郎一员其添设武选武库司员外
郎及车驾主事后俱革隆庆三年革武库司主事
一员万历九年革武选职方车驾协司郎中及主
事各一员武库司主事一员十一年复主事又复
设车驾司主事一员
所属衙门会同馆大使一员副使二员
注
内一员后设添
大通关大使一员
武选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武官升调袭替优给
诰□功赏之事
职方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
戍营操武举巡逻关津之政
车驾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卤簿仪仗禁卫及驿
传□牧之事
武库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军政武学及戎器仪
仗辨其出入之数并诸杂行□务
南京兵部尚书一员侍郎一员
注
万历三年革十一年复
司务一员
武选司郎中主事各一员
职方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员
车驾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
武库司郎中主事各一员
所属衙门典牧所提领一员会同馆大使一员大胜
关大使一员
武宗正德七年令南京兵部考察南京锦衣等卫屯
官
按明会典正德七年令南京兵部会同总督粮储都
御史巡屯御史严察南京锦衣等四十二卫管屯官
如有侵费屯粮作弊害军者即行黜退巡屯御史差
满备注贤否揭帖送南京兵部收候会选之期考察
去留
神宗万历十一年令南京兵部参查附近机务
按明会典凡江淮南北附近南京地方军国机务与
南京兵部相关者万历十一年令遵□旨及时申报
如有延玩该部参查
皇清
大清会典兵部
国初设六部各以贝勒总理部务后俱撤顺治八
年各部复令亲王郡王兼摄九年亦撤 汉衔
初称承政者后改为尚书参政改为侍郎理事
官改为郎中副理事官改为员外郎额者库改
为主事又初设满洲汉军启心郎后俱裁又初
设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后改设六品七品
八品无顶带笔帖式各部院衙门同
兵部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武职官军选授简
练荫袭镇戍军功邮传之政令其属有四清吏
司曰武选曰职方曰车驾曰武库其首领则有
司务
正官
满汉尚书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五年定
满汉各一员
满汉左右侍郎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元
年定满汉左右各一员
首领官
满汉司务各一员初设汉司务二员顺治四年
裁一员十五年定满汉各一员
属官
满洲蒙古汉军司官笔帖式不论司分悉听堂
官调拨汉司官仍论司分
满郎中十一员初设八员顺治十二年增三员
蒙古郎中四员
汉军郎中二员
满员外郎十三员初设八员顺治十二年增五
员
蒙古员外郎四员
汉军员外郎六员
满主事八员堂主事满文二员满汉文二员司
主事四员
汉军堂主事一员
武选清吏司汉郎中一员汉员外郎一员汉主
事一员
职方清吏司汉郎中一员汉员外郎一员汉主
事二员
车驾清吏司汉郎中一员汉主事一员
武库清吏司汉郎中一员汉主事一员
车驾武库二司初设员外郎各一员顺治十一
年裁
满笔帖式六十七员内满文四十八员满汉文
十九员
蒙古笔帖式八员
汉军笔帖式十一员
所属衙门
会同馆大使一员
武选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八旗卫所
土司铨选驻防
诰□荫袭之事
国朝以武选职方两司分掌内外武职凡八旗屯
卫
京师驻防直省及世职官员銮仪卫京卫牺牲所
诸王府属员在外都司卫所土司皆属之武选
职方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天下舆图
及京营镇戍绿旗武职铨选军政武举会试巡
逻关津之政
车驾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天下水陆
驿递夫马车船驿站钱粮及营伍马匹等事
武库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军令功次
恤赏军器田猎京察武举武生及考用员役发
遣戍军等事
兵部督捕顺治十一年设督捕侍郎理事官掌
八旗逃人及考核捕营之政其属有四司曰东
司西司南司北司其首领则有司务又设司狱
等官
正官
满左侍郎一员
汉左侍郎一员
满汉左右理事官各一员
首领官
满汉司务各一员
属官
满郎中一员
汉郎中一员
满员外郎十五员初设七员顺治十二年增设
每旗各一员
汉军员外郎八员
汉员外郎一员
满主事三员堂主事满文一员满汉文一员司
主事一员
汉军堂主事一员
汉主事六员
满笔帖式三十四员内满文十六员满汉文十
八员
汉军笔帖式十六员
所属衙门
司狱司汉司狱司二员
各司职掌郎中员外郎主事审理直省申解逃
人及巡捕三营缉获贼盗奸宄之事东司设满
汉郎中各一员满主事一员其三司止设满汉
员外主事
每年论俸派拨满汉司官各一员与堂主事查
核直省缉逃记功名数呈堂题叙行文各该巡
抚转行知照地方官
每月挨次轮差汉员外或汉主事一员为提牢
官提督司狱官典钤辖狱卒点视狱囚
总查一年内逃人已获未获数目于每年三月
具题
每年遇热审减等查明事件名数十日类题一
次
东司专理京营捕务兼司夜巡及每月初三十
七日点查番役有无拿获强窃贼盗案件移咨
户工二部支领给发兵丁月粮并囚粮医药等
项兵丁月粮囚粮医药等数分见户工二部
国初德威广被立法详明缉捕逃人特为创典自
定鼎燕京以来悉遵
太宗文皇帝成宪按事分结顺治十一年始置督捕衙
门设官专理渐定科条其后因事裁酌时有损
益至康熙十年题准重修十二年
复奉
谕旨酌议繁简补所未备十五年
特遣内阁部院大臣会同督捕合新旧则例逐一详
定以示遵行
康熙二十六年
上谕大学士明珠学士禅布额尔赫图舜拜今当军
政之年闻敛取兵丁以为定规馈送兵部此等
情事朕不传旨指明然亟应禁绝又闻每年奏
销兵马册亦称定规敛取兵丁馈送该部此皆
勒索于军民者也其弊亦宜永行禁止可传谕
兵部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十八日
兵部部名臣列传二
明二
刘大夏
按明外史本传大夏字时雍华容人父仁宅由乡举
知瑞昌县流民千余家匿山中逻者索赂不得诬民
反众议加兵仁宅单骑招之民争出诉遂罢兵擢广
西副使大夏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
改庶吉士成化初馆试当留自请试吏乃除职方主
事再迁郎中明习兵事曹中宿弊尽革所奏覆多当
上意尚书倚之若左右手汪直好边功以安南黎灏
侵占城残八百败于老挝欲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
乐间讨安南故牍大夏亟匿之吏不能得尚书余子
俊数搒吏大夏徐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籍
有无不足诘也子俊悟事得寝朝鲜入贡纡道经鸦
鹘关请改由鸭绿江尚书将许之大夏曰鸭绿道径
祖宗朝岂不知顾纡回数大镇此殆有微意不可许
乃止中官阿九者其兄任京卫经历以罪为大夏所
笞宪宗入其谮捕系诏狱令东厂侦之无所得会怀
恩力救乃杖二十而释之有中贵知大夏欲荐为兵
部右侍郎遣人邀一见巽词谢之迁福建右参政以
政绩闻闻父讣一宿即行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
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
承檄讨之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改
左移浙江六年春河决张秋诏博选才臣往治吏部
尚书王恕等以大夏荐乃擢右副都御史以行议于
孙家渡四府营疏上流以分水势而筑长堤捍之堤
起胙城扺徐州亘三百六十里决口既塞更修筑黄
陵冈水乃大治孝宗嘉之赐玺书褒美语详河渠志
召为左副都御史历户部左侍郎十年命兼左佥都
御史往理宣府兵饷尚书周经谓曰塞上市籴率势
家子弟为政公恐以刚贾祸大夏曰处天下事以理
不以势俟至彼图之塞上籴买必粟千石刍万束乃
得告纳以故中官武臣家得操利权大夏令有刍粟
者许自百束十石以上势家欲牟利无所得不两月
储积充羡边人蒙其利明年三疏移疾归筑草堂东
山下读书其中天下称东山先生越二年廷臣交荐
起右都御史总制两广军务敕使及门携二僮行广
人故思大夏鼓舞称庆大夏为清吏治捐供亿禁内
外镇守官私役军士法严令具盗贼衰止十五年召
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
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疾窃见天下民穷财
尽脱有不虞贵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
南京凤阳大风拔木河南湖广大水京师苦雨沈阴
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十
七年二月又言之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
乃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相与力尼
之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
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乃得
旨传奉官疏名以请幼匠厨役减月米三斗增设中
官司礼监核奏四卫勇士御马监具数以闻余悉如
议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
冒之弊亦大减制下举朝欢悦先是外戚近幸多干
恩泽帝一无所拒故丛弊帝亦深知其害政奋然欲
振之因时多灾异复宣谕群臣令各陈缺失大夏乃
复上数事其年六月再陈兵政十害且乞放归田里
帝不许令弊端宜革者更详具以闻于是大夏举南
北军转漕番上之苦及边军困敝边将侵□之状极
言之帝乃召见大夏于便殿问曰卿前言天下民穷
财尽祖宗以来征敛有常何今日至此对曰正谓不
尽有常耳如广西岁取铎木广东取香药费固以万
计他可知矣又问天下军若何对曰穷与民等帝曰
居有月粮出有行粮何故穷对曰其帅侵□且过半
安得不穷帝太息曰朕临御久乃不知天下军民困
何以为人主遂下诏严禁帝方锐意太平察知大夏
方严且练事委寄益重左都御史戴珊亦以材见知
每有宣召或专及大夏或与珊同召诸大臣不能与
也中官苗逵贪武功大同小警帝将从逵言出师内
阁刘健等力谏帝犹疑之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
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
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
曰太宗时频年出塞今何故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
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
举数十万众悉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
耳珊亦从旁赞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
果出庄浪土帅鲁麟为甘肃副将求大将不得又不
乐守边恃其部众强径归庄浪廷臣惧生变欲授以
大帅又欲召还京处之散地大夏请奖其先世忠顺
而听麟就闲麟素贪虐失众心兵柄已去无能为竟
怏怏病死帝欲宿兵近地为左右辅大夏言今京师
保定独设一都司统五卫祖宗意当亦如此请遣还
操军万人为西卫纳京东兵密云蓟州为东卫帝报
可中官监京营者恚失兵揭飞语宫门帝以示大夏
曰宫门岂外人能至必此曹不利失兵耳由是间不
得行帝尝谕大夏曰临事辄思召卿虑越职而止后
有当行罢者具揭帖以进大夏顿首曰不敢帝问故
对曰事之可否外付之府部内咨之阁臣可也揭帖
滋弊不可为后世法帝称善又尝问天下何时太平
对曰求治亦难太急但用人行政悉与大臣面议当
而后行久之天下自治尝乘间言四方镇守中官之
害帝问状对曰臣在两广见诸文武大吏供亿不能
敌一镇守其烦费可知帝曰然祖宗来设此久安能
遽革第自今必廉如邓原麦秀者而后用不然则已
之大夏顿首称善大夏每被召跪御榻前帝左右顾
近侍辄引避尝对久惫不能兴呼司礼太监李荣掖
之出一日早朝大夏固在班帝偶未见明日谕曰卿
昨失朝邪恐御史纠不果召卿大夏与珊受帝眷既
深所赉金币上尊岁时不绝特赐玉带麒麟服诸臣
莫敢望焉未几孝宗崩入临恸哭不能起武宗嗣位
承诏请撤四方镇守中官非额设者帝止撤均州齐
元余令再议大夏复议上应撤者二十四人又奏减
皇城京城守视中官皆不纳顷之列上传奉武臣当
汰者六百八十三人报可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
八人先以传奉为锦衣千百户亦当夺官福敬等故
不入侍以激帝怒领大汉将军驸马都尉樊凯为之
请帝遽命复之责兵部对状大夏等自劾帝欲罪之
中官□瑾顿首曰此先帝遗命陛下列之登极诏书
不宜罪帝意乃解中官韦兴者成化末得罪久废至
是忽夤缘起守均州言官交谏不纳大夏等再三争
之终不听正德元年春又言镇守中官如江西董让
蓟州刘琅陕西刘云山东朱云贪残尤甚乞按治帝
不悦大夏自知言不见用乃数上章乞骸骨诏加太
子太保赐敕驰驿归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
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深见疾于小人刘瑾用事思
修□刘宇亦憾大夏遂与焦芳谮于瑾曰籍大夏家
可当边费十二遂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
以激变都御史屠滽言检律刘尚书无死法瑾谩骂
曰即不死可无戍耶李东阳为婉解会瑾使诇大夏
家实贫乃命戍极边兵部初拟广西芳曰是送之归
也遂改肃州大夏徒步荷戈至大明门下叩首而去
观者塞路叹息泣下父老携筐进食所至为罢市焚
香祝刘尚书生还比至戍所诸司惮瑾绝馈问儒学
生徒传食之遇团操辄荷戈就伍所司固辞大夏曰
军固当役也所携止一仆或问何不挈子姓曰吾宦
时不为子孙乞恩泽今垂老得罪忍令同死戍所耶
大夏既遣戍瑾犹摭他事罚米输塞上者二五年夏
赦归八年瑾诛复官致仕清军御史王相见大夏居
贫请复廪隶录其子孙中官用事者终嗛之不许大
夏归教子孙力田谋食稍赢散之故旧宗族预自为
圹志曰无使人饰美俾怀愧地下也尝曰士大夫盖
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十一年五月卒
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大夏尝言居官以正己为
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所居东山草堂仅数楹性
不饮酒客至举觞相劝而已其被逮也方锄菜园中
入室携数百钱跨小驴就道赦归后有门下生为巡
抚枉百里谒之道遇扶犁者问孰为尚书家引之登
堂即大夏也朝鲜使者在鸿胪寺馆遇大夏邑子张
生因问起居曰吾国闻刘东山名久矣安南使者入
贡曰闻刘尚书戍边今安否其为外国所重如此
何鉴
按明外史本传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
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
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还巡太仓总督
太监卒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锦衣狱得释再按江
北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
虐民鉴请止限山麓他樵采勿禁遂着为令出为河
南知府赈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历四川左右布政
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杭嘉湖三
府税粮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赈之与
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
巡抚山东迁刑部右侍郎进左母忧去十八年还朝
时承平久生齿日繁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
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
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得户二十三万五
千有奇口七十三万九千有奇因疏善后十事及军
民利病以闻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正德二年
拜南京兵部尚书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
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
连罚米贫不能偿户部为请免六年召为刑部尚书
时大盗并起刘宠刘宸杨虎刘惠齐彦名朱谅等乱
畿辅方四曹甫蓝廷瑞鄢本恕等躏四川汪澄二罗
光权王浩八王钰五等扰江西皆称王四方告急无
虚日兵部尚书王敞不能办贼帝既命洪锺陈金马
中锡督师分讨其年四月罢敞以鉴代之鉴乃选将
练兵录民间材武士令乡聚悉树栅浚沟团结相救
河南山西兵守黄河断太行京操班军留守所在城
邑每漕艘运卒一人屯河滨护运道通行旅文武大
吏轶贼请敕峻责之而褒县令能击贼者以中锡玩
寇奏遣陆完代还调边将从完讨贼贼连为边军所
破奔迸四出会中官谷大用伏羌伯毛锐率师驻临
清贼遂谋以十二月朔伺帝省牲南郊乘间犯驾先
一日趋霸州鉴立奏闻夜设备厥明帝召问驾可出
否鉴请早出安人心帝成礼而还贼知有备西掠保
定诸州县以去河南巡抚邓璋奏请济师鉴言山东
贼不及万官军奚啻十倍缘势要私人营充头目挠
律攘功失将士心请尽遣若属还都指挥下失事即
军前戮益调边军助璋帝悉从之寻以捷书屡闻加
鉴太子少保明年正月贼突霸州京师戒严鉴令边
兵亟邀贼贼遁去贼渠杨虎朱谅死其党分扰山东
河南鉴以山东贼刘宠刘宸齐彦名等责边将许泰
却永刘晖李鋐以河南贼刘惠赵鐩邢老虎等责边
将冯祯时源神周金辅未几毛锐败绩与大用俱召
还鉴乃请用彭泽与仇钺同办河南贼而以山东贼
专委陆完五月河南贼平七月山东余贼亦平陈金
洪锺亦以次平江西四川诸贼帝喜加鉴太子太保
荫子锦衣世百户鉴乃上言群盗荡平民罹兵久乞
量免田租多方赈赡黜贪残长吏停不急工役还民
故业贷以牛种复其家三年有讦旧事及怙恶者并
置于理帝悉报可先是七月中鉴以群盗未尽请留
边将刘晖戍山东时源戍河南却永戍畿辅李鋐戍
淮扬各假总兵之职俟事宁始罢仇钺言边军久劳
风土不习人马俱病今贼已渐平请留三之一讨贼
余悉遣还廷议二人议俱是请四将各千人镇压他
将许泰神周金辅温恭辈俱统所部还边镇帝许之
命延绥军径还辽东宣府大同军过阙劳赐帝时好
弄兵群小宠幸者言边军憨健过京军远甚宜留之
京营帝以为然至十一月三镇军毕至遂命留之以
京军往代鉴力陈不可廷臣集议复极言其害帝竟
不从自是边军于大内团操号为外四家军而江彬
进用矣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
御马监勇士鉴等上言汉魏徙氐羌于关中郭钦江
统皆劝晋武早绝乱阶苻坚处鲜卑于汉南苻融亦
虑其窥测虚实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
慢侮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
为将来患哉帝不听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
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
从诸幸臣嗾诇事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
交章劾鉴致仕去阅九年卒年八十
金献民
按明外史本传献民字舜举绵州人成化二十年进
士除行人弘治初选授御史按云南顺天□着风裁
出为天津副使历湖广按察使正德初刘瑾乱政追
坐献民勘天津地不实与巡抚柳应辰等械系诏狱
斥为民未几又坐湖广事再下狱罚赎归逾年又以
浏阳民刘道隆狱谳不实罚米输塞下瑾诛起贵州
按察使历南京刑部尚书世宗即位召为左都御史
因李凤阳下刑部程贵下都察院皆改诏狱献民力
争已迁刑部尚书执奏奸党王钦王铨不宜贷死皆
不纳寻代彭泽为兵部尚书五星聚营室其占主兵
献民因请敕天下镇巡官预守战之备且请用贤纳
谏罢土木屏玩好帝颇采纳献民性伉直有执持帝
或不能从卒无所徇帝初即位尽斥先朝传奉官已
太监丘福潘杰等死诏官其弟侄锦衣及司礼太监
张钦死以家人李贤承荫贤死欲复官其子儒献民
先后执奏帝皆不从土鲁番速坛满速儿寇肃州命
献民兼右都御史总制陕西四镇军务比至兰州巡
抚陈九畴已破敌献民再以捷闻还京论功荫锦衣
世百户锦衣百户俞贤中官泰养子也以中旨管事
谏官争之献民言祖宗有旧制孝庙有禁例陛下登
极有明诏贤无公家庸又非泰子姓猥以厮养窃名
器紊斁典章不可之大者宜纳谏官言弗听锦衣副
千户李全王邦奇等以冒滥汰去至是奏辨不已下
部复议献民言全等足不履行阵而坐论首功身不
隶公家而躐跻显秩陛下登极汰去者三百余人人
心称快万一幸端再启则前诏皆虚将来奏扰有何
纪极帝竟授全等试百户献民复奏曰令出惟行勿
惟反今以小人奏辨一旦复官九十余人徇左右私
坏祖宗法窃为陛下惜之明旨不许夤缘管事而奔
竞已成风矣不许比例陈乞而奏扰已踵至矣谁生
厉阶至今为梗望仍斥全等以息人言消天变言官
任洛等亦以为言不听会宁夏总兵官种勋行赂京
师侦事者获其籍献民名在焉给事蔡经御史高世
魁等交章劾之献民因引疾归居二年邦奇讦前尚
书彭泽词连献民逮下刑部狱法司劾献民奉命专
征未至其地掠功妄报失大臣体宜夺职闲住削其
世荫诏可初大礼议起献民数偕廷臣疏争及左顺
门哭谏又与徐文华倡之帝由此不悦卒得罪隆庆
初赠恤如制
李钺
按明外史本传钺字虔甫祥符人弘治九年进士除
御史正德改元天鸣星变偕同官陈数事论中官李
兴□谨苗逵高凤等罪而请斥尚书李孟旸都督神
英武宗不能用以丧归刘瑾恶钺劾其党假他事罚
米五百石输边瑾败起故官出为巩昌知府寻迁四
川副使巡抚林俊委钺与副使何珊讨败流贼方四
等赐金加俸迁陕西按察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
西寇入白羊口钺度宣大有备必窥岢岚五台间乃
亟画战守寇果犯岢岚钺与延绥援将安国杭雄败
之加俸一级寻讨平内寇武廷章等召入理院事世
宗即位历兵部左右侍郎出总制陕西三边军务钺
长军旅料敌多中初至固原寇入犯援兵未集钺下
令大开诸营门昼夜不闭寇疑有备未敢逼乃□击
之寇引去以其间增筑墩堡谨烽堠广储蓄选壮勇
为备未几寇复深入平凉邠州钺令游击时陈周尚
文等分伏要害遏其归斩获多钺策寇失利必东犯
延绥檄诸将设伏待寇果至又败去已而言官论邠
州失事罪请罢总兵官刘淮巡抚王珝等□及钺诏
夺淮职责钺图后效钺自劾乞休不许盗杨锦等剽
延绥杀指挥翟相钺讨擒之以塞上无警召还给事
中刘世扬请留钺陕西而久任诸边巡抚帝卒召钺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入掌都察院
事代金献民为兵部尚书兼督团营中官刁永崔文
李能周缙王本等多所陈乞帝皆许之又录司礼扶
安家八人官锦衣南京守备已三人复命卜春添注
以往御马监阎洪因军政请自考腾骧四卫及牧马
所官钺累疏力争帝皆不纳至责以抗旨令对状钺
引罪乃罢武定侯郭勋以会武宴列尚书下疏争之
钺言中府官之有会武宴犹礼部之有恩荣宴也恩
荣礼部为主会武以中府为主故皆列于诸尚书之
次宴图可征不得引团营故事帝竟从勋言锦衣革
职百户李全奏乞复任钺请治其违旨罪帝不问于
是官旗郑彪等皆援全例以请钺执奏如初而疏有
猿攀狐媚语帝恶之复责对状夺俸一月钺既骤谏
不用失上意且知为近幸所嫉会病遂再疏乞休驰
驿归未行卒赠太子少保遣官护丧归葬久之赐谥
恭简子惠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行人谏武宗南巡死
于廷杖赠监察御史
王时中
按明外史李钺传时中字道夫黄县人弘治三年进
士授鄢陵知县尝出郊旋风拥马首时中曰冤气也
迹得尸眢井乃妇与所私者杀之遂伏辜召拜御史
督察畿辅马政正德初请革近畿皇庄不报吏部尚
书马文升致仕时望属刘大夏闵珪时中诋珪和媚
大夏昏耄两人各求退焦芳遂得之众咸咎时中出
按宣大逮系武职贪污者百余为东厂太监丘聚所
奏刘瑾捕时中下诏狱荷重枷通衢时中病甚其妻
往省遇都御史刘宇哭且诟宇不得已言于瑾释之
谪戍铁岭卫瑾诛起四川副使迁湖广按察使以右
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世宗立召为右副都御史父丧
除起故官会上章圣太后尊号时中言本生二字不
当去及上册宝百官陪列不至者九人时中与焉帝
责对状已而贳之历兵部左侍郎代李钺为尚书中
官黄英等多所陈请时中皆执不可序蓟州平盗功
滥及通州守备鄢佑为言官李鸣鹤等所劾时中乞
休且诋言者给事中刘世扬等言时中不当逞忿箝
言官帝乃切责时中令归听勘兵部尚书李承勋卒
复起时中代之御史郭希愈请重兵部侍郎之选以
边臣有才者两人分掌边方内地军务吏部议从之
时中言非祖宗临时遣将意帝遂从其议帝欲用王
宪于兵部乃调时中刑部尚书坐论御史冯恩狱落
职闲住始恩疏诋时中及是以宽恩得罪时称为长
者久之遇赦复官致仕
彭泽
按明外史本传泽字济物兰州人幼学于外祖段坚
有志节会试二场毕闻母病径归母病亦已举弘治
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刑部郎中势豪杀人泽置
之辟中贵为祈免执不听出为徽州知府泽将遣女
治漆器数十使吏送其家泽父大怒趣焚之徒步诣
徽泽惊出迓目吏负其装父怒曰我负此数千里汝
不能负数武耶既入杖泽堂下杖已持装竟去泽益
痛砥砺政最人以方前守孙遇遇见循吏传中父丧
归正德初起知真定阉人数挠禁泽治一棺于听事
以死怵之其人不敢逞迁浙江副使历河南按察使
所至以威猛称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进右副都
御史改保定未赴而刘惠赵鐩等大乱河南命泽与
咸宁伯仇钺提督军务讨之陈便宜十一事务厚赏
峻罚以激劝将吏泽体干修伟腰带十二围大音声
与人语若叱□始至大陈军容引见诸将校责以畏
缩当死诸将校股栗伏罪良久乃释遂下令鼓行薄
贼大小数十战连破之甫四月贼尽平语详钺传录
功进右都御史太子少保荫子锦衣世百户寻代洪
锺总督川陕诸军讨四川贼时鄢本恕蓝廷瑞廖惠
曹甫已平惟廖麻子喻思俸猖獗如故泽偕总兵官
时源数败贼部将阎勋追禽麻子于剑州思俸窜通
巴间势复振泽督诸军围之卒就禽泽遂移汉中请
班师未报而内江荣昌贼骆崧祥龚时达郑朝阳等
复炽泽又移师讨平之且平成都乱卒之执知州指
挥者请班师益力诏暂留保宁镇抚进左都御史太
子太保荫子如初泽复请还者再乃召还未行会土
鲁番据哈密执忠顺王速坛拜牙郎以其印去投谩
书甘肃要索金币总制邓璋甘肃巡抚赵鉴以闻请
遣大臣经略大学士杨廷和等共荐泽泽久在兵间
厌之以乡土为辞且引疾推璋及咸宁侯钺可任帝
优诏慰勉乃行泽材武知兵然性□阔负气经略哈
密事颇不当钱宁王琼等交齮龁之遂因此得罪泽
至甘州土鲁番方寇赤斤苦峪诸卫遣使索金币请
还哈密泽以番人可利也乃与鉴谋遣哈密都督
写亦虎仙以币二千银酒枪一赂之令还哈密城印
未得报辄奏事平乞骸骨召还理院事巡按御史冯
时雍言城未归泽不宜遽召不纳初兵部缺尚书廷
臣共推泽而王琼得之且阴阻泽言官多劾琼者由
是有隙泽又使酒常凌琼琼愈欲倾之泽时时骂钱
宁琼以语宁宁未信琼乃邀泽饮匿宁所亲屏间挑
泽醉骂使闻之宁果大怒会寇大入宣府廷议以许
泰将兵泽总制东西两边军务及诏下罢泰不遣又
不命泽总制独令提督两游击兵六千人以行意以
困泽泽言臣文臣摧锋陷阵非臣所能独任琼乃奏
遣成国公朱辅会寇遁泽还理院事写亦虎仙者素
桀黠虽居肃州阴通土鲁番酋速坛满速儿为之耳
目据城夺印皆其谋泽初不知而遣之满速儿以城
印来归留速坛拜牙郎如故虎仙复啖使入寇曰肃
州可得也满速儿悦使其□马黑水随入贡以觇虚
实且征贿泽已还鉴亦迁去李昆代巡抚虑他变质
其使于甘州而驱虎仙出关虎仙惧弗去满速儿闻
之怒复取哈密分兵据沙州自率万骑寇嘉峪关游
击芮宁与参将蒋存礼御之宁以七百人先遇寇沙
子坝寇围宁而分兵缀存礼军宁军尽没遂堕城堡
纵杀掠诏泽提督三边军务御之会副使陈九畴系
其使失拜烟答及虎仙等内应绝乃复求和泽兵遂
罢寻乞骸骨归驰驿给夫廪如制泽既去琼追论嘉
峪之败请穷诘增币者主名钱宁从中下其事大学
士梁储等持之乃已会失拜烟答子讼父冤下法司
议释写亦虎仙等琼因请遣给事御史勘失事状还
报无所引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
辱国丧师昆九畴俱宜罪遂斥泽为民昆九畴逮讯
昆谪官九畴除名武宗崩世宗入继钱宁败琼亦得
罪御史杨秉中请召泽遂即家起兵部尚书太子太
保昆九畴亦复官部事积坏久债帅满天下泽核功
罪杜干请兵政一新初正德时廷臣建白戎务奉俞
旨者多废格泽请胪列成书次第修举又请敕九边
守臣策防御方略毋画境自保镇巡居中调度无相
牵制诸边各以农隙筑墙浚濠修墩台饬屯堡为经
久计内地盗甫息敕守臣练卒伍立保甲惩匿盗不
举者且抚西南诸苗蛮申海禁汰京军老弱帝咸嘉
纳兴邸从臣悉迁擢予世职泽疏争不听诏遣中官
杨金郑斌安川更代镇守复令张弼刘瑶守凉州居
庸泽持不可皆罢弗遣四川巡抚胡世宁劾分守中
官赵钦泽因请尽罢诸镇守时虽不从其后镇守竟
罢嘉靖元年泽言天下军官部皆有帖黄籍用以黜
陟锦衣独无于是置籍如诸卫锦衣千户刘瓒等诏
书黜汰复求还官司礼中官萧敬请补监局工匠千
五百人泽皆持不可帝并从之帝将授外戚蒋泰等
五人为锦衣泽争不纳在部多所执持会御史史道
讦杨廷和已下诏狱泽复劾道奸人之雄不可不治
帝因谕言官惟大奸及机密事专疏奏余只具公疏
毋挟私中伤善类诏下给事御史交章劾泽阻言路
坏祖宗法帝乃从吏部言停前谕泽不自安累疏乞
休慰留不许言者复交劾之泽遂乞罢不已乃加少
保赐□乘传归锦衣百户王邦奇憾泽尝抑己上书
言哈密失国由泽赂番求和所致语侵杨廷和陈九
畴等张璁桂萼方疾廷和遂逮九畴廷讯戍边泽复
夺官为民家居□□以卒总制尚书唐龙言泽孝友
廉直先后讨平群盗功在盟府当先帝时为佥壬所
谮不竟其用陛下起之田间俾掌邦政泽孜孜奉国
复为谗言构罢今殁已五年所遗二妾衣食不给请
核泽往劳复官加恤以作忠臣之气不从隆庆初复
官谥襄毅
胡世宁
按明外史本传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
从官骄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南京刑
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
孝宗已不豫犹颔之再迁郎中与李承勋魏校余佑
善时称南都四君子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
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禽之思
明叛族黄文昌四世杀知府占三州二十七村副总
兵康泰偕世宁入思明执其兄弟三人而泰惧文昌
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诸土酋德世宁发兵援乃
得还文昌惧归所侵地降土官承袭长吏率要贿不
时奏以故诸酋怨叛世宁令生子即闻府应世及者
年十岁以上朔望谒府父兄有故按籍请官于朝土
官大悦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
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再知
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迁江西副
使与都御史俞谏画策擒盗讨平王浩八以暇城广
昌南丰新城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
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江西之盗剿抚二
说相持臣愚以为无难决也已抚者不诛再叛者毋
赦初起者亟剿如是而已顾江西患非贼盗宁府威
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
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藉遍穷乡臣
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
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
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
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章下兵部尚书陆完议令谏
往计贼情抚剿之宜至所言违制扰民疑出伪托宜
令王约束之得旨报可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
权幸必杀世宁章下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
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命未
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
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
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
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
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
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
救杨一清复以危言动钱宁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
濠果反完士实鹏并得罪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
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道闻世宗即位疏以
司马光仁明武三言进因荐魏校何瑭邵锐可讲官
林俊杨一清刘忠林廷玉可辅弼知府刘莅徐钰先
为谏官有直声宜擢用时韪其言松潘所部熟番将
吏久不能制率输货以假道番杀官军惮不敢诘官
军杀番辄扺罪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
严隐匿禁修堠时巡侥以振军威通道路诏悉行
之又劾罢副总兵张杰中官赵钦甫两月召为吏部
右侍郎未上以父忧归既免丧家居朝廷方议大礼
异议者多得罪世宁意是张璁等疏乞早定追崇大
礼未上语闻京师既有议迁显陵祔天寿山者世宁
极言不可乃并前疏上之帝深嘉叹无何闻廷臣伏
阙争有杖死者驰疏言臣向以仁明武三言进然犹
以仁为本仁生成之德明日月之临皆不可一日无
武则雷霆之威但可一震而已仁可过明不可过明
犹可过而武必不可过今廷臣忤旨陛下赫然示威
辱以棰楚体弱者辄毙传之天下书之史册谓鞭
扑行殿陛刑辱及士夫非所以光圣德新进一言偶
合后难保必当旧德老成一事偶忤后未必皆非望
陛下以三无私之心照临于上无先存适莫于中帝
虽不能从亦不忤寻召为兵部左侍郎条戍边时所
见险塞利害二十五事以上又请善保圣躬毋轻饵
药物献秦誓洪范系辞节初爻讲义并乞留中给事
中余经遂劾世宁启告密之渐世宁乞罢不许大礼
成进秩一等复陈用人二十事工匠赵奎等五十四
人以中官请悉授职世宁言赏过滥不纳屡疏引疾
改南京吏部就迁工部尚书已复召为左都御史加
太子少保辞宫衔许之世宁故方严及掌宪务持大
体条上宪纲十余条末言近士习忌刻一遭谗毁则
终身废弃佥事彭祺发豪强罪受谤夺官诸如此者
宜许大臣申理帝采其言惟祺报寝执政请禁私谒
世宁曰臣官以察为名人非接其貌听其言无由悉
其才行帝以为然遂弗禁俄改刑部尚书每重狱别
白为帝言之帝辄感悟中官刚聪诬漕卒掠御服坐
二千人世宁劾其妄已聪情得抵罪帝乃益信世宁
王琼修却陈九畴将致之死以世宁救得戍有司奏
河清甘露降方告谢斋宿风霾大作世宁乞罢不许
兵部尚书王时中罢以世宁代加太子太保再辞不
得命乃陈兵政十事曰定武略崇宪职重将权增武
备更赏罚驭土夷足边储绝弊源正谬误惜人才所
言多破常格帝优旨答之土鲁番贡使乞归哈密城
易降人牙木兰王琼上其事世宁言先朝不惜弃大
宁交址何有于哈密况初封忠顺为我外藩而自罕
慎以来三为土鲁番所执遂狎与戎比以疲我中国
耗财老师戎得挟以邀索臣以为此与国初所封元
孽和顺宁顺安定三王等耳安定在哈密内近甘肃
今存亡不可知我一切不问独重哈密何也宜专守
河西谢绝哈密牙木兰本曲先卫人反正归顺非纳
降比彼安得索之唐悉怛谋事可鉴也张璁等皆主
琼议格不用独留牙木兰不遣居兵部三月求去帝
不许免朝参世宁又上备边三事固称疾笃乃听乘
传归给廪隶如制归数月复起南京兵部尚书固辞
不拜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世宁风格峻整居官
廉疾恶若雠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
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
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吶不出口及具
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承勋欲授陇胜官复芒部故地世宁言胜非陇氏子
芒部不当复立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
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抵牾萼议欲销
兵世宁力折之昌化伯以他姓子冒封下廷议世宁
言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诬朝廷萼为色变萼方为吏
部而世宁引疾言天变人穷盗贼滋起咎在吏户兵
三部不得人兵部尤重请避贤路又以哈密议语侵
璁诸大臣皆忌之帝以议礼故始终优礼不替子纯
继纯以父任知肇庆府有才行继幼不慧不为世宁
知世宁在江西出讨贼部将入见继继为指阵法进
退离合甚详凡三日世宁归阅大异之知其故叹曰
吾有子不自识何也自是击贼辄令继从与策方略
世宁十不失三继十不失一世宁方草疏论宸濠继
请曰是且重得祸世宁曰吾已许国遑恤其他及世
宁下狱继念其父病死
李承勋
按明外史本传承勋字立卿嘉鱼人父田进士官右
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有操执为政不苛承勋举弘治
六年进士由太湖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历工部郎
中迁南昌知府正德六年赣州贼犯新淦执参政赵
士贤靖安贼据越王岭玛瑙岸华林贼又陷瑞州诸
道兵不敢前承勋督民兵剿数有功华林贼杀副使
周宪宪军大溃承勋单骑入宪营众乃复集都御史
陈金即檄承勋讨之贼党王奇听抚搜得其衷刃纵
使还奇感泣誓以死报承勋令奇密入寨说降其党
俾从中应而亲率所部登山奇夜拔栅官军奋前击
降者自内出贼遂溃已从金斩贼渠罗光权胡雪二
华林贼平镇守中贵黎安诬承勋擅易贼首王浩八
狱词坐下吏大理卿燕忠即讯得白举治行卓异超
迁浙江按察使历陜西河南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
御史巡抚辽东边备久弛开原尤甚士马纔十二墙
堡墩台圮殆尽将士依城堑自守城外数百里悉为
诸部射猎地承勋疏请修筑会世宗立发帑银四十
余万两承勋命步将四人各一军守要害身负畚锸
先士卒凡为城堑各九万一千四百余丈墩堡百八
十有一招逋逃三千二百人开屯田千五百顷又城
中固铁岭断阴山辽河之交城蒲河抚顺扼要冲边
防甚固录功进秩一等又数陈军民利病咸报可以
疾归起故官□南院三迁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
以京营多弊欲振饬之遂加承勋太子太保改兵部
尚书兼左都御史专督团营寻兼掌都察院以疾三
疏乞休且言山西潞城贼以四道兵讨之不统于一
人故无功川贵芒部之役措置乖方再胜再叛宜命
伍文定深计毋专用兵丰沛河工二年三易大臣工
不就宜令知水利者各陈所见而俾侍郎潘希曾度
可否其尤要者在决壅蔽患仿唐宋转对次对故事
不时召见大臣帝不允辞下其议于所司时秦晋楚
蜀岁侵诏免田赋承勋言有司例十月始征赋今九
月矣恐官吏督趣阴图干没宜及其未征遣官驰告
以所蠲数山陬僻壤俾悉户晓有司不能奉宣德意
者罪之抚按失举奏并坐帝褒纳之奏夺京营把总
汤清职郭勋为求复语侵承勋承勋因求退给事中
王准等劾勋恣乃敕责勋而下清法司兵部尚书胡
世宁致仕诏承勋还部代之疏言朝廷有大政及推
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议者率相顾不发拱手听宜
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
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
臣之见而所议者公帝然其言下诏申饬寻命兼督
团营言官攻张璁桂萼党并及承勋承勋连章求退
帝复温旨答之中官出镇者率暴横承勋因谏官李
凤毛等言先后裁二十七人又革锦衣官五百人监
局冒役数千人独御马监未汰复因给事中田秋奏
多所裁减而请以腾骧四卫属部核诡冒制可中官
言曩彰义门破也先东市曹贼皆四卫功以直内
故易集隶兵部不便承勋言彰义门之战祸由王振
东市作贼即曹吉祥也帝卒从承勋议归兵部汰其
兵寇犯大同议遣大臣督兵众推都御史王宪宪不
肯行给事中夏言谓承勋曰事急公当请行承勋竟
不请给事中赵廷瑞并劾之会寇退罢十年春大风
画晦帝忧边事承勋言去岁冰合敌骑尽入河套延
宁固原皆当警备甘肃军饷专仰河东宜于兰州籴
贮以备缓急曩河西患土鲁番今亦卜喇又深入两
寇云扰孤危益甚套寇出入并经庄浪急宜缮塞设
险断臂截踵使不得相合兀良哈最近京师不善抚
即门庭寇云南安凤之叛军民困敝临安蒙自盗贼
复兴旷日淹时恐酿大患交址世子流寓老挝异日
归命请援或据地求封皆未可测惟急用人理财俾
边鄙无虞帝嘉纳焉承勋沉毅有大略帝所信任自
辅臣外独承勋与胡世宁大事辄咨访二人亦孜孜
奉国知无不言世宁卒半岁承勋亦卒帝深嗟悼赠
少保谥康惠所赉予常典外特赐白金彩币米蔬诸
物承勋官四十年家无余赀其议大礼与张璁等合
故帝始终任之
兵部部名臣列传一
明一
唐铎
按明外史本传铎字振之虹人太祖初起兵即事左
右守濠州从定江州授西安县丞召为中书省管勾
洪武元年汤和克延平以铎知府事拊辑新附士民
安之居三年入为殿中侍御史复出知绍兴府召拜
刑部尚书改太常卿丁母忧特给半俸服阕除兵部
尚书十五年初置谏院以为谏议大夫帝尝与侍臣
论历代兴废曰使朕子孙如成康辅弼如周召则可
祈天永命铎因进曰早豫教选左右以辅元良宗社
万年福也帝又谓铎曰人有公私故言有邪正正言
务规谏邪言务谤谀铎曰谤近忠谀近爱不为所眩
则谗佞自远帝曰朕所行有得失非人言何由知言
有善者奖而行之风闻不实亦不之罪惟谗佞面谀
者不可容耳未几左迁监察御史请选贤能京官遍
历郡县访求贤才体察官吏选历练老成望隆名重
者居布政按察之职帝从之既复擢为右副都御史
历刑兵二部尚书二十二年置詹事院命吏部曰辅
导太子必择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礼甚尊严兵部尚
书铎谨厚有德量以为詹事食尚书俸如故以铎常
请豫教故也其年致仕起詹事兼太子宾客加太子
少保二十八年遣铎招谕龙州赵宗寿先是郑国公
常茂有罪安置龙州病卒有言茂匿龙州不死帝乃
召宗寿宗寿不至帝大怒命杨文为征南将军统大
军讨之铎廉得其实言茂实病卒宗寿伏罪来朝乞
罢兵乃命文移兵征奉议诸州叛蛮而以铎参议军
事逾月斩贼首王世铁破其莲花大藤峡等寨诸蛮
平铎相度形势请设奉议卫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
贺县等处守御千户所镇以官军皆报可铎重厚慎
密不妄取予帝以故旧遇之尝曰都御史詹徽刚断
嫉恶不容奸伪胥吏不得肆其贪谤讪满朝唐铎重
厚又谓懦而无为一切舞文弄法无所忌人心不古
有若是耶徽卒坐罪诛死铎以三十年卒京师年六
十九福王时追赠太子太傅谥敬安
沈溍
按明外史唐铎传沈溍字尚贤钱塘人铎官兵部时
同为尚书者也由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工部屯田主
事以明敏称二十年命试兵部侍郎帝以勋臣子弟
多□法撰大诰二十二篇命溍申谕天下武臣皆令
诵习使知儆惕示朝廷保全勋旧之意是月又以谕
戒八条颁示将士命儒臣纂辑训诫书互相讲习以
为法戒兵部久阙尚书溍署部事一切训饬事宜皆
承旨行之寻进尚书广西都司建谯楼青州卫造军
器擅科民财溍请凡都司卫所营作必都督府奏准
官给物科毋擅役民违者治罪仍禁武臣预民事干
戈甫息武臣暴横数扞文法至是始戢溍力也帝尝
论致治之要在进贤退不肖溍因言君子常少小人
常多在上风厉之耳贤者举而不仁者远若太阳出
而群阴伏帝善其言二十三年以溍与工部尚书秦
逵换官赐诰奖谕寻复其旧后以事免明初卫所世
籍及军卒勾补之法皆溍所定潮州学生陈质以父
戍籍勾补请归卒业帝令削其兵籍溍曰削其籍则
缺军伍帝曰国家得一卒易得一士难军缺伍少一
力士耳奖成贤才以资任用其系岂不重乎乃绌溍
言削其籍
金忠
按明外史本传忠鄞人善易卜兄戍通州亡忠补戍
候给符其妻抱幼女坐县门阶哭且乳同里相者袁
珙自县中出见其乳曰夫人贵人也因相忠大贵当
为尚书忠贫不能行珙资之夫妇附商舟以北商人
失金使忠占而获至北平编卒伍因卖卜燕市市人
传以为神僧道衍称于燕王燕王将起兵托疾召忠
卜得铸印乘轩之卦曰此象贵不可言王何病王时
时命卜忠犹为戍卒自称小人常以占示王劝举大
事王深信之遂与密议燕兵起自署官属授忠王府
纪善守通州南兵数攻不克既命侍帷幄疑辄问术
益验且时进谋画遂授长史赞戎务为谋臣矣燕王
称帝论佐命功擢工部右侍郎赞守北京寻召还进
兵部尚书忠少尝读书晓大义帝下江南次子高煦
扈从有功许以为太子高煦结淇国公丘福驸马王
宁等劝帝立之谋已定独忠力争帝前历数古适孽
事帝不能夺而密告解缙黄淮尹昌隆皆以忠言为
是于是立世子为皇太子命忠为东宫辅导官以兵
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久之命兼辅皇太孙帝北征
留忠与蹇义黄淮杨士奇辅太子监国太子两进迎
銮表皆遣忠行高煦谋夺嫡愈甚蜚语谮太子帝还
悉征官属下狱独不问忠而密令审察忠白无是事
帝怒忠免冠顿首流涕愿连坐以保之以故太子得
无废而官僚获全忠承顾问知无不言然慎密不泄
凡承旨诇察无不解释者好善嫉恶处僚友不持两
端退恒推让之其长厚多如是十三年卒子达生甫
六月给驿归葬命有司治祠坟复其家仁宗立追赠
荣禄大夫少师谥忠襄官达翰林检讨遣归宁波学
支俸读书达刚直敢言自给事中终长芦都转运使
忠有兄华负志节忠守通州有功欲推恩官之辞不
就徙居东湖忠卒召赐金绮伏阙辞谢臣野人不用
是成祖目为迂叟放还一日读宋史至王伦附秦桧
事放声长叹而逝里中称为白云先生忠既贵其妻
封夫人皆如相者袁珙言珙亦以靖难功官于朝自
有传
李庆
按明外史本传庆字德孚顺义人洪武中以国学生
署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授刑部员外郎迁绍兴知
府永乐元年召为刑部右侍郎性刚果有干局驭下
甚严帝以为才数命治他事不得时至部然属吏与
罪人交通私馈饷庆辄知之绳以重罚五年改都察
院右副都御史两遭亲丧□夺哀视事列侯都督多
令家人子弟行商中盐为官民害庆言旧制四品以
上官员家不得与民争利今都督蔡福等既行罚公
侯有犯亦乞按问帝命严禁如制忻城伯赵彝擅杀
运夫盗卖军饷都督谭青朱崇贪纵不法庆皆劾之
下青诏狱彝崇法司已劾都督费瓛欺罔梁铭贪暴
镇守德州都督曹得黩货皆被责中外凛其风采十
八年进工部尚书寻兼领兵部事仁宗立拜兵部尚
书加太子太保弋谦以言事忤旨吕震等交口诋之
惟庆与夏原吉无言帝寻悟降敕自责□责震等震
等甚愧此两人山陵事多趣办中官有求执不与至
相诋讦不为动人多严惮之号为生李奉命侍皇太
子谒孝陵约束将士秋毫无扰于民太子欲猎屡谏
止遂留南京兵部宣德二年安远侯柳升讨黎利庆
参赞其军事奉诏择部曹贤能自随所择十数人师
入交址连破贼栅至镇夷关升意殊轻贼不为备郎
中史安主事陈镛言于庆曰柳将军辞色皆骄骄者
兵家所忌贼或示弱以诱我未可知防贼设伏玺书
告诫甚切公须力为将军言之时庆已病甚强起告
升升不听直前中伏败殁庆病遂笃明日亦死一军
尽没安镛及李宗昉潘禋皆死之
张本
按明外史本传本字致中东阿人洪武中自国子生
授江都知县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
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
成率先归附命与本□为扬州知府偕见任知府谭
友德同莅府事寻擢本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永乐四
年召为工部左侍郎坐事谪交址布政司吏仁宗监
国奏召为刑部右侍郎善谪奸即位拜南京兵部尚
书兼掌都察院事召见言时政得失且请严饬武备
帝嘉纳之遂留行在兵部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
征军匠家口隶锦衣卫本言军匠二万六千人属二
百四十五卫所家以三四丁计之数近十万军伍且
缺谁与防守帝善本言征汉庶人从调兵食庶人就
禽命抚辑其众而录其余党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
货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四出厘正之
时马大孳息畿内军民畜牧艰本请分牧于山东河
南及大名诸府山东河南养马自此始晋王济熿坐
不轨夺爵本奉命散其护卫军于边镇四年命兼太
子宾客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
生员军士月给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
持不可乃止阳武侯薛禄城独石诸戍成本往计守
御之宜还奏称旨命兼掌户部本虑边食不足而诸
边比岁稔请出丝麻布帛输边易谷多者三四十万
石少者亦十万石储偫顿充六年病卒赐赙三万缗
葬祭甚厚本廉介有执持尚刻少恕录高煦党胁从
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赐之独本
案设陶器谕曰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本顿首谢其
为上知如此
柴车
按明外史本传车字叔舆钱塘人永乐二年以举人
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历员外郎八年帝北征从尚书
方宾扈行还迁江西右参议坐事左迁兵部职方司
郎中出知岳州府复入为职方郎中宣德五年擢兵
部右侍郎大同屯田多豪占命车往按得田几二千
顷还之军久之转左英宗初西鄙不靖以车廉干命
协赞甘肃军务调军给饷悉得事宜初朵儿只伯寇
凉州副总兵刘广丧师不以实闻反要功赏车劾其
罪械广诣京赐车金币旌其忠直岷州土官后能冒
功得升赏车奏罢能复请帝宥之车反复论其不可
曰诈冒如能者实繁有徒臣方次第按核今宥能何
以戢众若无功得官则捐躯死敌者何以待之帝虽
从能请然内嘉车贤遣使宴劳厚赐之寻以破朵儿
只伯功增俸一级在边章数十上悉中时病同事多
不悦车持益坚尝建言漠北降人朝廷留之京师虽
厚赏爵其心终异如长脱脱木儿者昔随其长来归
未几叛去今乃复来安知他日不再叛宜徙江南离
其党类事下兵部请处之河间德州帝报可后降者
悉以此令从事稽核屯田豪占者悉清出之得六百
余顷满考进兵部尚书正统五年召还寻请归省墓
明年还京感疾卒车在江西时以采木入闽经广信
广信守故人也馈蜜一罂发视之乃白金笑曰公不
知故人矣却不受同事边塞者多以宴乐为豪举车
恶之遂断酒肉其介特多此类
郑辰
按明外史本传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
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
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
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
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命
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
矣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
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
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
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
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
山海贷偿之辰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
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
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宣德三年召为
南京工部右侍郎初两京六部堂官缺帝命廷臣举
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以九人荐皆用之独辰及
邵□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英宗
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至四川贵州云
南悉奏罢其不职者正统元年命辰赈南畿河南饥
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
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
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
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卒辰为人重义
轻利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
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于谦
按明外史本传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有僧见而奇
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永乐十九年举进士宣德初
授御史风骨秀峻音吐鸿鬯奏对时帝必为倾听顾
佐长台事御寮属甚严独才谦以为己弗如也尝扈
跸乐安汉王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义正祠严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受赉与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人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谦
疏奏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才可大任会增设各部
右侍郎出为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遂超迁兵部
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年仅三十三谦感帝知甫至
官遍历诸州县察时所急事所宜兴革即具草言之
一岁章数上当是时三杨在政府皆重谦所奏朝上
夕报可以是得行其志英宗立奏免山陵役夫万七
千人正统初数上便宜事民间少有水旱即立奏河
南近河地河流岁冲土城谦令厚筑堤障之五里置
亭亭有长以时督率修缮植榆柳凿井以荫行旅而
饮渴者民皆称便六年又上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
名数百万计臣欲于每岁三月令府州县申报缺食
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麦黍次稻俟秋成偿官而
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府州县吏秩满当迁即预
备粮储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可
自是储偫充溢境内数千里民无水旱忧谦又以大
同悬塞外请别设御史治之而尽夺其镇将之役卒
私垦者为官屯边用亦溢在官九岁迁左侍郎食二
品俸谦每议事京师空行无所赍诸权要固不能无
望及是入朝举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时三杨已前
卒中官王振方用事势张甚适有御史姓名类谦尝
忤振通政司李锡遂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无
人臣礼遂下法司论斩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怒
解而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
晋诸王亦言之乃赦谦以大理少卿复往巡抚而所
荐来原贞皆显名景泰中至尚书别有传谦复至河
南会山陕流民来就食者二十余万请以河南怀庆
二府积粟赈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给牛种
以耕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两丁内外艰
诏皆许归治丧旋起复至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
郎召明年也先大入寇振挟英宗北征驾陷于土木
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
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
斩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
事乎王是其言守议遂定时京师劲甲精兵皆陷没
所余疲卒不及十万敌乘胜深入上下无固志尚书
邝野既殁谦独理部事乃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
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
军亟赴京部署略定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时王
振虽殁而振党马顺等犹恣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
顺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直前掖王止
且启王宣谕曰顺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退徐步出
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最笃老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
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朝廷皆倚重谦
谦亦以身任其责上言扈驾文武臣有预军事进止
者当以失机论即死不宜滥恤报许王既即大位入
见泣奏曰敌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
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
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九门要地宜令都督孙镗卫
□张軏张义雷通分兵以守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
竑等参焉诸军皆列营郭外而附郭居民皆徙入内
通州积粮令官军悉诣关支听自运仍以赢米为之
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之巡抚武臣如
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之将帅至于军旅之事臣请
身当之不□则治臣之罪帝深纳之十月遂敕谦提
督各营军马而是月也先已挟上皇破紫荆关直窥
京师石亨议毋出兵□坚壁老之谦谓如此则示弱
令敌益轻我即分遣诸将帅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
外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
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
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
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帅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
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绝
士卒返顾身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
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
死皆用命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却敌彰义门北擒其
长一人帝喜令谦选精兵屯教场以便调用复命太
监兴安李永昌同谦等整理军务初敌之深入也意
骄甚谓京城可旦夕下及是见官军严阵待意少沮
叛人喜宁乃嗾也先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
复邀谦亨及王直胡等出帝不许庚申敌数骑来
窥德胜门谦亨先设伏空舍令数骑诱敌敌遂以万
骑来薄副总兵广发火器击之伏兵齐击也先弟孛
罗平章卯那孩中□死敌转至西直门都督孙镗与
战斩数人镗逐之敌益兵围镗战不解还附城求入
给事中程信不纳镗战益力信于城上发箭炮助之
礼福寿来援礼中流矢会亨分兵至敌引去副总兵
兴击敌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敌且却而内
官数百骑在后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敌乘之遂败
敌逐至土城兴被流矢死居民皆升屋投砖瓦争掷
之欢声动天地王竑及福寿援至敌望见旗帜乃不
敢前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不
能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归路遂拥上皇由良
乡而西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论功加少保总督
军务固辞不允谦以真保涿易诸府州为京师藩卫
乃益兵镇守以大臣镇山西防敌南侵景泰元年二
月总兵朱谦奏敌二万攻围万全诸处敕范广充总
兵官御之已而报敌已出口谦请即驻兵居庸敌来
则出关剿杀退则就粮京师时有敌三人至大同欲
朝廷遣使通好参将许贵以闻谦言前遣指挥季铎
岳谦而敌随入寇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不见上皇而
还和不足恃明矣况我与敌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
万一和而彼遂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
变势亦不得和贵介胄之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敌忾
移檄切责之自是无敢议和者既擒戮喜宁又计授
王伟诱诛为敌间者小田儿而特释忠勇伯把台家
以诱致之后竟得其力京师稍解严上言天下之患
不独在西北南京天下重地抚辑须人中原如开封
南阳襄阳凤阳兖州诸府逃民就食多设遇荒歉啸
聚可虞乞敕内外守备及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
然并召还所遣召募文武及镇守中官在内地者帝
皆许之唯中官镇守如故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
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议和使频至请归上皇
群臣王直等言宜遣使奉迎帝不怿曰朕本不欲登
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
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敌果怀诈我有辞矣帝
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
皇归谦力也先是瓦剌朝贡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
至三千余赏赉不餍其欲遂入寇及上皇归复遣使
三千来朝谦请列兵居庸关备不虞京师盛陈兵宴
之因言和议难恃战守不可忘条上安边三策请敕
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备御而
京营分隶五军神机三千诸营者虽各有总兵势不
相统一乃择其精锐十五万人分十营团操遂为定
制具兵志中谦每遇瓦剌入贡携故所掠人口至必
奏酬其使赎还掠者前后累数百人初河间东昌诸
府永乐间安置降人甚众也先入寇多从之而北值
西南方用兵谦与帝谋每征行辄挟其精骑以往厚
与之资已而更遣其妻子肘腋少他患贵州苗患未
平侍郎何文渊请仍旧罢二司专设都司遣大将镇
之谦曰不设二司是弃之也议遂寝谦以上皇虽还
国耻未雪因也先与脱脱不花构请乘间大发兵身
往讨之以复前仇永清边患帝不许谦才略开敏方
其初为兵部也非独瓦剌为患浙江福建则有邓茂
七叶宗留余党广东西则有黄萧养及猺獞而湖广
贵州苗獠所至蜂起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书倥
偬目视指屈口具章奏皆合机宜号令明审勋臣宿
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
性忠孝忘身忧国自遭寇变常泣誓不与敌俱生帝
尝赐之第则辞立太子命兼宫僚者支二俸诸臣皆
辞谦独辞至再一遇灾祲则请帝敬天法祖仁民慎
终如始以回天意帝偶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
沽造干鱼立谏阻之帝知谦言无不从欲用一人必
密访谦谦亦竭诚无隐不避嫌怨诸不任职者咸忌
嫉之比敌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
史顾嫉谦专上言六部大事宜同内阁奏行谦据
祖制折户部尚书金濂亦疏争乃止然言者捃摭
不已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数矣赖帝力持之谦得
尽其所施设然谦故性刚负才气遇事有不如意辄
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视诸选耎大臣勋
臣贵戚意颇轻之以此怨愤益众又始终不主和议
虽上皇以是得还然不免蓄怨待珵以议迁都故尝
切齿谦至是已改名有贞稍稍进用石亨总兵十营
畏谦不得逞谦知其意力辞提督帝不允衔谦益深
德胜之捷亨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疏荐谦子冕
诏召赴京师谦辞不允冕至谦言国家多事臣子义
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
微贱以裨军国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
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亨复大恚都督张軏以征
苗失律为谦所劾与内侍曹吉祥等亦素憾谦景泰
八年正月壬午亨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
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与黄构邪议更
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
王子亨等主其议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萧惟祯定谳
坐以谋逆律凌迟处死文不胜诬辨之疾谦笑曰亨
等意如是辨何益英宗虽怨谦然尚犹豫曰于谦实
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意遂决
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等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
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诸文武大臣为谦荐举者□
应诛不然恐肘腋变生部议持之而止豫景泰中用
知兵召尝以事谒谦谦尝右之者也千户白琦又请
榜谦等罪镂版示天下从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
谦为口实云谦自入仕三迁至尚书值也先之变身
任社稷安危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器具萧然素病
痰疾作景帝遣兴安舒良更番往视还奏谦服用过
薄诏计资令尚方制赐至酰菜毕备帝又亲幸万岁
山伐竹取沥赐之或言宠谦太重兴安曰彼日夜分
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及
籍没家无余赀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特上所赐蟒
衣剑器死之日阴霾四合朝野冤之指挥朵儿者本
出曹吉祥麾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
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谦死故人
僚友皆畏避不敢出独逵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
州逵六合人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皇太后
闻谦死嗟悼累日英宗亦渐察其冤谦既死而陈汝
言代为尚书亨党也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列内庭帝
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终始景泰朝被遇若一身
死无余訾汝言抑何多耶亨俯首不能对后遇边警
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不令敌
至此帝为默然有贞亨相继窜殛谦事白成化初冕
赦归上疏讼冤诏复官赐祭有云当国家之多难保
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权奸所□嫉在先帝
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天下传诵之弘治初加
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
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福王时赠临安伯杭州河南
山西皆世奉祀不绝冕字景瞻荫授副千户坐戍龙
门谦冤既雪并复冕官自陈不愿武职改兵部员外
郎居官有干局累迁至应天府尹致仕卒无子以族
子允忠为后世袭杭州卫副千户
吴宁
按明外史本传宁字永清歙人宣德中进士除兵部
主事英宗初奉诏徙回回迭力等居浙江濒海州县
以宁言月给口食为例再迁职方郎中正统末四方
用兵军书旁午尚书邝野甚倚之郕王监国于谦荐
擢本部右侍郎及谦御敌城外宁掌部事命赴军中
议方略比还城门弗启敌骑充斥宁立雨中指挥兵
事移时乃入敌既退畿民犹日数惊相率南徙或议
仍召勤王兵宁曰是益之使惊也莫若告捷四方人
心自定因其奏行之景泰改元以劳瘁得疾乞归后
疾已不复出家居三十余年卒宁为人方介有识鉴
谦欲择□谋于宁宁以千户朱骥荐谦疑之宁曰公
他日当得其力谦被刑骥果归其丧葬之后官都指
挥使有贤名
徐琦
按明外史本传琦字良玉钱塘人其祖谪戍宁夏遂
家焉幼力学通经史庆王器重之中永乐十二年进
士宁夏有进士自琦始授行人历刑部员外郎改行
兵部宣宗初命清天下军伍调职方员外郎擢右通
政副章敞使安南馈遗无所受还拜南京兵部右侍
郎八年帝以安南贡赋不如额南征士卒未尽返复
命琦往时黎利已死其子麟疑未决琦宣布威德晓
以祸福麟惧铸代身金人贡方物以谢帝悦命落琦
戍籍宴赉甚厚正统元年命考察南畿府县官灾异
屡见琦陈弭灾十事悉嘉纳之五年命参赞南京机
务十四年进尚书参赞如故有言往年分调南京军
家悉宜北徙朝廷欲行之琦奏安土重迁人之情也
今骤徙数万众人心一摇事或叵测议遂沮军卫无
学校琦请天下卫所视府州县例皆立学从之景泰
元年靖远伯王骥督机务琦专理部事骥解任琦仍
参赞四年卒年六十八谥贞襄
程信
按明外史本传信字彦实休宁人其先洪武中谪戍
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景
帝嗣位荐起薛瑄等三人也先犯京师信与王通杨
善同督军守御上兵备五事景泰元年奉使四川还
请赈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
报可进右给事中以天变上中兴固本十事请帝敦
孝友之实以答天心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
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
寻以忧去起故官□四川理松潘饷偕侍郎罗绮破
黑虎诸寨天顺初录景泰间进言者信时入贺特擢
太仆卿京卫马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石亨孙
镗曹钦等庇诸武臣言于帝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
帝令太仆马数勿令人知若改隶兵部马登耗太仆
不得闻脱有警而马不给谁任其咎事乃止明年改
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佥事胡鼎发都指挥夏霖四
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帝责
令陈状信疏辨而寇深方掌都察院修前郄遂劾信
不输罪征下诏狱谪降南京太仆少卿五年召为刑
部右侍郎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复兵部寻转左四川
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
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太监刘恒为监督而进
信尚书提督军务抵永宁分道进所向克捷又讨平
九姓土獠积年巨寇皆尽帝悦降玺书嘉劳语详瑾
传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兵部言官劾信
上首功不实四疏乞休不许信欲有为阻于圭不得
逞六年春旱应诏言兵事宜更张者四兵弊宜申理
者五语多侵圭圭奏寝之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应
城伯孙继先有罪下信等治继先坐免党与皆遣戍
八年星变与文武大臣合疏陈十余事帝多采纳惟
请召还给事王徽等罢不行十一年致仕卒赠太子
少保谥襄毅信强愎好胜所至与人忤然有才力识
大体征南蛮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
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不得已而假之人若幸而事集
辄自专非人臣谊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
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若此乃有司职也子敏
政见文苑传
白圭
按明外史本传圭字宗玉南宫人正统七年进士除
御史监朱勇军讨兀良哈有功出巡按山西辨疑狱
百余部檄朔州课钞益三之二圭疏争复三十取一
之旧车驾陷土木圭脱还景帝命往泽州募兵寻迁
陕西按察副使擢浙江右布政使福建贼郑怀冒流
剽处州协诸将平之天顺二年贵州东苗干把猪等
僭号攻都匀诸处诏南和侯方瑛讨之进圭右副
都御史赞理军务圭以谷种诸彝为东苗羽翼先剿
破百四十七寨遂会兵青崖复破四百七十余寨干
把猪退据六美山乘胜破擒之诸苗震詟湖广灾就
命圭巡抚四年召为兵部右侍郎孛来寇庄浪圭与
都御史王竑分兵巡边圭败之固原州竑亦败之红
崖子川还进工部尚书成化元年荆襄贼刘通等作
乱敕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都督喜信鲍政为左右
参将中官唐慎林贵奉监之而以圭提督军务发京
军及诸道兵会讨通河南西华人县门有狻猊重千
斤通只手举之号千斤刘正统中倡妖言潜之房县
谋乱至天顺末有石龙者号石和尚聚党剽掠通遣
其子聪约之举事集流民四万伪称汉王建元德胜
圭等至南漳贼迎战败之俘斩千三百有奇乘胜逼
其巢通奔寿阳谋走陜西圭遣兵扼其道通乃退保
大市与其党苗龙合官军破贼于雁坪追斩伪太子
聪及其党苗虎等贼退保后岩山据险下木石如雨
诸军四面攻圭往来督战士皆蚁附登贼大败擒通
及其众二千五百余人斩者如之获贼子女万一千
有奇焚其庐舍彝险阻而还石龙与其党刘长子等
逸去转掠四川连陷巫山大昌圭等分兵蹙之长子
缚龙以降余寇悉平圭因奏善后事宜悉报可遭父
忧命葬毕视事录功加太子少保增俸一级寻改兵
部尚书兼督十二团营六年圭以四方多灾伤而畿
辅河南四川浙江福建江西久不置巡抚官请遣大
臣巡视帝命圭偕吏部推举遂举侍郎原杰等以闻
帝即遣之阿罗出等驻牧河套陜西数被寇圭言镇
巡官偷肆宜治延绥巡抚王锐镇守太监秦刚总兵
官房能俱获罪圭又议大举搜河套发京兵及他镇
兵合十万屯延绥而以输饷责河南山西陕西民不
给则预征明年赋于是内地骚然而前后所遣三大
将朱永赵辅刘聚皆畏怯不任战卒以无功丁继母
忧夺情如初十年卒官年五十六赠少傅谥恭敏圭
性简重公退即闭阁卧请谒皆不得通在贵州时有
愤中官虐欲刺之者□入圭所圭拥衾问之其人惊
曰乃吾公耶即自刎不殊仆于地圭呼烛起视傅以
善药遣之人服其量次子钺字秉德进士及第授编
修累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习典故以词翰称卒赠
太子太保谥文裕
王竑
按明外史本传竑字公度其先江夏人祖俊卿坐事
戍河州遂着籍竑登正统四年进士十一年授户科
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英宗北狩郕王摄朝
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读弹文毕王使出待命众皆
哭伏地不起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
叱言者去竑怒奋臂起捽顺发啮其面骂曰若曹致
天子蒙尘罪当诛今尚敢尔耶与众共击之立毙王
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之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
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于法遂出二人众
又捶杀之曳三尸长安门外籍振家当是时竑名震
天下振党列禁廷咸不自安王欲谕解诸谏官令卫
士宣召外廷大恐竑与妻诀曰我死汝当从所遗幼
当有好义收恤之者及与同列见王王好言慰谕
甚至外内释然竑亦遂受知于王王即位会也先入
犯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
福寿高礼军冠退诏竑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
五月浙江镇守中官李德上言马顺等有罪当请命
行诛诸臣乃擅杀非内官拥护危矣是皆犯阙贼臣
不宜用可用者莫若内臣章下廷议于谦等奏曰上
皇蒙尘祸由贼振顺等实振腹心陛下监国群臣共
请行戮而顺犹敢呵叱是以在廷文武以及宿卫军
士忠愤奋发不暇顾忌捶死三人此正春秋诛乱贼
之大义也向使乘舆播迁奸党犹在国之安危殆未
可知臣等以为不足问帝曰诛乱臣所以安众志廷
臣忠义朕已知之卿等勿以德言介意竑寻以疾还
朝明年尚宝司检顺牙牌不得顺子振言宜责之竑
帝许之言官交章言顺党奸罪重廷臣共除之以安
宗社遑问牙牌且非竑一人事若责之竑忠臣惧矣
乃寝前旨是年出督漕运寻命兼巡抚江北四府及
徐和滁三州漕运总督用文臣自竑始明年命考察
属吏兼理两淮盐课巡河御史王淫秽竑劾戍之
四年正月上言去岁自东昌开封南抵徐淮灾伤迭
见迩复风雨冱寒天意难测易内阳外阴为泰君子
道长内阴外阳为否小人道长今方春阳长候类穷
冬是阴盛阳微殆食禄者君子少小人多也望陛下
责诸臣痛修省进君子退小人省刑罚薄税敛罢无
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
而陛下益日亲儒臣讲道论德以清出治之源庶人
事修而天意可回也因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
修省求直言是年夏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
竑不待报开仓赈之山东河南饥民咸来就食廪不
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发以赈典守中官
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先
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
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
以下得入粟赎帝从其议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
赴听竑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赈不足则令沿淮上
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十五万人劝富民出
米二十五万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赋牛种七
万四千余家复业者五千五百家他境流移安辑者
万六百余家病者给药死者具槥鬻子女则赎而归
之还籍者予道里费人忘其饥颂声大作辑其事为
救荒录以传初竑奏淮扬饥帝大为民虑及得竑自
劾疏喜曰真贤都御史也于是尚书金濂大学士陈
循等颂竑功就进左副都御史时济宁亦饥帝遣尚
书沈翼赍帑金三万两往赈散给仅五千余归之京
库竑因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赈从之明年二
月上言顷冬春之交淮河冰抵海四十余里人畜僵
死万余弱者鬻妻子强者肆敓民困极矣陛下端
居九重大臣安处廊庙何由见之使目击其状未有
不流涕太息者也陛下嗣位以来非不敬天爱民而
天变民穷特甚者恐圣德虽修而未至人伦虽正而
未笃贤才虽用而未收其□邪佞虽屏而未尽其类
仁爱施而实惠未溥财用省而上供未节刑罚宽而
冤狱未伸工役停而匠力未息法制已颁而尚有更
张赋税已免而或仍牵制坐是干和遂召灾变臣所
望者在陛下修厥德新厥治而已修德则必钦天命
法祖宗正伦理笃恩义戒逸乐绝异端斯修德有其
诚矣图治则必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
用戒聚敛却贡献罢工役斯图治有其实矣如是而
灾变不息未之有也帝褒纳之敕内外臣工同加修
省六年霍山民赵玉山自称宋裔以妖术惑众为乱
竑捕获之英宗复辟革巡抚官改竑浙江参政石亨
张軏追论竑击马顺事除名编管江夏居半岁帝于
宫中得竑疏见正伦理笃恩义语因感悟命遣官送
归里敕有司善视之天顺五年孛来寇庄浪都督冯
宗等出讨乃用李贤荐起竑故官与兵部侍郎白圭
参赞军务竑与宗遇贼于红崖子川击走之师还慰
劳备至仍令督漕抚淮扬淮人闻竑再至欢呼迎拜
数百里不绝宪宗即位六科给事中萧斌张宁十三
道御史吕洪等荐竑及宣府巡抚李秉堪大用帝乃
召竑为兵部尚书秉左都御史命下朝野相庆时将
用兵两广竑举韩雍为总督因言将帅征讨毋得奏
私人妄冒首功又请复京营旧额禁势家豪帅擅
役禁军于是命竑同给事御史六人简阅十二营军
士竑等以择兵不若择将奏罢营职八十余人而慎
简材武补之兵部誊黄缺官竑偕诸大臣举修撰岳
正都给事中张宁李贤沮之出二人于外并罢会举
例竑愤然曰吾尚可居此耶即引疾求退帝方向用
竑优诏慰留日遣医视疾竑请益切卒罢去竑去名
益重然帝颇不悦中外荐章百十上□报寝竑刚方
正直立朝未浃岁遽以道不合去天下惜之初竑号
其庵曰□既归改曰休杜门谢客乡人希得见时李
秉亦罢官归日出入里闬与故旧博奕谐谑竑闻之
曰李公大臣胡不自重乃尔秉闻亦笑曰所谓大臣
者岂贵其立异乡曲尚矫激哉世两称之竑家食二
十余年至弘治初卒年七十五正德间赠太子少保
谥庄毅淮人立祠祀之
张悦
按明外史本传悦字时敏松江华亭人举天顺四年
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成化中出为江西佥事
改督浙江学校力拒请托校士不糊名曰我取自信
而已迁四川副使进按察使遭丧服阕补湖广王府
承奉张通纵恣悦绳以法及入觐中官尚铭督东厂
众竞趋其门悦独不往铭衔甚伺察无所得铭败悦
名益彰召拜右佥都御史孝宗立迁工部右侍郎转
吏部左侍郎王恕为尚书悦左右之尝两摄选事众
称公允弘治六年夏大旱求言陈遵旧章恤小民崇
俭素裁冗食禁滥罚数事又上修德图治二疏并嘉
纳俄迁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书九年复改兵
部参赞机务以年至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少保驰传
归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
兵部部名臣列传三
明三
王宪
按明外史本传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历
知阜平滑二县召拜御史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
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历郧阳大同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世百户迁户部
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
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复以功荫锦衣武宗南征命
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颇附权幸驾旋
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
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
持不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
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
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
寇至青羊岭大败去斩首三百余级获马□器仗无
算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复予一子荫至是凡三荫
锦衣世百户矣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
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张璁桂
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
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
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
托疾避难复罢归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
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又请立京营
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
嘉纳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
功诸等其后冒滥日多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
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着之会典为
成式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
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
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
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
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
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已得专攻城宪亦议从其
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
事乱亦旋定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
少保谥康毅
范
按明外史本传字平甫其先江西乐平人迁沈阳
举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迁员外郎嘉靖
三年伏阙争大礼下狱廷杖由户部郎中改长芦盐
运司同知迁河南知府岁大饥巡抚都御史潘埙驳
诸请赈文牒候勘实乃发不待报辄开仓赈之全
活十余万民争讴颂语闻禁中帝为责户部及埙
与巡按御史匿灾状埙归罪以自解被劾罢去
名由此显迁两淮盐运使条上鹾政十要历四川参
政湖广按察使浙江河南右左布政使二十年擢右
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为人持重有方略既□重镇
不上首功一意练步骑广储蓄缮治关隘亭障寇为
远徙俘归者五百人上疏言边将各有常禄无给田
之制自武定侯郭勋奏以军余开垦田园给将领委
奸军为庄头害殊大宜给还军民任耕种便帝从其
请居数年引疾归起故官抚河南寻召为兵部右侍
郎转左尚书王以旗出督三边署部事顷之奉诏
总理边关厄隘奏上经略潮河川居庸关诸处事宜
请于古道门外蜂窝岭增墩台一为外屏浚濠设桥
以防冲突川西南两山对处各设敌台以控中流分
戍兵番直守要害又蓟镇五里垛划车升连口慕田
谷等地宜设墩台恶谷红生谷香炉石等地宜斩崖
堑居庸关外诸口在宣府为内地在居庸则为边藩
宜敕东中路文武臣修筑加潮河川提督为守备增
副将居庸关领天寿山黄花镇设横岭守备塞怀来
路增置新军二千余人资团练又议紫荆倒马龙泉
等关及山海关古北口经略事宜请于紫荆之桑谷
倒马之中窑关峪龙泉之陡石岭诸要害创筑城垣
增设敌楼营舍蓟州所辖燕河太平马兰密云四路
修筑未竟者括诸司赎锾竣之而浮图峪插箭岭尤
为紫荆倒马二关冲移参将分驻石门杜家庄俾保
定总兵驻紫荆蓟辽悬绝千里移建昌营游击于山
海关三屯等营缺军应速募马不足者补入其常戍
之兵介胄不备量给铠仗番上者悉予行粮毋俾荷
戈枵腹又言诸路缓急以密云之分守为最各关要
害以密云之迤西为最若燕河之冷口马兰之黄崖
太平之榆木岭擦崖子皆所急也宜敕抚镇督诸将
领分各营士马兼侧近按伏之兵迭为战守兵部言
军戍久恋土猝移置恐他变莫若山海关增置能将
一员募军三千屯驻听蓟辽抚臣调度援燕河余如
言下守臣议帝才甚会兵部尚书赵廷瑞罢即
命入代以老辞且言随事通变乏将顺之宜帝
怒责不恭削其籍时严嵩当国而本由徐阶荐
天下推为长者惜其去不以罪然罢帝召翁万达
甫至以忧去丁汝夔代之明年俺荅逼都城汝夔遂
诛死而归久之乃卒隆庆元年复官
王邦瑞
按明外史本传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
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
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德知州嘉靖初
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
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
原兵备副使泾邠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
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
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败之改
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俺
荅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
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
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摄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
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壕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
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咸宁侯
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
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
枪者帝报从之又举前编修赵时春工部主事申
知兵□改兵部分理京营事未几帝召兵部尚书翁
万达未至迟之遂命邦瑞代条上安攘十二事仇鸾
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
鸣大同总兵官徐□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
密云副将徐仁代□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
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
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
乃黜陟各镇今曲□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
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
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以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
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遂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
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邦瑞去鸾益横明
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
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
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
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着
聂豹
按明外史本传豹字文蔚吉安永丰人正德十二年
进士除华亭知县嘉靖四年召拜御史巡按福建有
声出为苏州知府忧归补平阳知府山西频中寇民
无宁居豹令富民出钱罪疑者赎得万余金修郭家
沟冷泉石诸关隘练乡勇六千守之寇来犯被却
由是廷议以豹为知兵给事中刘绘大学士严嵩皆
荐之擢陕西副使备兵潼关大计拾遗言官论豹在
平阳干没会大学士夏言亦恶豹逮下诏狱落职归
二十九年秋都城被寇礼部尚书徐阶豹知华亭时
所取士也为豹讼冤言其才可大用立召拜右佥都
御史巡抚顺天未赴擢兵部右侍郎寻转左仇鸾请
调宣大兵入卫豹陈四虑谓宜固守宣大宣大安则
京师安鸾怒诇豹过无所得乃已三十一年兵部尚
书翁万达赴召未至京卒于道以豹代之奏上防秋
事宜又请增筑京师外城皆报可是年秋寇大入山
西覆总兵官李涞军大掠二十日而去总督苏佑反
以大捷闻为巡按御史毛鹏所发章下兵部豹言寇
虽有所掠而我师斩获过当实上元垂佑陛下威灵
所致宜择吉祭告论功行赏帝喜进秩任子者数十
人豹亦加太子少保荫锦衣世千户京师外城成进
太子少傅南北屡奏捷豹复归功上元已类奏诸边
功复称引元佑祭告行赏如初豹亦进太子太保当
是时西北边岁遭寇东南倭又起羽书日数至豹本
无应变才而大学士嵩与豹乡里徐阶亦入政府故
豹甚为帝所倚久之寇患日棘帝深以为忧豹卒无
所谋画条奏皆虚文帝渐知其短思有所易置会侍
郎赵文华陈七事致仕侍郎朱隆禧请设巡视福建
大臣开海滨互市禁豹皆格不行帝大怒切责之豹
震慑请罪复辨增官开市之非再下诏谯让豹愈惶
惧条便宜五事以献帝意终不怿降俸二级顷之竟
以中旨罢而用杨博代之归数年卒隆庆初赠少保
谥贞襄豹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说与辨难益心服后
闻守仁殁为位哭以弟子自处及系狱着困辨录于
守仁说颇有异同云
丁汝夔
按明外史本传汝夔字大章沾化人正德十六年进
士改庶吉士嘉靖初授礼部主事争大礼被杖调吏
部累官山西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历
抚保定应天入为左副都御史坐事调湖广参政复
以故官抚河南历吏部左右侍郎二十八年十月拜
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条上边务十事皆报可当是时
俺荅岁寇边羽书迭至天子方斋居西内厌兵事而
大学士严嵩窃权边帅率以贿进疆事大坏其明年
八月甲子俺荅犯宣府诸将拒之不得入汝夔即上
言寇不得志于宣府必东趋辽蓟请敕诸将严为备
潮河川乃陵京门户宜调辽东一军赴白马关保定
一军赴古北口从之寇果引而东驻大兴州去古北
口百七十里大同总兵官仇鸾知之率所部驰至居
庸南顺天巡抚王汝孝驻蓟州误听谍者谓寇向西
北汝夔信之请令鸾还大同勿东诏俟后报及兴州
报至命鸾壁居庸汝孝守苏州未几寇循潮河川南
下至古北口薄关城总兵官罗希韩卢钺不能却汝
孝师大溃寇遂由石匣营达密云转掠怀柔围顺义
城闻保定兵驻城内乃解而南至通州阻白河不得
渡驻河东孤山分剽昌平三河犯诸帝陵杀掠不可
胜纪京师戒严召各镇勤王分遣文武大臣各九人
守京城九门定西侯蒋传兵部侍郎王邦瑞总督之
而以锦衣都督陆炳礼部侍郎王用宾给事御史各
四人巡视皇城四门诏大小文臣知兵者许汝夔委
用汝夔乃条上八事请列正兵四营于城外四隅奇
兵九营于九门外近郊正兵营各一万奇兵营各六
千急遣大臣二人经略通州涿州且释罪废诸将使
立功赎罪帝悉从之然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
五万老弱半之又半役内外提督大臣家不归伍在
伍者亦涕泣不敢前从武库索甲伏主库奄人勒常
例不时发久之不能军乃发居民及四方应武举诸
生乘城且大颁赏格仇鸾与副将徐□游击张腾等
军白河西杨守谦与副将朱楫等军东直门外诸路
援兵亦稍集议者率谓城内虚城外有边兵足恃宜
移京军备内衅汝夔亦以为然遂量掣禁军入营十
王府庆寿寺前掌营务者成国公朱希忠恐以兵少
获谴乃东西抽掣为掩饰计士疲不得息出怨言而
莫晓孰为调者则争詈汝夔鸾兵无纪律掠民间帝
方眷鸾令勿捕汝夔亦戒勿治鸾兵民咸怨怒寇游
骑四出去都城三十里及辛巳遂自通州渡河而西
前锋七百骑驻安定门外教场明日大营薄都城分
掠西山黄村沙河大小榆河畿甸大震初寇逼通州
部所遣侦卒出城不数里道遇伤者辄奔还妄言诳
汝夔既而言不雠汝夔弗罪也募他卒侦之复如前
以故寇众寡远近皆不能知宣府总兵官赵国忠参
将赵臣孙时谦袁正游击姚冕山西游击罗恭等各
以兵入援营玉河诸处诏兵部核诸镇兵数行赏赉
勤王兵先后五六万人皆闻变即赴未赍糗粮制下
犒师牛酒无所出越二三日援军始得数饼饵益饥
疲不任战帝久不视朝军事无由面白廷臣多以为
言帝不许礼部尚书徐阶复固请帝乃许癸未群臣
昧爽入至日晡帝始御奉天殿不发一词但命阶奉
敕谕至午门集群臣切责之而已帝怒文武臣不任
事尤怒汝夔吏部因请起杨守礼刘源清史道许论
于家汝夔不自安请督诸将出城战而以侍郎谢兰
署部事帝责其推委命居中如故寇纵横内地八日
诸军不敢发一矢寇本无意攻城且所掠过望乃整
辎重从容趋白羊口而去方事帝怒诸将不战趣
甚急汝夔以咨嵩嵩曰塞上或败可掩也失利辇下
帝无不知谁执其咎寇饱自扬去耳汝夔因不敢主
战诸将亦益闭营寇以此肆掠无所忌既退汝夔兰
及户工尚书李士翱胡松侍郎雒颙孙禬皆引罪命
革士翱职停松俸俱戴罪办事侍郎各停俸五月而
下汝夔狱帝欲大行诛以惩后汝夔窘求救于嵩嵩
曰我在必不令公死及见帝怒甚竟不敢言给事御
史劾汝夔御寇无策帝责其不早言夺俸有差趣具
狱怒法司奏当缓杖都御史屠侨刑部侍郎彭黯大
理卿沈良才各四十降俸五等刑科张侃等循故事
覆奏各杖五十斥侃为民坐汝夔守备不设即日斩
于市枭其首妻流三千里子戍铁岭汝夔临刑始悔
为嵩所卖方廷讯时职方郎王尚学当从坐汝夔曰
罪在尚书郎中无预得减死论戍比赴市问左右王
郎中免乎尚学子化适在旁谢曰荷公恩免矣汝夔
叹曰汝父劝我速战我为政府□汝父免我死何恨
闻者为泣下隆庆初复官汝夔既下狱并逮汝孝希
韩钺寇未尽去官校不敢前托言汝孝等追寇白羊
口远不可卒至比逮至论死帝怒渐解而汝孝复以
首功闻命俱减死戍边
陈洪谟
按明外史本传洪谟字宗禹武陵人幼□异凝重寡
言笑弘治九年进士除刑部主事历员外郎正德初
父丧除入京师见刘瑾乱政称母老乞便养乃改南
京户部再迁漳州知府时巨寇林广周啸聚数千负
海为乱洪谟讨平之俗尚浮奢好讼乃颁吕氏乡约
朔望躬亲讲谕民多从化复朱子书院简俊士肄业
其中浚龙溪陂灌田万余顷人号陈公陂擢江西右
参政历贵州云南按察使十八寨番人叛势大震巡
抚何孟春与洪谟合谋讨之遂空其地洪谟神采严
重不畏强御镇守中官史泰及金腾分守中官刘玉
假进贡名要索金宝洪谟檄所司毋奉行泰纵家人
捶诸生于涂责以大义执而治之黔国公沐昆子绍
勋幼未袭爵其从父参将崧赂权贵欲夺之洪谟持
不可乃止嘉靖改元迁山东左布政使以疾起补江
西三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时去兵燹未久府
库虚匮洪谟节财用广积储数年积□至百五十余
万石特被奖赉洪谟请更发官帑杂银□赈贷而留
余积备不虞报可时中官吴猷奉命修龙虎山宫观
估费至二十万洪谟言江西变频仍人民愁困顷
奉明诏宫观但仍旧制当用四万七千两而足乞敕
猷务遵成旨毋别创新规额外征索帝从其请及猷
还谤于朝洪谟由是遂罢居二年以荐起兵部右侍
郎进左十年兵部公廨火延及工部文籍俱毁时洪
谟方署部事帝震怒降谕切责言诸司纵吏为奸武
选尢甚因逮洪谟及武选郎中黄祯等下诏狱斥为
民他司及工部官俱停俸给事中王聘疏救亦被黜
久之遇赦复洪谟官致仕家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
悉报寝卒年八十二孙思育礼部侍郎
谭纶
按明外史本传纶字子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
士除南京礼部主事迁职方郎中台州知府纶沉毅
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参将戚继光募乡兵御贼
数有功纶亦练千人自卫倭犯栅浦继光以道阻失
援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倭复由松门澶湖掠旁六
县进围台州不克而去其党寇仙居临海纶擒斩殆
尽进海道副使益募浙东良家子教之而尽罢客兵
倭自象山突台州纶继光连破之章安葛埠南湾加
右参政会忧去以尚书杨博荐起复将浙兵讨饶平
贼林朝曦朝曦者大盗张琏余党也琏既灭朝曦据
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徐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
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纶及广东兵
追擒之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继光数破贼浙东略
定倭转入福建自福宁至漳泉千里尽贼党继光渐
击定之师甫旋其众复犯邵武陷兴化四十二年春
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代游震得巡抚福建倭屯
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平海卫
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
出移营渚林继光至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
猷将左右军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
破贼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纶以延建汀邵
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又考旧制建水寨五扼海口
荐继光为总兵官以镇守之倭复围仙游纶继光大
破贼城下已而继光破贼王仓坪蔡丕岭余贼走广
东境内悉定纶乃上疏请复行服乃听纶归四十四
年冬起故官巡抚陕西未上而大足民作乱陷七城
诏改纶四川至已破灭云南土酋凤继祖遁入会理
纶会师讨平之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
两广军务兼巡抚广西招降岑冈贼江月照等纶练
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迨南寇
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
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上疏曰今筹边者皆曰乘障
曰设险然蓟昌卒不满十万而老弱居半分属诸将
散二千里间敌聚攻我分守众寡强弱不侔故言者
亟请练兵然四难不去兵终不可练夫敌之长技在
骑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计三万人
月饷岁五十四万此一难也燕赵之士锐气尽于防
边非募吴越习战卒万二千人杂教之事必无成臣
与继光召之可立至议者以臣与继光不可信不能
任之专此二难也军事尚严而燕赵士素骄骤见军
法必大震骇且去京师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
掣肘废功更酿他患此三难也我兵素未当敌战而
胜之彼不心服能再破乃终身创而忌嫉易生欲再
举祸已先至此四难也以今之计请调蓟镇真定大
名井陉及督抚标兵三万分为三营一驻密云一驻
遵化一驻三屯营令总兵参游分将之而授继光以
总理练兵之职春秋两防三营兵各移近边至则遏
之边外人则决死边内二者不□臣无所逃罪又练
兵非旦夕可期今秋防已近请速调浙兵三千以济
缓急三年后边军既练遣还诏悉如所请仍令纶继
光议分立三营事宜纶因言蓟镇练兵逾十年然竟
不□者任之未专而行之未实也今宜责臣纶继光
令得专断勿使巡按巡关御史参与其间自兵事起
边臣牵制议论不能有为故纶疏言之而巡抚刘应
节果异议巡按御史刘翾巡关御史孙代又劾纶自
专帝悉以兵事委纶而谕应节等无挠纶初至按行
塞上谓将佐曰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
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遂与继光图上方略筑
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纶召入为右都
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会台工成益募浙兵
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
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万
历初加太子少保给事中雒遵劾纶不称职纶三疏
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襄敏纶终
始兵事垂三十年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尝战酣刃
血渍腕累沃乃脱与继光共事齐名称谭戚
李祯
按明外史本传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进士除
高平知县征授御史万历初傅应祯以直言下诏狱
祯与同官乔岩给事中徐贞明拥入护视之坐谪长
芦盐运司知事迁归德推官礼部主事三迁顺天府
丞十八年洮河有警祯家西陲稔边事极言贡市非
策因历诋边吏四失帝以纳款二十年不当咎始事
遂寝其议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言知县梁道凝
循吏反注下考宜惩挟私者以励其余荐举属吏不
应专及高秩下僚如赵蛟杨果者亦当显旌之蛟果
万历初以吏员超擢者也诏皆报可召为左佥都御
史再迁户部右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户部郎
中郑材复诋之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
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
臣体乃出材南京祯寻调兵部进左侍郎二十四年
日本封贡事偾首辅赵志皋本兵石星俱被劾廷臣
议战守章悉下兵部祯等言今所议惟战守封三事
封则李宗城虽征杨方亨尚在若遽议罢无论中国
数百人沦于异域而我兵食未集势难远征宜令方
亨静俟关白来迎则封不迎则止我以战守为实务
而相机应之且朝鲜素守礼王师所屯宜严禁扰掠
得旨如议而疏内言志皋星当去诏诘祯止令议战
守事何擅及大臣去留姑弗问志皋自是不悦祯明
年星得罪命祯摄部事祯以平壤王京釜山皆朝鲜
要地请修建大城兴屯开镇且列上战守十五策俱
允行后又数上方略四川被寇祯言川陕接界而松
潘向无寇患者以诸番为屏蔽也自俺答西牧陇右
骚然其后陇右备严寇不得逞而祸乃移之川矣今
诸番强半折入于西部臣阅地图从北界迤西间道
达蜀地多不隔三舍幸层岩迭嶂屹然天险如镇卤
堡为腊门户虹桥关为松城咽喉关堡之外或岭
或崖皆可守守阿玉岭则不能越咂际而窥堡守
黄胜场则不敢逾塞墩而寇关他如横山寡石崖尤
为要害皆当亟议防御令抚镇臣计画以闻报可祯
质直方刚署事规画颇当有欲即用为尚书者志皋
以故憾阴沮之而张位沈一贯雅与经略邢玠经理
杨镐通亦不便祯所为言祯非将材惟萧大亨堪任
帝不听其后玠镐益无功志皋等又请罢祯御史况
上进劾祯庸鄙帝皆不听甘肃缺巡抚祯以刘敏宽
名上给事杨应文言敏宽方坐事勘不当推举帝以
诘祯祯言前奉诏敏宽须巡抚缺用臣故举之帝怒
祯不引罪调之南京后考察南京言官拾遗及祯遂
命致仕久之起南京刑部尚书逾年复引疾不俟报
径归帝怒大学士叶向高言祯实病不可深责十余
年来大臣乞休得请者百无一二李廷机赵世卿皆
羁留数载疏至百余上今尚书孙丕扬李化龙又以
考察军政疏不下相率求去若复踵祯辙实伤国体
诸臣求去约有数端疾病当去被言当去不得其职
当去宜曲体其情可留留之不可留则听之帝竟夺
祯职闲住未几卒
薛三才
按明外史本传三才字中孺定海人万历十四年进
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李成梁奏败土蛮子卜
言帝已告庙宣捷三才再疏论其欺罔火落赤犯洮
河总督梅友松巡抚赵可怀言其志掠番非犯顺三
才力驳之兵部推故总兵官李应祥佥书南京右府
三才言应祥贿败褫官不当复应祥遂勒免累迁礼
科都给事中秦王请封奉国中尉谊为郡王三才
言非制朝鲜王李□以长子疾请立次子□为嗣三
才争不可湖广贡鲊不如制贬布政使武尚耕等官
给事中张涛言事被謪三才□论救坐夺俸出为湖
广右参政就迁其地按察使左右布政使三十一年
楚宗人华等二十九人讦楚王华奎非恭王子大
学士沈一贯右王下巡抚赵可怀等勘治三才心知
王伪以诏旨严切不敢争华遂夺爵锢高墙余论
罪有差诸宗人愤甚而王进万金助大工又购玉带
名马珍玩载以巨舰入都谢当路宗人蕴□等率众
百余挟渡江邀之汉阳冀得所遗朝贵书书不得
亡赖者遂攫其货可怀闻急遣副使周应治往捕获
三十余人裸其体桎梏之鸣金鼓而入尽系之狱诸
宗噪军门擅释系者应治至众争殴之应治窜可怀
署内宗人随入可怀急出解谕语过激诸宗群詈之
视案上奏草言剽夺上供物于是群殴可怀立毙时
变起仓猝独三才与按察使李涛在好言晓之稍稍
解去乃密授意诸郡王计縻诸宗人乱乃定巡按御
史吴楷奏闻一贯言楚人好乱请亟遣巡抚集兵捕
都御史温纯议即用三才而一贯用右布政使梁云
龙命未至楷惑流言奏逆宗□期举事谋据南都一
贯请发兵帝震怒立诏南京郧阳江西河南勒兵进
讨一贯又言逆宗无状指斥乘舆诬陛下纳贿庇王
帝益怒捕之急而宗人居城中自如无一人逸及楷
以荆州兵至乱已定云龙命亦至诸宗人悉就缚楷
等欲实前疏妄言一鼓就擒而邻镇兵来者不止檄
止之乃安云龙列五等以上诏戮二人赐四人自尽
锢高墙者二十三人降革者四十人三才引疾去其
后御史潘之祥追论楚狱言当时无有为平反者词
颇侵三才三才督蓟边奏辨且乞罢帝不问征拜右
副都御史巡抚宣府进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
军务严饬所部增赏者与失律同科将吏无敢妄增
者虎墩兔入犯三才议停其市赏叩关设誓乃奏复
之四十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协理戎政崔景荣去兼
署兵部事明年四月以劳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恭敏
余懋衡
按明外史本传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
士除永新知县征授御史帝以殿工广设矿税使懋
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
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
其害实倍于加赋忤旨停俸一年巡按陜西税监梁
永尝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懋衡奏于朝永大
恨其爪牙乐纲俾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收拷膳
夫获纲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且自乞罢
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永虑军民为难自危广召
亡命环甲昼夜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陈永斩
关及杀掠吏民状甚悉及巡抚顾其志疏上颇讳之
永得借口辨帝疑御史言不实而咸宁长安二知县
持之益急诸无赖稍散去其渠魁王九功辈多私装
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而逃方驰县隶
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絷懋衡遂以反逆闻永
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
荐朝荐被逮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懋衡寻以忧
归起掌河南道事擢大理右寺丞引疾去天启元年
起历大理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
理京营戎政进右副都御史改兵部右侍郎俱理戎
政三年八月廷推南京吏部尚书以懋衡副李三才
推吏部左侍郎以曹于汴副冯从吾帝皆用副者大
学士叶向高等力言不可弗听懋衡于汴亦以资后
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明年十月再授前职懋衡
以珰势方张坚卧不起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
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三大头目遂削夺崇祯
初复其官
陈道亨
按明外史本传道亨字孟起新建人万历十四年进
士除刑部主事历南京吏部郎中同里邓以赞衷贞
吉亦官南都人号江右三清遭母丧家毁于火僦屋
以居穷冬无帏妻御葛裳与子拾遗薪爇以御寒或
有遗赠拒弗受由湖广参政迁山东按察使右布政
使转福建为左所至不私一钱以右副都御史提督
操江光宗立进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天启二年妖
贼徐鸿儒作乱道亨守济宁扼诸要害以卫漕舟事
平增俸赐银币寻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杨涟
等群击魏忠贤被谯责道亨愤偕九卿上言高皇帝
定令内臣止供扫除不得典兵预政陛下徒念忠贤
微劳举魁柄授之恣所欲为举朝忠谏皆不纳何重
视宦竖轻天下士大夫至此疏入不纳道亨遂连疏
求去诏许乘传归逾年卒道亨贞亮有守自参政至
尚书不以家累自随一苍头执爨而已崇祯初赠太
子少保谥清襄子弘绪字士业为晋州知州以文名
赵彦
按明外史本传彦肤施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
屡迁山西左布政使光宗嗣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
山东辽阳既失彦请增兵戍诸岛特设大将登州登
莱设镇自此始天启二年广宁复失彦以山东南北
咽喉列上八事诏多允行先是蓟州人王森得妖狐
异香倡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其徒有大小传头及
会主诸号蔓延畿辅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森居
滦州石佛庄徒党输金钱称朝贡飞竹筹报机事一
日数百里万历二十三年有司捕系森论死用贿得
释乃入京师结外戚中官行教自如后森徒李国用
别立教用符□召鬼两教相仇事尽露四十二年森
复为有司所摄越五岁毙于狱其子好贤及巨野徐
鸿儒武邑于弘志辈踵其教徒党益众至是好贤见
辽东尽失四方奸民思逞与鸿儒等约是年中秋并
起兵会谋泄鸿儒遂先期反自号中兴福烈帝称大
成兴胜元年用红巾为识五月戊申陷郓城俄陷邹
滕峄众至数万时承平久郡县无守备山东故不置
重兵彦任都司杨国栋廖栋而檄所部练民兵增诸
要地守卒请留京操班军及广东援辽军以备征调
荐起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讨贼贼
乘肇基未至袭兖州为滋阳知县杨炳所却栋等击
败贼复郓城其别部犯巨野知县赵延庆固守不下
国栋兵至败之又败其犯兖州者遂偕栋等合攻邹
县兵溃游击张榜战死贼遂围曲阜郯城旋败去遂
复峄县七月彦视师兖州甫出城遇贼万余彦缒入
城肇基急迎战而令国栋及栋夹击大败之横河时
贼精锐聚邹滕中道彦欲攻邹滕副使徐从治曰攻
邹滕难下不如捣其中坚两城可图也彦乃与肇基
令游兵缀贼邹城而以大军击贼精锐于黄阴纪王
城大败贼蹙而殪之峄山遂围邹大小数十战城未
下令天津佥事来斯行及国栋等乘间复滕县国栋
又大破贼沙河乃筑长围以攻邹鸿儒抗守三月食
尽贼党尽出降鸿儒单骑走被擒抚其众四万七千
余人彦乃纪绩告庙献俘磔鸿儒于市鸿儒叹曰我
与王好贤父子经营二十年徒党不下二百万事不
成天也于弘志亦于是年六月武邑白家屯将取
景州应鸿儒斯行方赴援山东还军讨之弘志突围
走为诸生叶廷珍所获凡举事七日而灭好贤亦捕
得伏诛彦已加兵部右侍郎论功进尚书兼右副都
御史再加太子太保荫子锦衣世佥事赉银币加等
奏请赈济且捐邹滕赋三年郓城峄滋阳曲阜一年
巨野半之皆报许三年八月召代董汉儒为兵部尚
书极陈边将□饷役军虚伍占马诸弊因条列综核
事宜帝称善立下诸边举行参将王楹行边为哈剌
慎部袭杀彦请核实论罪并敕诸边抚赏毋增故额
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罪彦亦抗疏劾之自是为忠
贤所恶贵州征苗兵屡败彦列八策以献诏颁示军
中彦有筹略晓畅兵事然征妖贼时诸将多杀良民
冒功而其子官锦衣颇招摇都市给事御史交劾之
彦三疏乞罢忠贤挟前憾令乘传归子削籍初妖贼
兴辽东经略王在晋遣兵助讨彦叙功不及在晋在
晋憾之至是为南京吏部数诋彦给事中袁玉佩遂
劾彦冒功滥荫且言京观不当筑诏削其世荫并京
观毁之寻追叙兵部时边功即家进太子太傅未几
卒
董汉儒
按明外史本传汉儒开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河
南府推官入为户部主事疏陈减织造裁冒滥诸事
且曰迩来九阍三殿间惟闻纵酒淫刑黩货时事可
忧不止国计日绌已也不报朝鲜再用兵以郎中出
理饷务寻迁山东佥事进副使历湖广左右布政使
所在有声四十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帝赐
福王庄田责湖广四千四百余顷汉儒以无所得田
请岁输万金代租不听楚宗五十余人讦假王事获
罪囚十载汉儒力言王假也请释系者又为满朝荐
卞孔时等乞宥俱不报寻以忧归光宗立召拜工部
右侍郎旋改兵部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天启改
元辽阳失简精卒三千入卫诏褒之明年秋以左侍
郎协理戎政未上擢兵部尚书时辽地尽亡汉儒请
逮治诸降将刘世勋等二十九人家属立诛逃将蔡
汝贤等报可毛文龙居海外屡以虚言诳中朝登箂
巡抚袁可立每代为奏请汉儒言文龙计画□虚声
未可长恃又请诛逃将管大藩张思任孟淑孔等语
甚切帝命逮治思任等而大藩卒置不问诸镇援辽
军多逃逸有出塞投插部者汉儒请捕获立诛同伍
相擒捕者重赏且给饷以时则逃者自少帝亦嘉纳
奄人王体干宋晋魏忠贤等十二人有旧劳命所荫
锦衣官皆予世袭汉儒据祖制力争帝不从给事中
程注御史汪泗论等合疏谏给事中朱大典周之纲
御史宋师襄胡良机特疏继之卒不纳汉儒旋以母
丧归后忠贤大横汉儒服阕遂不召追叙甘肃功即
家进太子太保荫子锦衣百户卒赠少保谥肃敏
黄克缵
按明外史本传克缵字绍夫晋江人万历八年进士
除寿州知州入为刑部员外郎累官山东左布政使
二十九年就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是时矿税病
民诏已停复寝克缵抗疏极谏日本之陷朝鲜也山
东守臣议增兵令六郡民输饷至四十五万有奇及
兵罢饷减犹岁征二十六万民不能堪克缵大为裁
汰济宁金乡十五州县灾克缵请折漕粟石五钱民
大称便河决苏家庄全河北徙济宁及鱼台单二县
没民田无算岁赋十万无所出克缵曲为计画别以
他财赋补之公私并济税使陈增贪虐其爪牙杀人
劫财污妇女克缵极陈其罪临清税使马堂岁征课
十六万而进奉内廷不及其半克缵请尽征干没者
用佐河工已因旱灾请免额外税银十万疏多不报
是时岁比不登税使又所在朘削克缵力为调剂与
民裁阔狭蠲烦苛惠政甚着屡以平盗功加至兵部
尚书四十年诏以故官参赞南京机务时朋党角立
为御史李若星魏云中所劾克缵遂还家候命居三
年始履任四十四年冬隆德殿灾上疏曰自干清宫
灾而宸居非旧皇极殿灾而视朝无所陛下宜深加
省咎痛自刻责乃税使四出尽括天下金钱归内帑
百姓卖妻鬻子以偿者几二十年欲俟大工成而后
罢工毕当以何时采木运木一木费二三千金一入
京师任其朽腐或致中窃天下库藏民间膏血岂能
供此役也而关陕吴越津潞间皆有织使敛丝民间
凡陌上有丝机中有妇无获免者此物积之深宫犹
尘土取之小民如血肉曷若减免之以苏民力哉至
九边士卒枵腹乘阵月粮逋负动至数百万边臣告
急疏十余至始出圣母所积二十万金其余仍责之
大农不知大农之匮也自金花银增至二十万而太
仓之积罄矣今独不可以取之户部者还为户部用
耶亲王婚礼珍宝数十万金强半为制造者干没以
天性至亲资中涓以牟利何计之不审也委任辅臣
贵实用其言毋务以虚词縻之优礼大臣宜深加体
恤何苦以兼官劳之逐臣去国不闻赐环之期循吏
留都杳无拜官之日忠于社稷者辱之以系狱劳于
封疆者罪之以快雠章疏半阁台省几空天意安得
不震怒灾变安得不频仍哉异时三辅近地至父食
其子妻食其夫此足以示警矣而其相杀相食之状
陛下未及见也中州淮甸飞蝗蔽天至于田无遗粟
野无青草此足以示警矣而其残物害民之状陛下
未及睹也惟宫殿肘腋之近夜半火光烛天使陛下
见之心惊胆悸顾旬日以来未见发号行事有以大
慰人心者祖宗二百余年巩固之家室而轻视之曾
不如数百万金钱可爱亦甚失轻重矣愿陛下大悔
前愆一更旧辙收罗人材以济时艰罢税停织与民
休息大涣居积以安边疆修储教行婚礼以燕翼子
孙下章疏听人言以宣畅人情庶几人心悦天意得
而灾变可弭也不报四十七年召理京营戎政改刑
部尚书预受两朝顾命李选侍将移宫其内侍王永
福姚进忠等八人坐盗干清宫珠宝下吏克缵拟二
人辟余俱末减帝不从命辟六人余遣戍克缵言臣
法官也以法辟人必使罪皆丽法而后可今姜升郑
隐山刘尚礼不持一物刘逊拾地上珠还之选侍而
与永福进忠同戮轻重失伦若曰选侍事圣母不恭
遇陛下失体其下人不可轻恕则愿陛下为先帝优
容盖父母之恩犹天地履后土则思母德戴皇天则
思父恩仁人孝子之用心固当如是况先帝命封选
侍为忠妃其箧中之物安知非先朝所赐以是而重
下人之罪恐先帝之灵必有愀然不乐者臣故愿陛
下深思之也当是时诸珰罪重谋脱无自计惟请帝
厚待选侍则狱情自缓于是流言四布谓帝薄待先
朝妃嫔而克缵首入其言疏入帝不悦责克缵偏听
命如前旨已杨涟陈移宫始末帝即宣谕廷臣备述
选侍凌虐圣母状且曰大小臣工惟私李党责备朕
躬克缵皇恐上言礼父母并尊事有出于念母之诚
迹或涉于彰父之过必委曲周全浑然无迹斯为大
孝若谓党庇李氏责备圣躬臣万死不敢出帝报曰
今内外本无事因盗犯而多事卿非党李氏之人但
逞词偏执不顾君父者信有之于是御史焦源溥力
驳其持论之谬末言群竖持赀百万借安选侍为名
妄希脱罪克缵堕其术而不觉克缵奏辨因乞罢略
言源溥谓在神宗时为元子者为忠为福藩者非忠
臣敢广之曰神宗既保护先帝授以大位则为神考
而全其贵妃富贵其爱子者尤忠之大也又谓在先
帝时为二后者为忠为选侍者非忠臣亦广之曰圣
母既正名定位则光昭刑于之令德勿虚传宫帏之
忿争尤忠之大也若如源溥言必先帝不得正其始
圣母不得正其终方可议斯狱耳疏入帝怒甚责以
轻肆无忌不谙忠孝克缵皇恐引罪内阁刘一等
亦代为言乃已无何给事中董承业孙杰毛士龙御
史潘云翼杨新期南京御史王允成并劾克缵是非
舛谬克缵不服言曩不举李三才故为诸人所恶源
溥复劾克缵借三才以倾言官克缵奏辨再乞休帝
不问天启元年冬加太子太保明年复以兵部尚书
协理戎政廷臣议红丸克缵述进药始末力为方从
哲辨给事中薛文周诋其灭伦常昵私交昧大义克
缵愤援春秋不书隐公闵公之弒力诋文周且言选
侍无殴圣母事给事中沈惟炳助文周复劾克缵先
是帝宣谕百官明言选侍殴崩圣母及是惟炳疏上
得旨选侍向有触忤朕一时传谕不无过激追念皇
考岂能恝然于是外议纷纭咸指前此上谕悉出王
安矫托而诸请安选侍者益得藉以为词盖是时王
安已死魏忠贤方窃柄故前后谕旨抵牾如此克缵
历官中外清强有执持议与争三案者异攻击纷起
自是群小排东林创要典率推克缵为首功时东林
方盛克缵雅不与合其年秋屡疏移疾诏加太子太
傅乘传归四年十二月魏忠贤尽逐东林召克缵为
工部尚书视事数月与忠贤忤复引疾归三殿成加
太子太师崇祯元年起南京吏部尚书不就卒于家
崔景荣
按明外史本传景荣字自强长垣人万历十一年进
士授平阳府推官擢御史劾东厂太监张鲸罪巡按
甘肃湖广河南最后按四川积台资十八年播州乱
景荣监大帅刘綎吴广辈军綎驰金帛至景荣家为
其父寿景荣上疏劾之播州平或谓以播北畀安氏
景荣不可会总督李化龙忧去景荣为请蠲蜀一岁
租恤上东五路罢矿使化龙疏叙监军功弗及景荣
已晋太仆少卿三年满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银
定素骄岁入掠景荣亲督战破之因议革导贼诸部
赏诸部惧请与银定绝银定既失导亦叩关求市宁
夏岁市费不赀景荣议省之在任三年仅一市而已
其后延镇吉能等挟款求补市卒勿许岁省金钱十
余万四十一年入为兵部右侍郎总京营戎政改吏
部以疾辞去逾年起宣抚大同总督召还晋兵部尚
书会辽渖失熊廷弼王化贞议不协命廷臣议经抚
去留景荣数为言官所论御史方震孺请罢景荣以
孙承宗代之遂引疾归天启四年十一月特起为吏
部尚书当是时魏忠贤盗国柄群小更相倚附逐尚
书赵南星即家起景荣欲倚为助比至忠贤饰大宅
以待景荣不赴锦衣帅田尔耕来谒又辞不见帝幸
太学忠贤欲先一日听祭酒讲议裁诸听讲大臣赐
坐赐茶礼又议减考选员额汰京堂添注官景荣皆
力持不行浸忤忠贤指又移书魏广微劝其申救杨
涟左九斗广微不得已为具揭寻以景荣书为征曰
景荣教我也于是御史倪文焕门克新先后劾景荣
阴护东林媚奸邪而邀后福得旨削夺为民崇祯改
元复原职四年卒赠少保
王洽
按明外史本传洽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
东光任丘服阕改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
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
考功文选郎中亦以廉能闻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
力焉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
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五年四月
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指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
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
见群臣伟洽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曰严债
帅曰修实备曰核实兵曰衡将材曰核欺蔽曰惩朘
削曰勤训练曰厘积□曰举异才曰弭盗贼帝并褒
纳宣大总督王象干与大同巡抚张宗衡争插汉款
战事帝召诸大臣平台诘问良久洽及诸执政并主
象干策定款议寻上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
钱屯田是也今辽左永平天津登莱沿海荒地及宝
坻香河丰润玉田三河顺义诸县闲田百万顷元虞
集有京东水田之议神宗初总督张佳引巡抚张国
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沮其后巡抚汪应蛟复行之
河间今已垦者荒未垦者不议反以天施地生之利
置不问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
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
力行庶国计有裨军食无缺帝称善即命行之尝荐
监司杨嗣昌梁廷栋边才后皆大用二年九月都城
戒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
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忽调度乖张检讨项煜
继之且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
颔之遂下洽狱以左侍郎申用懋代明年四月洽竟
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
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帝方恶廷臣玩愒
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兵部
尚书咸获免死人多为洽惜之
熊明遇
按明外史本传明遇字良孺进贤人万历二十九年
进士授长兴知县四十三年擢兵科给事中旋掌科
事多所论劾已上疏极陈时弊言今春以来天鼓两
震于晋地流星昼陨于清丰地震二十八天火九石
首雨菽河内女妖辽东兵端吐火即春秋二百四十
年间未有稠于今日者且山东大侵人相食黄河水
稽天兼向者太白经天辅星湛没荧惑袭月金水愆
行或日光无芒或日月同晕或为恒风为枯旱天谴
愈深而陛下所为皆诬天拂经之事此诚禽息碎首
贾生痛哭之时也敢以八忧五渐三无之说进今内
库太实外库太虚可忧一饷臣乏饷边臣开边可忧
二套部图王插部觊赏可忧三黄河泛滥运河胶淤
可忧四齐苦荒天楚苦索地可忧五鼎铉不备栋梁
常挠可忧六群哗盈衢讹言载道可忧七吴民喜乱
冠履倒置可忧八八忧未已五渐继之太阿之柄渐
入中涓魁垒之旧渐如陨箨制科之法渐成奸薮武
库之器渐见销亡商旅之途渐至梗塞五渐未已三
无继之匹夫可荧惑天子小校可滥邀丝纶是朝廷
无纪纲滇黔之守令皆途穷扬粤之监司多规避是
远方无吏治谗构之口甚于戈戟倾危之祸惨于苏
张是士大夫无人心天下事可不寒心哉又杂引天
文书以证时事凡数千言皆极危切帝亦不省亓诗
教辈以明遇与东林通出为福建佥事迁宁夏参议
天启元年以尚宝少卿进太仆少卿寻擢南京右佥
都御史提督操江永乐中齐王槫以罪废其子孙居
南京号齐庶人有睿鉴者自负当奇贵结纳奸人怀
异志明遇捕获之置其党十余人于法东西方用兵
建营伏虎山以备警魏忠贤党谋尽逐东林以明遇
尝救御史游士任五年三月给事中薛国观遂劾其
党庇徇私忠贤即矫旨革职未几坐汪文言狱追赃
千二百金谪戍贵州平溪卫庄烈帝即位释还崇祯
元年起兵部右侍郎进左迁南京刑部尚书三年召
拜兵部尚书疏陈四司宿弊在职方者五武库者二
武选车驾者二帝悉采纳杨鹤被逮明遇言秦中流
寇明旨许抚剿并行盖渠魁乞降亦宜抚胁从负固
亦宜剿今鹤以抚贼无功就逮倘诸臣因鹤故欲尽
戮无辜被胁之人绝诸贼生路宜急敕新督臣洪承
畴谕贼党杀贼自□即神一魁刘金辈果立奇功亦
一体叙录而诸将善抚驭如吴弘器等仍与升擢庶
贼党日孤帝亦纳之帝遣内臣出镇关宁马云程议
设标兵巡抚丘禾嘉请列之经制明遇持不可请令
抚臣简卒二百以卫之五年正月山东叛将李九成
等陷登州明遇信巡抚余大成言力主抚议久不就
抚乃调关外军讨定之寻致仕八年京察拾遗复及
明遇帝不问久之用荐起南京兵部尚书引疾归国
变后卒
卫一凤
按明外史本传一凤字伯瑞阳武人万历八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历绍兴知府母忧归起补青州质直明
恕政平讼理岁饥奸民竞起劫敓捕其魁治之发仓
赈贷境内帖然御史释菜文庙前知府率长跪进荼
一凤独遣学官代御史不悦已廉知其贤慰荐之迁
陜西副使分巡陇右终养归起巡青州治河侍郎刘
东星知一凤才奏改济宁已进参政复移青州召为
应天府丞四十年以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陜有寇
啸聚驰檄谕之即解散居三年擢南京兵部右侍郎
久之就进刑部尚书泰昌改元移兵部参赞机务考
选军政以平允见称故事南京贡品物舟徒有定额
其后中贵竞□私装逾额数倍一凤力请禁之得报
可时熹宗初政魏忠贤已用事一凤察其必乱政三
疏请告去崇祯六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赠太子少保
一凤端方廉介历四十载未常一挂吏议乡人诵其
清德与乡先辈都御史杨继宗并称焉子廷宪崇祯
十年进士终淮安知府
兵部部艺文一
太尉箴 后汉崔骃
天官冢宰庶寮之率师锡有帝命虞作尉爰□台极
爰平国域制军诘禁王旅惟式九州是绥群公咸治
干戈载戢宿躔其纪上之云据下之云戴苟非其人
斁我帝载昔周人思文公而召南咏甘棠昆吾崇夏
伊摰嘉商季叶颇僻礼用不匡无曰我强莫余敢丧
无曰我大轻战好杀纣师百万卒以不艾宰臣司马
敢告在际
让五兵尚书表 梁沈约
臣闻百舍之赵非宿舂所资千里之越岂一苇能溯
何者装轻适于远路舟弱疲于济深丑貌悴容不藉
鉴于溜水驽足蹇步终取踬于盐车
让五兵尚书表 陈徐陵
臣闻仲尼大圣犹云书不尽言士衡高才常称文不
逮意臣比哀疴自积思绪茫然频托朋游为裁章表
虽复陈琳健笔未尽愚怀孙惠辞人颇加烦饰所以
高天缅邈弗降昭回瞻拜丝纶更增忧惫臣虽不敏
弱冠登朝伊昔承华豫游多士晚逢兴运爰滥宠私
尔时四郊多垒七雄分争国家制度日不暇给赵宫
论受命之宜随邑奏升坛之礼而参闻秘计弗解单
于之兵飞箭驰书未动聊城之将不期枚乘老叟忽
降时恩冯唐暮年见申明主擢宰京邑朝坐棘林遂
致洛阳无雨非比长安多盗其宜屏锢用置严科犹
处名僚久为叨窃但着书天禄虽如刘向朔望登朝
转同王隐于其朽劣尚可从容司会文昌邈然非据
为杨执柔让夏官尚书表 唐李峤
臣执柔言伏奉恩制以臣为夏官尚书光宠载临震
悸交集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学无
所成志不及远徒以凭托霄汉接南阳之近亲感会
风云附西京之外戚遂得叨恩藉幸服冕乘轩将燕
雀而同化共鸾凤而并翼自升荣轩闼接武卿士徒
参河海之象竟乏涓尘之效窃位妨贤自甘屏黜循
涯揣分敢希超奖而圣造不资天波累洽仍降非常
之泽更申逾等之命岂惟连芳八座上比七星抑亦
分职五曹专司九法昔虞咨百揆命喉舌之官晋简
庶寮崇元凯之秩自时厥后此选尤难自非宿望通
才高贤旧德何以别邦国之大典膺腹心之重寄臣
尸忝无成实彰于既往朽劣不逮难冀于将来虽输
报有心而勉励无术宁敢自安时谤屡玷国猷陛下
综理机衡搜择才俊而至公之道未广于翘薪则哲
之明近谬于庸菲恐人物解体衣冠失望伏乞蹔回
冲鉴俯绝过恩更弘尚德之举不失能官之授则济
济庶寮自有悦于多士区区庸鄙倘无讥于候人不
任惭惧之至谨诣朝堂奉表以闻谨言
兵部尚书壁记 杜頠
周官大司马即今兵部尚书官属掌邦国之政以九
法封国以九伐正邦以籍我畿以倡我牧弘有万类
阜成兆民吁戎马之事密勿钧衡之地自我唐受
命迄于今居夏官者众焉或列于台阶者盖寡矣所
以任必以亲以德以勋以贤穆如清风翼我元化率
惟兹有典用保乂有邦二十一年冬十二月诏工部
尚书李公典之政敷于时道济于物优游学府蔚为
词宗以公族之英受亲贤之寄属冢宰虚位官吏需
才载委天衡是掌邦政东巡岁夏四月皇帝将崇厥
德厥报功乃命再从兄开府仪同三司持节朔方节
度副大使兼礼部尚书上柱国信安郡王祎礼乐天
付衣冠人秀忠以匡济文以经纶谋明道高功格化
洽昭乃王度简于帝心九命可以见其贤四征可以
观其绩镇朔方以无名之讨八年而北寇平攻右堡
以不阵之师一旬而戎狄服榆关之役用兵以奇故
杖钺而兵胜大河之战戒军以严故坐帷而军健建
奉常之礼则神人协上下和从夏卿之政则万国平
六卿睦辨九州之国
一
作图
知其奸宄同其贯利掌六
马之物驾驭以则讲献以时握五兵之要以辨功理
以待军事此九职司马政之所统也王勤政以和是
以戎翰允辑振旅以搜舍禽
周礼
作茇舍
以苗理治(
周礼作治
兵)
以狝大阅以狩此四田司马教之所被也王敦教
以就礼是以祀典孔明初则以法示其令也终则以
伐明其德也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是用陈既往之烈
系今来之美以书于壁
兵部箴 明宣宗
部以兵名实古司马诘是戎兵以固华夏凡厥武臣
畴过叙勋乘马在垧考牧用蕃车驾舆服城戍邮驿
守经制宜皆尔之职董之以卿承以众寮简畀维贤
庶其昭昭尔宜懋兹敬其朝夕顾諟勿忘以熙庶绩
书有明训儆戒无虞兹用敉宁其可弗图怠则隳政
贪则乱法毋为泄泄毋为沓沓职所宜为式克慎修
福禄攸集永孚于休思古良臣鞠躬尽瘁用是作箴
以励有位
兵部部艺文二
诗
送驾部郑郎中二十八丈 唐郑谷
香浮玉陛晓辞天袍拂蒲茸称少年郎署转曹虽久
次京河亚尹是优贤纵游云水无公事贵买琴书有
俸钱今日龙门看松雪探春明日向平泉
兵部部纪事
春秋运斗枢黄帝坐元沪与大司马容光临观凤衔
图置黄帝前
博物志太公望为灌坛令文王梦见妇人当道哭问
其故曰吾泰山之神女嫁为西海妇灌坛令当吾道
不得作风雨梦觉召太公是日果疾风暴雨文王乃
拜太公为大司马
新序管仲言齐桓公曰平原广囿车不结轨士不旋
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
请置以为大司马
唐类函楚大司马景舍帅军伐蔡蔡侯奉社稷而归
之楚发其赏舍辞曰发诚布令而敌退是王威也相
攻而敌退是将威也战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
众威受赏
晋中兴书王猛少贫贱鬻畚为事尝至洛阳货畚有
人于市贵买其畚云家近在此可随我取直随去忽
至深山此人曰且住当先启道君须臾猛进见一公
踞胡□头白将从十许人有一人引猛云大司马公
可进猛因拜老公公曰王公何缘拜即十倍售畚直
发人送猛出山既出顾视乃嵩高山也
南史顾琛传琛字弘玮迁尚书库部郎元嘉七年文
帝遣到彦之经略河南大败悉委兵甲武库为之空
虚文帝宴会有归化人在座上问琛库中仗尚有几
许琛诡辞答有十万人仗旧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
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善之
唐书李辅国传辅国为兵部尚书南省视事使武士
戎装夹道
蒋伸传伸为兵部侍郎宣宗雅爱信伸每见必咨大
下得失伸言爵赏稍易人有觊心乱由是生帝嗟叹
伸三起三留曰他日不复独对卿矣伸不喻未几以
本官同平章事
山堂肆考屈突通为兵部尚书从秦王平薛仁杲时
贼珍宝山积诸将争取之通独无所取帝闻之曰清
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钱六百两彩十段
吴凑为京兆尹兼兵部尚书先是街樾皆榆后街树
缺所司值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
以槐及槐阴成而凑已卒人皆指树而怀之
宋史王存传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
二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庆历
六年登进士第元丰五年以枢密直学士改兵部尚
书转户部哲宗立永裕陵财费不逾时告备宰相乘
间复徙之兵部太仆寺请内外马事得专达毋隶驾
部存言如此则官制坏矣先帝正省台寺监之职使
相临制不可徇有司自便而隳已成之法元佑初还
户部固辞不受
梁焘传焘检详枢密五房文字内侍王中正将兵出
强干赏不以法焘争之不得请外出知宣州入辞神
宗曰枢臣云卿不肯安职何也对曰臣居官五年非
敢不安职恐不胜任使故去耳神宗曰王中正功赏
文书何为独不可曰中正罔冒侥觊臣不敢屈法以
负陛下
王伦传伦字正道莘县人文正公旦弟勖元孙也家
贫无行为任侠往来京洛间数犯法幸免汴京失守
钦宗御宣德门都人喧呼不已伦乘势径造御前曰
臣能弹压之钦宗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伦曰臣未
有官岂能弹压遂自荐其才钦宗取片纸书曰王伦
可除兵部侍郎伦下楼挟恶少数人传旨抚定都人
乃息宰相何以伦小人无功除命太峻奏补修职
郎斥不用
言行录上祀南郊苏轼以兵部尚书为卤簿使上因
太庙宿斋行礼毕特至青城忽有赭伞犊车并青盖
犊车百余乘冲突而来公呼御营巡检使立车前曰
西来谁何敢尔乱行曰皇后并某国太夫人某大长
公主也公即于青城上疏劾之明日使传命申敕有
司严整仗卫
周益公集李文敏公邴召为兵部尚书时苗刘反露
刃宫门上登楼抚谕公亟趋前叱苗刘等凶焰稍息
公扣宰相朱胜非问计策傅等皆在公反复辨诘人
为公危公无惧色太后垂帘胜非奏曰自变故以来
能助朝廷者惟李邴郑□乃除公翰林学士
献征录于谦为兵部尚书时立春日正值交泰节众
议以先行庆贺然后迎春或以迎春而后庆贺俱未
定议俄而谦至众质之谦曰迎春宜先众曰何据曰
不见春王正月春加王上宜先迎春其机敏一时无
出其右
熊翀字鹏霄孝宗朝改兵部侍郎时大司马即马端
肃公而侍郎有左熊右熊翀为左熊京辇有两熊夹
一马天下太平之谣孝宗呼为熊胡子而不名
刘大忧为兵部尚书受知于孝宗每朝罢传宣循御
陛而上面与商榷时事虽公辅贵近有不预闻者尝
召对自早至午惫不能行命司礼太监李荣扶掖而
出
刘大夏调职方郎中举用守将有暮夜怀金谢之者
却不受又明练于天下事所奏覆多当上意大司马
倚之若左右手
溪山余话户部尚书杏冈李公瓒尝为兵部主事言
东山刘公大夏当孝宗之朝最为得君公亦天下为
任议汰冗食凡军职皆以军功为准通查裁革既得
旨议之而一时侍卫将军力士之流皆以才艺选初
无军功该司失于照详类行报罢一时哄然时驸马
都尉樊凯管红盔将军特过兵部为言此辈不宜裁
革东山概拒之凯积不平适当驾升殿凯立午门外
语诸人曰尔辈不用了昨已奉旨裁革虽我亦无地
位矣盖激之也众人遂散出孝宗上殿平昔执瓜带
刀之人皆不在仪卫简寂恐恐不安屡顾左右问故
既退遂宣樊驸马面究凯奏昨兵部已行裁革去矣
孝宗大声曰刘大夏敢如此玉色不怡复宣兵部东
山至走急气促不能了了而裁革之事悉罢圣眷遂
衰矣
献征录李昆字承裕武宗时升武库司郎中一日吏
检库中年久文卷获一匣若贮金者漫无可稽吏密
以白昆笑而不答乃会众启视之有金四百余两即
移付公帑
沂阳日记武皇南征驻跸留都大将江彬等统领边
军数万扈从屯处京城彬恃恩跋扈权侔至尊下视
公卿怀不轨心乔公白岩时为大司马独任留守之
重持正镇静每事裁抑彬亦敬惮不敢肆隐然虎豹
在山之势一日晚彬遣官兵索各城门锁钥城中惊
骇不知所出督府遣人来谋于公公曰守备者所以
谨非常城门锁钥孰敢索亦孰敢与者虽天子诏奈
何督府以公言拒之竟寝城中帖然彬每假传旨有
所谋为日数十道公每得旨必请面奏彬计遂不行
公又虞他变乃选精通武艺者数十人充隶卒随护
一日会公于演武场彬欲逞部下之勇以慑人问曰
南京亦有能武艺者可与我边军一较乎公曰善者
固有仓猝难至吾从者亦略谙此可与较彬易之有
舆卒小而黑人呼为鬼李有神力善跌打公呼出叩
头请较公谓彬曰今日较艺伤死勿论彬部下四人
大而长视彼小甚易之与李较随仆彬失色又命勇
者对连胜七八人后有刘鉴廖清沙者有重手法来
敌皆负彬由是夺气又武皇在牛首山经宿彬欲行
异志而山神震吼达曙不寐不敢举事次日归抵聚
宝门时已深夜彬传旨开门迎驾公闭门不纳是夜
武皇宿于报恩寺公镇安都城保护大驾每矢死以
卫社稷
献征录王积字子崇进武库司郎中故所隶风马船
千余艘以备上供物郊庙香币军需甲仗者分属诸
卫每一船敝辄卫校士自补破产者相望至有雉经
溺水以徇长年二万余散摄诸郡县吏因缘为隐匿
至者仅六千人船日以减耗公既任武库久熟计利
弊十余事上之部为言于朝始以武库余羡水衡钱
治船不以累卫校士而郡县所隐匿长年悉出为官
用着为令
郑晓字窒甫授职方主事日就省中罗九朝故牍阅
之凡天下厄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尽考核而得其
故大司马金公素重晓属之曰子好学幸为我着九
边图于是属□为撰次图志三十卷
胡世宁起兵部侍郎前谪辽东熟知京东一带利病
进备边二十五事复忧时事献三经讲议引大学秦
誓好恶之章以戒媢嫉尚书惟辟作福之章以重威
福易大传不出户庭之章以慎几微辞多中群忌
杨继盛字仲芳迁兵部员外郎时咸宁侯仇鸾骤得
兵政骄且畏敌请于二边互市市马仇鸾主之奉以
中国币帛议遣使公乃上疏条论其十不可五谬上
壮之仇鸾恌愤曰竖子目不知兵宜其易之乃密疏
于上上意遂中变下公锦衣狱贬狄道典史
李学诗三迁至武选郎中每逢选日谢人事竟日坐
署中校其功阅秋毫之奸无不烛照掾有奸欺辄笞
骂之曰若以我为何等郎挠吾法者立死矣故掌选
数年曹掾见之凛凛而武吏以时袭官无所留滞
屠楷改南兵部尚书明年恳辞机务得允归途送者
填塞或相聚辄称曰公惟饮江水去耳惜乎不可挽
焉
兵部部杂录
唐类函司马穰苴本姓田齐威王以古司马法而附
穰苴因号为司马穰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