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国学名著>北史>常景传 白话版

《北史》常景传· 李大师、李延寿

常景,字永昌,从小聪明过人,开始读《论语》、《毛诗》,老师教一遍他就会读。长大后才思敏捷,好写文章。廷尉公孙良举荐他为律博士。文帝亲自看到他的名字,不久,任他为门下录事。正始初年,朝廷召集尚书、门下两省官员在金墉中书外省考察和讨论律令,让常景参与评议。宣武帝的舅舅、护军将军高显去世,他的哥哥、右仆射高肇请常景和尚书邢峦、并州刺史高聪、通直郎徐纥每人各写一篇碑铭,一起呈送给宣武帝,宣武帝交给侍中崔光评论,崔光认为常景的名望地位在其他人之下,而碑文在他们之上。便把常景写的墓志铭刊刻在石碑上。

  高肇娶了平阳公主,不久公主去世,高肇想让公主以大臣去世的礼制办丧事,意见交给学官讨论施行。尚书征询常景的意见,他认为妇人没有管理国家的道理,家庭的礼制中,不应该让她们享有大臣的待遇。朝廷同意他的意见。

  常景在门下省做官多年,一直没有升迁。他便以蜀地的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子云等四位贤才,都很有才干而没有得到重要的官职,寄托自己的心情而赞美他们。

  原先,太常刘芳与常景等一起撰写朝廷的律令,没有颁行。又整理典章制度,大多属于重新创立,也没有成功。刘芳去世,常景完成了这两件事。宣武帝驾崩,朝廷召他进京。重新修订礼仪制度,封他为谒者仆射,加宁远将军衔,又以本官的职务兼中书舍人职。当时,灵太后下诏按照汉代阴、邓两太后的旧例,要亲自到皇帝家庙祭祀,与皇帝一起献祭。常景根据典章制定制度,朝廷十分赞同。

  正光初年,明帝在国子寺行讲学的礼节,司徒崔光讲解经书。朝廷令常景与董绍、张彻、冯元兴、王延业、郑伯猷等为录义。事情结束,又举行释奠的礼节,朝廷命百官作释奠诗,以常景写的最好。

  开初,北魏平定南齐以后,光禄大夫高聪迁到北京,中书监高允为他娶妻,给他财产房屋。高聪后来为高允立碑,常夸耀说“:我用这篇碑文报答恩德就很满足了。”常景赏识高允的才能器识,为他写了一篇《遗德颂》。司徒崔光听说后拿来阅读,寻思很久才说:“高聪平日自夸其文,以为可以报答高允的恩德。今天读了常景的这篇颂,高聪不能再专擅其美了。”不久,他被晋封为冠军将军。

  常景从小到老,常居官位,清廉自守,不经营家产。至于衣食,够用就行了。喜好经史,爱读文章词赋。如果遇到没有见过的书,总要想方设法弄到手。如果购买书,从不问价钱高低,一定以得到为目的。友人刁整常对他说“:你以有清纯的道德自居,不置买家产,虽然节俭之风值得表彰,但是你将靠什么生活呢?恐怕你会像西晋专事写作,不问生计的太常卿挚虞那样最终饿死在柏谷啊。”他与卫将军羊深都因同情常景的贫困,便同刁双、司马彦邕、李谐、毕祖彦、毕义显等各捐钱一千文,为常景买了一匹马。天平初年,迁都邺城。四十万户官民狼狈上路,朝廷征集百官的马匹,尚书丞和郎官以下不是陪从圣驾的,一律骑驴。齐神武帝高欢因常景清贫,特拨给他四辆牛车,他一家老小才到达邺都。

  常景善于与人交往,对人始终如一,和他来往的人都佩服他的深远宽阔的器度,不曾看见他骄矜吝啬的表现。他喜欢饮酒,淡薄于名利,有自己的抱负,不结交权门,性情温和宽厚,恭敬谨慎。每次读书,遇到有益的规劝,便将古代可以借鉴的事画成图像,写下赞文,说:

  “《周雅》中说:‘天虽然高阔,人们仍不敢不弯着身子;地虽然浑厚,人们也不敢不小步走路。’有一位朝隐大夫以这句话为借鉴,便小心谨慎地说:‘道德丧失则性情混乱,利心过重则人品轻贱。所以,处世平和则所遇顺畅,可以名著册籍;谨慎认真,可以长留青史。’真可信哪,文人写的这些辞赋,文词隐晦而道理明白。向上仰看,可见天高无限广远;向下俯视,可测大地上的峻岭山川。谁能够拥有道德,就会无私无畏;谁能去实践,就不会遭遇挫折。唉呀,惟有地最厚了,还竞竞竞竞以求。无边无际的功名利禄,谁能认识它的好处?拼搏又不能得到,听又无法听到。所以,地位显赫就要警戒,地位低卑就追求急迫。追求官位,会招致别人的攻击;追求过高的声望,往往从这里开始。一举一动,都陷在利禄中;一言一行,都纠缠在无休止的是非之中。或者求得了名利而欲壑难填,或私欲已经满足而新的欲望重又产生。所以,地位逾高而处境逾窘迫,正道逾树立而邪气逾要侵欺。哪有官位极高而危险不降临,邪恶嚣张而正气不会把它摧垮的道理?所以,在宦海和名利场中,悔恨积得比地还厚;灾难垒得比天还高。

  “淡薄于名利的君子就不是这样。身心舒展则胸怀宽广,看到自己要沉溺名利就设法摆脱。赏赐很厚而不去争抢,封给官爵而不惑乱。功名已成,仍守善如初;没有失败,就担心罪过产生。

  “而那些痴迷于名利的人看见身居官位可倚仗权势,想利用权位获取荣誉。见坚守正道可以修身养性,想把持正道以博取名声。不追求名声,然后名声才可获得,难道矫情守道能够使声名远播?忧虑危险,然后才能保证安全,难道靠虚假地守道就能保证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