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国学名著>北史>高道穆传 白话版

《北史》高道穆传· 李大师、李延寿

高恭之,字道穆,自称是辽东人。祖父高潜,献文初年,被赐爵为阳关男。天子下诏把沮渠牧腱的女儿赐给他为妻,牧腱的女儿又被封为武威公主,高潜被封为驸马都尉。

  高道穆的父亲高崇,字积善,从小聪明敏捷,以端正谨慎出名。虽然家资丰厚,而他却崇尚节俭。他的舅父曾获罪被诛杀,武威公主为他们这一家绝了后代而痛哭,便把高崇送给沮渠家继承族业,他因而改姓沮渠。景明时,他又向朝廷奏请恢复原来的高姓,袭承父亲的爵位。任洛阳令,为政清廉,颇有决断,官吏百姓都害怕他的威严。发奸摘伏,不避强权大族,县内因此一片肃然。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沧州刺史,谥号为成。

  高道穆以书法驰名于世。他博览经书史籍,结交的都是一代名流和豪迈秀雅之士。从小失去父亲,对待长兄就像对父亲一样尊重。他常对人说“:人一生专心致志,奋力做事,贵在被世人了解。所以应当使自己晚上脱去羊裘皮衣,早晨佩带珠玉,富贵而又显赫。如果世人不知道我,就应当隐蔽在江湖山林,以保持自己高洁远大的志向。”御史中尉元匡奉命选拔御史,他上奏章向元匡自荐,元匡推荐他为御史。

  他纠举弹劾,不回避那些权奸巨豪。正光时,出使相州。前刺史李世哲,是尚书李崇的儿子,干了很多违背法律的事情。他强行买下别人的家宅,扩建自家的房舍,在屋脊上都装上只有宫殿上才能安装的鸱尾,又在马桴堠上装上持着节仗的木人。高道穆弹劾他,将这些非份使用的装饰全部去掉。又上表抄没他的赃物。..朱荣讨伐蠕蠕族,高道穆负责监察他的军事。..朱荣很畏惧他。萧宝夤西征,他任行台郎中,萧宝夤把军机大事全都委托给他。

  后来,他的哥哥高谦之被灵太后处死,他心里很不安稳,便倾身于孝庄帝。孝庄帝命他为侍中,对他深加保护。孝庄帝即位,赐给他龙城侯的爵位,授予他太尉长史的职位,兼领中书舍人。元颢逼近武牢关,有人劝孝庄帝避向关西,孝庄帝征询高道穆的意见,他说关中残破荒芜,圣驾应该北渡黄河,再沿黄河东下,孝庄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当夜到达河内郡的北部,孝庄帝命他在烛光下起草诏书,以布告天下。于是,四方的官吏百姓都知道皇帝在哪里。不久,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安喜县公。这时,..朱荣想撤回军队,等到秋天再进攻元颢。道穆劝他说:“大王您拥有百万之众,辅助天子,号令诸侯。这是桓温、文聘的壮举啊。现在如果撤兵,让元颢重新布置防线,真可谓是养虺成蛇,后悔莫及啊。”..朱荣认为他讲的很有道理。孝庄帝返回京城,在宴会上对..朱荣说:“先前如果不采纳高黄门的建议,国家就不安定。你可替我劝他喝酒,让他喝醉。”..朱荣借机陈说高道穆任他的监军时,遇事很有决断,实在可以重用。不久,朝廷任命道穆为御史中尉,仍然兼任黄门侍郎。

  高道穆对外用法律绳量百官,对内参与朝廷机密大事的商议,凡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他必定奏报朝廷。进谏时畅所欲言,无所畏惧。选用的御史,都是当代的知名人物,如李希宗、李绘、阳休之、阳斐、封君义、邢子明等三十人。

  当时,使用的钱币比较薄,他上表说“:百姓们立业,以钱货为根本。改铸新币,拯救时弊,这是朝廷为政的急务。最近以来,私人铸造的钱币又薄又多,官府依法清理,漏网的不是一个两个。市面上铜的价格,八十一文钱可以买一斤。私人铸造的薄钱,每斤铜可铸二百多。这种情况既表明私铸铜钱可获厚利。所以,虽然国家施之以重刑,犯罪受惩处的人虽然很多,而非法铸造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现在的铜钱纵有五铢钱的标志,却没有二铢的重量,薄得超过榆荚,一穿上绳子就破裂,放到水上,几乎不往下沉。这种弊端前后因循沿袭,越来越严重,而限制查禁却很不得力。朝廷放弃不管,私铸钱的人又有什么罪呢?过去汉文帝因嫌五分钱太小,改铸四铢钱。汉武帝时又将三铢钱改成半两。这都是以大易小,以重代轻。根据往古讨论今天,应该改铸成大钱,铸上年号,以记下它的起始。一斤铜铸成的钱只有六七十文。铜价非常便宜,每斤只值五十多文。其中铸钱时的人工、原料、锡炭、铅砂,纵然再让他私自铸造,也得不到什么利润。无利可图,他们自然就会死心,更何况还有严刑峻法呢?按我的意见,应当让钱与货卖相通,公私铸钱,一概允许。”后来,朝廷采用杨侃的建议,铸造了永安五铢钱。

  仆射..朱世隆独揽朝廷大权,到内廷拜见天子,他的衣着打扮失去君臣的礼仪,道穆便立即弹劾他。孝庄帝的姐姐寿阳公主出行,违犯了清道的规矩,拿着红色木棒的兵卒呵斥人,她的车子一直向前走。高道穆命军卒用木棒将她坐的车子打坏。公主十分恼恨,哭着告诉了孝庄帝,孝庄帝说:“高中尉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他所履行的是公事,我怎么可以因私恨去责怪他呢?”道穆后来见孝庄帝,孝庄帝说:“有一天我姐姐出行冒犯了你,深感惭愧。”道穆脱下帽子跪下谢罪,孝庄帝说:“我有愧于你,你怎么反过来向我谢罪?”不久,命他监修朝廷的礼仪制度。又下诏说:“皇家的图书典籍,以及各种典章的文本,大多零乱残败,可令高道穆收集汇总登记,并选饱学儒士编排顺序。”

  他又上疏说:“高祖孝文帝太和初年,让廷尉设置司直,讨论死罪判得是否恰当。事情虽然不是古代就有,也不是为了安排朝廷重臣,我认为御史们出去巡查,都根据所闻奏事,虽然不断纠举出犯罪的人,也不免会出现冤枉和滥刑。为什么呢?就是受到像尧这样圣明的帝王的惩罚,也不能不产生怨恨。地方长官们处理政务,总会有情绪上的爱憎。那些奸恶刁滑之徒,常想着报复他受到的责罚,因而,任意编造没有根据的罪状,一起诋毁攻击。御史一经受理查究,总怕案犯构不成大罪,在严刑拷打之下,假的也变成了真的。没有过失受罚,而又不能申雪的,哪里能数得完呢!我虽然愚蠢短浅,却守职不凭借外物。御史们弹劾,固然是希望肃清政治。但如果仍重蹈过去的过失,伤害好人,那么尸位其政的罪责是无法逃脱的。按我的看法,请按太和年间的旧例,仍设置司直十人,隶属廷尉,给予五品官职,选拔卓有政绩,心气公正平和者充任。御史如出京举劾,立即告知廷尉,让他们知道外出御史的人数。廷尉派司直与御史一起出发,到州郡后,他们要分开馆驿住下。御史纠举的案件要交付司直审查,司直审查完毕,再与御史一起回京。中尉负责奏闻朝廷,廷尉负责调查案件,完全按前代旧制去做。这样,可以使狱成定案后,不再会量刑过宽;作恶被惩处,也不会喊冤。如果御史和司直纠劾失实,就按他们断案错误的大小予以处罚。允许纠举的对象检举他们,也允许他们互相揭发。如果这两个使者歪曲案件真相,处理得不合情理,允许被弹劾的罪犯到门下省控诉,另外再派人复审检察。这样一来,在朝廷大门外设置的让鸣冤者敲击的石头旁,告状的人就会止息;在带刺的枣树枝的抽打之下,那些受刑者因罪证确凿,只能忍气吞声。”朝廷下诏采纳他的建议,重新设置了司直。

  ..朱荣被处死后,孝庄帝召见他,交给他一份诏书,让他向朝臣们宣读,对他说“:现在应当精心选拔御史了。”原先,..朱荣等人常想把自己的党羽安插为御史,所以,孝庄帝才下了这一道诏书。..朱世隆在大夏门北面与魏军作战时,高道穆奉命督战。他又支持李苗提出的切断桥梁的建议,于是,..朱世隆向北逃窜。朝廷加封他为卫将军、大都督,兼任尚书右仆射、南道大行台。当时,朝廷虽然对外说是要南征蛮族,而孝庄帝真正忧虑的是北部的战事不利,想以南巡作借口乘机躲避。还没有出发,..朱兆已经攻入洛阳。高道穆为了远祸保身,借口有病辞去官职。..朱世隆因为他忠于孝庄帝,也将他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