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孝行传序· 李大师、李延寿
《孝经》说:“孝是天的经纬,地的义理,人的行为。”《论语》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吕览》说:“孝是三皇五帝的根本的事情,是万事万物的大纲要领。掌握一种方法而能使各种善良都到来,使各种邪恶都离去,天下顺和,这种方法只有孝吧!”这么说,孝作为德行是高尚的,作为道是宏远的,教化百姓的作用是深远的。所以,圣明的帝王在天下推行孝,其德行与天地相合,其圣明与日月相等;诸侯、卿、大夫在其国家推行孝,就可永远保护其宗庙社稷,长久守卫其俸禄官位;男女个人在乡里实行孝,就可以生时传播其美好的业绩,传扬美名于千秋万代。因此,尧、舜、汤、武居于帝王之位,留传高尚的德行而使风俗淳厚;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禀受贤哲才能,弘扬正道而砥砺风俗。观察其原因,只在推行孝罢了。
然而,淳正的源头已经过去,鄙薄的世风愈煽愈炽,礼义不能树立,廉正谦让不能修省。至于绾结金银之印,置身贵族之列,立身朝廷之间,不止一个家族;货币堆积,粮仓丰满,居住在乡间闾巷之中,不是一家一户。对于爱护尊敬的道理,有的则未能具备;哀痛愁思的节操,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中等这个层次。这就是诗人思念素冠的原因。孔门弟子斥责穿华丽衣服,也是有原因的。
况且活着的时候想方设法顺承父母的颜色,侍奉赡养父母,死的时候极尽哀痛悲思,其事迹头绪繁多,其心情却是一致的。至于真诚使池鱼到来,感情与鸟兽相通,事情不合常理,这样的事情大概太少了。至于像暖床铺,扇卧席,浇灌树木,背负泥土,假如有人超出常人,就都认为他疾恨世俗。这因然是仁人君子大兴感叹的原因,是圣明的君主和贤明的辅臣所应关心的。如果命令申明教化以补救世俗的弊病,使官爵赏赐优厚以激励民心,心存诚恳以奖掖百姓上进,积年累月以求终结,则如今所说的少的,就可以成为多的了,古代所说的困难的,就可变为容易的了。
长孙虑等人缺少研习古事的学问,没有英俊瑰伟的才能。或者听任自然,感情不加矫饰;或者天性笃诚,辛勤劳作。都竭尽全身之力,皆尽其友爱孝敬之心,自己满足于天伦之乐,忘记轩车冕服的高贵。不待言说而感化,人与神感应相通。虽然有的人官居台阁辅臣,爵位置于王侯之列,俸禄积有万钟之多,马匹多达千驷,但死的时候却不能和这些身为仆人奴隶的人相提并论。孝行中之最显著的,不正是这样的吗?
案:《魏书》列赵琰、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癉、王崇、郭文恭为《孝感传》,《周书》列李棠、柳桧、杜叔毗、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为《孝义传》,《隋书》列陆彦师、田德懋、薛氵睿、王颁、田翼、杨庆、郭世儒、纽因、刘仕携、郎方贵、翟普林、李德饶、华秋、徐孝肃为《孝义传》。这里将赵琰、李棠、柳桧、杜叔毗、陆彦师、李德饶归入别的传记和其家传,其余的人都归入此篇,以充备《孝行传》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