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二十四 脾脏门 脾胃冷热不和附论·
卷二十四 脾脏门
普济方卷二十四 脾脏门 脾胃冷热不和附论
夫体弱之人谷气不足。脾胃既虚。冷热之气。易为伤动。盖脾胃者仓廪之官。布化精气。灌养四旁。其气虚弱。则食饮或冷或热。多致不消。使阴阳交争。冷热相搏。故令脾胃不和也。
方
沉香阿魏丸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食毒。脾胃中宿积。
沉香 木香各三分 芎? 当归锉焙 蓬莪术炮 陈橘皮去白焙 延胡索 槟榔锉 吴茱萸醋浸一宿炒 益智仁 桂去粗皮 白术 附子炮裂去皮脐 乾姜炮 草豆蔻去皮各半两 阿魏一两半瓷器中醋浸一宿绢滤去砂入面煮糊 右捣罗十五味为细末。用阿魏糊搜和。杵二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生姜、橘皮汤下五七丸。血气。温酒醋汤下。
前胡汤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平胃。
前胡去芦头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术 半夏生姜汁浸一宿并生姜杵令匀焙乾 枇杷叶拭去毛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透 诃黎勒纸裹煨熟去核各一两半 肉豆蔻去壳 槟榔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乾姜炮 甘草炙各三分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大片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温服。忌生冷、油腻、饴糖。
藿香汤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膈满闷。四肢无力。痰逆不思饮食。
藿香叶半两 诃黎勒皮煨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 人参三分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半两 赤茯苓去黑皮三分 桂去粗皮三分 白术三分 草豆蔻去皮一两 枳实去瓤麸炒半两 高良姜三分 甘草炙锉半两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黄香熟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枣三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稍热服。忌生冷、油腻、饴糖。
白豆蔻丸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痛。呕逆不欲饮食。四肢少力。
白豆蔻三分去皮 黄耆半两锉 赤茯苓半两 乾姜半两炮裂锉 桂心半两 白术半两 当归半两锉微炒 半夏半两汤浸七遍去滑 人参三分去芦头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件药捣罗为末。煮枣肉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二十丸。忌生冷、油腻、饴糖。
白术散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腹胁胀闷。少思饮食。
白术一两 草豆蔻一两去皮 槟榔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桂心三分 桔梗一两去芦头 人参一两去芦头 前胡三分去芦头 赤茯苓三分 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 右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桔梗丸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膈腹胁胀满。不能饮食。
桔梗一两去芦头 白术一两 槟榔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桂心三分 乾姜半两炮裂锉 人参一两去芦头 前胡三分去芦头 麦糵三分炒微黄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厚朴三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姜枣汤下二十丸。
人参汤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膈不利。三焦闭塞。
人参一两去芦头 赤茯苓一两 桂心一两 乾姜半两炮裂锉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 细辛半两 川大黄一两细锉微炒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赤芍药一两 槟榔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二十丸。忌生冷、油腻、湿面。
草豆蔻散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中满闷。不能下饮食。四肢少力。
草豆蔻三分去皮 赤茯苓三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人参半两去芦头 白术半两 桂心三分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 半夏三分汤浸七遍去滑 厚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黄香熟 右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忌生冷、油腻、饴糖。
丁香散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虚胀。痰逆不思饮食。四肢无力。
丁香 乾姜炮 白术各半两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参 木瓜去瓤切焙 草豆蔻去皮 诃黎勒煨用皮 茅香花各三分(钱) 甘草炙一分(钱) 右为细散。不计时煎生姜枣汤调下一钱匕。忌生冷、油腻、湿面。
神黡丸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痛。胁肋气滞。不思饮食。四肢无力。
神黡一两微炒令黄色 乾姜半两炮裂锉 槟榔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桂心半两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 人参三分去芦头 当归三分锉微炒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生姜、橘皮汤下二十丸。
诃黎勒丸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痛。不欲饮食。
诃黎勒三分煨用皮 白术半两 木香三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乾姜半两炮裂锉 芎?三分 当归三分锉微炒 缩砂半两去皮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姜枣汤下二十丸。
匀气汤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痰逆。不思饮食。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 陈橘皮汤去白焙半两 白术半两 甘草炙一两 沉香一分 甘松一分 白茯苓去黑皮半两 麦糵炒半两 高良姜炒一分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二)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温服。
快活丸 治脾胃冷热相攻。胸膈气闷。消痰进食。
五味子炮炒一两 糯米炒香熟一两半 京三棱炮半两 槟榔锉半两 枳壳去瓤微炒一两半 蓬莪术炮半两 郁李仁汤浸去皮半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一两 右为细末。用半夏一两。生姜一(二)两。烂煮研细为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温汤下。
和中丸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宽中脘。
附子炮裂去皮脐 甘草炙 木香各一两 蘹香子炒一两 乾姜炮三两 沉香锉半两 藿香叶半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 右为细末。汤浸炊饼和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用白汤化下。食前服。
硇附丸经效济世方 治脾胃冷热虚滞。积气疼痛。
黑附子大者一个从脐下剜如瓮留一分厚真硇砂在内须至药满却用剜出末碾细秤得多少用白面与前药末一般水搜作饼片裹附子硇砂先飞过 右用炭三四斤。于平地生火令地赤热。却摊周围七寸安附在中。时时转动。令裹者药面焦赤皆匀。入于木臼杵半日。面附皆细后。入木香末半钱。陈橘皮末半钱。旋旋滴水杵和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及晚食前。用淡姜汤放温服。久服更无疼痛呕酸之类。
大腹皮汤出圣惠方 治脾胃气冷热不和。胸膈气滞。不下饮食。宜服。
大腹皮锉炒微黄 槟榔锉 桑根白皮锉各半两 诃黎勒皮煨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赤茯苓去黑皮炒三分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温服。
胜金丸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不思饮食。或腹痛□□□刺。
山栀子仁 乌头各等分 右生捣罗为细末。以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炒生姜汤下。如小肠气痛。炒蘹香子酒下二十丸。
治腹冷不调本草
以筋子根酒饮磨服。
饮食劳倦附论
夫人之百病皆由喜怒不节。饮食失宜。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有亏。而五脏六腑之气皆不足也。由是而阴阳二证生焉。其外伤风寒。是天之邪气。感则伤人筋骨。风从上受之。风伤筋。寒伤骨。有形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肾肝是也。肾肝地之气既绝于内。肝主筋。肾主骨。故得病则筋骨酸疼。筋骨之绝是肾肝之本亦绝。乃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其内伤饮食。则水谷之寒食感则害人六腑。湿从下受之。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之元气受病。系在上焦。上焦者乃心肺是也。心肺天之气既绝于外。心主荣。肺主卫。荣卫周身在于皮毛之间。故得病则亦恶风寒。荣卫失守。皮肤之间无阳以滋养。是心肺之本亦绝。乃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世俗往往将中气不足之证。误作外感风寒有除客邪之病。不知表之虚实而重泻其表。使荣卫双绝安得不至于死。不可不辨。外伤寒邪者。其热也翕翕拂拂然发于皮毛之上。皮肤腠理阳之分。寒邪中之郁遏阳分不得伸。故发热而鼻塞心烦闷。稍稍裸露皮肤。明其热在外也。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一日一时增加愈甚。必传入里作下证乃罢。此其证也。内伤饮食及劳役所伤者。其热也蒸蒸而燥。上冲头顶。傍彻皮毛。盖为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致阴火上行。故浑身躁热。近寒凉则已。明其热在内也。其恶寒也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无日处便恶。无有间断。一避风寒或添衣而覆被。其所恶则不见。实表则已。此其证也。况内伤亦有头痛项强腰痛。与太阳表证相似。余则不同。内伤饮食发热则汗出。外伤风寒则不汗出。得汗乃解。尤当详审用药也。内伤饮食劳役。病手心热手背不热。病在内也。外伤风寒。病则手背热手心不热。病在外也。内伤饮食及劳役。必口失五味。必腹中不利。欲言强答。口多沫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此阴证也。外伤风寒。必鼻塞气不利而清涕。声虽壅口必和。此阳证也。内经云。鼻者肺之候。外伤风寒则鼻为不利。口者坤土也。饮食失节劳役所得。则口不知味。又云伤食恶食。伤寒恶寒是也。外伤风寒。则气壅盛而有余者。盖心肺元气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使鼻气壅塞不利并从口出。发言前轻后重声壮有力。故曰气胜有余之病也。内伤饮食及劳役。则短气少气上喘而不足。盖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热既伤气。使四肢无力。气怯声低不欲言语。故曰气少不足之病也。内伤则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伤则头痛常常有之。直传入里方罢。内伤则心肺之气为脾土湿热所乘。脾主四肢。必四肢沉重。怠惰嗜卧。经云。热伤气。热则骨消筋缓是也。外伤则肾肝气绝。为寒邪所伤。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必筋骨酸疼。着床倚枕。不能摇动。经云。寒伤形。寒则筋挛骨痛是也。外伤不能食而不恶食。口知五味。心气和脾气通故也。内伤不能食而恶食。口失五味。心气绝脾气损故也。外伤风寒二三日谷消水去。邪入里则有渴。内伤饮食久病者。湿气流在血脉中则不渴。若劳役形质伤之重者。心火炽上克肺金则渴矣。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谓多食亦饥虚。此之谓也。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面热足阳明病。胃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而不能生发。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若人当脐中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乃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弱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如脉缓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耆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小便秘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已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耆。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即诸酸涩药亦不可用。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腹气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加之。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檗、知母。小便涩者加滑石炒。小便淋沥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檗、知母以除肾中燥热。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其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赤散。中满或但腹胀者加厚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耆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宽快者是也。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头痛者加川芎。若只头痛者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乾地黄。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虽依证加减。执方料病。不依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难、素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浮沉升降法。随证用药治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谓之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乾舌乾咽乾。盖心主火。小肠主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病人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甘辛。心主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者肝木也。肝木旺。则火之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著于有形也。或多怒。若风热不陷于地中。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瘅。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为之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上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肺为涎。入脾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病于外也。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中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至偶者也。阳分奇。阴分偶。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按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也。而令走九窍。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以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病人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口燥咽乾。是阴气太盛。其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亢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白术君 人参臣 甘草佐 芍药佐 黄连使 黄耆臣 桑白皮佐
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芍药佐 石膏佐 黄连君 知母佐 黄檗臣 甘草使 生地黄臣 黄芩佐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乾。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羌活佐 防风臣 升麻使 柴胡君 独活佐 芍药臣 甘草臣 白术佐 茯苓佐 猪苓臣 泽泻佐 肉桂臣 藁本臣 川芎以下佐 细辛 蔓荆子 白芷 石膏 黄檗 知母 滑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至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人参君 白术佐 白芍药佐 橘皮臣 青皮以破滞气 黄耆臣 桂枝佐 桔梗引用 桑皮佐 甘草诸酸之药皆可 木香佐 槟榔佐 五味子佐 以上三味除客气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乏无力。喜睡。两足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皆痛。
白术臣 苍术佐 川乌头臣 乾姜君 肉桂佐去皮少许 茯苓佐 泽泻使 猪苓佐 附子佐炮少许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傍荣养气血者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且湿热相合。阳气日已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入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则人之肝心应之。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经营。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关脉缓而弱本脉也。而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洪大。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而不能食肌肉削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心火之药。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药及补气之药。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沉细。或见善恐欠之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伏炽之药。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之类。方在脾胃俱虚类。君臣佐使法。有毒无毒。所治为主。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一法力大者为君。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耆。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乾姜、附子之类为君。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焉。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之类非一也。皮毛肌肉之不伸。无大热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半两。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檗、知母。觉胸中热而不渴。加炒黄芩。如胸中结滞气涩。或有热病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入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人参恶热发热而躁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或喘者加人参。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饮。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下溲。此燥热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檗、赤葵花。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则愈。喘满者。加炙厚朴。小便不利者。不可加之。为禁药也。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气短气弱而腹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厚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者。而气不转加之。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檗。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耆。四肢肌热烦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鼻流清涕恶风。或顶背脊膂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耆加倍。临卧服之。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檗。或少加黄连。以柴胡、苍术、黄耆、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如证退而脉数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此药误用则其害非细。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死不治。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脉弦而数者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宜安卧养气禁劳役。以黄耆、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当责其热加黄柏、生地黄。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此足太阳经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如腿脚沉重无力者。加酒洗汉防己半钱。轻则附子。重则川乌头少许。以为引用而行经也。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亦用太阳经药。更加柴胡半钱。如淋加泽泻半钱。此下焦三经风寒合病也。肾肝之病同一治法。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如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者因劳役气虚伤大肠也。以黄耆、人参汤补之。如里急频见者。血虚也。加当归。如肺胀膨膨而喘咳。胸膈气满壅盛而上奔者。多加五味子。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甚则交两手而瞀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黄耆、五味子、人参。气盛加五味子、人参、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如嗌痛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藁本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以人参、黄耆益其元气而泻其火邪。如脉紧者寒也。或面黄善嚏。或面白色恶皆寒也。亦加羌活等四味。当泻足太阳。不用连、芩。少加附子以通其脉。面色白多悲恐者。更加桂附。如便白脓少有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米谷。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当安卧不动。以养其气。
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甚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目□巟目□巟无所见。小便频而数。大便难而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平周围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救元气。理落庚辛之不足。以黄耆人参汤主之。如心痞闷。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如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目不清利上壅下热。加蔓荆子三分。藁本二分。细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黄二分。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个。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各半钱。桃仁三枚。麻子仁泥五分。如大便通。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者。勿用别药。少加大黄煨半钱。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人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服加之。常服人参、黄耆汤药。只用羌活半两。防风半两。二味口□父咀。以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如胸中气滞。加青皮一分或二分。并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不足。惟当补元气。不当泻之。如气太滞甚。或补药太过。或病人心有忧愁郁结之事。更加木香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缩砂仁二分或三分。如腹痛不恶寒者。加白芍药半钱。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脾胃虚弱。遇六七月间。河涨霖雨。诸物皆润溽。汗沾衣。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行步不正。脚软眼黑欲倒。此肾水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当急救之。滋肺气以补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肠不受邪热。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则止津液。则七神无所依。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之义。为庚金受囚也。若止津液汗大泄。湿令亢甚。则清肃之气止。燥金受囚。风木无可以制。故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一身尽痛。亢则害承乃制是也。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庚大肠。益五脏之元气。壬膀胱之寒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当此之时。无病之人。亦或有二证。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火热无汗。为房室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意多以大顺散主之是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火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洁古云。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中暑。中暑者阴证。当发散也。中热者阳证。为热伤元气。非形体受病也。若虚损脾胃有宿痰之人。遇此天暑。将理失所。违时化。必困乏无力。懒语气短。气弱气促。似喘非喘。骨乏无力。其形如梦寐。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必有汗泄。若风犯汗眼。皮肤必搐。项筋皮枯毛焦。身体皆重。支节时有烦疼。或一身尽痛。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黄涩。此风湿相搏也。头痛或头重。上热壅盛。口鼻气短气促。身心烦乱有不生之意。情思惨凄。此阴胜阳之极也。病甚则传肾肝之为痿厥者。四肢如在火中为热厥。四肢寒冷者为寒厥。寒厥则腹中有寒。热厥则腹中有热。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溃痹而不仁。传为肉痿证。证皆有肺疾。用药之人。当以此调之。气上冲胸。皆厥证也。痿者四肢痿软而无力也。其心烦冤不止。厥者气逆也。甚则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痹多相须也。于黄耆、人参、五味子、麦门冬汤中。每服加白茯苓二分。泽泻四分。猪苓一分。白术一分。如小便快利不黄涩者。只加泽泻二分。与二术上下分消其湿。如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足欹侧者。已中痿邪。加酒洗黄檗、知母三分或五分。令二足涌出气力矣。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个。炒黄檗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当以意斟酌。若妨食则止。候食进则再服。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用五味子、泽泻、茯苓、猪苓、黄檗、知母、苍术、白术之药。只依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药亦须用酒洗黄檗二分或三分。如更时令清燥之气大行。加辛温泻之。若湿气盛风证不退。眩运麻木不已。除风湿羌活汤主之。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满闭。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流泪。视物昏花。努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主之。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温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缓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是则气泄令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耆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黡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檗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草、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方正是从权而立之者。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两目也。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外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檗以益真阴。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化万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耆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若从权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行--故使引阳道上行。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乾嗌乾者加葛根。血虚加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加黄檗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平安。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干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又助甘辛为用也。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黡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月□真满闭塞大便不通。夏月宜少加酒洗黄檗大苦寒之味。冬月宜加吴茱萸大辛苦热之药以从权。乃随时用气以从权。乃随时用气以泻浊气之不降也。借用火寒之气于甘药中。故曰甘寒泻大热也。亦须用发散寒气辛温之剂多。黄檗少也。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飧泄也。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迎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陈皮、益智、黄檗。散寒气泄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肾丸。滋肾丸者。黄檗加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以黄连别作丸。二药各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也。如食少不饥加炒黡。如食已心下痞。别服橘皮枳术丸。如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甘草、黄连、柴胡。如腹中气上逆者。是冲脉逆也。加黄檗三分。黄连一分半以泄之。如大便闭燥心下痞。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如心下痞夯闷。加白芍药、黄连。如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缩砂仁。如天寒少加乾姜或中桂。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如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橘皮。如冬月加黄连少入丁香、藿香叶。如口乾嗌乾加五味子、葛根。如胁下急或痛甚。须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满闷郁郁然。加橘皮红、青皮、木香少许。如头痛有痰身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半钱。生姜二分或三分。如腹中或周身间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如哕加五味子及益智仁。如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此三味为定法。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夏月少用。更加黄连。秋月气涩滞食不下。更加槟榔、草豆蔻仁、缩砂仁。或加白豆蔻仁。如春三月食不下。亦用青皮少陈皮多。更加风药以退其寒覆其上。如初春犹寒。更少加辛热以补春气之不足。以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脉弦者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如脉涩觉气涩滞者。加当归身、天门冬、木香、青皮、陈皮。有寒者加桂枝、陈皮、黄耆。如胸中致塞或气闭闷乱者。肺气涩滞而不行。宜破滞气者。青皮、陈皮更少加木香、槟榔。冬月加吴茱萸、人参。致塞因外寒所遏。必寸口脉弦或微紧。乃胸中大寒也。若加之舌上白胎滑者。乃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加黄檗、生地黄。勿作寒证治之。如秋冬天气寒凉而腹痛者。加半夏或益智等药。或草豆蔻之类。如发热或扪之而肌表热者。此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凉矣。如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疼痛乃肾肝中伏湿热。少加黄檗。空心服之。不愈。更增黄檗加汉防己半钱。则脚膝中气力如故也。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气不足以息者。服正药二三服。气犹短促者。为膈上及表间有寒所遏。当引阳气上伸。加羌活、独活。藁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黄耆加倍。饮食劳倦所伤身热气短。以黄耆、甘草、人参、白芍药、当归、少加柴胡、升麻立愈。达此者可以通天地之变也。又经云。气胜身寒得之伤寒。是寒伤形也。仲景以麻黄桂枝青龙汤之类。发散寒邪。汗出而解矣。内伤饮食。服药用药者。皆以为细务。然利害非小。盖胃气者营气也。运气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元衰旺。皆在饮食入胃。和则五谷气升输于华盖。布灌于五脏。以资元气生发之功也。饮食一伤。药对所伤之物胃气愈旺。谷气精气神气强盛。气血周流百病不侵。一药之用大哉。若下峻利之药。所伤之物已去。药未尽化。病去之后。脾胃受亏。脾胃既亏。则精气神气损败。促人命。可不戒哉。且如易水张先生枳术丸。神妙可推。以白术之甘温补脾胃。其苦除胃中之湿热。是先补其亏后以克化之者。枳实是也。以枳实苦寒泄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则不峻利也。且以烧饭与白术协力滋养谷气。令脾胃自厚。不至内伤。若以辛热之物。如集香丸之类下之。大便下则所伤物去。巴豆大热有毒。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而热。因而四肢不举。传变诸疾不可胜数。故经云。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饱食则肠澼为痔。夫饮者无形之气。伤之则发汗利小便。解醒汤五苓散主之。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损其谷而消导之。丁香烂饭枳术丸主之。重则攻化。三棱消积木香见晛之类是也。尤重则吐。瓜蒂备急之类是也。以平为期。斯为善矣。谷肉菓菜本以养生。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苟能慎起居节饮食。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伤冷饮。不恶寒身重。饮食不化。小便不利。去桂五苓散。假令伤热物二分。生冷物一分。用寒药三黄丸二停。热药木香见晛一停。合而服之。伤生冷二分。热物一分。用见晛二停。三黄一停。合而服之。假令夏月伤生冷。当用见晛丸。须少加三黄丸。盖天时不可伐。故加寒药以顺时令。若伤热物只用三黄。此三黄时药也。假令冬月伤羊肉湿面热物。当用三黄。须加热药少许。草豆蔻之类为引用。各为时药也。
方
补中益气汤出拔粹方 治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内伤不足之病。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谓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类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之类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损不足而补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辛温之剂补其中。为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其土耳。今立此方主之。
黄耆半钱病甚劳役热者一钱 当归身二钱酒洗焙乾或日乾小和血脉 人参去芦三钱有嗽主之 白术三钱以调中气 炙甘草半钱 柴胡二钱引精气上升行少阳之经 升麻二钱引胃气上腾而复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橘皮三钱以导滞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亦可 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去滓大温服食。一方加白芍药、黄檗红花。
朱砂安神丸出拔粹方 夫脾胃虚者。因而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甘草、人参次之。脾如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皮急缩者。最宜多用。急者缓之。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甘草上升能补胃气之散解。以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薄者。阴中之阳而引清气上升也。黄耆、人参、甘草三味皆甘温为主用。脾胃虚乃必用之药。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用去白橘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也。口乾嗌乾者。加葛根。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加当归和之。又宜加黄檗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朱砂五钱另研水飞阴乾秤 黄连去须拣净酒洗秤六钱 当归去芦二钱半 炙甘草五钱半 生地黄二钱半 右为细末。另研朱砂水飞如尘。阴乾为衣。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五丸。津唾咽之。食后。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寒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四时用药加减法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黡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三伏中为圣药。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病名曰塞。阴气不得降。病名曰噎。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周身阳气不行。令人口开目瞪气欲绝者何也。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悗。夏月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檗泄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滋肾丸。各七八十丸则愈。冬月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则愈。食不消则加炒黡(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饍压之不令胸中停留也)。食不下乃胸中有寒胃土有寒。或气寒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此三味为定法。冬月加益智仁并草豆蔻仁。夏月少加黄芩、黄连。秋更加槟榔、草豆蔻、缩砂仁、白豆蔻仁。如春初犹寒。更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冬月咳嗽者。加不去节麻黄半钱。如秋凉亦加之。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甘草、款冬花各三分。若痰嗽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防痰嗽增益耳。然调和阴阳血气之际。甘温为必用之药。脉洪大兼见热证。少加黄芩、黄连、生地黄、甘草。脉缓显沉。困乏怠惰无力者湿胜也。加苍术、泽泻、人参、白茯苓、五味子。脉涩气滞涩者。加当归身、木香、天门冬、青皮、陈皮。觉寒者。加桂枝黄耆(虽不是病。见热证须加寒药。热药不宜多以从权)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半钱。生姜三二分。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胁下急或痛甚。俱加柴胡、甘草、人参。腹中气上逆者。冲脉逆也。加黄檗三分黄连二分以泻之。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气不足以息。服正药二三服。犹气短促。此膈上及皮表间。有寒所遏。当引阳气上升则愈。多加羌活、独活、升麻、柴胡。藁本次之。黄耆倍之。扪之而肌热者表证也。只服正药一二服。得微汗则已。躁热作蒸蒸而热者。肾间伏火上腾也。加黄檗生地黄各三分。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檗。空心服。如不愈。更加汉防己半钱则愈。使脚膝中气力涌出矣。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秘燥心下痞。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心下痞闷者。加白芍药、黄连。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缩砂仁。如天寒少加乾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加黄连、生姜、橘皮。冬月加黄连、木香、藿香叶。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半钱枳实三分。胸中气滞加去白青皮。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桔梗、甘草。耳鸣目黄颊颔肿。头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藁本。以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人参黄耆益元气而泻火邪。如脉紧面白善嚏。或面色恶者。皆寒也。亦羌活等四味中加之。当泻足太阳也。不用寒药。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耆人参汤之类补之。不愈是有热也。加黄檗、生地黄、芍药。劳役。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亦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加柴胡半钱。如淋加泽泻半钱。此下焦风寒合病也。肾肝之病。同一治法。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若受客邪之湿热。宜升举发散以除之。头痛加蔓荆子半分。痛甚加川芎二分。顶脑痛加藁本三分。若兼头痛。加细辛二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三分。不已者大寒也。其寒从传变中来。加肉桂三分。遍阅内经少腹痛者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身有疼痛及身重者湿也。以五苓散主之。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各半钱。升麻、柴胡各半钱。藁本、苍术各一钱。所以然者为风药也。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
通气防风汤出拔粹方 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此药主之。
羌活 独活各一钱 藁本 防风 甘草各一(半)钱 川芎 蔓荆子各二钱 右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三(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更加酒洗汉防己半钱。轻者附子。重者川乌头。腹中痛不恶寒。加黄芩、芍药。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小建中汤。如脉沉细者。理中汤之类主之。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胃脘当心而痛。气欲绝者。胃虚之极也。俗言心痛以草豆蔻丸主之。(方见560页)
白术附子汤出拔粹方 治脾胃之证。始则热中。终则寒中。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是肾水反来侮土。此谓所胜者妄走行也。作中满腹胀。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睾)丸多冷。时作阴阴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脊皆痛。而不渴不泻。不渴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故其脉盛大以涩曰寒中。当以此药主之。
白术 附子炮去皮脐 苍术 陈皮 厚朴姜制 茯苓 泽泻各二两 猪苓去皮半两 肉桂四钱 右件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三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之。量病人虚实加减多少。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云。饮食劳倦所伤。必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故也。宜温甘之剂以补元气泻火也。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慎不可以寒凉药与之。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以温药以补元气泻心火也。其内热皆由心火乘于皮肤之位。谷气不能上升。输于心肺。滋养上焦故尔。属少阳。宜用此方。
黄耆半钱或病劳复热甚者一钱 人参去芦三钱 甘草半钱已上三味除燥热意解肌热之圣药也 红花一分 白芍药三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三分代之 葛根半钱如渴用之渴甚以意旋加不渴去之 当归身二分酒洗焙乾以和血脉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滞气又至能益元气得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便是春令 柴胡六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黄柏酒洗去皮一分或二分但言分也一钱作十分也 黄芩二分或三分如觉胸中热用之却除黄柏 生甘草稍三分如觉胸中热用之不热却除之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二大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二服。若病日久。立加减法于后。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三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二分桂心是也。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一分或二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一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凉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凉时腹痛。加益智仁二分或三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三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二分。痛甚加川芎二分。顶痛脑痛更加藁本根三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二分。诸般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若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有青空膏治之。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其痛乃止。如不止则大寒也。其寒从变中来。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一分。壅滞者去之。气促及少气者去之。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一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一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五苓止服元药也。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一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七八个。去心麦门冬二分或一分。如舌上白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二分。五味子麦门冬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一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三分。甚者加半钱。已上治热中。始用诸甘药。若传至寒中。腹胀咽膈不通。胃脘当心而痛。若依前用甘温之类。则误矣。
升阳顺气汤济生拔粹方 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满闷短气。遇春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恶寒。饥常如饱。不喜冷物。
升麻一钱 柴胡一钱 黄耆一两 半夏汤浸三钱 人参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半钱 草豆蔻二钱 神黡炒一钱五分 当归身一钱 黄柏半钱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二大盏。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宽中进食丸医方大成 滋荣气。喜饮食。
草豆蔻五钱 缩砂仁二钱 半夏七钱 大麦糵黡炒五钱半 枳实麸炒去瓤四钱 神黡炒五钱半 甘草炙一(半)钱 乾生姜二(半)钱 陈皮三(二)钱半 木香一钱 白术三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猪苓去黑皮三(二)钱半 泽泻二钱半 人参二钱半 青皮二钱半 右为末。汤煮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汤下。空心服。一方用槟榔一(二)钱半。
和中丸出济生拔粹方一名平胃丸 治病久虚弱。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厚肠胃进饮食。
厚朴姜制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半夏洗七次一两 陈皮去白八钱 槟榔四钱五分 枳实麸炒三钱半 木香二钱半 炙甘草二(三)钱半 右为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水空心服。一方用生姜汤下。
橘皮枳术丸出卫生宝鉴 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不快。
橘皮一两去粗皮 枳实麸炒去瓤一两 白术二两 右为末。荷叶裹烧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食远服。内伤用药。所谓强人胃气。胃气益厚。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复致伤矣。荷叶中央空虚。象震卦。体震动也。人之足少阳甲胆也。甲胆风也。生化万物之根蒂。手少阳三焦。人之元气也。二经同法。故饮食入胃。营气上行。便为少阳元气生发也。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上气一而异名。即是胃气上升。荷叶色形味。乃空青象风木也。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升。引药如此。诚合乎道。观者味之。
麴糵枳术丸出济生拔粹 治为人所勉劝强食。所致心腹满闷不快。
神黡炒一两 麦糵黡炒一两 枳实麸炒去瓤一两 白术二两 右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食远下。
木香枳实丸出卫生宝鉴 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木香一两 枳实麸炒去瓤一两 白术二两 右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食远下。
木香化滞汤出卫生宝鉴 治一切酒黡结于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闷。
柴胡四钱 木香三钱 橘皮三(二)钱 甘草炙半两 半夏一两 当归稍二钱 红花半钱 草豆蔻五分 枳实麸炒去瓤一钱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食远服。忌酒湿面。
半夏枳术丸出卫生宝鉴 治因冷食内伤。心腹痞满。呕哕不止。
半夏洗七次焙乾一(二)两 乾生姜一两 枳实麸炒微黄一(二)两 白术二两 右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如以汤浸蒸饼为丸亦可。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下。一方加泽泻一两。为小便淋。一方无乾生姜。
丁香烂饭丸出卫生宝鉴 治饮食所伤。卒心胃痛。甚效。
丁香一钱 丁香皮三钱 甘草三钱 甘松二钱去土秤 缩砂仁三钱 益智仁三钱 三棱炮一钱 莪术炮一钱 香附子半两 木香一钱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细嚼亦可。不拘时候。
草豆蔻丸出济生拔粹方 秋冬伤寒冷物。胃脘当心而痛。上焦两胁咽膈不通。
草豆蔻仁面裹煨去皮一两 神黡炒黄半两 白术一两 黄芩去皮半两 枳实麸炒黄二两 陈皮二钱 麦糵面炒黄半两 半夏洗七次日乾半两 青皮二钱 乾生姜二钱 炒盐半钱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如冬月别作一药。不用黄芩。岁火不及。又伤冷物。加以温剂。是其治也。有热物伤者。从权以寒药治之。随时处方。不可不知。
三黄枳术丸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厚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黄芩二两 黄连酒洗一两 大黄纸裹煨一两 神黡炒一两 白术一两 枳实麸炒半两 陈皮一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量所伤加减服。
除湿益气丸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酒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
枳实麸炒黄一两 白术一两 萝卜子炒热凉去秽气半两 神黡炒黄一两 黄芩生用一两 红花三分 右为末荷叶裹烧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
上二黄丸出卫生宝鉴 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 黄连去须酒洗一两 升麻三钱 柴胡三钱 甘草二钱 枳实半两麸炒去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量所伤服之。一方无枳实。
枳实导滞丸出拔粹方 治伤温酒热物。不得施化而作痞闷。烦乱不安。
茯苓去皮 黄芩去腐 白术 黄连拣净各三分 泽泻二钱 枳实麸炒去瓤 炒面各五钱 大黄一两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温水下。食远。量所伤加减服。更衣。止后服。
枳实栀子大黄汤续易简方 治大病瘥后。伤食劳役。
枳实一个麸炒去瓤 栀子三枚半肥者 豉一两二(三)分半绵裹 右清浆水二盏。煎退八分。却入枳实栀子煮取八分。下豉再煮五六沸。去滓温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内大黄如薄棋子五六个同煎。食膏粱之物过多烦闷乱者。亦宜服。
白术丸 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白术一两 半夏洗七次日乾一两 陈皮去白七钱 神黡炒黄一两 黄芩半两 白矾枯二钱 枳实炒黄一两一钱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绿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量伤加减。素食多。用乾姜。故加黄芩以泻之。
木香见晛丸一名巴豆三棱丸 治伤生冷硬物。心腹满闷疼痛。
巴豆霜半钱 荆三棱一两煨 神黡炒一两 石三棱去皮煨一两 木香二钱 香附子炒半两 升麻三钱 草豆蔻仁面裹煨半两 柴胡二(三)钱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一二十丸。白汤下。量伤加减服之。一方无草豆蔻仁。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腹满痛不快。
荆三棱炮 莪术炮各七钱 青皮 陈皮各五钱 丁皮三钱 益智仁三钱 炒黡七钱 茴香炒半两 巴豆和皮米炒黑焦去米五钱 右为末。醋打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生姜汤下。食前服。量虚实加减服。如通利。止后服。一方去黡加川楝子。名消积滞集香丸。
神应丸 治因一切冷水及潼乳酪水。腹痛肠鸣。米谷不化。
巴豆 杏仁 乾姜 百草霜各半两 丁香二钱 木香二钱 黄蜡一两 右先将黄蜡用好醋煮。去滓后。加巴豆、杏仁同炒黑烟尽。研如泥。将黄蜡在上火之。春夏入油半两。秋冬入小油八钱。閒开入在杏仁、巴豆泥内同搅。旋下丁香、木香等药末研匀。搓作锭子。油纸裹了旋丸用。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日三服。如脉缓体重自利。乃湿气胜也。却以五苓散平胃散。加炒面相合而服之。名曰对金饮子。
益胃散一名温脾汤出济生拔粹方 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
白豆蔻仁三钱 泽泻三钱 黄耆七钱 乾生姜三钱 缩砂仁二钱 甘草二钱 姜黄三钱 陈皮七钱 益智仁六钱 厚朴二钱 人参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前。一方用温酒服亦得。如脉弦恶寒腹痛。乃中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汤加黄耆。钱氏异功散加芍药。选而用之。如渴甚者。加白术散葛根倍之。如胃脘当心而痛气欲绝者。胃中虚之至极。俗呼为心痛。与草豆蔻丸二三十丸。若痛频作。胃中元气虚甚。则将理二三日。不得食热。当食温烂。细嚼细咽。痛必不作。一二日自知矣。若食热歠粥必几死。言毕不得食。食后不得言。欲食时口鼻不得当风。食罢亦然。忌生冷硬物果木之类。及麸粉黡食。须忌长远。免致后患。一名益智调中汤。
除湿散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马乳并牛羊酪一切冷物。
半夏洗七次三钱 车前子炒半两 泽泻半两 甘草炙二钱 神黡炒一两 乾生姜三钱 红花二钱 茯苓七钱 右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
灵砂丹出百一选方 治饮食所伤一切积滞。或利赤白不瘥者。赤、甘草汤下。白、乾姜汤下。赤白、姜甘草汤下。酒食所伤又暴泻。白汤下。并食后临卧时服之。为万妙感应丸。
辰砂细研 硇砂研细各二钱 巴豆去皮壳完全者四十九个 黄蜡半两 右先将蜡于银石器内熬閒。次投巴豆在内。煠令黑。漉出不用。只将蜡入前二味为铤子。要用时旋丸。大人服绿豆大十丸。小儿量岁数加减。老人产妇皆可服。最治酒饮今人施痢药者。以黄丹代辰砂亦验。本事方治泻痢用巴豆数不同。其说病证甚详。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出济生拔粹方 开胃进食。破滞气消寒饮。
木香三钱 人参三钱半 乾生姜二钱半 枳实一两炒 白术一两半 橘皮四钱 右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服。一方加炒黡一两。名木香枳术丸。
交泰丸出试效方 升阳气。泻阴火。调营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中。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厚朴去皮锉炒三钱秋冬加七钱 知母四钱一半炒一半酒炒此春夏所宜秋冬去之 柴胡去苗一钱半 人参去芦一钱 肉桂去皮一钱 黄连去须六钱秋冬减一钱半 酒煮苦楝三钱 白茯苓三钱 皂角水洗煨去皮膜子六钱 紫菀去苗六钱 缩砂仁三钱 川椒炒去汗去闭目去子一钱 乾姜炮制三分 川乌头炮去脐皮四(半)钱 白术一钱半 吴茱萸汤洗七次五钱 巴豆霜五分 右除巴豆霜另入外。同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虚实加减。一方无紫菀。
导气除燥汤出济生拔粹方 治饮食劳倦而小便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知母三钱酒洗锉 黄檗四钱酒洗锉 滑石二钱 泽泻三钱 茯苓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半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空心。如急不拘时。
大枳壳丸出济生拔粹方 治一切酒食所伤。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疼痛。饮食不消。痰逆呕吐。噫醋吞酸。饮食迟化。并宜服之。
枳壳麸炒 茯苓去皮 白术 厚朴姜制 半夏汤洗 人参 木香 青皮去瓤 陈皮去瓤 京三棱煨熟 槟榔 广术煨熟 神黡炒黄 麦糵微炒已上各一两 乾生姜半两 牵牛净微炒 大黄各二两 右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生姜汤下。食后。
木香槟榔丸出济生拔粹方 治食伤太阴。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术烧 黄连 枳壳麸炒已上各一两 黄檗 大黄各三两 香附子炒四两 牵牛四两 妇人加当归一两 右为细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人参开胃汤出直指方 助胃进食。
人参 白术 藿香 橘红 缩砂仁 木香 丁香 麦糵炒 神黡炒 甘草炙 茯苓 莲子肉 厚朴制 半夏黡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三钱姜四片煎服。
枳术丸出卫生宝鉴 治老弱虚弱。食不消。脏腑聏。仲景本汤。易老改丸。及治气不下降。胸膈满闷。消食强胃。
枳实七钱半麸炒黄 白术一两 右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或姜浸蒸饼为丸亦得。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三十丸。米饮送下。食后服。一方白汤下五十丸。
秘传降气汤出简易方 治饮食过度。致伤脾胃。酒色无节。耗散肾阴。水土交攻。阴阳间隔遂使气不升降。上热下虚。上热则头目昏眩。咽喉乾燥。痰实呕逆。胸膈不快。饮食无味。下虚则脐腹冷痛。大便闭塞。里急后重。腰脚无力。若治以凉。则脾气怯弱肠鸣下利。治以温则上焦壅热。口舌生疮。脚气上攻。久利不瘥。并宜先进此药。然后却以所主药治之。其效尤速。
桑白皮二两锉炒 枳壳汤浸去瓤麸炒 甘草炒 陈皮炒各一两 五加皮酒浸半日炒黄黄花根皮是 骨碎补火燎去皮毛炒锉 地骨皮炒黄 桔梗炒黄 诃子炮取肉炒 草果仁炒黄 半夏为末姜汁作饼再碎炒各半两 右口□父咀。以椀盛。饭甑上蒸一伏时倾出。摊令冷收之。每服三钱。紫苏三叶。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一方无半夏。食后温服。痰嗽加半夏黡。心肺虚加人参、茯苓。上膈热加黄芩。下部虚加炮附子少许。多用生姜煎。妇人血虚加当归。煎。常服调顺荣卫。通利三焦。开膈化痰。和五脏。
槟榔丸出兰室秘藏方 消食破滞气。
槟榔 木香 人参各二钱 橘皮五钱 炙甘草一钱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温水下三十丸。无时。
强胃汤出济生拔粹方 治因饮食劳倦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口淡无味。遇夏虽热而恶寒。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黄耆一两 半夏三钱 人参三钱 草豆蔻二钱 黄檗半钱 黡一钱半 陈皮一钱 生姜一钱半 升麻一钱 柴胡一钱 甘草半钱 当归身一钱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桂香丸 治大人小儿过食杂瓜果。腹胀气急。
肉桂一两 麝香一钱 右为末。饭为丸如绿豆大。大人十五丸。小儿七丸。不以时。饭汤下。
三棱丸 治同前。
三棱 莪术 青皮 陈皮 右等分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不拘时。
小橘皮煎丸出医方集成 消食化气。宜常服之。
三棱 莪术并煨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神黡炒 麦糵炒各等分 右为末。陈米粉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方。出肘后方
右用大麦糵一升。椒一两。并熬乾姜三两。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宽中理气丸出德生堂 治脾胃不和。宽中理气。可宜常服。
枳实 槟榔 青木香 丁皮 神黡 苍术 香附子 葛根各一斤 加荜澄茄半斤 右为细末。水糊为丸。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酒水生姜汤任下。不拘时。
三香神术丸出德生堂 能温中快膈。化积顺气。中酒吐酒。呕逆唾酸。气壅食噎。饮食迟化。胸膈痞闷。腰胁刺痛。胃脘停痰。饮食无味。妇人血气。脐腹疼痛。凡人吃饭。后大宜服之。
香附子 苍术 厚朴 藿香 甘草 良姜 枳实 枳壳 青皮 陈皮 广术 三棱 槟榔 神黡 半夏黡 益智仁 瓜三棱 石三棱 黡糵 雷丸 乾葛 黄连 木香各一两 右为细末。萝卜熬水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水任意下。
百钟丸出德生堂 治中酒食吐酒。呕逆恶心。口吐酸水。痰涎壅盛。痰塞气不畅快。但酒所伤者宜服之。百钟可以再进。
乾葛 黄连 枳实各四两 青皮 陈皮 神黡 麦糵 雷丸 三棱 莪术 益智仁 槟榔各一两 牵牛末 木香各二两 杏仁泡去皮尖半斤 萝卜子半斤 葛花二两 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酒水任意下。
藿香利膈丸出德生堂 宽肠快膈。和胃利痰。进食化宿酒。表解寒暑。功效极。但因酒食所伤。脾胃不和。常服之。
厚朴九两 枳实三两 当归一两 人参一两 藿香一两 槟榔一两半 木香 甘草各一两半 陈皮二两 右为极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水送下。
治食鱼脍及生肉。住胸膈中不消化。吐之又不出。不可留。多使成症方。出肘后方
右用朴硝如半鸡子一枚。大黄一两。凡二物口□父咀。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尽服之立消。若无朴硝芒硝代之。亦可用。
至灵散出肘后方 疗食饱烦闷。但欲卧而腹痛。
用黡熬令香黄为末。服方寸匕。大麦糵亦佳。
木香调中丸出德生堂 治因饮食不调。致伤脾胃。心腹胀痛。脏腑泄泻。米谷不化。腹中雷鸣。不思饮食。或下痢脓血。或大便赤水。
木香 陈皮去白 青皮去白 肉豆蔻面裹煨 槟榔 三棱焙 诃子 草豆蔻各一两 右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食前米饮下。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胃困。长夏五六月。湿热蒸炊人多困倦。胸满短气。支节疼痛。气高而喘。烦热。大便或泄而黄。或如白泔。或渴或不渴。膨闷不欲食。或气短不能言。小便多而黄。宜以除湿散热之剂主之。
黄耆一钱半汗少减半钱 人参半钱 甘草炙三分 苍术一钱米泔浸去皮 白术半钱 陈皮半钱 黄柏酒浸去皮少减半钱(二分或三分) 神黡炒黄半钱 升麻一钱 葛根三(二)分 当归身三分 泽泻半钱 五味子九个 麦门冬去心三分 青皮去白一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远服。此病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损而脾胃得也。
藿香半夏丸 治同前。
藿香一钱 半夏二钱 红豆一钱 乾生姜半钱 诃子皮二钱 乌梅肉二钱 乾姜一钱 右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
黄耆汤出兰室秘藏方 治补胃除湿。和血益血。滋养元气。
黄耆一两 当归身二钱酒洗 人参半两 泽泻半两 藿香叶一钱 橘皮一钱 木香一钱气转去之 右口□父咀。每服三五钱。水二大盏。煎一半。欲汗加生姜煎。食远热服之。
黄耆当归汤出兰室秘藏方 治热上攻头目。沿身胸背发热。
当归身一(二)钱酒洗 黄耆半两 右口□父咀。水二大盏。煎法如常。
黑地黄丸出济生拔粹方 治男子妇人面无血色食少嗜卧。肢体困倦。
苍术一斤 熟乾地黄半斤 乾姜炮夏月五钱冬月一两春秋七钱 右为末。水煎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食远。
麦糵散 疗饱食讫便卧。得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
大麦糵一升炒 乾姜二两 右为末。服方寸匕。日三良。
丁香汤出十便良方 消酒下痰。通中健胃。
丁香半两 胡椒一钱 缩砂仁四两 乾生姜一两 甘草二两 盐二(一)两 右同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沸汤点下。
治饮食过度饱。出本草
以芦菔生嚼之。佳。
和中丸出试效方 补胃进食。
乾姜二钱 乾生木瓜三钱 炙甘草二钱 陈皮四钱 益智仁二钱 人参二钱 白术三钱 右件为末。用汤浸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食前下。
木香槟榔丸出试效方 消食破滞气。
木香 槟榔各三钱 青皮五钱 陈皮七钱 麦糵七钱 枳实七钱 白术 厚朴各五钱 右件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温水下。
当归腊茶散 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火□尃。或饮食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下利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久患酒毒便血诸疾。一切大便下血证。并皆治之。
细芽茶半斤 川百药煎五个烧存性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米汤饮调下。或乌梅汤亦可。
温中益气治验出卫生宝鉴
中书左丞相史公。年六十有七。至元丁夕□□九月间。因内伤自利数行。觉肢体沉重。嗜卧懒语言。不思饮食。舌不知味。腹中痛。头亦痛。恶心。医以通圣散大作剂料饮之。覆以厚被。夜遂大汗出。前证未除而反剧。凡易数医。四月余不愈。予以应召至燕。命治之。候其脉得沉细而微弦。不欲食。食则呕吐。中气不调。滞于升降。口舌乾燥头目昏闷。肢体困倦。足胻冷。卧不欲起。丞相素不饮酒。肢体本瘦。又因内伤自利。复发汗是重竭精液。脾胃气愈虚。不能滋荣周身百脉。故使然也。非甘辛大温之剂。则不能温养其气。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又脾不足者。以甘补之。以黄耆人参之甘。补脾缓中。故以为君。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以当归辛温和血润燥。木香辛温升降滞气。生姜、益智仁、草豆蔻仁辛甘大热。以荡中寒。理其正气。白术、炙甘草、橘皮甘苦温乃厚肠胃。麦糵面宽肠胃和中。神黡辛热导滞消食。故以为佐。右件口□父咀一两。水煎成服之。呕吐止饮食进。逾三日前证悉去。左右曰。前证虽去。九日不大便。何以治之。曰丞相年高气弱。既利且汗。脾胃不足。阳气亏损。津液不润也。岂敢以寒凉有毒之剂下之。仲景云。大发汗后。如小便数大便坚。不可用承气汤。可用蜜煎导之。须臾去燥屎二十余块。遂觉腹中空快。上下气调。又以前药服之。喜饮食。渐愈。则以前橘皮枳术丸消导之。月余方得平复。丞相曰。病既去矣。当服何药。预防其复来。予谓不然。慎言语。节饮食。不可服药。用药如用刑。民有罪则刑之。身有疾则药之。无罪妄刑是谓虐民。无疾妄药是反伤正气。军志有之曰。允当则归服而舍之可也。丞相悦而然之。
参术调中汤出卫生宝鉴 治内伤自利。脐腹痛。肢体困倦。不喜饮食。食则呕。嗜卧懒语言。足胻冷。头目昏闷。
黄耆五钱 人参五钱 当归身 厚朴 木香 益智仁 草豆蔻仁 白术 炙甘草 橘皮 麦糵黡 炒黡已上各三钱 右件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食以呕。多冒眛。减饮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出华佗中藏经方
大黄一两湿纸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 槟榔一枚 木香一分 右为末生蜜丸桐子大。食后姜汤下三十丸。日二服。未减加之。效即勿再服。附方。
桂半两不焙 槟榔一个 黑牵牛四两生取末二两节不用 右为末。蜜酒调二钱。以利为度。
须问汤出杨氏家藏方 治中酒痰逆。
白豆蔻仁 缩砂仁各四(一)两 丁香二两 甘草炙三两 白盐三两炒 右除丁香外同炒熟。以一磁合子入药一半铺底。下丁香。又以一半盖头。罨一宿。取出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
冲和汤出杨氏家藏方 醒酒快膈。消痰助胃。
生姜四钱切焙 草菓子去皮七钱半 甘草七钱半炙 半夏黡二钱半炙 白盐一两炒 右件为细末。入盐和匀。每服二钱。沸汤点服。
青金汤出杨氏家藏方 治酒食所伤。及呕逆恶心。头目昏运。神志不爽。
缩砂仁一两 薄荷叶去土二两 白豆蔻仁一两 甘草半两微炒 右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
生胃丸出朱氏集验方 治酒食所伤。胸膈不快。不思饮食。
良姜 白姜各四两并油炒 丁香 胡椒各等分 右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十丸。米饮陈皮汤下。
妙应丸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胃虚冷。饮食迟化。心腹刺痛。噫气吞酸。两胁膨胀。胸膈痞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
荜拨 木香 破故纸炒三味各一两 附子二枚重七钱者每一枚剜去心入硇砂末一钱用附子末塞口外以面裹煨令面焦黄取出去面不用 右件同为细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木香汤下。不拘时候。
快膈汤出十便良方 治饮酒过多。胸膈不快。呕吐涎沫。
生姜二斤切片米泔浸三日晒令半乾 丁香皮三(四)两锉 甘草六两切如大豆 盐半斤 右以净铫一枚。先入盐炒熟。次下姜。候姜稍乾脆。次下甘草炒色赤。次下丁香皮同炒。不得焦紫色为度。乘热入新磁瓶。密封不得透气。三日后开。为细末。每次沸汤点一钱。一名紫姜汤。宜是慢火炒。气味奇妙。
解酲汤出十便良方 治饮酒过度。脾胃不健。不思饮食。
胡椒 桂心 丁香各一分 檀香二铢(三钱) 藿香半两见火 甘草三两炙 白盐四两炒 右为末。每取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