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歌诀·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歌诀
定数歌诀
甲一乙二丙三当。丁四戊五己六乡。庚七辛八壬属九。癸十轮流坎地行。
伤寒平气歌
己酉辛亥乙卯春。坤元己未丑中因。火运癸巳加临定。六气不及平气生。戊戌辰年庚子对。庚寅反得配庚申。六阳太过非平气。相反阴阳子细寻。
伤寒五运所属歌诀
戌亥午申皆是火。巳寅属木未酉金。子辰水位丑卯土。万两黄金学也应。
论伤寒南政司天脉歌。
南政司天北在泉。厥阴右寸不虚言。太阴左寸休言应。少阴两手寸无缘。
论伤寒北政司天脉歌。
北政司天南政同。厥阴左尺不离宗。太阴右尺休言应。少阴两手尺无踪。
论伤寒南北二政逐年六气脉。不应总歌诀。
南太丑未北辰戌。左寸不应不须疑。南厥巳亥北寅申。右寸不应脉来迟。北司丑未南魁罡。右尺不知何处藏。北厥艮位南寅申。左尺不应莫心忙。子午南少北卯酉。双手寸口多不偶。坎离北少南卯酉。两手尺脉俱无有。
伤寒南北二政司天括法
南政司天。甲子、己丑年顺迁。北政司天。乙丑、金木水火土逆迁。
岁神之气是司天。左进三辰为在泉。司天南面言左右。面北左右在泉言。司天便为三气客。地为终气必应然。地左间居中之气。欲知地气自排连。
司天主一年之天气。为前三气。管一年。司地主一年之地气。管后三气。
诀法一年移一位。以至六期而环会矣。然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主胜客则病逆也。客胜主则病顺也。主客之胜。而无复也。所谓三阴三阳自有盛衰之理也。
假令少阴在中。则厥阴居右。太阴居左。此不可易也。少阴司天在泉则主寸尺不应。厥阴司天在泉当在右。故右不应。太阴司天在泉当在左。故左不应也。
论伤寒南政阴阳脉交死歌。
甲寅甲申厥阴位。右是太阳左少阴。南政阴阳脉交死。厥阴主位取三辰。
又曰
己丑己未交地左。右是太阳左少阴。南政阴阳脉交死。厥阴主位取三辰。
又曰
己亥己巳交天右。右是太阳左少阴。南政阴阳脉交死。厥阴主位取三辰。
又曰
甲子甲午交地左。左是太阴右厥阴。南政阴阳脉交死。少阴主位取三辰。
论伤寒南政三阴司天脉歌。
甲子甲午少阴位。左是太阴右厥阴。两寸不应司天脉。不取三辰行土运。
又曰
己巳己亥厥阴位。左是少阴右太阳。右寸不应司天脉。不取三辰行土运。
又曰
己丑己未太阴位。左是少阳右少阴。左寸不应司天脉。不取三辰行土运。
论伤寒南政三阴在泉脉歌。
甲寅甲申厥阴位。右是太阳左少阴。左尺不应在泉脉。前取三辰行土运。
又曰
己卯己酉少阴位。左是太阴右厥阴。两尺不应在泉脉。前取三辰行土运。
又曰
甲辰甲戌太阴位。左是少阳右少阴。右尺不应在泉脉。前取三辰行土运。
论伤寒北政阴阳脉交死歌。
乙辛丁癸巳亥年。左是少阴右太阳。北政阴阳脉交死。厥阴主位交天左。
又曰
丙戊庚壬辰戌年。左是厥阴右阳明。北政阴阳脉交死。太阳主位交天左。
又曰
乙辛丁癸卯酉年。右是厥阴左太阴。北政阴阳脉交死。少阴主位交地左。
又曰
丙戊庚壬辰戌年。右是少阴左少阳。北政阴阳脉交死。太阴主位交地左。
论伤寒北政三阴司天脉歌。
丙戊庚壬子午年。左是太阴右厥阴。两寸不应司天脉。不取三辰行金运。
又曰
乙辛丁癸巳亥年。左是少阴右太阳。右尺不应司天脉。不取三辰行木运。
又曰
乙辛丁癸丑未年。右是少阴左少阳。左尺不应司天脉。不取三辰行水运。
论伤寒北政三阴在泉脉歌。
丙戊庚壬寅申年。右是太阳左少阴。左寸不应在泉脉。前取三辰行火运。
又曰
乙辛丁癸卯酉年。右是厥阴左太阴。两尺不应在泉脉。前取三辰行火运。
又曰
丙戊庚壬辰戌年。右是少阴左少阳。右寸不应在泉脉。前取三辰行火运。
论阴阳脉交死
素问云阴阳交者死。素问云失守其位者危。素问云尺寸反者死。素问云。不当其位。迭移其位者病。
伤寒运气说
经曰夫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岁运更移。顺交作变。而生病者。亦阴阳之常理也。谓岁当阳在左而反见于右。谓岁当阴在右而反见于左。左右交者卜死。若左右独然非交。是谓不应。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应也。谓寸尺反者死。谓岁当阴在寸而反见于尺。谓岁当阳在尺而反见于寸。寸尺反者死。若寸尺独然。非反是谓不应。唯子午、卯酉四年应之。故运有南北政令。脉有寸尺交反。又北政两寸当沉细。不应。而反浮大。移于两尺。脉沉细不应。是谓交。如此者死。又如南政两寸当沉细不应。而反浮大移于两尺。沉细不应。是谓反。如此者死。若寸独然。或尺独然不应者。非交非反也。上病而已。举此为例。余岁同法。故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粗工不知。呼为寒热。攻寒令热。脉不变而热疾已生。制热令寒。脉如故而寒疾又起。欲求其适。安可得乎。夭枉之由卒在此也。盖六脉与运气胜复加临遇。正当行令。当其运化之时。而脉动不相同。以诸论考之。则大同小异。若交气交运时日。及期而见。无相先后。不及太甚。方谓之平。若差之者当知其病脉也。当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言死生也。凡三阴司天在泉上下。南北二政。或左或右。两手寸尺不相应。皆为脉。沉下者仰手而沉。覆手则沉为浮。细为大者也。若不明此法。如过渊海问津岂能遇乎。区区白手不能明晓也。若能参究气运。详考尺寸。相应不相应。明其补泻而施治。可谓备矣。
歌诀
阳明证字号以五行为号
假如水字号下四证。戊己庚纳丙。辛壬癸纳丁。
阳明四十四证
木字号十证
调胃木甲是阳明。丙、丁、戊、己、小承分。庚辛乙癸大承气。壬中白虎自来平。
土字号十证
土桂甲己乙麻真。丙是茵陈抵当丁。戊庚辛属大承气。壬主茱萸癸五苓。
金字号十证
金甲麻仁最喜新。乙丙调胃便来亲。丁日小承堪作伴。从戊至癸大承尊。
火字号十证
火豉栀子甲、戊君。丙猪丁逆乙虎分。癸中蜜导猪胆汁。麻壬小柴庚己辛。
水字号四证
阳明水甲抵当汤。乙使茵陈偏好强。栀子檗皮寻丙队。麻黄小豆水丁方。
少阴证字号以三才为号
假令地字号下三证下。戊己纳申。庚辛纳乙。壬癸纳丙。
少阴二十三证
天字号十证
天甲麻附细辛高。附麻甘草乙相包。黄连阿胶丙内用。丁戊附子己庚桃。辛内茱萸壬猪肤。癸甘甘桔有殊劳。
人地二号共十三证
人甲苦酒丙白通。半夏汤散乙家逢。丁丙白通猪胆汁。戊中真武有神功。通脉四逆须寻己。辛用猪苓四逆庚。壬癸大承兼地甲。四逆汤温乙丙同。
少阳证字号纪字为号
假如末二支上。数到寅申二字。只为少阳证。
太阴证字号母字为号
假如母字号下三证。丑寅二字三合。巳酉丑为号。
少阳太阴合四证
纪母二字号共四证
少阳一证小柴胡。太阴第二桂枝除。第三证中四逆辈。桂加大黄丙相如。
厥阴证字号乾坤为号
假如乾坤字号下十九证。癸纳壬。乾字为号。
厥阴十九证
乾字号十证
乾甲乌梅乙虎差。当归四逆丙中栽。当四加吴姜丁妙。戊己四逆庚瓜来。茯甘于辛升麻壬。姜连芩参癸内排。
坤字号九证
坤甲四逆通脉分。乙丁白头丙桂尊。戊内小承庚四逆。己中栀子豉为君。辛主吴萸当记取。壬小柴胡要在心。
痓湿暍等证字号本字为号
痓湿暍等证
痓五证
痓甲原来用葛根。丁家续命问活人。乙桂加蒌戊承气。丙是瓜蒌桂剂循。
湿六证
湿甲穷源用五苓。乙宜栀子檗皮平。猪苓丙内为佳剂。丁位麻黄加术成。头中寒湿瓜蒂戊。麻杏薏草己湿风。
上太阳证字号日月为号
假如月字号下六证。数到庚辛壬癸四字。庚辛退戊。
上太阳一十六证
日字号十证
上太甲乙丁桂枝。丙用葛根加桂枝。戊内寻证随方治。桂加厚朴己相随。庚加附子辛芍去。去芍加附壬中知。桂枝麻黄各半癸。后人学者记心机。
月字号六证
先刺池府甲桂强。乙二桂枝一麻黄。白虎加参于丙内。丁桂二越婢一汤。桂去桂加术苓戊。姜芍甘己调胃汤。
中太阳证字号七星为号
假如破字号下六证。已依月字号下所退。
中太阳六十六证
贪字号十证
贪中甲乙葛根汤。丙加半夏入前方。葛根黄连芩丁内。戊己庚中是麻黄。辛壬大青龙最妙。癸小青龙是本乡。
巨字号十证
巨甲加减小青龙。巨丙加杏共朴踪。更桂乙丁戊壬癸。麻黄汤中辛己庚。
禄字号十证
麻黄甲禄最为良。桂枝乙丙妙神方。姜附丁桂戊参药。麻杏甘膏己相将。桂枝甘草庚堪用。辛茯桂甘大枣汤。厚甘姜参半壬内。苓桂术甘癸是常。
文字号十证
文甲芍甘附子尊。茯苓四逆乙相吞。丙内调胃君须记。五苓丁戊更兼庚。茯苓甘草须寻己。栀子豉内壬癸辛。
廉字号十证
廉甲栀厚乙栀姜。丙是真武丁禹粮。戊己四逆庚家桂。辛壬癸俱小柴强。
武字号十证
武甲柴加芍去苓。丙内大柴乙建中。丁柴加芒戊调胃。己承桃柴龙牡庚。辛壬两刺期门穴。癸中救逆治狂惊。
破字号六证
桂枝加桂破甲吉。桂甘龙牡乙排连。丁戊抵当丙调胃。轮流破己抵当丸。
下太阳证字号四卦为号
假如坎字号下九证。癸字只纳壬。如子生人。子日得病。则属震字号下。
下太阳三十九证
震字号十证
大陷胸丸震甲方。乙丙丁戊大胸汤。心下按痛己小陷。庚中小陷白散强。辛壬期门堪可刺。小柴胡在癸中藏。
离字号十证
加桂柴胡离甲方。柴胡姜桂乙相当。丙只小柴丁胸陷。戊半泻己十枣汤。庚大黄连辛附泻。五苓壬入癸心姜。
兑字号十证
兑甲甘草泻心汤。乙赤石脂禹余粮。旋覆代赭属于丙。麻杏甘膏丁内藏。戊用桂参庚柴大。己大黄连泻心汤。辛中瓜蒂壬参虎。白虎加参癸是方。
坎字号九证
坎甲五苓兼白虎。乙刺大椎肝肺兪。黄芩姜夏丙方内。黄连丁用戊桂附。己戊相同术更入。甘草附子庚方居。辛原白虎内外热。炙草壬教结代除。
识伤寒钤法归号总例歌括
上阳日月辰、巳宫。中阳午上起贪星。下阳子震、兑、离、坎。阳明卯木顺相逢。逢申便是劳复证。寅上须安霍乱名。寅申少阳纪一证。太阴丑母用心精。少阴子起天、人、地。痉亥暍卯湿未乘。若问厥阴归号处。乾坤巳亥亦分明。调理伤寒真妙诀。万两黄金价也轻。
伤寒钤法着病字号歌括
日、月俱为上太阳。日十月六各分张。贪、巨、禄、文、廉、武、破。六十六法属中阳。震、离、兑、坎三十九。此诀名为下太阳。阳明木、火、土、金、水。四十四证五行藏。纪、属少阳只一证。太阴三法母身傍。少阴子起天、人、地。二十三种是寻常。乾、坤厥阴一十九。霍劳各六莫轻忘。痉五暍三湿亦六。就中子细为推详。阳证一百六十六。阴证四十五条章。仲景原来为此数。总于前证尽包藏。后学若还通此法。强如端坐检名方。
痉湿暍脉病证治法
痉五证
痉甲 发热无汗反恶寒。刚痉应从表实看。郁热感寒筋强直。葛根汤下便能安。
痉乙 发热汗出不恶寒。此名柔痉亦难安。表虚感湿太阳病。蒌根加入桂枝煎。
痉丙 太阳发热为表病。其脉还当大且浮。今反沉细名曰痉。瓜蒌桂枝汤可投。
痉丁 太阳之病发汗多。致令阳微筋不和。不必尽因寒湿得。小续命汤用之瘥。
痉戊 身热足寒头项强。面赤目赤证非常。有时头热还摇动。有时口噤背反张。其脉沉迟并弦细。治法还宜承气汤。
湿六证
湿甲 太阳关节痛而烦。脉细沉时作湿看。小便不通大便快。但当利水五苓煎。
湿乙 湿家体色似熏黄。身热而疼岂可当。此是湿家脾色现。便宜栀子柏皮汤。
湿丙 背强头汗欲得衣。膈间满哕小便稀。渴而不饮口中燥。即须选用猪苓医。
湿丁 下之额上汗微微。小便利而喘者危。下利不止亦死证。麻黄加术颇相宜。
湿戊 发热身疼面色黄。喘而头痛脉犹强。病在头中寒湿重。瓜蒂如神口□畜鼻良。
湿己 一身尽痛不能移。发热日晡所剧时。此是风湿脉沉细。麻黄薏杏甘草医。
暍三证
暍甲 太阳身热恶寒时。汗出还教渴不支。此因中热名为暍。人参白虎用之宜。
暍乙 太阳发热脉微弱。身痛而重最难当。此由夏月伤冷水。五苓瓜蒂并称良。
暍丙 发热恶寒身重痛。脉来迟芤细而弦。洒然毛耸小便后。手足逆冷自生寒。小有劳时身即热。口开而喘齿痕乾。汗下温针俱不可。清暑益气病能安。
太阳脉病证治法上 十六证
日甲 阳浮阴弱卫中强。身热还教汗不藏。啬啬恶寒翕翕热。鼻鸣乾呕桂枝汤。
日乙 太阳头痛热烘烘。汗出之时又恶风。荣卫调和邪亦解。桂枝汤里有奇功。
日丙 太阳为病项背强。汗出之时又恶风。桂枝葛根汤可主。祛风和表亦为功。
日丁 太阳之病本属表。误下还令气上冲。可与桂枝汤解外。里虚须更变而通。
日戊 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相将成坏证。桂枝不中再思寻。
日己 桂枝本为解肌药。酒客不喜桂枝汤。喘家却须加朴杏。吐者服之脓血伤。
日庚 发汗之余漏不乾。小便涩闭屈伸难。桂枝附子汤煎疗。敛液回阳病即安。
日辛 下之脉促胸间满。煎与桂枝去芍飡。此是阳虚寒渐入。散邪通气始能安。
日壬 太阳脉促客邪干。下后阳虚更恶寒。桂枝汤中除芍药。却加附子一枚煎。
日癸 发热恶寒脉更微。此时吐下汗皆非。有热无汗身应痒。桂枝麻黄各半宜。
月甲 先服桂枝烦不解。风池风府刺之安。太阳经病风邪泄。再与桂枝愈弗难。
月乙 桂枝服后形如疟。大汗之余脉更洪。桂枝二与麻黄一。解散寒邪荣卫通。
月丙 桂枝汗后更烦渴。脉大而洪亦可危。散热生津和表里。人参白虎疗之宜。
月丁 发热恶寒太阳病。热多寒少脉尤微。此证无阳何可汗。桂枝越婢按方施。
月戊 头项强痛身发热。虽经汗下邪又结。心下满痛兼停饮。桂枝去桂加苓术。
月己 脉浮自汗小便数。筋急心烦虚证多。反与桂枝攻其表。得之便厥可如何。烦燥咽乾并呕逆。乾姜甘草剂调和。厥愈足温当益血。芍药甘草治其疴。胃气不和或谵语。调胃承气用之瘥。若更烧针重发汗。四逆汤煎慎勿讹。
太阳脉病证治法中 六十六证
贪甲 太阳中风项背强。无汗恶风几几摇。解表葛根汤可治。微汗之时病即消。
贪乙 太阳阳明合病攻。里虚寒甚客胸中。阴性下行之自利。亦与葛根主治同。
贪丙 太阳合病与阳明。有时但呕不下痢。邪气相干气不和。葛根汤加半夏治。
贪丁 太阳病本桂枝证。医反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兼脉促。葛根芩连汤主此。
贪戊 无汗而喘复恶风。痛连骨节及腰中。寒则伤荣宜发汗。速用麻黄大剂攻。
贪己 太阳合病与阳明。喘而胸满气难平。此非里实不可下。麻黄解表效偏灵。
贪庚 十日以外脉浮细。嗜卧之时病渐降。胸满胁痛柴胡服。但浮不细与麻黄。
贪辛 发热恶寒脉浮紧。身疼不汗燥而烦。大青龙汤饵之愈。一服汗者止后煎。
贪壬 脉浮而缓身不痛。身重乍轻兼中风。更无发厥吐利证。妙者青龙大剂攻。
贪癸 表未解时水气停。呕而发热咳声声。水寒相搏因伤肺。小青龙剂疗之平。
巨甲 加减小青龙 利减麻黄休发汗。芫花逐水善调停。渴者而烦除半夏。却入栝蒌津液生。噎者去麻加附子。小便不利用茯苓。喘满麻黄亦不用。杏子仁添补肺经。此是小青加减法。随时消息要分明。
巨乙 卫强荣弱证如何。脉弱而浮表未和。纵日久时须汗解。桂枝汤剂疗其疴。
巨丙 太阳未解下之早。微喘应知气不舒。可与桂枝汤解表。更加朴杏逆方除。
巨丁 表邪未解汗偏宜。误下须知是逆施。欲解肌时微发汗。妙剂还当用桂枝。
巨戊 发汗不解复下之。脉浮反下亦非宜。初来本是柴胡证。今与桂枝且解肌。
巨己 发热身疼汗又无。脉浮而紧表未除。服药微除还见衄。宜与麻黄汤剂扶。
巨庚 脉浮而数法当汗。发热身疼属太阳。洒淅恶寒邪在表。麻黄汤剂用之良。
巨辛 脉浮伤卫数伤荣。荣卫之邪表病明。速饵麻黄汤发汗。莫教深入别传经。
巨壬 自汗之时荣气和。风邪客卫汗尤多。桂枝与服风邪散。荣卫和谐病得瘥。
巨癸 中风脏亦无他证。时时发热汗尤多。里和表病汗之愈。宜与桂枝汤剂和。
禄甲 伤寒在表脉紧浮。不发汗时致衄流。邪壅于经因迫血。麻黄汤剂疗之瘳。
禄乙 伤寒不便六七日。有热头疼可下之。小便清时还发汗。头疼而衄桂枝宜。
禄丙 发汗身凉为已解。却才半日又增烦。脉浮而数邪犹在。更用桂枝汤则安。
禄丁 已经汗下犹烦燥。夜静昼烦表里虚。脉更沉微无大热。乾姜附子最相须。
禄戊 发汗之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荣血伤。可与桂枝汤作主。新加参芍与生姜。
禄己 汗后不可用桂枝。汗出而喘表邪为。麻黄杏草石膏剂。以散其邪正合宜。
禄庚 发汗过多心下悸。其人叉手自冒心。此是阳虚气不足。桂枝甘草剂宜斟。
禄辛 汗后其人脐下悸。阴邪上逆作奔豚。茯甘桂枣汤煎疗。降肾滋脾效莫伦。
禄壬 发汗之余腹胀满。内无津液客邪侵。降气和脾通壅滞。厚朴姜甘半夏参。
禄癸 吐下表虚作头眩。心中逆满气冲胸。更教误汗身摇振。术甘苓桂奏奇功。
文甲 发汗不解反恶寒。得之应作表虚看。芍药甘草与附子。荣卫调和病即安。
文乙 汗下交攻试问贤。其邪犹在燥烦传。茯苓四逆汤能治。诊更精微证自痊。
文丙 发汗恶寒是表虚。但热还因里未除。调胃承气汤宜服。泄实和中病可除。
文丁 汗余烦渴胃中乾。胃气和时病即痊。若更脉浮与有热。服下五苓津液还。
文戊 脉浮而数表邪干。汗后重教渴且烦。和表五苓兼润燥。调和荣卫治何难。
文己 汗出而渴用五苓。汗而不渴费调停。茯苓甘草汤宜用。表解卫和津液生。
文庚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表里兼。渴饮水浆还欲吐。是名水逆五苓谙。
文辛 伤寒发汗吐下后。反覆虚烦不得眠。剧者心神颠倒甚。速将栀子豉汤煎。
文壬 汗下之余邪不散。胸中窒塞热而烦。可用栀子豉汤吐。邪散热除病必安。
文癸 伤寒误下五六日。心中结痛客邪为。身热不去虚烦甚。栀子豉汤急吐宜。
廉甲 下之腹满又心烦。卧起都教不得安。泄满吐烦君记取。山栀厚朴剂宜煎。
廉乙 丸药下之热不去。正气损兮邪气留。热在胸中烦不解。乾姜栀子剂宜投。
廉丙 汗而不解热难除。汗出过多阳气虚。心悸头眩身振振。须凭真武妙汤扶。
廉丁 汗家不可重发汗。心虚恍惚乱而烦。小便已时阴内痛。补心通水禹余丸。
廉戊 下之身痛利清谷。阴盛阳微邪又牵。救里先须投四逆。攻邪然后桂枝煎。
廉己 发热头疼脉反沉。不差遍体痛难禁。此为里证虚寒甚。救里宜煎四逆斟。
廉庚 汗出少气时发热。此是荣虚并卫强。好与桂枝汤解散。调和荣卫即安康。
廉辛 伤寒中风五六日。寒热往来胸不舒。嘿嘿不欲思饮食。心烦而呕费踌躇。邪初入里无定处。或为之症更难拘。随时加减宜详慎。和中解表小柴胡。
廉壬 邪正分争结胁下。寒热因之自往来。有时默默仍加呕。愈病良方用小柴。
廉癸 身热恶风头项强。胁满口渴手足温。此名半表半里证。小柴胡剂莫因循。
武甲 阳涩阴弦内有寒。腹中急痛建中餐。不差亦是柴胡证。去苓加芍治之安。
武乙 伤寒得病二三日。欲传未传气血虚。心悸而烦先建里。小建中汤主治须。
武丙 误下曾经十余日。郁郁微烦呕不安。心下急时因胃热。大柴胡剂愈何难。
武丁 伤寒不解十三日。呕而胁满本柴胡。医施丸药非其治。潮热重教发日晡。热已更加微下利。此是邪乘肠胃虚。先与小柴胡解表。后入芒硝胃热除。
武戊 伤寒不解又过经。谵语方知有热蒸。自利脉和为内实。胃间客热用调承。
武己 其人热结在膀胱。下血宜先解表凉。外已解时少腹急。更用桃仁承气汤。
武庚 下之不解胸满烦。惊而谵语小便艰。一身尽重难转侧。龙骨柴胡牡蛎安。
武辛 伤寒腹满谵语时。寸紧而浮肝乘脾。木行乘土名纵脉。当刺期门慎勿迟。
武壬 发热恶寒自汗出。大渴腹满小便通。肝来乘肺名为横。亦刺期门便见功。
武癸 脉浮火迫必惊狂。起卧不安耗损阳。去芍桂枝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破甲 针处被寒因起核。必发奔豚气上冲。灸其核上各一壮。桂枝加桂便能通。
破乙 火逆复下及烧针。烦燥之时不可禁。桂草龙骨牡蛎剂。火邪解散敛真阴。
破丙 太阳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之。腹满便溏烦郁痛。此证柴胡汤亦宜。若经吐下伤胃气。但欲呕时便可知。当与调胃承气剂。下其胃热复何疑。
破丁 太阳中风病不解。热结膀胱欲发狂。小便自利小腹革□更。蓄血须知用抵当。
破戊 脉沉而结病身黄。小便不利茵陈汤。便利如狂血证谛。抵当汤用泻之良。
破己 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不利今反利。有血当为蓄积时。抵当丸子下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