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二百七 泄痢门 总论·
卷二百七 泄痢门
普济方卷二百七 泄痢门 总论
难经云。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盖胃者为黄。胃水谷海也。故泻则色黄。食不化。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泻则腹胀满。呕吐。大肠谓白肠。故泻则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谓赤肠。故泄则便浓血。少腹痛。瘕者血聚也。浊阴之气结聚于内。留滞而不行。则里急后重。数至圊不能便。故谓之大瘕泄也。胃为水谷之海。其精英则流布以养脏腑。其糟粕则传送以归大肠。肠胃虚弱。或挟风。或挟寒。或伤暑伤热。停冷蓄热。冷热不调。泄泻诸症。皆能致之。挟风者。自汗恶风。痛引腰背。挟寒者。筋节拘急。身体怯寒。伤暑者。面垢燥渴。渴引水浆。伤湿者。肌肉虚浮。肢体重著。冷则肠鸣肚冷。而手足凉。热则肠燥肚热。而手足温。冷热不调者。乍涩乍溏。由热积于内。不能去其积。徒以冷药水饮之。热气无所发泄。故冷与热兼而下注。其或冷积于中。不能去其滞。徒以热药压之。冷积不得宣。故热与冷合。而成泻泄。或涩或溏。里急后重。是其候也。外此则伤食一症。失饥伤饱。胃不能消。心腹膨胀。所下酸臭。治法当究其感受之源。然后为之施治。不究其源。吾恐决溃四出。莫知其终矣。然肠胃合气。以消水谷。水谷既分。安有所谓泄。人皆以泄为脾恙。而不知肾病有泄焉。肾泻何如。曰。腹痛无定。似痢非痢。骨弱面黑。脚下时冷者。是也。
诸泄泻。用不换金散。服除湿汤之类。以去风湿。以安肠胃。此上品药也。次则温脾养胃之剂投之。是为正法。然用之而不作效。抑且腹痛。走上走下。或脐间急痛。腰脊疼酸。骨节软弱。面色黧悴。尺脉虚弱。病安在哉。曰、此肾泄也。当以破故纸。生姜。官桂。乾姜。木香。当归辈主之。仍用安肾丸为佐。其或肾水下涸。心火上炎。燥渴口苦。多饮无度。此阴阳离绝也。识者忧焉。
至若泄痢之后。腹满身疼。是则为表里俱病。先当温里。急与四逆汤。然后解表。急以桂枝汤与之。肝木脾土。木能胜土。古人虑之固也。经肝肾气虚。为病泄泻。亦孰知肾者所以守司于下。而肝者又门户要束之具。束则不泻也。不然泄泻而面色青惨者。古书谓。肝经所受致寒时。用当归厚朴汤以主之。果何意哉。
太素曰。五泄。有溏泄、鹜泄、飱泄、濡泄、滑泄也。此乃是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色青赤者。受心火之气。其色赤白者。得肺金之气。其色白黄者。得脾土之气。苍者。土气之下其色黄。肾水随之。其色苍也。泄泻之症。经中所谓。飱泄、濡泄、溢泄、水谷注下、是也。大肠为五谷传送之官。脾胃虚弱。饮食过度。或为风寒暑湿之气所侵。皆能令人泄泻。如伤于风其脉必浮。下必带血。当以胃风汤驱散之。如寒气所伤。脉必沉细。腹肚切痛。下必青黑。当以附子理中汤。治中汤等温暖之。若伤于暑。则脉必沉微。烦渴引饮。其下如水。当饮服五苓散。来复丹。以分利之。或夹食则又当以胃苓汤。下苏感丸。若湿气所中。其脉沉缓。腰脚冷痹。小便不利。则其下黄黑色。当以渗湿汤。藿香正气汤调之。因停食而泄者。下必臭。类抱坏鸡子。或噫气作酸。先服感应丸。推其食积。而后理脾。气体虚弱。及年高之人。脾气虚败而自痢者。又当投以四柱散。蔻附丸。若脾肾气虚。清晨泄下一二次。二神、四神丸主之。又有肾气虚而泄者。又须金锁正元丹以固之。凡治泻之法。先理其中焦。分利水谷。然后断下。医之大法如此。若脚气泄泻。各以类求。滑泄一症。最忌五虚。五虚者。脉细、皮寒、少气、前后泄痢。饮食不入者。是也。若得糜粥入胃泄泻止。则可治也。
五泄之病。胃、小肠、大瘕三症。皆以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阴症。加甘草以缓之。少阴症。里急后重。再加大黄。又有太阴阳明二症。当进退大承气汤主之。证不能食也。当先补而后泄之。乃进药法也。先煎厚朴半两制。水煎二三服后未已。谓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实二钱。同煎二三服。泄又未已。如稍进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同煎。泄止住药。如泄未止。为肠胃有久尘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宿垢去尽则愈也。阳明症。能食是也。当先泄而后补。谓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汤伍钱。水煎服。如痢过泄止。既服芒硝后。热稍退。减大黄一半。再煎两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必腹满。又减去大黄。与枳实厚朴汤。又煎三两服。如腹满退。泄亦自愈。后服厚朴汤数服则已。如大便虚滑久不愈。太阴传少阴为痢。为贼邪。宜以厚朴枳实汤主之。
儒门事亲书云。东门一男子。病泄痢不止。腹鸣如雷。不敢令坐。坐则下注如倾。诸医例断为寒症。乾姜、官桂、丁香、豆蔻之属。枯矾龙骨皆服之矣。何针不燔。何艾不炷。迁延将二十载矣。一日问于戴人。戴人曰。两手寸脉皆滑。余不以为寒。然其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调散涌寒水五七升。无忧散泄积。水数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决以五苓散淡剂。渗泄通利之。又以甘露散止渴。不数日。冷食寒饮皆如故。此法王启玄稔言之。奈无人用之哉。而又云。凡大人小儿暴注水痢不止。内经曰此名曰暴注速泻。久而不愈者。为洞泻注下。此乃火运太过之病也。火星暴注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调下甘露饮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花水煎此药于冷服之。病即瘳矣。不可用御米壳。乾姜。豆蔻。圣散子之类。纵然泄止。肠胃气滞不通。变为腹胀。此法宜分阴阳。利水道。乃为治法之妙也。
凡泄泻。水谷不化。日夜无度。腹中雷鸣。下痢。丸散可用导水丸。禹功散泄之。或病人老弱气虚。可用无忧散泄之。再观病势强弱。候三日可服胃风汤。以治其风。如不愈者。更服桂枝麻黄汤汗之。则愈。内经曰夫风之中为肠风飱泄。启玄子云。风入胃中。上熏于胃。故食不化。而作泄。又云暮食不化为飱泄。故风宜出汗。肠中鸣者。风以动之。动而有声。慎不可用罂粟、豆蔻、乾姜、大燥之药。病湿者燥之。去其湿则愈。病甚者。攻之不动。反能为害。经曰。其减则渐。其加则甚。可用五苓散去猪苓。加人参。
凡下痢脓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诸痛痒皆属于心火也。可用通解丸。加减泻之。量其虚实用之。次用消湿散。加生姜、大枣、芍药、服之。泻讫。又用新汲水调五苓散服之。又一法。煎灯心汤。调下益元散五七钱。此病大忌油腻、荤腥、热物。
夫泻痢两症。因肠胃先虚。虚则六淫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内伤。至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多饮寒浆。动扰肠胃。则成注下。注下不已。余积不消。则成滞下。治泻之法。先当分利水谷。车前子煎汤。调五苓散是也。次则上焦、中焦、正中汤。及治中汤。是也。理中不效。方可断下。乳豆丸。固肠丸。是也。或尚腹痛。未宜断下。断下太早。必成痢疾。惟当调中化积。痛轻者。宜服治中汤。苏合香丸。腹痛更甚者。必然成痢也。医经所谓。腹痛甚者。必下痢也。宜进灵砂丹。以逐其积。此丹用之屡验。泻者止。疼者愈。有疾者内化。且不动脏腑。大凡痢疾。不先去积。虽获暂安。后必为害。或阴阳相搏。冷热不调。而成泻痢者。当进香连丸。更有脾肾顿虚。腹胁膨胀。饮食不化。而泄泻者。宜助脾肾。枣肉丸是也。今之人。久泻不止。多投来复丸。误矣。盖来复内用消石硫黄。皆有利害。青皮陈皮。又有导性。岂宜服之。如夏月暴泻。乃可服也。
脏腑泄痢。其症有多种。大抵从风湿热也。是知寒少热多。故曰暴泄非阴。久泻非阳。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是为轻剂。治法宜补宜泄。宜止宜和。和则芍药汤。止则诃子汤。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喘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者、除湿。脉洪者去风。脓血稠黏。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鹜溏为痢。当内之。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痚之。小便涩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除湿则白术、茯苓。安脾则芍药、桂枝、黄连、当归、宜通其气则槟榔、木香。如泄痢而呕。上焦则生姜橘皮。中焦则芍药、当归、桂、茯苓、下焦则治以轻热药。甚以重热药。若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饮食减。宜调胃去湿。白术、茯苓、芍药、三味。水煎服。如发汗、恶寒、腹不痛。加黄芩为主。如未见脓而恶寒。乃太阴欲传少阴也。加黄连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当归。并芍药。如见血加黄连为主。桂、当归佐之。如烦躁。或先便血。后白脓。或发热。或恶寒。非黄连不止。此上部血也。如恶寒脉沉。或血腰痛。或血脐下痛。非黄芩不止。此中部血也。如恶寒脉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唯脉浮大者不可下。至冬赤白痢者。是冷热乘于血。血渗肠间。与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久不差也。凡痢久不差。脾胃虚弱。则变呕哕。胃热气逆。故呕也。气逆、外有冷折。不通故哕。亦变为匿□虫虫。食人五脏也。三尸九虫。常居人肠胃。肠胃虚则动。上食于五脏。则心懊憹而闷。齿龈唇口并生疮。下食于肠则肛门伤烂。而谷道开也。轻者可治。重者致死。大肠虫痢者。冷热之气也。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治。侵伤于脏腑。下血杂白。如病虫之状。名为肠虫也。有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因痢积久。或冷气。或热气乘之。气动于饮则饮动。而肠虚受之。故为痢也。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痢亦休。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发乍止。为之休息痢也。
夫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以养脏腑。受风邪入肠胃。故痢。则津液空竭。脏腑虚燥。故痢而兼渴也。渴而引饮。即痢不止。翻益水气。脾胃已虚。不克消水。水气流溢。侵渍肌肉。则变成瘇也。病有数种。有水痢。有谷痢。有血痢。有脓痢。有脓血相和痢。有肠澼痢。其水痢者。本由脾气热。消谷作水。谷气不停。便生此痢。谷痢者。由脾气冷。谷气不消。而生此痢。血痢者。毒热在腹。血流入肠。故有此痢。脓痢者。由积冷所致。脓血相和痢者。由冷热相击。便致此痢。肠澼痢者。由积冷在肠间。垢洟不能自固。便有此痢。色数虽多。其源则一。皆缘饮食不节。将息失宜也。肠垢者。肠间津液也。由热滞蕴积。肠间虚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肠垢也。
诊下痢之脉。如微小者生。浮洪者死。沉弦者下重。脉大者未止。紧者邪气未解。脉弱而微渴必自愈。肠澼下脓血者。脉宜微滑也。若弦急者必死。手足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身寒者生。发热者死。临病之际。由此验治之。万不失一。下痢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下痢脉迟而滑者实也。利为未止。宜急下之。下痢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下痢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下痢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下痢腹中坚者。当下之。下痢而谵语者。腹内有燥屎。宜下之。下痢二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坚者。急下之。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此为下不尽。更下之愈。风寒下痢者不可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此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下痢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滑者。因尔肠鸣。当温之。下痢脉迟急。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下痢身躯疼痛。急救里。诸温之属。可与理中、四逆、附子汤、热药。下痢大孔痛者。当温暖之。下痢腹胀满。身躯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痢气者。当利其小便。下痢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浓血。下痢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有热故也。下痢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痢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下利清谷。必欲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阳。下虚故也。下痢有微热而渴脉热者。今自愈。下痢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痢脉反强。发热身汗者。自愈。下痢脉大浮弦。下当已。下痢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不止者死。下痢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温者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凡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
痢与泻名目不同。而感受之源一也。治疗之剂。大要以散风邪。行滞气。开胃脘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诃子、白术辈。以补住寒邪。不可遽投罂粟壳、龙骨、牡蛎辈。以闭塞肠胃。邪气得补而愈盛。补之愈盛而愈作。不为缠扰撮痛。则为里急后重。所以日久延淹而未已也。痢之赤白。其赤者热乘于血。血渗大肠则赤也。若风邪挟热。则所下黄而赤。其白者。冷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若寒邪并之。则所下白而黑。冷热相交。故赤白相半。重者状若脓涎。而血杂之。轻者脓涎中间。微有赤缕是也。内挟风邪。故清血流注。或湿毒乘虚入肠胃之间。则下如豆汁。或有瘀血是也。论者以手足寒为冷。手足温为热。于理甚当。亦当以赤白而并观之。虽然风寒暑湿感之于外者也。其大嚼而伤饱。而宿酒浆。醯以成积滞。房闼纵情。加奔走劳役。以耗精血。非此病之生于内者乎。必明别内外而推度之。则受病浅深。用药轻重。知有定向矣。下痢壮热。须用败毒散加陈米。间与五苓散。黄连阿胶丸。下痢虽曰有积有暑。如用药不效。即是肠胃有气。邪热者。赤毒者。与败毒散。冷者。白者。不换金正气散。加木香。若下痢热极。烦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者。须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闭、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遂之。以宣利积热也。
凡治痢。不可拘于无积不成痢之说也。专以去积为先。岂有一岁之内。独于夏秋之间。人皆有积。亦须明其脉体之由。辨其风寒暑湿所中。盖风邪入胃。水来胜土。不为暴下。则为痢疾。其疾所发。症候不一。有赤痢、白痢、赤白痢、冷痢、热痢、蛊痢、气痢、噤口痢、积痢、血痢、久痢、休息痢、脓血痢、五色毒痢。凡下痢赤黄。但欲饮冷。小便顺利。得热则更极心烦燥喜渴。脉虚大而数。或沉实有力。由乘虚热入于胃。凑于下焦。津液不分。并于大肠。谓之协热痢。先以小承气汤一二服荡之。次以五苓散加车前子以利小便。次以黄连阿胶丸治之。治痢陟厘丸、乌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差。其温脾汤、健脾丸。若不用之。焉能得愈。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涩。蛊则纯痢瘀血。热则多益黄连。去其乾姜。冷则加以热药。疳则以药吹灌下部。蛊毒则以蛊法治之。药既主对相当。痢者复自勉励。服饵焉有不愈者哉。
方
困倦无力。四肢沉重。及心劳口疮。并皆治之。
木香 白术 生犀角 山茵陈去梗 白豆蔻 缩砂仁 桂去粗皮 人参去芦头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 石斛锉炒 狗脊去皮 川芎 良姜 柴胡去苗 诃子炮去核 草豆蔻炮裂去皮脐各一两半 陈皮去白 白芍药 乾姜炮 桔梗 防风 紫菀去土 紫参去皮 白芜荑炒去皮 吴茱萸洗焙乾各半两 右为末。每二钱。羊肝二两。去筋膜。薄批掺药。入葱白生姜食盐各少许拌匀。文武火煨熟。用粥下。食前日二服。
木香豆蔻丸 治脏腑冷极。久冷伤胃。口疮。下泄。米谷不化。饮食无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妇人产后虚冷下泄。及一切水泄。冷痢。脾泄。此方于东坡家藏方内言。用此药与人。莫不神应。备录病愈人名姓。兹不备述。予用此方十余年。无不取效。脾泻者即愈。而泻痢只一服见效。惟热痢热泻不治。盖药主热也。随症用之。
木香 破故纸各一两 良姜七钱半 砂仁七钱半 厚朴七钱半 赤芍药半两 陈皮半两 官桂半两 白术半两 胡椒二钱半 吴茱萸热水洗三钱半 肉豆蔻四个 槟榔一个 右为末。用浆水煮猪肝和药捣匀。仍用些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熬稀米粥饮送下。
诃黎勒丸 治五泄痢。
诃黎勒半生半煨并去核 肉豆蔻去壳 木香各三分 乾姜炮 甘草炙锉各半两 右为末。煮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饮下。
钟乳健脾丸 治男子妇人虚损羸瘦。身体沉重。脾胃冷弱。饮食不消。腹胀雷鸣。泄泻不止。又治肠虚积冷。下利清谷。或下纯白。腹中疼痛。及久痢赤白。肠滑不禁。少气羸瘦。不思饮食。并宜治之。
肉桂去粗皮 人参去芦 黄连去须 乾姜炒 龙骨各一两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五两 当归去须 石斛去根各一两 大麦糵炒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三钱 细辛去苗土 茯苓去皮 神麴碎炒 赤石脂各一两 钟乳粉一两半 右为末。入钟乳粉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服。温米饮下。日三服。一方通治男女。集验。无细辛、龙骨。
丁香豆蔻散 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食生冷物。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气短。呕逆恶心。脐腹□□□痛。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数。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并宜服之。
京三棱炮 木香不见火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 芍药 肉豆蔻炮 人参 乾姜炮 茯苓白者去皮各五两 甘草炙 吴茱萸汤泡七次焙 丁香各二两 苍术去皮七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温服。不及煎。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白术圣子散 治一切泻痢久不瘥。并妇人产后痢亦治。
御米壳三两蜜涂 当归 乾姜炮 石榴皮 甘草 诃子 肉豆蔻 陈皮去白 白术 缩砂仁 芍药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乳香少许。同煎和渣服。
固肠丸 治痢及泄泻。
肉豆蔻面里煨 龙骨煅研水飞 阿胶阿粉炒 木香湿纸裹煨 附子炮 乾姜炮制 赤石脂煅七次醋淬碎 人参去芦以上各一两 沉香半两镑不见火 白术二两炒 诃子去核三两 右为末。粳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服药后觉热。去附子加茱萸一两黄连一两。
大温脾丸 治脾胃虚弱。冷气攻冲。饮食不化。心腹胀痛。呕吐吞酸。痞噎及肠鸣泄痢。水谷不分。面黄肌瘦。食减嗜卧。并皆治之。常服温脾益胃。消谷进食。如久虚痼冷。食少多伤。尤宜常服。
吴茱萸汤泡七次焙 大麦糵炒 肉桂去粗皮各五两 甘草炙 桔梗 人参 乾姜炮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细辛去苗各二两 枳实面炒一分半 神麴碎炒三两一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米饮亦得。日三服。空心食前。一方用枳壳。
诃黎勒散 治泄痢无度。
诃黎勒 母丁香各五枚 甘草炙锉一钱 肉豆蔻面里烧一枚 右为散。米饮调下半钱。食前服。
缠金丹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一切泻痢。无问冷热赤白。连绵不瘥。愈而复发。腹中疼痛者。咸宜服之。方济一名不二丸。
硇砂一方无 乳香各二钱半 杏仁去皮尖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各八钱半 黄蜡 朱砂各一两 木鳖半两 白胶香一钱 黄丹二两半 砒霜醋煮煅三钱半或研磁罐子以赤石脂固缝盐泥固济烧通赤候冷取出 右为细末。閒蜡搅和丸。如麻子仁大。每服一丸。小儿半丸。水泄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甘草乾姜汤下。每服宜临卧服。孕妇莫服。忌热物一二时辰。一方閒蜡为剂。入油二十点。令软。油单裹旋丸。
肉豆蔻丸出御药院方 治肠虚脾弱。停积风冷。大便泄泻。水谷不化。腹胁胀痛。下痢脓血。遍数频频。里急后重。呕逆恶心。肢体困倦。饮食减少。
肉豆蔻面裹煨 黑附子炮去皮脐 川姜炮 桂去粗皮 硫黄研 白术炒 当归去芦头各一两 川乌头炮去皮脐 白豆蔻各半两 诃子皮一两 右为细末。醋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水煮木香丸仁存方 治肠胃虚弱。风湿进袭。洩泄水谷。滞下脓血。□□□刺疼痛。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及纯下白痢。淡红、黑痢。
当归洗 白芍药 甘草炙 诃子去核各半两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缩砂仁 木香炮各一分 厚朴去粗皮切姜制一两 罂粟壳切醋淹炒五两 右为末。蜜丸。一两作五丸。每服一丸。水一盏煎七分。食前温服。凡血得热则淖溢故行。得寒则凝滞故瘀。当审其风热风冷二症。与蛊痢大别。外有血痔。血枯肉衄。酒利肺疽。肠胃大蓄。远近瘀血等。各有门类。不可混杂。积冷积热。及水热实而下痢者。以大黄汤下之。养生方亦云痚涤之。使不知有寒热风湿。虚实之不同。若随意妄用。被害多矣。吁可伤哉。一方有乾姜无缩砂仁、厚朴。
白术调中丸瑞竹堂 治脾胃不和。心下坚痞。两胁胀满。脐腹疼痛。噫宿腐气。霍乱吐泻。米谷不消。久痢赤白。脓血相杂。多日羸瘦。不思饮食。
神麴四两炒 白术半两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猪苓去黑皮 泽泻各三钱 木香二钱 官桂去粗皮一钱半 甘草去皮炙一两 乾姜炮一两 右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姜汤下。
加味六君子汤出德生堂 治一切脾胃虚热泄泻之症。及伤寒病后。米谷不化。肠中虚滑发渴微痛。久不瘥者。及治小儿脾疳、泄泻。得痢。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黄耆 山药 砂仁各一两 加厚朴七钱半 肉豆蔻面炒研七钱半 右为末。每服二钱。饮水调服。不拘时。如热。煎麦门冬水调服。
震灵丹出直指方 治脾泻。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
禹余粮火煅醋汁淬不计遍次手捻碎为度 丁头代赭石如上修制 赤石脂 紫石英杵碎以上各四两入于锅内以瓦盖盐泥固济候乾用硬炭一十斤煅通红火尽为度入地坑内出火毒二宿研末用 滴乳香别研 没药 五灵脂并去砂石研各二两 朱砂一两研 右并为细末。糯米粉糊丸。小鸡头子大。风乾。每服三丸。用炒故纸、入枣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下。小儿肾泄。白脓褐汁。面黯齿脱。畏人怯寒。震灵丹末入紫钟乳粉。以枣煎炒故纸取热汁调下。
胃风汤出直指方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脾胃。风散气。故血行大腑。多便鲜血。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肠胃湿毒。下如豆汁。腹胁虚满。肠鸣。或下瘀血日夜无度。脐腹□□□痛。肠风下血。妇人下血过多。面黄力倦。服此尤能滋补。但味甜。恐伤谷气耳。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芍药 桂心 芎?各二两 防风半两 右罗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陈粟米百余粒。煎取七分。去滓热服。小儿量力与服。今人多用此治痢止泻者。皆非所宜。但血痢脾胃虚弱宜服。疟痢皆生于脾虚而有痰。外冒风暑。致阴阳分争。寒热更作。休作有时。病名曰疟。若脾胃虚而受积。内挟风暑。致脏腑不调。赤白杂下。登厕频数。病名曰痢。痢疟二病。外证虽不同。要知皆能伤耗气血。治疟之法。当先分阴阳。然后与之驱绝。治痢之法。当先除积滞。然后与之调止。由是而知。痰者疟之根。积者痢之源。治之者。必先其要可也。一方有甘草无防风。易简加减胃风汤。又云。若加熟地黄、黄耆等分。足为十味。名十补汤。若虚劳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发热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蛎。若虚寒加附子。若寒甚加乾姜。皆依本方等分。若骨蒸发热。饮食自若者。用十补汤加柴胡二两。服之者气短。加人参。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脉弦涩加川芎。若恶寒加官桂。若脉涩加当归。若腹痛加芍药。若胃热湿加白术。洁古云。黄芩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若血瘀色结者。陈血也。加熟地黄。若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若寒热者加柴胡。肌热者加地骨皮。若脉洪实痛甚者。加酒浸大黄。一方无防风。
当归散出危氏方 住泻痢。
地榆 陈皮 罂粟壳去蒂萼瓤 当归去尾 赤芍药 甘草 肉豆蔻煨 黄连 右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冷水调服。
没石子丸出危氏方 治脏气虚弱。大肠滑泄。次数频仍。日渐羸瘠。不进饮食。或久患赤白痢。脾泻等病。并皆治之。
白术 白茯苓各二钱 白姜切作片子炒 赤白脂别研 丁香不见火 诃子湿纸裹炮取净皮各二钱 肉豆蔻面裹炮 没石南番者面炮各二两 右和匀。用汤泡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吞下。食前。一日三四服。枣肉丸亦得。
感应丸出仁存方 治脏腑停积。脐腹疼痛。米谷不化。下痢赤白。泄泻注下。
丁香 木香各一两半 肉豆蔻二十枚 百草霜研二两 巴豆七十粒 乾姜炮一两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研成膏 右除巴豆百草霜杏仁外。余为细末。和匀。用好蜡六两。溶滤去滓。更以好酒煮蜜、蜡溶。俟冷取出秤用。凡春夏用清油一两。至秋冬用油一两半。熔蜡作汁。和药末捣成剂。旋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米饮下。姜汤亦可。食前服三五丸。
地榆汤圣济总录 治泄痢。无问老小。
地榆锉 酸石榴皮 甘草炙锉各三分 阿胶炙燥半分 龙骨半两 白石脂半两 赤芍药三分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三分 右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断痢散 治一切泻痢。腹痛。久不瘥。
肉豆蔻 丁香 乾姜炮各二钱半 甘草炙 陈皮 诃子去核各一两 御米壳去蒂蜜浴炒三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半。水一盏。乳香一粒。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服。食前。霍乱吐泻冷水服。
大圣金真散出宣明论 治一切寒热赤白痢疾溏泄等。
御米壳半斤炒 乾姜半两炮 甘草炙 酸石榴皮炒 陈皮去白 白茯苓 当归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小儿半盏。乳香同煎至七分。食前服。忌油腻、生硬、冷物等。
育肠丸出和剂方 治肠胃虚弱。内夹生冷。腹胀泄泻。时时刺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昼夜频并。经久不瘥。实肠胃。进饮食。
乌梅肉 黄连去须各半两 诃子皮 罂粟壳去盖筋蜜炙 肉豆蔻湿纸裹煨各半两 当归去芦酒浸一宿焙一两 右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饭饮下。如小儿作小丸。煎甘草乾姜汤下。一方加川芎一分。
罂粟汤 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或饮酒过度。脐腹□□□痛。泄泻肠鸣。下痢。或赤或白。里急后重。日夜频并。饮食减少。及肠胃受湿。膨胀虚鸣。下如豆汁。或下鲜血。
艾叶去梗 黑豆炒去皮 陈皮去白 乾姜炮 甘草炙各一两 罂粟壳去蒂蜜各四两 右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生冷油腻毒物。小儿量岁数加减与之。
椒艾丸大成医方 治日久虚寒。泄痢不止。及治脏腑虚寒。泄泻不止。
乌梅去核二两半醋浸布里蒸 揉成无滓艾一两半 川椒炒去目 乾姜炮 赤石脂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右除乌梅外为细末。将蒸乌梅肉研匀。更入熟枣肉蜜少许。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
诃黎勒散 治脾胃虚热。内夹冷气。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肠鸣泄痢。水谷不化。怠惰少力。渐向瘦弱。
青皮去瓤 诃子皮各四十两 肉豆蔻面裹煨令熟一十斤 肉桂去粗皮五斤 附子去皮脐十斤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六神散一名温脾散 治泻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御米壳蜜炒一两 青皮去白 乌梅肉 乾姜炮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乳香一粒。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日进二服。一方无乳香。赤痢冷服。白痢热服。花痢温服。一方无乾姜。治脾气下痢。日夜不止。肠滑不下。食野鸡一只如食法。细研著橘皮、椒、葱、盐、醋调和。作馄饨煮熟空心食之。
治泄痢方百一选方
夷坚甲志云。昔虞丞相。自渠州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泻连月。梦壁间有韵语药方一纸。读之数过。其词曰。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蒸饼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家大错。如方服之遂愈。
治霍乱水泻。或痢不止。
用刘寄奴水煎服。
改痢散 治泻及一切痢不止。小便不通。
米汤浓煮。绢滤滓服。
止洩痢出本草方
取鹑。以小豆和生姜煮食之。
褐丸 消食化气。止泄。腹中诸冷疾。疼痛。常服和胃消气。进食止泄。去积。凡食物壅隘不消。及有泄痢。先服此药为妙。
乌头炮去皮脐 桂 香附 乾姜炮 陈皮炒各一两 右为末。先用巴豆。取肉清油内。慢火煎。自早至午。候巴豆如皂子色即止。净拭水中浸两日。再换水。又拭乾研如油。须及细研一日方可。用铁匙。刮出。薄摊新瓦上。如一层纸厚。候少时。以铁匙刮下。再研极细。每巴豆霜一两。配诸药五两细末。与巴豆同研千万匝。再用绢罗过。更研令匀。用陈米一升。米为末。水调成膏。直候微酸臭。即煮为硬糊。细研。令无块硬处。及与众药一处。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饮水下。气实加丸数。其效不可殚述。药方至多。无如此方。东坡家藏方。用朱砂为衣。
赤石脂散出和剂方 治肠胃虚弱。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中雷鸣。及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肠滑腹痛。遍数多。胁肋虚满。胸膈痞闷。肢体困倦。饮食减少。
赤石脂煅 甘草醋各五两 缩砂仁二十两 肉豆蔻面裹煨熟四十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温粟饮调下。食前空心服。
地榆散出和剂方 肠胃气虚。冷热不调。泄泻不止。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脓血相杂。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数频并。全不入食。
石榴皮 莲蓬去茎 甘草炙 罂粟壳去根蒂蜜炙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不拘时。
玉花白丹出和剂方 治脏腑久虚。止泻止痢。
阳起石入甘锅煅通红酒淬倾阴地上乾莫见日 左顾牡蛎盐泥固济煅红取白者用 白石脂煨红各一两半 钟乳粉一两 右研如粉和毕。糯米糊丸。如鸡头子大。入地坑出火毒一宿。每服一粒。空心米饮下。渴者浓煎人参汤放冷送下。热水亦得。常服温平。不寒不燥。泽肌悦色。祛除宿患。妇人久无妊者。以当归熟地黄酒浸下。便有符合造化之妙。或久冷崩带虚损。脐腹撮痛。艾醋汤下。服必以稀白粥压之。忌猪羊血。绿豆粉。恐解药力。尤治久患肠风脏毒。一名震灵丹。
神应丸出瑞竹堂 治水泻。肠鸣腹痛。并赤白痢。休息痢。不问远年近日并治。
黄连二两一半生用一半熟用炒 吴茱萸净二两 罂粟壳一两去筋木十分净炒黑色 木香二两俱要用心秤足 右为细末。用陈仓米粉。同好米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治泄泻。脏腑不固。只一二服效。老人小儿尤宜服。便血或痢皆可用出百一选方
用白石脂真者。炭火煅过。通红。取出放冷。研细米饮调下三二钱。
大已寒丸出直指方 治沉寒固冷。脏腑虚惫。心腹□□□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痢自汗。久痢不息。米谷不化。汤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伤寒阴甚。神昏、脉气短。体倦服之效。
荜拨 肉桂各四两 乾姜炮 高良姜各六两 右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大圣丸出和剂方 治腹痛泄痢不可忍者。
御米壳蜜浴炒二两 甘草炒 芍药 川芎各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治痢疾不问赤白痢。及水泻皆可。
白矾一两 肉豆蔻一两为末 杏仁一百炒存性为末 黄蜡一两 右件先以黄蜡閒开。下白矾。候矾开。即入二件末。重捣千百下成膏。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温水下。如咳嗽唾痰。喘急不得睡卧者。用生姜汤。食后送下五十丸。辰砂为衣更好。
木香散 治泻痢
米壳二两 神麴半两 甘草一两 乾姜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煎去滓无时服。
万金饮出和剂方一名三和汤 治脾胃虚弱。内受风寒。或饮食生冷伤于脾胃。呕吐泄泻。脐腹□□□痛。胁肋胀满。肠内虚鸣。及肠胃受湿。脓血相杂。下如黄汁。或下瘀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饮食减少。渐至瘦弱。冷热痢并皆治之。
陈皮去白 甘草半生半炙 罂粟壳去蒂盖半生半熟蜜炙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四钱。先用沸汤滚热泡。又于碗内盛重汤坐盏在内。却抄药末在中。用沸汤泡至七分。盏上用盏盖盖之。良久。纱滤去滓。空心食前温服。血痢入乌梅一个。罂粟壳、本草不说治痢。近用之极效。其功不下地榆、黄檗、秦皮。但性急涩。服之则呕。不可不知。
又方。治赤白痢。
陈皮 粟壳。蜜炙一半 右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服。
红蜡丸 治诸积泻痢。及暴气泻。
丹砂研令极细 粉霜 硫黄各一分三味同研 巴豆去皮取半两不破者微用油炒熟汤洗去油拭乾 右研如膏。閒黄蜡一两半。剂匀旋丸。黍米大。米饮下三二丸。暴泻水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白赤痢。甘草乾姜汤下。妇人血气。红花酒下。
如圣针头丸 治泻痢等疾。大效。
广木香 无盐豆豉 巴豆以上各等分 右为末。丸如黍米大。大人八至十丸。小儿皆一丸。如水泻。榆皮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赤白痢乾姜甘草汤下。用倒流水送下亦得。
神效鸡清丸出瑞竹堂 治一切泻痢。
木香二两 黄连二两下 肉豆蔻十枚大者生 右先为细末。取鸡子清搜药作饼子。于慢火上炙令黄色变红。稍乾。再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汤下。
防风芍药汤出济生拔萃方 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渴。及头疼微汗。
防风 芍药 黄芩以上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三盏。煎一盏温服。
石榴皮出肘后方 治暴泻不止。及痢下赤白。
用酸石榴皮。烧灰存性。不拘多少。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米饮调下。
炙鸡散 治脾胃气虚。肠滑下痢。
用黄雌鸡一只。治如食法。以炭炙之。捶了以盐醋刷之。又炙。令极乾。空腹食之。
厚朴散 止泻痢、霍乱。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二两 甘草炙 白芷 乾姜炮 蘹香子略炒各半两 陈橘皮去白焙乾一两 吴茱萸汤浸焙乾炒三分 右为散。每服二钱。凡气不和盐汤调下。霍乱吐泻。煎木瓜紫苏汤调下。泄泻。米饮调下。赤白痢。甘草乾姜汤调下。并食前。
白术安胃丸出济生拔萃方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窘痛。日夜无度。又治男子小肠气痛。及妇人脐下虚冷。并产后儿枕块痛。亦治产后虚热。寒热不止者。
茯苓 白术各一两 五味子半两 乌梅取肉半两炒 车前子三两 御米壳二两去顶瓤醋淹一夕蜜炒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不二散 治诸般泻痢神妙。
罂粟壳二两 甘草二两炙 青皮去瓤焙乾二两 陈皮去瓤焙乾二两 当归 甜藤一两如无乾葛代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如患赤白痢。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极妙。
二香散一名参香散出杨氏家藏方 治泻痢如神。及腹痛下痢日夜频并。
罂粟壳蜜煎 乳香 木香 人参 黄连去芦须二十两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 右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饮汤吞下。空心食前服。日进三二服。一方用粟米饭为丸。一方二味生用鸡子黄为丸。白痢。乾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赤白痢。用甘草乾姜汤下。血痢。用醋汤下。肘后方用白蜜为丸。久冷。用煨蒜为丸。婴孺用之亦效。
二圣散出御药院方 治泄痢。不问新久。并皆治之。
乾黑木耳一两炒 鹿角胶一分炒如珠子 右为细末。每服三四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赤石脂禹余粮汤出直指方 治泄痢诸药不效。以此固其下焦。
赤石脂锉小块 禹余粮煅醋淬以酥为度 右等分夹和。每服四钱。空心煎温服。
小红丸 治泻痢腹痛。脓血赤白。及一切痢疾。
明信 明丹各一两 右研极细。閒明蜡一两。油五七点。和为剂。旋丸如豌豆大。每服二丸。泄泻。冷水下。下痢。甘草水冷下。下血者。局方风胃汤下。
益元散出宣明论 治身热吐痢。泄泻不止。肠癖。下痢赤白。癃闭淋痛。利小便并主石淋。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泻痢。除烦热心躁。腹胀痛闷。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理内伤阴痿。安魂定魄。五劳七伤。一切虚损。主癵痓、惊悸、健忘。止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并口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化水谷。保元真。解百药酒食邪毒。耐劳役饥渴寒热。避中外诸邪所伤。久服强志轻身。注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诸疾。并解两感伤寒。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及妇人下乳、催生。产后损血。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症。兼吹奶。乳痈。乃神验之妙药也。惟孕妇不宜服。滑胎也。
桂府腻白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四钱。水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汁一盏调下。并三服效为度。此药是寒凉。解散郁热。设病甚不解。多服此药平稳无害。但有益而无损。人乃恶其性寒。兼易得之贱物。而不明素问造化之理。而不取本草神验之言。多不用焉。若以随症验之。乃凡人之仙药也。不可阙之。伤寒当汗而不可下。当下而不可汗者。且如服此药则汗出自愈。里热便得宣通而愈。或半在里。半在表。可和解。而不可发汗吐下者。若服上药多愈。小效是解散拂郁邪热。甚者少加凉膈散和解为佳。或人不当汗者。更可加苍术三分。同葱豉煎汤调服甚良。如孕妇不宜服滑石。而麻黄桂枝又要发汗。当用甘草一两。苍术二两。同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更加入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并三服。取微汗为度。逼毒散非孕妇可服。太白散加麻黄二两去节。如法煎服。世云神白散。或逼毒散与加麻黄苍术各等分。去节秤。济众云青龙散。或青龙散欲更加入滑石与苍术二倍。最为发汗之妙药也。唯正可汗者即用。误服之转加热也。名曰大逼毒散。或解利两感用。更兼煎凉膈散。调下益元散四钱。下乳用猪肉面羹。或酒之类调下四钱。不计时候。日三服。宜服肉面羹粥。催生用温油浆调下三钱。并二三服。以产为度。或死胎不下者。煎三一承气汤一服。调下五钱。须臾更频用温油浆调服。前后俱下胎。可活产母也。凡难产或死胎不下。皆由风热燥涩。紧敛结滞。不能舒缓。是故产户不得自然开也。其药力至。则热结顿开而产矣。慎不可温补而反生燥热也。俗未知产后日夜损血。疼痛怖惧。以致神狂气乱。则阴气损虚。邪热太甚。而为诸症。由不明素问造化。故不识症候阴阳。反以为产后诸虚百损。便为虚冷。而无热也。误以热药温补。或见渴甚者。不令饮水。本为善心。但为害多矣。岂知治病之道。俱以临时审其脏腑。六气虚实。明其标本。如法治之而已矣。此药之常。多用虽为效至大。俗以病异药同。将为妄行。反招侮慢。今用若加黄丹令桃红色。是以名之红玉散。若加青黛令轻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叶末一分同研。名鸡苏散。主疗并同。但以回避愚俗之妄侮耳。
二胜丸名香豉丸出宣明论 治泄泻虚损。不问新久者。治痢亦可。
盐豉 紫姜去皮各等分 右同杵为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米饮汤下。如未愈。赤白痢腹胁痛。更与杏仁丸。一方用豆豉丸。服五十丸。
杏仁丸出指南方 治一切赤白泻痢。腹痛里急后重者。
杏仁 巴豆去皮各四十九个 右药同烧存性。研细如泥。用蜡柜定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大黄汤下。间一日一服。一方无蜡柜。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米饮下。
胜金膏出宣明论 治一切泄泻痢不已。诸脉浮洪者。及多日不已。脉小者。立止。
巴豆皮 楮实叶同烧存性 右为末。蜡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煎甘草汤下。
消内灵砂丹 治泻痢。去积滞。
黄蜡一两 巴豆十四枚去壳作两片入黄蜡内熬巴豆黑为度 右件去巴豆不用。将硇砂二钱。用水煮乾。只用一钱重。仍入黄蜡。并再熬。就入朱砂末一二钱。以黄蜡红为度。候冷刮下。如用时旋丸。小儿三钱。只服十丸如黍米大。大人服十丸。如大麻子大。白痢。白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空心服。如病人身体凉。脉微弦细。皆是好症。便用此药止。如病人身上有冷热。初不可便止。先服前药十丸。次服五苓散加车前同煎。三服小便清。退尽热。方可再用前药止住。如尚有热止之。决不住。反生疼痛。如止了热。而又不止住者。可用后药。
治泻痢
用正气散一贴。加乌梅。枣子。罂粟壳。煎服。
治暴泻痢
用百草霜研末。米饮调下。
止泄痢。下食。开胸膈痰实结气。下气止渴。
用乾橘皮一斤。捣为末。蜜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又取陈皮一斤。杏仁五两。炒去皮尖。合捣加蜜为丸。每日食前三十丸。下腑脏间虚冷。及脚气冲心。心下结硬。
胜金丸 治泻久痢。
当归二两用吴茱萸一两用炒香熟去茱萸不用只用当归 黄连三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三神丸出和剂方 治清浊不分。泄泻注下。或赤或白。脐腹刺痛。里急后重。用台乌头三个。去皮尖。一个炮。一个醋煮、透。一个烧成灰存性。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水泻。用逆流水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甘草乾姜汤下。一方醋煮者只生用亦可。一方云草乌。水泄井花水并空心服。忌腥臊热毒。生冷。大人五七丸。小儿三丸。
治泄痢。并下痢赤白。出仁存方
用败毒散。陈米五十粒。煎服。治禁口痢妙。一方加姜枣煎服。一方治禁口痢。昼夜无度。脉势迟者。药四钱。陈米百粒。姜三片。枣二枚。煎去滓。食前温服。名仓廪汤。经验方。陈氏曰。余弟二子年十岁病。用此药一服效。
治寒热泄痢。瘴疟寒邪。气泄下痢。阴气不足。止渴及病酒头痛。
用小豆花。于锅中煮三沸。调和作羹食之。
肉豆蔻方 治脾泻。
以豆蔻二颗。米醋面调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更以炒了欓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仓米为末。每用二钱煎作饮。调前二物三钱。旦暮各一服便瘥。
治洩痢益气和中。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
用黄凉米作饭食之。
治泻痢。
取艾叶。三月三日采。作煎。其治冷者。患冷气取热艾面裹作馄饨。大如弹子。一方为乾饼子。生姜煎服。
白泽丸 治脾元积冷。脏腑虚寒。真元不固。肠虚泄痢。心腹攒痛。气逆呕吐。自汗无时。
阳起石火煅通赤研 附子炮去皮脐取末各半两 白檀香取末 滴乳香别研 麝香别研各一两 钟乳粉拣好者二两 右和匀。滴水成剂。分作六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姜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温服。食前空心。一方附子只用一两。去麝香。加天雄一两。炮去皮脐。
火轮散 治虚滑泄。下寒不禁。及暴脱欲死。
(案:此方原缺药味。制法及服法)
治诸色泻痢方。出朱氏集验方
夏日脏气不和而泻。宜以香薷汤调胃苓散。若有里急后重。宜进胃气汤。加枳壳。仍以面炒去瓤。若有积滞。宜进苏感丸。若水泻宜进酒蒸黄连丸。
梅胶丸出十便良方 治泻痢。
黄连四两 乌梅二两 诃子 阿胶 茯苓 当归各一两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糊丸。每服三十至四十丸。泄泻米饮下。赤痢。甘草汤。白痢。乾姜汤下。
固肠散 主泻痢。日久不止。羸不能食。
肉豆蔻生用 木香不见火 诃子炮去核 乾姜炮 阿胶炒 陈皮去白 罂粟壳醋炙各等分 右为末。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七分。临卧服。
御米丸出朱氏集验方 治一切泻痢。
肉豆蔻 诃子 白茯苓 白术各一两 石莲肉 当归各半两 罂粟壳一两半蜜炙 乳香一钱 右为末。水糊为丸。每服三十五丸。米饮下。如血痢减豆蔻、白术、当归罂粟壳。
泽兰散出朱氏集验方
泽兰叶微炒川中谓之荀苗 米囊皮姜汁或蜜汁炙去膜 甘草炮 蒿豉以五月五日用青蒿真艾叶各等分同豆豉捣乱饼之日乾 右以清水一盏半。煎。再痢赤加黄连。白加乾姜。
和气饮出续易简方 治腹痛肠鸣泄痢。
苍术一两四钱 桔梗一两二钱 枳壳去粗皮微炒 橘皮各六钱 白芍药 白芷 川芎 当归 赤茯苓 桂去粗皮 半夏汤洗七次 甘草炙各半两 厚朴去粗皮姜制 乾姜各四钱 吴茱萸炒半两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通口服。二滓并煎。
大霍香散出如宜方 治心肺脾胃气变泄痢。心腹攒痛。
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入盐调热服。大治脾泄。
小丁香散出王氏博济方 治肠虚洩痢。
丁香一分 附子一两炮制去皮切作片子 生姜去皮二两细细切用 右件三味除丁香外。同于铫子内炒令黄色。碾细为末。每服一钱。温粥饮调下。
木香热呷散广南四时摄生 治一切泻痢
木香半两 肉豆蔻一斤去皮湿纸里炮 肉桂去无味者一分 陈橘皮一分 紫花术二分湿纸裹煨 甘草炙半分 右为散。每服一钱。水六分。煎五六沸。倾下热呷。如霍乱吐泻不止入薄荷二叶同煎热呷。忌生冷物。
地榆散 治泻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 当归微炒 阿胶糯米炒 黄连去须 诃子肉炒取肉秤 木香怀乾 乌梅肉去核秤净以上各半两 右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陈米饮吞下。先公昔在括苍。病痢踰月。得此方而愈。余在霅上士人苏子病此为甚。其妇翁孙亿来告急。录此方以与。旋即痊安致谢云。
蔻香丸出家藏经验方 和脾顺气。止泄痢。治腹疼。并脏寒。大便青色。腹肚虚鸣。频并不止。
木香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罂粟壳盖房炒黑色二两 肉豆蔻十枚醋面裹煨黄赤色去面不用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随大小加减旋丸。清粥饮化下。无时服。及疗寒热泄泻。惊风入脾。霍乱吐泻。不纳奶食。大便不消化。痢下赤白。石榴皮煎汤化下。临时黄掌书元善三世医小儿共有数十万皆妙。此一也。吾家诸孙服之有效。大人亦可服之。
温中厚朴汤 老人虚。平时多腹胀。心下痞。有妨饮食。或刺痛泄痢。气痞。
厚朴去皮细锉 甘草细锉 生姜细切洗 青州枣切以上各等分 右上二味杵令为末。方入生姜枣再杵令匀。然后取出。以火焙至乾。再入锅釜内慢火炒至紫色。杵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搽生姜少许。沸汤点。空心服。以知为度。气味殊美。兼愈腹疾。
治泄痢。
以建茶合醋煎服之。
止洩痢并渴。
以钩粟子食之。
止泻痢调中去热健人。
用小麦面作饼食之。
止洩。
以甜藤叶捣汁服之。
治肠虚泄痢。
用五倍子为末热汤服。
治痢泄。
以青蒿为末。饭饮调五钱服之。
治四时暴泄痢。四肢冷。脐腹疼。
用坐深汤中浸至腹上。频频作。生阳佐药无速于此。虚寒人始坐汤中心战。仍常令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