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国学名著>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总论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总论·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总论

经云。黄帝问于岐伯曰。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不行。血涩不行。则卫气雍遏而不通。故生大热。热盛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肌肤于骨髓。骨髓不为燋枯。五脏不为伤损。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答曰。热毒炽盛。下陷肌肤骨髓皆燋枯。内连五脏。血气涸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夭以坚。如牛领之皮。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黄帝曰善。然五脏不调则致痈。久患消渴之流。亦多发痈疽之疾。岐伯曰。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卫不行。血气不通。而热相搏。乃发为痈疽。凡服乳石之人。常须小劳。怡悦神思。夫乳石之气。随开而行。遇闭而止。止则血脉凝涩。疮疣生焉。或不遂志欲。加之以怫郁。忧愤蓄结。贪咨骄狠。饥饱劳逸。负恃之变。遂致血气夭结凝固而为病。论云。夫阴阳蕴结。腑脏为之积聚。血气凝涩。荣卫为之壅滞。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痈疽之生。有内有外。内则生胸腹腑脏之中。外则生肤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夫壅滞之本者。始于血老不作汗。肉陈不脱垢。蒸气不能外达。留积遂成内热所为也。夫痈疽之生。脓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盖积微之所成也。凡痈疽疖肿。才萌之时。并须以汤水疏解之。欲治此疾。先须辨识。定其浅深。究其根源。疗之必愈。热发于皮肤之间。是以浮肿根小。至大过二三寸者为疖也。六腑积热。腾出于外肉之间。其发暴盛肿。皮薄光软。侵展广大为痈也。五脏风毒积热。切焮于筋骨。风毒猛暴。初出一头如□□□□□畾。形白燋枯。触之应心者疽也。痈起于六腑。浮达易理。若燎原之火。外溃肤肉。疽生于五脏。沉涩难治。若陶室之燧。内消骨髓。痈则易治。唯难将息而迟瘥。疽则难疗。易得痊复。疖与痈初生。并宜灸之。为其气本浮达。以火导其热。令速畅也。疽则宜烙不宜灸。为其气深。须达其源也。及已盛成脓。慎勿可灸。则须针烙。方能瘥也。凡疮疖生于外。皆由内热所致。当要服药以下之。终须外疗以求瘥。服药所以助疗法也。夫疗痈疽。须以汤液疏其内。针烙疏其外。然则痈疽有虚有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有实热者易疗。虚寒邪热多者难愈。肿起坚硬脓稠者为实。肿下软漫脓稀者为虚。盖病者多为方法。而无次序。临时仓皇。何能辨识此疾浅深。是以毙也。凡痈疽瘰疬。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不言热之所作而后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此属内因。又有热被风冷搏之。血脉凝滞不行。热气壅结而成。亦有阴虚。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此属外因。寒热风湿所伤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火□尃酒面。温床厚被所致。或尽力房室。精虚气竭所致者。此属不内外因所伤而成之也。如是但阴阳不平。有所壅结。皆成痈疽。而此二毒发无定处。当以脉别之。浮洪滑数则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

痈疽之疾。有二十余证。熛发、痼发、石发、岩发、蜂窠发、莲子发、椒眼发、连珠发、竟体发、有肠痈内发、脑发、背眉发、腮颔发、肺痈、肾痈、乳痈、脐痈。臀发、腿发。外有手发、足发、穿当发、须痈、瓜瓤发。大率随病浅深。分证内外。便行施治。不可迟缓。毋致孔洪。方为妙手。凡痈疽始作。便有发热恶寒。或有痛处。脉浮而紧。是欲为痈疽。非伤寒之候也。经言五脏不调致疽。六腑不和生痈。一曰熛疽。急者二三日杀人。缓者十余日杀人。二曰痈疽。急者十余日杀人。缓者一月死。三曰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年。四曰水疽。所发多在手足。数年犹可疗。疽者数十种。其要如此。于氏法。痈之疾所发缓地不杀人。所发若在险地。宜令即外消。一为脑户。二为舌本。三为玄壅。四为喉节。五为明脉。六为五脏兪。七为五脏系。八为两乳。九为心鸠尾。十为两手鱼。十一为肠屈之间。十二为小道之后。十三为九孔。十四为两月□聑肠。十五为神主之舍。凡十五处不可伤。而况于痈乎。若痈发此地。遇良医能不及大脓者可救。至大脓。害及矣。黄帝曰。愿闻痈疽之形与其期日。岐伯曰。痈疽之极十八种。痈疽发咽。名曰猛疽。猛疽不疗。则血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脓者。泻已则含豕膏。勿冷食三日而已。一云勿食。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疗三十日死(髀内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称曰股胻也)。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疾也。灸之其状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疗之方、锉连翘草及根各一斤。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发于尻者。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疗之。不疗三十日死。发于胫者。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疗之。不疗害人。发于足上下者。名曰四淫。其状大如痈。不急疗百日死。又发于肩及臑者。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疗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火苪>之上灸百壮。石子当碎出也。不出可益壮。又石痈者。始发皮际相亲。著赤头。不甚坚。微痛热。热渐自歇。便坚如石。故谓之石痈难消。又不易可。得自热。纵愈、皆百余日也。又发痈两头牵。而旁推无根者。又不痛。结筋非痈也。发痈状如蛇。虽极大此肉瘤非痈也。肿一寸至三寸疖也。三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名曰竟体疽。肿成。脓九孔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多发此疾。痈及疽、血瘤、鼠乳、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少有不及祸者。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疗之用砭石。欲细而长。痚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缨。急疗之。(太素经曰。颈前曰缨)。发于股阴者。名曰赤施。不急疗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可疗。一云六十日死。发于膝者。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之死。须其柔色异。乃石之者生(冷不熨之。柔乃破之。准例破之也)。又诸痈肿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疗(太素经云。脓入节间。故不可疗也)。又发于阳者百日死。又发于阴者三十日死(丈夫阳器曰阳。妇人阴器曰阴)。又发于内踝者。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肉色不变。数其输。数而止其寒热不死(冷石熨其所由之兪)。又发于足傍者。名曰厉疽。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疗之。去其黑者不消輙益。不疗百日死(傍云足外侧也)。又发于胸者。名曰井疽。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疗下入腹。入腹不疗十日死(太素经云。寒热不去十日死)。又发于足指者。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疗。不赤黑可疗。疗不衰。急斩去之得活。不去者死。又发于膺者。名曰疳疽。其状如谷实栝蒌。常苦寒热。急疗之。去其寒热。不疗十日死。死后出脓。又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状大而赤黑。不急疗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太素经云。项之前曰颈也)。凡五脏六腑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中府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乳肋间。动脉应手陷中是)。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一寸是)。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也。肉微起者。肝痈也。(期门二穴。在第二肋傍一寸半。直上两乳)。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章门二穴。在季肋端。一名长平。一名肋宛)。京门隐隐而痛者。肾疽也。上肉微起者。肾痈也(京门二穴。在期门下五分是)。中管隐隐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胃痈也。(中管一穴。名太仓。在上管下一寸)。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天枢二穴。在脐两傍各二寸陷中是)。丹田隐隐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痈也(丹田一名石门。一名精室。一名命门。一穴在脐下二寸)。关元隐隐而痛者。小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肠痈也。(关元一名液门。在脐下三寸)。右验其人所募。依据此审定痈疽浅深。病从何脏腑发。先曾食何乳石。又验其气虚实。参详而疗之。

背面九处不可患疮。第一入发际为玉枕。亦为舌本。第二项颈节。第三为崇骨。第四大椎第五脊骨两边肺兪及心兪穴。第六脊骨两边脾兪穴。第七脊骨两边肾兪穴。第八后心。第九膂尾骨穴。正面五处不可患疮。第一喉骨为垂膺。第二当胸前为神舍。第三为心鸠尾。第四当两乳穴。第五脐下二寸。为肠屈之间。侧面三处不可患疮。耳下近耳后牙车尖央陷中。为喉脉。当膊下一穴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月□聑肠。

凡患人目中。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者。一脉一年死。二脉二年死。若脉下者。药之必瘥。又曰。患人面忽有赤色甚多。贯上下如胭脂。有赤色从额上下至鼻。又黑色出额上大如指。及连鼻上至眉。又有赤色垂者。并为死候不可药。

夫痈疽破溃。其形状有逆有顺。眼白睛黑而眼小。一恶也。不能下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二恶也。伤痛渴甚。三恶也。髆项转动不便。四肢沉重。四恶也。声嘶色脱。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肿。五恶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泄利无度。小便如淋。六恶也。脓血大涩。焮痛尤盛。脓色败臭。不可近之。七恶也。喘粗气促。恍惚嗜卧。八恶也。未溃先黑久陷。面青唇黯便污者。九恶也。更有气噫、痞涩、咳嗽。自冷自汗无时。瞪目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颠错。皆是恶证。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二便利调。二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三善也。脓溃肿消。色鲜不臭。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五善见三则吉。诸恶见四必危。若五善并至。则善无以加。九恶骈臻。则恶之剧矣。

病者脉数。身无热证。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皆发其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上。若热者为脓。不热者无脓。此亦大略说也。若脉不数不热而痛者。盖发于阴也。不疼尤是恶证。不可不知。凡热盛脉数。即用漏芦并单煮大黄等汤。若不甚热脉缓弱。只投五香连翘汤。其他依四节八事次序。便推三因以用其药。未有不全济也。诊其脉浮数而洪紧者。其疮肿兴□月作。当身热烦渴。饮食知味。此乃六腑不和。大则为痈。小则为疖。其势虽急。投以凉剂。亦多全活。诊其脉沉细而伏。或沉紧而数。初发之疮甚微。或无疮头。身不发热而内燥。体重烦疼。情绪不乐。胸膈痞闷。食不知味。或恶闻食气。此五脏不调为疽属阴。盖痈疖则属腑。故发之浮而浅。其势虽急。而作毒缓。疽则属脏。毒气内蓄之深。势虽缓而反急。若疮疽之人。脓血大泄。脉滑数者难治也。凡瘘脓多。或如清泔。脉滑大散。寒热发渴者。治之无功也。若患肺痈者。咳嗽脓血。脉见洪滑。治之难痊矣。大凡诊脉见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虽头项拘急。四肢烦痛。或复战栗渴甚者。但有痛处。欲发疮肿也。脉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肿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俱数。则生疮也。诊诸脉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疮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者。诊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也。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若瘰疬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消也。疮疽之人得实脉。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疮肿溃后。得涩脉无妨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疮肿之病。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溃后脉微而匀举。自瘥也。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其脉候相应。是有胃气也。疮肿得沉脉邪气沉。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疮肿得软脉。补虚排脓托里。大抵疮家沉迟濡弱。皆宜托里。疮肿脉促。宜急下之。大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代脉乎。凡疮疽肿大。按之乃痛者脓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脓浅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脓也。若按之即复者有脓也。不复者无脓也。必是水也。若发肿都软而不痛者血瘤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此是寒热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以此溃必多成瘘。凡疗痈疽以手掩其上。大热者脓成自软也。若其上薄皮剥起者脓浅也。其肿不甚热者。脓未成也。若患瘰疬结核。寒热发渴。经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黄。被热上蒸已成脓也。至于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不见。目既不见。手不能近。可以诊其脉而辨之。有患胃脘痈者。当候胃脉。人迎者胃脉也。其脉沉细者。气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不行。胃脘而为痈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急宜治之。不尔则邪毒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矣。肺痈疾初萌则可救。脓已成则必死。不可不慎也。久咳脓如粳米粥者不治。呕脓而止者自愈也。或绕脐生疮。而脓从疮出者。或有出脐中者。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也。

痈疽发背。俗以肿痕所至为晕。非真晕也。晕生于疮口之傍。如红筋之状。才见晕则非美证矣。一晕二晕以至三晕。尚可措手。若四晕五晕。是脏腑蕴受锐毒。断断难医。

凡五子日夜半。五丑日鸡鸣。五寅日平旦。五卯日日出。五辰日食时。五巳日禺中。五午日日中。五未日日胅。五申日晡时。五酉日日入。五戌日黄昏。五亥日人定。此日时遇疾发者。皆不起也。

夫治痈疽发背、发脑、发鬓、发须、发颐、发肋、发腰、发腿。或发于四肢。或妇人乳痈。不问男女。一见有此疾者。皆可即便用此法灸之。无不安愈。其法先令病人以肘凭几。竖臂腕要直。用篾一条。自臂腕中曲处横纹。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却用竹杠一条。令病人脱衣骑定。令身正直。前后用两人扛起。令病者脚不着地。又令二人扶定。勿令僵仆。却将前所量臂腕篾。从竹杠坐处尾骨□氐骨尽处。直向上贴脊背。量至篾尽处为则。用墨笔点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却用薄蔑作则子。量病人中指节。相去两横文为则。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一则。尽处即是灸穴。两穴各灸五壮或七壮止。不可多灸。不问痈生何处。并用此法灸之。无不愈者。一云。可视疽发于左则灸右。发于右则灸左。甚则左右皆灸。盖此二穴心脉所过之处。凡痈疖皆心火留滞而生。灸此则心火流通。即见安愈。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效。屡试屡验矣。素问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云。荣气不和。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荣者血也。心能行血。心滞则血为之不行。故逆于肉理。而生痈肿。灸此穴使心火调畅。血脉流通。愈于服药多矣。

又法初觉背有点白粒并赤肿。先从背脊骨第二隹□页下陷中两旁。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热腑穴。此穴宣泄背上诸阳热气。两处可灸七壮止。同身寸法取男左女右中指头。比至近掌横文为三寸。对折点定。从脊骨点定处横量两头尽处是穴。大抵人年四十已上。最宜灸此。其背永无痈疮之苦。凡痈疽初作。不论肿赤阔狭。可依后论墨围津润一二日。觉毒势盛。便以独头蒜切作片。薄如钱样。安置毒上。以艾炷不论壮数灸之。惟多为妙。人皆谓热极不可复灸。殊不知痈疽本寒邪所伤。艾火攻散迺善。本因血化热盛分肉之间。不能外泄。皮肤顽厚。渐逼入内。譬如强盗入室。迫近于主。主力且弱。以兵斗之。不若开门与出乃顺。所以灼艾火攻。特破其肌。则邪毒无所容留。而真气不耗。灸则任其溃。乃调脓排痛。如锥刀所刺。坏肉坏筋。而脓从骨间出。既伤脏膜。此不复治。付之无可奈何。虽人老壮。亦用施治。或处于僻乡。无药可赎。或居贫乏。无力可得。不问贫富贵贱。均可施治。但头上疮及项以上见疮。不可就疮项上轻易灸之。反生大祸。但可以骑竹马取穴法。及足三里穴灸之。多获其效。

凡蒜饼上灸者。本草名葫。又名蒜。味辛温有毒。主散痈肿。不宜多食。然假火势以行药力。或有灸去葫不用。只以艾炷安毒上便灸。此法可施治顽疽痼发之类。必假火热攻令速溃。大抵用葫灸法。若有赤肿紫黑。或有恶肿。葫灸法施治至妙。

灸痈疽发背。其灸法正在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或有灸而痒者。大抵初灸即痛。毒气方聚。渐次相攻作痛。无疑皮肉既伤。又有灼艾时间。或作痒令人抓其旁者。又有初灸而不痛者。毒气内陷。病人昏倦。恶腐不散。多壮不痛。又云。痒者灸至不痒。痛者灸至不痛。仍复追毒排脓。次乃外傅消肿。内外兼治。又云。痈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太痛。闷乱不知痛者为难治。

若诸疮经久不瘥变成瘘者。宜用硫黄灸法。其法硫黄一块。可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于火烧用钗尖挑起。取焰点硫黄令著三五遍。取脓水乾瘥为度。若其发背初生。即宜土饼灸法灸之。初觉背上有疮。痛痒颇异。认是发背。即取净土水和。捻作饼子。径一寸。厚二分。贴著疮上。以艾作炷灸之。一炷一易饼子。其疮粟米大时。可灸七七壮。其疮如钱许大。日夜不住灸。以瘥为度。疳瘘恶疮。诸医不验。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炷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又法用乞火婆虫灸之。同前法。累验之神效。人皆秘之。往往父子不传。

凡发背皆发出自肠胃。流入五脏。仕流多脚气为主。或有先服乳石。并热肉面。房室过度。皆作此疾。纵身不曾服乳石。先代服亦有此病。或有下痢人服面过度。亦有患者。诸依后方。万不失一。发背一觉有肿。即须审脊根硬软。如硬头一点白。绕四边紫黑色。时掣痛。憎寒不食。状若天行。此石痈。知是此状。即须当上灸百壮。艾炷大如鼠屎许。大凡发背初。亦一点白。四边赤色。渐胤长大。成杯盏并眃许大。四边生饭疤。小小疮如粟米许大。亦时时抽掣痛。此两状皆是死病。十日内堪医。十日以外不济。就中冬月得此病。即延得三五日。其发背初觉。即须当头灸二十一壮。如杯许大即五花灸之。各二十一壮。即服牛蒡子、栝蒌、葛粉。第二服犀角汤泻之。不然服犀角丸亦得大效也。忌梨、鲤鱼、面、酒、肉浆、水粥。

凡痈疽发背。初生如黍粟粒许。或痒或痛。觉似有即用汤水淋射。兼贴药熁之。经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大。凡灸后却似焮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也。若能于疮头四边。相去各一寸以来。更五花灸尤妙。其疮若只知痒。即宜隔豉饼灸之。其豉饼须以椒、姜、盐、葱相和。烂捣捏作饼。厚薄如三钱以来。当疮头豉饼上灸之。若觉大热。即微取起。少顷再安。只灸七壮而已。豉饼若乾。更换新者尤佳。疮若痛即须再灸。仍壮数惟多为妙。若是疽即不宜灸。夫疽初生。形如□□□□□畾。头白焦枯。气本深沉。治者既不精辨。亦便灸之。或痈疖成脓之后。亦竟灸之。皆能害人。初灸三壮不觉痛者。为上肉已夭。其下脓深。及至数壮之后。焮痛必倍。为热气益盛。脓伏肉内攻之。火灼其外。转增毒甚。不可不知也。

头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承光(在头上五处穴后二寸半)。神庭(在发际直鼻上)。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是)。丝竹空(在眉后陷中)。膺窗(在胸下一寸六分。两乳中)。脑户(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风府(在脑后发际一寸。大筋旁宛宛中)。痖门(在项后发际宛宛中)。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三阳络(在臂上大脉沟止一寸)。下关(在耳前动脉是也)。耳中耳门(禁不灸)。人迎(在颈大脉应手。侠结喉旁通五脏)。石门(在脐下二寸。女子禁不灸)。伏兔(二穴在脐上六寸)。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去侠溪旁一寸五分)。以上据针经并禁不可灸。或于上出疮疖。亦不得便灸。且以诸方法及汤水注射。并用诸药火□劦之。若已成脓。即须针烙出之。为其内已有脓。纵针烙出之。即并无妨。

大抵膏粱之人。既得斯疾。于心有慊。一毫冷药。断不肯服。医者又不执术。只得循情。首以十宣散投合其意。便以膏药敷贴于外。殊不知毒气方盛之时。外被敷药闭其毫孔。内服温药助其毒气。致令热毒之气。无路发越。内攻脏腑。倾人性命。急如反掌。古人云。痈疮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疮已破。脏腑已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此先后之要诀也。

内托散(又名万金散。又名曰托里散)。五香连翘汤。沉麝汤。甚者追毒丹(又名神仙万病解毒丸)及漏芦汤。以上皆宣热拔毒之药。既灸之后。毒气有路而出。服药之后。使毒气不伤脏腑。然后玩味方论。或命医者商榷疾证。依法调治。亦未晚也。若有烦热。口燥咽乾。大腑秘难。六脉沉实而滑。或洪数有力。便可投之。以漏芦汤大黄等药。或追毒丸为宣热拔毒之计。或有泻证。医者不可便归咎于药。以为张本之计。殊不知患痈疽之人。每有泄泻。皆是恶候。若疑似之间。但服内托散。次以五香连翘汤、沉麝汤。五七日之后。继之以国老膏、万金散、牛胶饮子、忍冬酒、柞木散、黄矾丸、远志酒之类。皆可选用。以为破敌之需。以上诸方。不冷不热。不问老幼少壮。阴阳虚实冷热。多服为妙。自有奇功。

凡痈疽始作。皆须以大黄等药。极转利之。既利之后。病人当自知之。勿以困苦为念。若曰与其腹背溃烂。脏腑焦枯。脓血流漓。孔穴穿空。备诸恶而死。不若利而死。况有生道哉。古圣贤立法。率用五香连翘漏芦等汤。道路贫苦。恐不能及。即单煮大黄甘草作汤以利之。须排日不废。直至脓溃。渐有生意。即服黄耆等药。排脓止痛。千金、外台备矣。世医不学。蔽以妄意。不达标本。皆曰疮发于表。岂可转利。死者比比。良可悲夫。

一初觉得背疽之疾。便合服内托散。又名乳香万金散。后来方免变证。口舌无疮。此药但可服十数服止。便以骑竹马灸法灸之。或用隔蒜灸法灸之亦可。

一即合继服五香连翘汤。此药如大便宽快。内热既退。即合住服。若一二日之后。大便再闭。须合再服。要取利毒气至尽。然后住服。亦合看病人虚实。量其轻重而进药。

一疽破后。多服排脓内补散。无呕逆用酒调下。有呕逆木香汤下。又若痈疽破后。当终始服饵。不可辍。

一痈疽初作之时。便要着艾。既灸之后。便宜用麦饭石膏。四围涂敷。以护其根脚。不可使开。中心却要留痈口如钱大。使毒气出。如痈渐小。随其大小敷之。直候疽破脓溃之后。口收只有径寸许。用神异膏贴敷。却住用麦饭石膏。

痈疽才破有口。便合用猪蹄汤洗。其初连日洗。五日后间日洗。欲安之际。三日一洗。

一痈疽既破。脓血溃多。五七日后。方可用神异膏贴。若根脚小。五日后贴。如阔大。须七日十日后。可贴敷。

一痈口将收之际。最忌用急涩歛口之药。只宜用神异膏贴。多见昧者。破此一段不过。病者厌于将理。医者急欲获利。不思毒气发泄未尽。其疾再来。人命自此不救。

痈疽将安之际。宜多服加味十全汤。以补其气血。庶使肌肉易生故也。

一前后病疽之人。多是先发渴而后背疽作。或有背疽安而后发渴疾。因此不救者甚多。若有渴疾之人。宜专服加减八味丸。能使渴疾安。疽疾不作。若骤得背疽之疾。既安之后。不问有无渴证。便宜常服加减八味丸。此药非特可以杜绝渴疾之将来。亦且大能滋益气血。生长肌肉。使精神强健。此乃累试之验。忍冬丸亦妙。又名鹭鸶藤。

一前方须是居于州县。及有力之家。方得及之。若居僻乡及无力之人。只可用鹭鸶藤酒。一名忍冬草。此一方终始服饵。俟其疽破。即以神异膏贴之。然神异膏所用药料。皆非贵细难得之药。前后用此。百发百中。

一呕逆有二证。一证谓初发时。不曾服内托散。伏热在心。一证有气虚。脾气不正而呕。当仔细审察病证。参酌用药。若是因热而呕者。外证心烦身热痈作痛。即是伏热在心。合用内托散服三两服即止。不可多服。若是气虚而呕。其证心不烦热。遇早便呕。或闻秽气而呕。早晨宜服嘉禾散。如有寒热。宜服家传不换金正气散。仍五更初。兼服山药丸以补肾。

凡疮家皆用宣利。去其毒根。荡涤陈莝。假如神仙追毒丸、六味车螯散、五香连翘汤、千金漏芦汤。用药无过此法。更当详辨禀赋强弱。临时加减。大抵治疮要法。须是脏腑坚而不秘。通而不泄。则真气不耗。邪无所留。如治秘结。神功麻仁丸最妙。谓如老人肠胃虚。津液耗。便秘不利。精神昏浊。服之必安。可以类推。凡疮溃之后。尚觉虚热。可与五香汤内加犀角末黄耆人参之类。如大便秘小便赤。可与五香汤加大黄、朴硝。

大抵痈疽。不可舍五香汤。假如治疮。温药必有桂。以通血脉。疏理不足。宣导百药。冷药必用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填骨髓。长肌肉。解毒除热。用万金散。一方用乳香、绿豆粉二味。乳香消诸痈肿毒。绿豆压热下气消肿。解乳石。服至一两。则香透彻疮孔中出。二味真良药也。

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多因荣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稍得香味。血行气通。必无凝滞。多服五香连翘汤、万金散、秘传金粉散。凡疮家本自腥秽。又加臭恶。因而相触。反成大患。毒气入胃。令人咳逆。古人用香。可谓有理。且如饮食之中。调令香美。益其脾土。养其真元。可保无虞。

凡痈疽之疾。初服头药失序。或不曾服内托散。又无药宣得内毒。致令热毒冲心经。咽喉口舌生疮。甚至生红黑菌。变证甚速。难于医疗。合预备琥珀犀角膏治之。向曾有人因疽而生此证。医者以为心脏绝。尽皆设辞退医。进此药一日而安。当先服犀角散。防有此证。又宜熟视详审。俟其溃熟脓透于外。其势盈盈欲出。只用替针丸。自疮头咬开。不半日许。其脓自出。切不必用针刀也。

肾脉虚盛。当用补药而有抵牾处。如用鹿茸、附子之药。是抱薪救火。如用平补之药。肾气猝难平复。若俟河之清晏。向曾有人苦疽疾。正生此一证。诸医无策。愚云。昔尝闻一名医讲论。凡人遇五更初。肾气必开。若一语言咳嗽口唾。即肾气复合。遇肾开时。进一服平补药。其功效胜寻常服峻补之药十数服。愚以此策献之。遂选用山药丸。所用皆平补肾气。全无僭燥偏重之药。依此法而进。详以告病者。与其侍傍之子弟。如法而服药。三日而医者诊脉。已平复矣。凡有疽疾之人。肾脉虚弱。未可便如古人之论。以为不可治。若有人痼冷虚弱危困之疾。如其法而用药。可谓用力寡而收功倍矣。

如是病人气弱。不进饮食。合服嘉禾散。如购到现成散子。每五两宜加人参、丁香、木香、沉香、白豆蔻仁各二钱重。昨曾有人苦疽疾。医者用药失序。久而不痊。因致虚弱。不欲饮食。愚欲进嘉禾散。而诸医争言内有丁香发热。不可用。殊不知治疽之药。丁香预其一。况有因怒气而发疽。今嘉禾散中。所用之药。尽是平和益脾胃降气者。辨论不胜。迟迟数日。服他药无效。卒于后用之。而病人方能进食。自此以后。遇早晨住服他药。必进嘉禾散一服。疾安而后已。

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熁者。有宜用凉药贴熁者。有可以乾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亦异。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疮肿初生似有头者。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毒。火就燥之义也。于四畔赤焮处。捣生寒药贴熁之。折伏其热势。驱逐其邪恶。扑火之义也。夫生寒药势。气力精全。性味雄健。或有医者。不本物理。皆通用药草膏之类。欲使尪瘠者敌其勇夫。不亦难乎。又有粗工不审逆从。便用寒药敷贴。驱逐邪毒。复入于内。归于肝心。十死八九矣。大抵敷贴之药。欲消散肿毒。血脉痚通。寒热逆从。断其去就焉。慎不可执方无权。安能散于郁结不成脓乎。其肿皮厚者。以故软帛或以花子。涂药贴熁之。待其药乾换。其肿皮薄者。即用痚纱或薄纸。涂药贴熁之。其药未乾。即当换之。若是脓溃之后。即贴温肌生肉膏药。要在逐臭腐。排恶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温热膏剂之力也。切勿用寒凉之药。水调贴之。夫血脉喜温而恶寒。若着冷气过理。即血滞难差矣。

济生方嵇论治法云。金人大定间。有遇异人传狗宝丸。得之者以献之伪主。其后嵇乃事伪朝。以外科奉御。疗将士金疮有功。金主以其本赐焉。嵇治疮凡痈疽疔漏疮。皆以狗宝丸为第一。义先投狗宝丸半时。次投热葱粥以助之。厚被盖覆病者。使汗出周流。则毒势随汗而解。若汗不出。则不可疗矣。汗罢则疮之陷者必起。散者必聚。以乌龙膏敷其肿。若肿之外有赤晕者。则以解毒散敷之。凡敷药必以自外向里涂之。看正疮之大小。凡正疮之上。不许加分毫药。每日随证服五香连翘汤。并十奇散、绿豆粉等药。大率以狗宝丸为先。以乌膏解毒散次之。而服饵之药。则随药气阴阳虚实而用之。空心必服加减八味丸。以助元气。俟疮溃。以针决放脓讫。然后以乳香膏敷正疮之上。若尚有未尽脓。则于膏药当中。直剪一孔。以通脓水。脓水欲尽。以生肌散敷疮口。仍以乳香膏覆之。更不须剪破膏药。乳香膏一日一换。候疮口欲合。即便不换膏药矣。乌龙膏之功。在于消肿。解毒散之功。在于收晕。晕收即不须用解毒散。而乌龙膏直候疮溃。败脓出尽然后已。

痈发背者。皮薄肿高。多有椒眼数十粒。疽发背者。皮肤顽硬。状如牛颈之皮。二证皆宜灼艾。痈成脓则宜针。其针宜用马衔铁为之。形如薤叶样。两面皆利。可以横直裂开五六分许。取去毒血。觉病便轻。须先灸而后裂。可服神仙追毒丸。利去毒根。次服排脓托里药调治。疽成脓则宜烙。可用银篦大二寸。长六寸。火上烧令赤。急手熨烙毒上。得脓利为效。亦服神仙追毒丸、排脓托里药调治。

凡疗痈疽。用针灸点烙。其功甚大。尝有一妇病痈。在背之左。高大而热。未破之间。有医者云可烙。彼时有一老成人云。凡背之上。五脏兪穴之所系。膈膜之所近。烙之不得其法。必致伤人。医答曰。但宜浅而不宜深。宜横入而不宜直入。恐伤破膜子。宜下而不宜上。恐贮脓血。得此诀尽用无妨也。于是烧铁火筯烙之。肉破脓出如湍水。自此而愈。当时真是恐人。非刽子手者不能为之。烙后真有神效。若不能识生熟、浅深、上下、横直之要妙。不若不烙之为愈。陈日华云。世人于疮疖始发。輙用针灸。十死八九。盖毒方殷。以火助之。宜其危也。闻烙之功却大。方其已熟未溃之时。用铁筯一烙。极是快意。方扇火欲着时。诚是恐人。予久闻此。已深知其功。于临时犹且颤悸。况于未曾经历之人乎。烙后脓水流通。百无所忌。名曰熟疮。只忌鸡肉。恐疮突、开穴口宜向下。要脓水流通。仰则倒贮。然须是熟于用烙者。识浅深。知穴道。审生熟。非其时、则所出皆是生血。当其时、则出黄脓瘀肉。予见人烙疮者甚多。用尖针烙者不得法。用平圆头者甚妙。盖要孔穴通透。尖针头细。其口易合。徒尔吓人。针出复合。未必为功。惟用平圆如锁衡纬鋋之类乃妙。即烙得通。不得治者便用法傅之。不能保养。疮口必再合。口合则不能必其效。用牛膝根之法亦为妙也。治痈疖不问老幼少壮。初发痈肿。急用蜞针。亦是开门放出毒气之一端也。疗痈疽诸般疮疖。欲愈必痒。及疗肾脏湿痒妙方。盐之功用甚著。予一日髀上生一疖。以火烙之作效。数日疮口欲合。四边痒甚不可忍。令人以绢帛蘸汤熨洗甚快。快定复痒。再熨再痒。三熨觉倦。医者云。凡洗熨最损人气血。每见病疽之后。被洗熨随至眩绝。是时予痒并作。医者取盐一撮。于四缘遍擦。便觉疮内外清凉。少定、作一般美快。更不复痒。嗣后偶灸疮临可。作金樱子痒甚。取盐擦之。其效如初。痒甚则重擦。随其轻重。不觉损人。盐入疮口。亦无妨害。嗣后身体或有痒处。亦以盐擦。随即除去。且复佳甚。世人多有于疮疖初发时。用油盐擦之令热。遂结聚不成。亦此意也。疖初发时。取五更未语之唾。以手潜抹。亦是一法。肾脏湿痒。无药可治。亦用盐擦得效。此亲试也。

夫痈疽者头少肿处多。出脓不快者宜针烙。脓未盛以前。不可不以诸药贴熁救疗。以安病者之心。脓成即当弃药从针烙也。即至脓成。即当决意。不可疑惧痛。顷刻之间。以至内溃。古今同毙斯疾。十有八九。深识之士。当断去就。夫患痈疽已成。结肿须有出处。疗之无不针。针无不差。未有不针不刺而差者。未有针刺及时而不差者。夫痛之极也。众热聚攻。膏膜为之腐烂。肌肉为之败溃。内通贯脏腑。若不针烙决溃。热毒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洩。或过时不针。即反攻于内。内既溃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则针烙取差。实为良法。疑而不决。为必死之患。或隐讳此疾。或惧痛不针。此神夺其识。死期将至。痈则皮薄宜针。疽则皮厚宜烙。古法无烙。惟有针刺。烙即火也。亦谓之燔针劫刺。以其有劫病之功也。今用烙法多差。殊隐妙。于铁针法本用铍针。烙法当用火针。似火筯磨头令尖如枣核。围滑。用灯焰烧。须臾火作炬。数蘸油烧令赤。皆须近下面烙之。一烙不透。即再烙之令透。若其攻稍广。即须散烙数处。并令透则气痚达。脓水易出。不假按抑。实者捻发为纴。虚者以纸为纴。涂引脓膏药纴之。兼以膏药贴之。常使开润。勿令急燥。若其人羸瘠。勿顿出脓。徐徐令出。痈疽广大脓溃多者。惧一时之痛。不肯四畔多下针烙。惟开三两处而已。欲望早愈。不亦难乎。常见有开肿者。不审浅深。所烙或当时无脓。经宿方溃。或下针不出。别处生头。或抑捺掀动。益加损疼。真气转伤。经云。病浅针深。则气血伏沉。病深针浅。则毒气不洩。反为大痈也。如务求速差。肿内余脓及脓根未尽。便令疮合。后必再发。诸发肿都软而不痛者。即并宜针烙。若发于背者。即须用水角乃得痊愈。

凡治痈疽发背。肿高坚硬。脓稠焮盛色赤者。宜用水角。陷下肉色不变。软漫脓稀者。不用水角。角法于宽净室中。不当风处。平实地掘一小坑。口稍阔于疮肿。深一尺以下。去此坑二尺外。又为一坑子。口阔三四寸。旁穿两坑令相同。灌水并令去坑面二寸。于地上腰背下。先铺油单三两重避地气。即以席荐东西铺坑口两畔。令患者以疮合坑上。无令偏侧。腰间布毡褥。务令安稳。则得久角。角口两畔。以缯帛遮拥。兼盖覆水坑口。勿令通泄。热被水引下渗地中。卧一炊久为度。瘀滞脓血。并洩角中。热盛者日夜三四遍。肿气不侵。每日或两度亦得。候其毒解热退。水角方止。中间以庸医昧于深理。就施针艾。尤不能精。用水角则太早。以火攻则稍迟。何者、疽之萌生而用水角。则内热毒畏冷。逼之却入腠理。皮肉坚厚。毒气内攻。肉变为脓。以致内溃。深可哀也。疽之已成。而乃火攻。则火相击。令人烦闷。加其虚惫。可不慎乎。或富贵之人。遭遇此疾。多贮水银。以为水角尤妙。用水银角法。拣稳实地穿一坑。口稍阔于疮肿处。深可四五寸。先于坑中布纸五六重。衬水银。诸余铺设一依前方。其水银多至一升以来。如无只三五合亦得。

今之名外科者。多是胶柱。不善变通。立性粗率。惟以针刀为快。始用毒药涂搽其外。内施冷药以虚其胃。外以涂药闭塞毛窍。致使毒气无从所出。内外交攻。血气溷乱。则正气愈亏。邪气滋盛。其疮肿兴□月根脚散阔。而患者疼痛昏迷。医者恣其所措。毒势烂漫。却云痛者易疗。操心则狠。轻视人命。以窥微利。却以软言慰论病者。殊不兴念人之痛楚。顷刻难堪。反以毒药麻痴。好肉务施刀剪。云去蠹肉。如此为医。与屠刽何异哉。言至于此。恻然寒心。故善恶之证。全在医之工、拙所致。

患者忌作劳叫怒。嗜欲饮食。如乾湿面。炙火□尃煎炒。腌藏法酒。生冷滞腻。牛羊鸡鹅鱼。并不可食。性热者发热。冷者损脾胃。毒者发病。皆当戒之。病者之房。深戒有腋气之人。并有孕妇人。月经现行妇人。孝子僧道。毋令入房。房内常令洒扫洁净。焚好香气。方使血气流畅。易得安愈。合药之时。亦忌此等人见之。又忌见鸡犬猫畜。

诸痈疽附论

夫痈疽疮肿之作者。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皆有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发于皮毛者肺之毒。发于肌肉者脾之毒。发于骨髓者肾之毒。发于下者阴中之毒。发于上者阳之毒。发于外者六腑之毒。发于内者五脏之毒。故内曰坏。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也。又近骨者多冷。近肤者多热。近骨者久不愈。则化成血虫。近虚者久不愈。则传气成漏。成虫则多痒少痛。或先痒后痛。生漏则多痛少痒。或不疼不痒。内虚外实者。多痛少痒。血不止则多死。脓疾溃则多生。

藤黄饮子 治一切痈疽疮肿。

金银花 黄耆 防风 川乌 羌活 大黄 赤芍药 薄荷 连翘 麻黄 当归 石膏 黄芩 桔梗 白术 白茯苓各四两 荆芥 甘草各三钱 山栀子半两 人参七钱半 滑石六钱 芒硝一钱 右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三片。或白水煎服。

大内塞排脓散 治发背痈肿。经年痊后复发。此因风火或结气在内。经脉闭塞。至夏月以来。出攻于背。久不治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乾姜各六分 甘草 石斛 人参 桂心 芍药各五分 巴戟天 麦门冬 乾地黄 苁蓉 远志各八两 当归 石韦 芎?各四分 附子二分 地胆 兔丝子三分 右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外台秘要有瞿麦。一云地麦也肤子也无地胆稍加之常服终身不患痈疖。

乾地黄丸 凡壮热人。能常服之。终身不患痈疽。令人肥悦。耐劳苦。

乾地黄五两 芍药 甘草 桂心 黄耆 黄芩 巴戟天 栝蒌根 远志各二两 石斛 当归 大黄各三两 人参一两 天门冬 苁蓉各四两 右为末。密丸如桐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李根皮散 治痈疽发背。及大小瘰疬。曾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瘥。

李根皮一斤 栝蒌根 半夏各五两 通草 白敛 桔梗 厚朴 黄芩 附子各一两 甘草 当归各二两 葛根三两 桂心 芍药各四两 芎?六两 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之。

狗宝丸 一名寸金丸。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寿丸。六名来苏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若有人患疮身未烂者。与三丸服之。咽下便活。如口噤但斡开牙关。研下三丸灌之。下咽喉中。立生。此方善治发背、脑疽、痈疽、痈肿遍身。附骨肿痛。先觉时饮引。口中烦渴。发寒发热。四肢沉重。身体壮热。瘰疬疔疮。并皆治之。

蟾酥二钱 狗宝一两 金头蜈蚣七个头尾全用羊酥炙黄色 腻粉 雄黄 没药 南乳香各一钱 狗胆一个乾者用之 麝香一分 粉霜 黄蜡各三钱 乌金石一钱 硇砂半两 头首儿乳一合 鲤鱼胆一个乾者用之 右同为末。除黄蜡、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同为丸如菉豆大。小儿如芥子大。每服一丸。病重者加至三丸。用白丁香七个研烂。调新汲水送下。用衣服盖出汗为度。大段疼痛。无头疮肿。不过三服立效。以后只吃白粥。常服十宣散。留头与四边以后乌龙膏贴之。一方有铅白霜。

排脓内塞散一名内补防风散 治大疮热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疼痛。杨氏家藏方云、名内补散。治痈疽疮疖未成者。服之即散。已结就者。服之速溃。败脓自出。恶肉自去。疼痛顿减。饮食如常。不生呕吐。诸般恶疾。

防风 茯苓 白芷 桔梗 远志 甘草 人参 芎? 当归 黄耆各一两 厚朴二两 桂心二分 附子二枚 赤小豆五合酒浸熬 右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温酒米汤调下。一方每服三钱。不拘时候。气实并少壮人去附子。一方无茯苓、附子、赤小豆、远志。名十全内补散。所用药惟人参、当归、黄耆各二两外。余各一两为末。温酒调下。日夜各数服。以多为妙。服至疮口合。更服为佳。所以补前损杜后害也。不饮酒人。浓煎木香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以后只吃白粥。常服十宣散。留头与四边。以后乌龙膏贴之。一方有铅白霜。

木香搨肿汤 治诸疮疽始发。肿焮增长热痛。

木香 犀角 大黄 栀子仁 升麻 黄芩 黄连 射干 黄檗 白敛 甘草炙 朴硝 紫檀 羚羊角各一两 右口□父咀。入生地黄汁五合。如无用生乾地黄五两。锉碎和匀。每用药五两。水一斗。煎至七升。入麝香五钱。净帛蘸药。热搨肿上。日两三度。冷再换。

荆芥散 治一切痈疽。不问发肩发背。作兴□月疼痛并宜。服此即便消散。其效如神。

荆芥 薄荷 山蜈蚣 老翁发 天花粉 茹荑 茹片 败荷心 川白芷 赤芍药 猪牙皂角切炒以上各等分 淮乌大者一个煨 红内消倍其数 甘草十五喜甜加用 右为末。每服二钱。薄荷茶清调下。欲快利用酒调效。若服经日未见效。恐是凉药涩血。可加当归、羌活。如热重雄黄酒调。乳痈加萱草根研汁调。其余候只用酒下。不饮、麦门冬去心煎汤亦可。但较缓耳。

敷药 诸般痈疽发肿。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用至疮口合而止。

荆芥和根碎锉 赤芍药 大柏皮 土当归 山大黄 白芨 赤敛 白敛 寒水石煨或炒 草乌各等分 土白芷 天南星 赤小豆 商陆根即中榕根锉片子焙 右为末。生地黄自然汁调角四畔。或苦虀根汁。肿用商陆根研汁。未溃则满体涂上。或有尖起处。则留出疮口。

万金膏 治痈疽、发背、五发、瘰疬、阴毒。痛不能忍。并治或有肿毒侵内沉伏者。吸毒于外。

川乌 草乌 白芷 黄柏皮 藁本 荆芥 蝉蜕 肉桂 白僵蚕 赤 小豆 乳香 没药 蚕沙 天花粉 右等分为末。薄荷汁和蜜调涂患处。以纸掩住。或姜汁、地黄汁调搽皆可。如乾。用地黄汁、薄荷汁皆可刷湿。

木通散 凡内消先用此药。退潮止渴解热。以升麻葛根汤表散。后服此药。

木通 瞿麦 荆芥 薄荷 白芷 天花粉 甘草 赤芍药 麦门冬去心 生乾地黄 山栀子 车前子 连翘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二钱。灯心、生地黄煎热潮。加淡竹叶煎温服。上膈食后。下膈空心。

李嗣立五香连翘汤 治一切积热恶核、瘰疬、痈疽、恶疮、发脑、发背。

乳香 甘草 木香 沉香各七钱半 连翘去蒂 射干即萹蓄根一云当门子 升麻 黄耆生去皮芦 木通去节 桑寄生大治此疾如无真者可倍用升麻代之 独活以上各七钱半 丁香去枝梗不见火半两 麝香一钱半另研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银器煎尤妙。如无银铫。用瓷器入银一片。或钗閕之类同煎。其中无大黄。多服无妨。大便秘者。加大黄七钱半。外科精要云。服此二日后。与漏芦汤相间服之。一方有大黄无黄耆。一方加藿香。本方原有竹沥、芒硝。恐泥者不能斟酌。故缺之。知者自加减。一方无丁香。

五香连翘汤 治疽作二日后。宜以此药服之。去五脏毒气神效。

桑白皮无好者宁缺之 木香 连翘 沉香 黄耆 升麻 木通各七钱半 麝香 独活各七钱半 丁香 乳香另研 大黄锉炒 甘草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乾地黄丸 治虚热。消疮疖。

乾地黄四两 大黄六分 芍药 王不留行 茯苓 甘草 远志 麦门冬 人参 升麻 黄芩各三两 桂心六两 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方有枳实三两。一方无甘草、远志、麦门冬、人参、升麻、黄芩。

神秘陷脉散

黄耆 人参并去芦 川当归酒洗去芦 川芎 赤芍药 粉草 地骨皮 五加皮 忍冬叶 橘红各一两 乳香 没药并另研各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排脓内补散 治发背疮溃后。因饮食有伤。调摄不到。发热不住。用以退热。一名栀子黄芩汤

漏芦 连翘 山栀子仁 黄芩去心 防风 石韦如无用桑白皮 生甘草 生犀角屑 人参去芦 苦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各二钱半 生黄耆一两去芦 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

竹叶黄耆汤 治痈疽发背烦渴。及一切恶疮。

淡竹叶二两 生地黄八两 黄耆 当归 川芎 甘草 黄芩去心 芍药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半夏汤洗 石膏各三两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竹叶五片。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外台秘要有大枣三十枚擘。

五香连翘汤 如不用五香。曰七味连翘汤。

沉香 藿香叶 木香 丁香各一两 麝香一字另研 连翘 射干 独活 寄生草 升麻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 大黄一两半 右七味口□父咀。与前五味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取利为效。未利再服。食前。方内五香为粗末。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