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 婴孩五脏门 总论·
卷三百六十二 婴孩五脏门
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 婴孩五脏门 总论
钱氏论云。五脏所生。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也。豆疮入肾则黑陷。更当别虚实。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直而反胜肺也。视病之新久。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也。肝脏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轻者肝病退。重者唇青而死。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心病见冬。火旺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心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怯虚也。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轻者肾病退。重者悸动当搐也。脾病见四季。皆仿此治也。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目赤黄五脏相反。随证治之。胃怯。汗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胃啼小儿筋骨血脉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胃气虚。面白□光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乳食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胃虚冷。面白□光白色。瘦弱腹痛不思乳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下痢者宜调中丸主之。
汤氏五脏中风诗。小儿心脏中风时。偃卧唇红汗湿衣。但灸心兪三五壮。唇青黄白黑休医。目瞪此为心已绝。性命多应六日期。此疾难别难治。李倅之子。前任义乌丞。患心脏中风。诸医皆言死而退。已三日不醒人。余遂灸之。今已长大。凡见此候。先宜着艾心兪。正大中骨下两傍各一寸半。次服家传牛黄丸。肝风踞坐举头难。早灸肝兪病即安。细视眼连唇上色。青黄方可放心宽。色黑只应句日死。命归泉路不能还。脾脏若或中风邪。腹满通身色似瓜。吐沫医人犹可治。唇青手足冷空嗟。若灸脾兪三五壮。纵然危困命能賖。腰疼面黑肾之风。两胁麸米□咨病可攻。急灸肾兪由得瘥。面黄发痉莫从容。啼不作声有两般。肺绝无声不用看。或若外邪侵主脏。温和调气自然安。忽然喘急心烦满。纵有灵方命也□□弃。急灸肺兪三五壮。始知妙诀在人间。
汤氏肺中风多因嗽而始。但服嗽药不能散其风邪。入于肺脏之络。其候喘急。面色青黄。目能认人。口不能言。医者不明其证。待尽而已。余有亲戚之子。得此疾危亟。余往视之。尚留残喘急。以橘皮、桑白皮、瞿粟壳三件煎汤。化百部丸二服。急灸肺兪至第三壮。其喘已定。忽能言。再灸作五壮。继而索粥。自此生矣。
心脏附论
心热者。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心有余。眠卧不安。面伏地睡。则导赤散、洗心散主之。虚弱则惊悸不安。宁心膏主之。小肠有热。或赤涩尿血。木通散、消石散、红龙散主之。心不足惊悸恍惚。忧愁不乐。面无颜色。用宁心膏、安神膏。心有客热。则睡中语。导赤散、洗心散主之。
方
参砂膏 通心气。除膈热。去痰壅。
朱砂 人参 南星炮 天麻 远志去心用皮姜汁浸焙 白附子 僵蚕炒各半分 硼砂一焙半 茯神等分 麝香少许 右为末。炼蜜丸。如樱桃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八物定志丸 补心气。安精神。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 菖蒲 茯神去皮木 茯苓去皮白者各半两 牛黄一钱 白术一分 人参六钱 右为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三十丸。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人参汤化下。食后。
泻心汤 泻丁火。
右用黄连一两去须。研极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一钱。临卧温水调下。海藏云。易老单泻心汤加减法。出于此。乃实邪也。实则泄其子。
肝脏附论
肝感风者。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当发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饮水不止。当用大黄丸。微下。余不可下。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肝有风。目连劄不搐。得心热则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肝有热目得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之。导赤散主之。肝有风甚。身反张。强直不搐。是肝受风也。当补肾。治肝。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若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任风。目连劄也。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眦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肝有余。目赤多怒。筋脉拘急。肝风亦然。或身热者。驱风膏。并凉肝药。肝不足视不明。两胁拘急。面色青白。多恐悲泣。地黄丸主之。
方
泻青丸 治小儿肝脏实热。手寻衣领。乱捻物。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身反折强直。目连劄。或目内青。或脏腑泄。诸药不止。脾胃久虚。并宜服之。又名泻肝丸
当归去芦头切焙秤 龙胆草焙秤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湿组裹煨 羌活 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丸。鸡头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化下。
地黄丸 治小儿本气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开。面色白□光白。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无精光者。宜补之。
熟乾地黄八钱焙秤 山茱萸 乾山药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五十丸。三岁以下。每服一二丸。至三丸。温水空心化下。
麝香青金丸 治小儿肝脏有风。呵欠顿闷。神昏不爽。口中气热。急惊搐搦。胸满气短。并皆治之。
天麻半两 白附子三钱炮 蝎梢去毒微炒 青黛二味各二钱 乌蛇酒浸取肉焙乾七钱 麝香别研 朱砂别研 天竺黄三味各一钱 右拌为细末。次入研者麝香朱砂研匀。炼蜜为丸。每一两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煎人参薄荷汤化下。(乳食空)。
脾脏附论
脾有余。脾胃有热。不思乳食。或吐黄水。泻深黄色。实热也。或泻黄沫。如蟹之味沫。虚热也。皆食物不化。宝鉴云。胃受热。五谷不能实。先以黄白散行其脏腑。后以五苓散。脾虚热先五苓散。次黄白散。再服五苓散。或少以益黄散。脾不足。脾胃经冷。不思乳食。哕吐清水。泻绿白色。食物不化。时复肚痛。或渴或不渴。巢氏云。小儿哕。由哺乳冷。冷气入胃。与胃气相逆。则胃气不通。致令哕也。钱氏云。泻青白。谷不化。脾胃冷。王氏云。宿食不消。脾胃冷也。益黄散。两服。紫丸逐积。再益黄散。千金云。脾虚腹胀。肠鸣溏泻。食物不化。脾胃有积。不思乳食。或吐酸水。泻白腥酸。食物不化。伤食亦同。或腹痛或不痛。家宝方云。吃物不消是脾有积。紫丸逐下食积。益黄散补。或食不知饥饱。并能食而大便不化。是疳热积。益黄散汁吞紫丸。泻下后。益黄散补。并六甲丸。脾胃有风。不思乳食。呕吐涎沫。食物不化。大便杂色。泻久不定。定而复作。时多困倦。钱氏云。身温风在脾。故大便不聚。先下益黄散补脾。次宣风散逐去脾间风。再益黄散、并神宝丹、及温惊药。又云吐泻乳不化伤食。下之。素问云。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川椒丸、五苓散。活人曰。五脏之病。何脾病之多也。盖脾土也。万物之发生。皆由于土。百病起因。皆是脾之受纳。谷饮多于诸脏。乃病之多也。脾怯。当面目赤黄。五脏相反。随证治之。气不和。口频撮。当调气。益黄散主之。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弄舌。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瘦。宜胡黄连辈。大病未已。用药而弄舌者凶。涎液不收。小儿因气不升降。膈脘否滞。致令乳食不化。流入胃中。随气上溢。故令多涎。其候胸满短气。饮食迟化。内经谓脾为涎。当调脾胃。升降其气。则病可愈。
方
铅霜散 治小儿脾风多涎。心胸壅闷。不下乳食。昏昏多睡。
铅霜研 牛黄研 半夏生姜汁制焙乾 龙脑研各半分 白附子炮 马牙硝研 防风去叉 丹砂研 天竺黄研 犀角屑 细辛去苗叶 黄芩去黑心 甘草炙锉各一分 右为散再同研匀。每服一字。用生姜蜜温水调下。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不计时候。
防风汤 治小儿脾肺风热。膈上多涎。心神昏闷。少欲乳食。
防风去叉 羚羊角屑 黄芩去黑心 人参 枳壳麸炒去瓤 甘草炙锉各一分 半夏半分生姜汁制焙乾 右捣筛。每一钱。以水八分。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降气丸 治小儿脾气上溢。气不升降。涎液不收。清膈。
牛蒡子 栀子仁 甘草炙微赤锉 川硝 郁金以上各半两 枳壳一分麸炒微黄去穰 龙脑半两研 右为末。面糊和为丸。如麻子大。用薄荷水化下二丸至三丸。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温脾散 治小儿脾胃伤冷。涎常流出。在两口角。一名温胃散
半夏半两用白矾水浸 人参 豆蔻 白术 乾姜各半两 丁香一两 甘草半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煎服。食前。
张涣温脾丹 治小儿滞颐。多涎流出。渍于颐上。此由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上。法当温脾。俗谓之捏破涎涡儿者。葛丞相云。此方甚奇。
半夏黡用生姜六两同捣细炒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乾姜半两炮 青皮半两去白陈皮亦可 白术半两 右为末。糊丸如黍米大。一岁十丸。二岁二十丸。大小加减。米汤下。直指方有陈皮半两。一方炼蜜和丸。
金朱丹 治脾热多涎。
金箔二十片 朱砂一两研水飞 半夏汤洗七次 牛胆制南星一两 白茯苓半两 石膏半两研水飞 右都拌匀。再细研。用生姜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人参汤下。乳后。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泻脾热。目黄。口不能吮乳。
藿香叶七钱重 山栀子仁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三两 防风切焙四两 右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同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南方多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京师相反。乃大误也。盖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而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有黑细纹。方书中寒水石则火煅用之。石膏则坚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汤用石膏。则能解肌热。破痰。治头痛。若用寒水石。则误矣。又有一等坚白全类石膏。而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可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说者。孝忠尝相与同就京师大药肆中。买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种。又同诣惠民和济局。及访诸国医询证之。皆合此说。乃信服。孝忠顷编保生信效方。已为下论。恐小儿尤不可误。故复见于此。
益黄散 治小儿吐泻。脾虚。不食。五谷不化。困倦少力。肠滑夜起。并疳虚盗汗。并治涎流。颔下常湿。名滞颐。
陈皮一两去白 丁香二钱 诃子炮去核 青皮去白 甘草炮炒各半两 右为末。三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食前服。大小加减服之。海藏云。此剂泻脾热。
牛蒡丹 治脾热多涎。
牛蒡子一两 郁金 川朴硝 枳壳去穰麸炒 皂子半两炒黄 右为细末。用生姜汁。打白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参汤下。大小加减。
半夏丸 治小儿脾热。乳食不下。胸膈多涎。一名皂荚丸
半夏半分须用生姜汤洗七遍去滑 皂荚子仁半两 右为末。用生姜汁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三丸。随儿大小。以意加减。
半夏丸
半夏一两微炒 白矾生研半两 右为细末。面糊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量轻重加减。食后。临卧生姜汤下。
桑白汁 治小儿脾热。乳食不下。胸膈痞闷。涎溢不收。
右用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细锉。取自然汁。涂于儿口内。立效。如无新桑根白皮。取乾桑根白皮一两。细锉用水一盏。煎至半盏。放温。涂儿口内极妙。
又方
右以白羊粪少许。入水研取汁。涂儿口内效。
又方
右取鹿角末。炒令焦。更研令细。以清粥饮调下一字。
又方
右取牛噍草。绞取汁。少少与服之。
郁金散 治滞颐。不问脾虚惊热。并可进之。
郁金 南星 白附子 大半夏各半两 右用生姜二十片。皂角三条。水两盏。煎药同煮。以乾为度。去皂角及生姜。以四味焙乾。同雄猪胆一枚。以盏盛定。刺汁。以前药入胆汁内浸。炙乾又浸。以胆汁尽为度。再用。
铁华粉半两 甘草三钱 研匀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蜜汤调下。
肺脏附论
肺有余。咳嗽气急。痰实成块。泻肺散、褊银丸、珍珠丸、下涎。肺不足哽气喘息。嗽吐清涎。目胞浮肿。补肺散、人参丸。肺盛复有冷风者。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肺热。手掏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肺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乾骨者死。
钱氏曰。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珠犀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胃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却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肺遂愈七分。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方
阿胶散 补肺。
阿胶一两半麸炒 马兜铃半两焙 甘草二钱半炙 黍粘子二钱半炒香 杏仁七个去皮尖 糯米一两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海藏云。杏仁本泻肺。非若人参、天门冬、麦门冬之补也。当以意消息。
百部丸 治小儿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炒乾秤 天麻去节先作末各三分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煮三五沸研入 右为末和匀。蜜丸皂子大。温水化下二三丸。无时。日三四丸。此本方也。仲阳加松子仁五十个。糖丸之。含化大妙。
泻白散 泻肺脾热。目黄口不吮乳。喘嗽。
桑白皮一两锉炒黄 地骨皮一两 甘草半两炒 右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入粳米百粒。同煎。食后服。易老加黄连。海藏云。治肺热。传骨蒸自汗。用此以直泻之。栀子黄芩亦能泻肺。当以气血分之。
肾脏附论
肾有余腹满。肠洩体重喘嗽。小便黄色。牵牛散。疮头变黑气急。亦肾有余。百祥丸。肾不足体重厥逆。腹大喘嗽。面无精光。好暗畏明。耳鸣聋重。脑缝开。地黄丸主之。肾虚者。儿本虚怯。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白□光白。皆为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肾少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膀胱内通肾脏。一处承受。三经所传。其外肾冷热。皆由心气主之。心经有热。热入小肠。或赤或白或淋或涩。心经有寒。流膀胱。或秘或疝或肿或光。凡小儿初生。两个肾子俱大。光浮。名曰卵肿。一边差大。名曰偏坠。盖由惊气所行。传受于中。或母怀孕。惊忧之气不散。胞胎之间。儿亦受之。所以生下。便有卵肿。外宜黑散傅之。内用清心顺之。黑散者用黄连、黄芩、大黄、黄檗等分。烧留性为末。猪胆汁同蜜调傅之。立效。清心以犀角、地黄膏与服。若有热。大连翘饮。宿夜安定。
方
羚羊角丸 治小儿肾虚。或病后筋骨弱。五六岁不能行。宜补益脾肾。
虎胫骨敲破涂醋炙黄 生乾地黄焙炙 酸枣仁去皮炙秤 羚羊角尖细而节密者错为末 白茯苓各半两 桂去皮即有味煮不见火 防风去芦头 当归去芦头 黄芩切焙各一分 右为细末。炼蜜和成丸。每服一丸皂子大。儿大者加之。食前温化下。日三四服。久服取效。
地黄丸 治小儿脾肾虚。两胁拘胀。多恐悲哭。又治大病后。不能作声。是肾怯不能上接于阳。又治禀受肾气虚。头骨开。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钱 熟乾地黄八钱焙秤 山茱萸四钱 山药半两 牛膝四钱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三岁每服七丸。空心温水下。一方无牛膝。
白芨散 治小儿肾气不成。脑髓不足。小儿年大骨应合而头缝开者是也。宜以药涂之。
白芨 柏仁 防风去苗 细辛去叶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乳汁调涂。在儿颅骨上。每日一次。用之。
甘豆汤 治小儿肾虚有热。大小便不通。
黑豆一合 甘草二钱 姜七片 右锉。新水煎服。
泻肾丸 治脉洪而实。
右用前地黄丸。熟地黄改生地黄。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此地黄丸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若加五味子肾气丸也。此益肺之源。以生肾水焉。
治肾缩 治小儿初生。两肾缩。乃初生受寒气也。
硫黄 茱萸 大蒜 右同研。涂其腹。仍以□□罔草、蛇床子二味煎汤淋洗熏之。盖初生受寒气而然。
治虚寒证。惟肾主虚。亦惟肾受寒。小儿骨气未就。虽虚而不容补。但以地黄丸与之。厥冷者以生乾姜炙甘草煎汤调下。洞泄者专用木香、白术、生乾姜、各一分、辣桂炙甘草各半分、锉细。量儿大小作剂。入陈米煎服。
治小儿外肾肿硬。成疝肿硬。一名地龙散
右用乾蚯蚓为细末。用唾调涂。常避风冷湿地。
治小儿外肾肿硬。或疝疾。或风热暴肿。
右用地龙粪。生薄荷汁。调涂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