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卷之四·
[卷之四] 眩运
论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又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虽为气化之所使然,未必不由气体之虚衰耳。其为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是以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正气不能胜敌,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车而旋运也,甚而至于卒倒无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正谓此也。若夫黑瘦之人,躯体薄弱,真水亏欠,或劳役过度,相火上炎,亦有时时眩运,何湿痰之有哉。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抑考《内经》有曰∶风胜则地动。风木太过之岁,亦有因其气化而为外感风邪而眩者,治法宜祛风顺气,伐肝降火,为良策焉。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血清心自安。医者宜各类推而治之,无有不痊者也。
脉法
左手脉数,热多。脉涩而芤,有死血。右手脉实,有痰积。脉虚大,必是久病。
左手人迎脉,缓而浮大者,属风。
方法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又曰∶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挟气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火药。
去血过多而眩运者,芎归汤。
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清调下。(急则治其标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条)
防风通圣散
(河间)治风热眩运。(方见中风门。)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东垣)治风痰眩运。(方见头痛门。)
加味六君子汤
(丹溪)治气虚痰盛,兼挟风邪,眩运不休者。
陈皮(去白,一钱)半夏(汤泡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甘草(炙,五分)荆芥穗(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竹沥一大匙,温服。
六合汤
(良方)治风虚眩运。
四物汤加秦艽、羌活为佐,水煎服之。
玉液汤
(严氏方)治七情感动,气郁生涎,随气上冲,头目眩运,心嘈忪悸,眉梭骨痛。
大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上以一味薄切成片,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煎,入沉香磨水一呷服,大效。
芎术汤
(严氏方)治冒雨中湿,眩运呕逆,头痛不食等证。
川芎半夏(泡透)白术(各一钱二分)甘草(炙,六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七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川芎散
(本事方)治风眩运。
山茱萸(一两,去核)山药甘菊花人参茯神小芎(各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丹溪活套)云∶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如肥白人,气虚而挟痰者,四君子汤倍蜜炙黄,加半夏、橘红,或少加川芎、荆芥穗,以清利头目也。如痰盛而挟气虚者,二陈汤加人参、白术、黄,或少加炮附子煎,入竹沥、姜汁服。
如体瘦血虚而痰火兼盛者,二陈汤合四物,加片芩、薄荷煎,入竹沥、姜汁、童便服。如诸般眩运,挟风则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等药,挟热加片芩、黄连、栀子之类,挟寒加干姜、官桂、附子之属,无有不安者也。
[卷之四] 头痛
论
《内经》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又曰∶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曰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曰则病少愈。东垣曰∶《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之脉病冲头痛,足少阳之脉病头角颔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癫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
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者,死不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也。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为主。厥阴头顶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川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治厥逆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药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发时面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头痛,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执体而不知用者弊,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学人其可执一而不知变乎。
脉法
《内经》曰∶寸口脉中手短者,头痛也。
《脉经》曰∶阳弦则头痛。又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
脉紧头痛,是伤寒邪。脉紧上寸口者,伤风头痛。
脉诀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
方法
丹溪曰∶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宜清痰降火。
劳役下虚之人,似伤寒发热汗出,两太阳穴痛甚,此相火自下冲上,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当归,甚者加知母、蔓荆子、细辛。
诸经气滞,亦作头痛,宜分经理气治之。
偏头风,在右属痰属热,痰用苍术、半夏,热用酒制片黄芩;在左属风及血虚,风用荆芥、薄荷(或云荆芥、薄荷是头痛要药,宜详证加用),血虚用芎、归、芍药、酒黄柏。诸家不分所属,故药多不效。少阳偏头痛者,多大便秘,或可下之。
一方
治风湿热头痛神效。
片芩(一两,酒制炒)苍术羌活防风(各五钱)苍耳子(三钱)细辛(二钱)上为细末,以生姜一片擂细,和药末三钱捣匀,茶清调下。一方有生甘草、酒连、川芎、炒半夏曲,无防风、细辛。
一方
治少年强壮人,气实有痰,或头晕而重痛,立效。
大黄(酒拌炒干,再拌三次)上为细末,茶清调下三钱,立效。
一方
治眉梭骨痛,属风热与痰。
白芷片芩(酒制炒)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选奇汤
(局方)治眉骨痛不可忍,神效。
羌活防风(各三钱)甘草(一钱,夏生,冬炒)酒片芩(一钱半,冬不用,热甚者冬亦炒用)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服。
又方
(局方)因风寒,眉骨痛不止者。
川乌草乌(各一钱,以上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炒用)细辛羌活片芩(酒拌炒)甘草(炙,各五分)上为细末,分二服,茶清调下。
清空膏
(东垣)治偏正头痛,年深久不愈者。善疗风湿热头痛,上壅头目及脑痛不止者。除血虚头痛不治。
川芎(五钱)柴胡(七钱)黄连(酒炒)防风(去芦)羌活(各一两)甘草(炙一两五钱)片黄芩(三两,切片,酒拌湿,一半炒,一半晒干)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盏内入茶清少许,汤调如膏,临卧抹口内,少用白汤送下。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二分。
如太阴脉缓有痰,名痰厥头痛,减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曲一两五钱。如偏正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此阳明头痛,只服白虎汤加香白芷,立愈。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东垣)治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促上喘,无力以言,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黄柏(一分半)干姜(二分)泽泻白茯苓天麻黄人参苍术(各三分半)神曲(炒)白术(各五分)麦面半夏(汤泡,去皮脐)橘红(各七分半)上细切,共作一服,水二盏,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可一服而愈。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疗。黄甘温,泻火补气,实表止汗。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甘温,除湿补中。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宽中助脾。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寒,酒洗以疗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
安神汤
(东垣)治头痛,头旋眼黑。
生甘草炙甘草(各二分)柴胡升麻生地黄(酒浸洗,各五分)防风(二分半)知母(酒浸,炒,五分)黄柏(酒拌,炒)羌活(各一钱)黄(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加蔓荆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
彻清膏
(东垣)蔓荆子细辛(各一钱)薄荷叶川芎(各三钱)生甘草炙甘草(各五钱)本(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川芎散
(东垣)治头目不清利。
川芎(五钱)柴胡(七钱)羌活防风本生甘草升麻(各一两)炙甘草生地黄(各一两半)酒黄莲(炒)酒片芩(各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白芷散
(一名郁金散,东垣)治诸热,苦头痛。
郁金(一钱)白芷石膏(各二钱)雄黄芒硝薄荷叶(各三钱)上为细末,口含水,鼻内搐之。
羌活清空膏
(东垣)蔓荆子(一钱)黄连(三钱)羌活防风甘草(各四钱)片芩(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食后或临卧服。
清上泻火汤
(东垣)昔有人年少时气弱,常于气海、三里穴节次灸之,至年老成热厥头痛,虽冬天大寒,犹喜寒风,风吹之头痛即愈,略来暖处或见烟火,其痛夏作,此灸之过也。
荆芥穗川芎(各二分)蔓荆子当归身苍术(各三分)酒黄连生地黄本(各四分)生甘草(二分)升麻防风(各三分半)酒黄柏炙甘草黄(各五分)酒黄芩酒知母(各七分)羌活(八分)柴胡(一钱)细辛(三分)酒红花(少许)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稍热服。
细辛散
(东垣)治偏正头痛。
细辛瓦松(各二分)生黄芩芍药(各三分半)酒黄连川芎(各五分)黄芩(酒炒)甘草(炙,各八分)柴胡(去芦,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服。
羌活汤
(东垣)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
甘草(炙,一分半)泽泻(三分)酒栝蒌根白茯苓酒黄柏(各四分)柴胡(五分)防风酒黄芩酒黄连羌活(各六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或临卧服。
一粒金
(东垣)治偏头风。
荜茇(一两半,以猪胆汁拌匀入胆内,悬挂阴干用)玄胡索青黛白芷川芎(各一两)上为细末,无根水为丸,每用一丸,以无根水化开,搐鼻内,外以铜钱二、三文咬口内,出涎。
羌活附子汤
(东垣)治客寒犯脑痛,及齿亦痛,名曰脑风。
麻黄(不去节)附子(炮)防风白芷僵蚕黄柏(各七分)羌活苍术(各五分)升麻(二分)黄(三分)甘草(二分)佛耳草(三分无嗽不用)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仲景方)治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头痛,其脉沉细。
麻黄细辛(各六钱)附子(一个,去皮脐,生用)上细切,水三升三合,先煮麻黄令沸,减七合,掠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一升,去渣分三服。
吴茱萸汤
(活人)治厥阴头项强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
吴茱萸
(热水泡三、五次)生姜(各五钱)人参(二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大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加味调中益气汤
(东垣)治气血俱虚头痛,其效如神。
陈皮黄柏(酒炒,各三分)升麻(去粗皮)柴胡(去芦,各四分)人参甘草(炙)苍术(各六分,米泔浸)黄(一钱)川芎(六分)蔓荆子(三分,杵去皮)细辛(二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一方有木香二分,无黄柏。如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此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五分。
愚按∶东垣谓此方治气血俱虚头痛,本方加当归一味,虽无以上证,亦恐不可缺也。
玉壶丸
(局方)治风湿头痛,亦治痰患。
雄黄(一钱,研飞)南星(煨裂)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天麻(酒浸)白术(各二钱,去芦)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川芎茶调散
(局方)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鼻塞声重。
薄荷(四两,去梗,用叶)荆芥穗川芎(各二两)羌活白芷甘草(各一两,炙)细辛(五钱)防风(二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医垒元戎》治三阳头痛方(罗太无方)羌活防风荆芥穗升麻(去黑皮及内朽)葛根(去粗皮)白芷石膏(火)柴胡(去芦)川芎芍药(酒炒)细辛葱白(连须者)上各等分,细切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如圣饼子
(河间)治风寒伏留阴经,痰饮气厥头痛。
防风天麻(各五钱)南星干姜川芎甘草(各一两)半夏(五钱)川乌(去皮脐,火炮,一两)上为细末,蒸饼糊调,捻作饼子如钱样,每用五饼,同荆芥末细嚼,茶清送下。
川芎神功散
(宝鉴)治风热上攻头目,令人偏正头痛。
川芎川乌(如上同制法)白芷南星(炮)麻黄(各一钱,去节)甘草(五分,炙)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芎辛散
(三因)治伤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运呕吐。
附子(去皮脐,生用)乌头(去皮,生用)南星干姜甘草(炙)川芎细辛(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小芎辛汤
(严氏)治风寒在脑,或感邪湿,头重而疼,眩运呕吐。
川芎(二钱)细辛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煎服。
石膏散
(宝鉴)治阳明经头痛大效。
川芎石膏白芷(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四钱,茶清调下。
三生丸
(严氏)治痰厥头痛。
半夏白附子南星(各等分)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后姜汤送下。
茯苓半夏汤
治风热痰逆,呕吐头痛。
半夏(二钱)赤茯苓(一钱)片黄芩甘草橘红(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祖传方)治头风热,痛不可忍者。
小川芎(一两)白芷(五钱)细茶芽(三钱)荆芥穗(四钱)片黄芩(二两,酒拌湿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薄荷叶(二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或茶清调下。
又经验敷贴头风热痛。
朴硝大黄(各等分)上为细末,用深井底泥和,捏作饼子,贴两太阳穴,神验。
(丹溪活套)云∶凡治头风,必以二陈汤加川芎、白芷为主。如太阳经头痛,加羌活。少阳经,加柴胡、黄芩。阳明经,加石膏、白芷。太阴经,加苍术。少阴经,加细辛。厥阴经,加吴茱萸。如肥人头痛,必是湿痰,加半夏,苍白术。如瘦人头痛,是热上壅,多加酒洗片黄芩。如因感冒而头痛者,宜加防风、羌活、本、升麻、柴胡、葛根之类。
如气虚而头痛者,宜加黄、人参、东垣安神汤之类。如风热在上而头痛者,加天麻、蔓荆子、台芎、酒片芩之类。如苦头痛者,宜用细辛。如形瘦色弊而头痛者,是血虚,宜用归、芎、芍药、酒黄柏之类。如顶巅痛者,宜本、酒炒升、柴。
[卷之四] 胃脘痛
(俗呼为心痛)
论
《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盖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夫胃为脾之腑,阳先于阴,故脏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于胁下如刀之痛者,已连及于脏矣,古方名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今俗呼为心痛者,未达此又耳。虽曰运气之胜复,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噎膈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剧,良可痛哉。古方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来去痛。夫所谓冷者唯一耳,岂可例以热药治之乎。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宜区别诸证而治之,无有不安之理也。
脉法
《脉经》曰∶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责其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阴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
心脉微急为痛,微大为心痹引背痛。
脉短而数者心痛。涩者心痛。
脉浮大弦长者死。
方法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须分久新。若明知身犯寒气、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药。若病久则成郁矣,郁则成热,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由是古方多用山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响导,则邪易伏,病易退。病安之后,若纵恣不改前非,病必再作难治矣。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又曰∶中宫有食积与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便虚,虽日数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即吃物,病必复作,勿归咎于医也。必须再服三、五服药后,以渐而少食,方可获全安。
心膈大痛,攻走腰背,发厥呕吐,诸药不效者,就吐中以鹅翎探之,出痰积碗许而痛即止。
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亦可。
一方
用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服(一云,上可治心痛,下可治白浊)。
又方
用蓝叶擂细取汁,合姜汁服。
又方
用青黛,以姜汁入汤调服。
又方
用海粉,佐以香附末,以川芎、山栀子煎汤,入姜汁调服。
又方
无药处,以盐置刀头,烧红淬入水中,乘热饮之,吐痰而愈。此法治绞肠痧大痛几死者,立效。
又方
治心痛,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散之,或以韭汁开提之,重者加石。
又方
痛甚者脉必伏,宜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人参、白术,盖诸痛不可补气故也。
又方
治气实者,用牡蛎粉一、二钱,温酒调下。
又方
治湿痰作痛,用白螺蛳壳,去泥沙,火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立止。
又方
以物轻按而痛定者,属虚,以二陈汤加炒干姜末和之而愈。
又方
山栀大者七枚或九枚,炒焦黄,用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自然汁二、三匙,令辣热,饮之立止。
又方
山栀子劫止之后复发者,前药必不效,用玄明粉一钱匕,白汤送下立止。
又方
治平日喜好热物、致死血流于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气汤下之安。
又方
治死血作痛证,用玄胡索一两半,桂心、红花、滑石、红曲各五钱,桃仁三十个,蒸饼丸服效。
又方
治虫痛者,必面上有白斑,唇红能食,时作时止,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煎服。
又方
治痰积胃脘作痛,白螺壳丸。
白螺蛳壳(火)滑石(炒)山栀子香附(童便浸)南星(煨裂各一两)枳壳(麸炒黄色)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五钱)莪术(一两)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冬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黄连六一汤
治多食煎炒或烧饼米胖等物,致热郁胃口而痛者,甚效。(方见呕吐门。)
连附六一汤
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也。
黄连(六钱)附子(炮去皮脐,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一条)
草豆蔻丸
(东垣)治客寒犯胃作痛,或因湿热郁结作痛,亦可劫而止之,又治气弱心痛亦妙。
草豆蔻(一两,裹煨)橘红吴茱萸(汤泡焙干)人参白僵蚕黄益智仁(各八钱)生甘草炙甘草当归身青皮(各六钱)泽泻(小便多者减半)半夏(各一两)桃仁(去皮尖,七十个)麦面(一两半,炒)神曲(炒微黄)柴胡(胁不痛减半)姜黄(各四钱)上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入诸药中和匀再研,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食远。
麻黄豆蔻丸
(东垣)治客寒犯胃,心头大痛不可忍。
木香青皮红花浓朴(姜制,各二钱)苏木(三分)荜澄茄(四分)升麻半夏(汤泡七次)麦面砂仁黄白术陈皮(去白)柴胡炙甘草吴茱萸当归身(各五分)益智仁(六分)神曲(炒,一钱)麻黄(不去节,二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细嚼白汤送下亦可。
木香化滞汤
(东垣)治因忧食湿面,结于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不安。(方见痞满门)
仓卒散
(三因)治气自腰腹间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山栀子(大者四十九枚,连皮捶碎炒焦)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上为末,每服二钱,酒一盏,煎八分,温服。
金铃子散
(河间)治热厥心痛。
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白汤亦可。
神圣代针散
(河间)治心腹诸痛。
乳香没药当归白芷川芎(各五钱)芫蜻(一两,去翅足,炒)上为细末,每服一分,病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立地细细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肠气,搐如角弓,膀胱肿硬,一切气刺虚痛,并妇人血癖、血迷、血运、血刺痛冲心,胎衣不下,难产,但是一切因血作痛之疾,服之大有神效。
术附汤
(活人)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
附子(泡,五分)白术(二钱)甘草(一钱,炙)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此药又治风湿相搏,身重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喝,大便坚实,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运,不知食味。暖饥补中,助阳气、止有汗之圣药也。
(丹溪活套)云∶草豆蔻一味,性温能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应桴。若湿痰郁结成痛者,服之多效。若因热、郁而痛者,理固不当用此,但宜以凉药监制,如芩、连、栀子之属,其功尤速。东垣草豆蔻丸,寒热心痛,俱获奇功。但因热者不可多服,久服恐有积温成热之患耳。若久病郁热已胶固者,断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若有流饮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声,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胁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丸或控涎丹渐渐服之,能彻去病根即止。
(祖传方)
加味枳术丸
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脾疼等证,其效如神。
白术(三两)枳实(麸炒黄色)苍术(米泔浸二宿,焙)猪苓(去黑皮)麦面(炒黄色)神曲(微炒黄色)半夏(汤泡透,各一两)泽泻(去毛)赤茯苓(去皮)川芎黄连(陈壁土炒,去土)白螺蛳壳(各七钱)缩砂仁草豆蔻黄芩(陈壁土同炒)青皮(去白)莱菔子(炒)干生姜(各五钱)陈皮(去白)香附米(童便浸)栝蒌子浓朴(姜汁制炒)槟榔(各三钱)木香甘草(各二钱)吞酸,加吴茱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半。久病挟虚,加人参、白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五钱。
上为细末,用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一百丸,清米饮送下。
(医案)一男子,年三十五,胃脘作痛久矣,人形黄瘦,食少而胸中常若食饱。来求治,与加味枳术丸,服不效,而日渐大痛,叫号声闻四邻,别父母妻子,嘱付后事,欲自杀。予以桃仁承气汤作大剂与之,连二服,大下瘀血四、五碗许,困倦不能言语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渐渐将理,病全安,复壮如旧。
[卷之四] 腹痛
论
《内经》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与涩通)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云云。按《内经》举痛论言寒邪外客而为痛者,甚为详悉,但未能尽述,学人自宜检阅。外有因虚、因实、因伤寒、因痰火、因食积、因死血者,种种不同,亦当表而出之,庶使学人易为参考焉。东垣曰∶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云得炅则止。《此事难知》集论曰∶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建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太阴连少阴痛甚者,当变为下利不止。若夫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腹痛,肌热恶热,脉洪数,属手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汤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恶寒,脉沉疾,属足太阴、足少阴,桂枝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原病式曰∶热郁于内,则腹满坚结而痛,不可例言为寒也。成无己曰∶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痛,太阴证也。发汗不解,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而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又曰∶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宣通,血气不得流行,或溺或血,流滞于下,而生胀满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小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以大陷胸汤下之。若但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为溺涩之证也。其有血虚瘦弱之人,津液枯涸,传送失常,郁火燥热煎成结粪,滞于大小肠之间,阻气不运而作痛者,宜以枳实导滞丸、备急大黄丸之类,先通其滞、止其痛,然后用四物等生血润燥之剂以治其本。外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唇青厥逆,死在须臾,此内因食积,外感寒邪,是名干霍乱之候也,宜急以盐汤灌之,而以鹅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滞于胸腹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类。食积为患者,保和丸、枳术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腹中刺病。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尺脉伏,小腹痛,症疝。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坚大疾者死。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方法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积热,有食积,有痰,有死血。脉弦者多属食,宜温散之,盖食得寒则滞,得热则行,更宜以行气或利药助之,无不愈者。
脉滑者是痰,痰因气滞而聚,阻碍道路,气不得宣通而痛,宜导痰解郁。
凡痛必用温散,以其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也。
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
戴氏曰∶痛甚便欲大便,去后则痛减者,是食积也。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寒也。时痛时止者,是热也。其痛有常处而不移动者,是死血也。痛而小便不利者,痰也。
治腹痛,用台芎、苍术、香附、白芷为末,姜汁入汤调服。
白芍药,止能治血虚腹痛,余俱不治。(以其酸寒收敛而别无温散之功者也。)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楂、神曲、枳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
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小腹实痛,用青皮以行其气。
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吴茱萸。
因寒气作痛者,宜小建中汤加干姜、官桂、台芎、苍术、白芷、香附。
因热而痛者,二陈汤加黄、黄连、栀子,痛甚者加炒干姜从治之。
若腹痛不禁下者,宜川芎苍术汤以治之,川芎、苍术、香附、白芷、茯苓、滑石,加姜,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五条)
高良姜汤
(东垣)治因寒心腹大痛。
高良姜(三钱)浓朴(姜制)官桂(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草豆蔻汤
(东垣)治脐腹虚胀作痛。
泽泻(二钱)木香(三分)神曲(四分)半夏枳实(麸炒黄色)草豆蔻(面裹煨)黄(春夏勿用)益智仁(去壳)甘草(炙,各五分)青皮陈皮(各六分)川归(七分)茯苓(七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益胃散
(东垣)治因服寒药过多,致腹痛不止。
人参浓朴(姜制)甘草(炙)白豆蔻(去壳)姜黄干姜(炮)砂仁泽泻(以上各三分)益智仁(六分)陈皮(七分)黄(七分,蜜炙)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浓朴温中汤
(东垣)治胃虚寒,胀满疼痛。
浓朴陈皮(各一钱)茯苓草豆蔻(面包煨)甘草(炙)木香(各五分)干姜(三分半,炮)上细切,加姜,水煎服。
六合散
(又名密钥匙,河间)治一切燥热郁结,汗后余热宣转不通,并治小肠气结,心腹满闷,胸中痞结,走注疼痛。
大黄(一两,酒拌湿蒸)白丑(炒)黑丑(略炒)甘遂(各五钱)槟榔(三钱,生)轻粉(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蜜水调下,量虚实加减服。
没药散
(河间)治一切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没药(另研)乳香(另研,各三钱)木鳖子(四钱,支壳)穿山甲(五钱,糠灰火煨脆)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酒大半盏,煎三、五沸服。
木香槟榔丸
(河间)治食郁气滞作痛。
木香(三钱)槟榔(三钱)青皮(五钱,去白)陈皮(五钱,去白)麦面(炒,七钱)枳实(麸炒黄色,六钱)白术(五钱)浓朴(姜制,四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食远。
枳实导滞丸
(东垣)治食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腹痛满闷不安,以利为度。(方见内伤门。)
瓜蒂散
(活人)治食伤太阴,填塞闷乱不快,甚则心胃大痛,兀兀欲吐者。(方见中风门。)
桂枝加芍药汤
(活人)治腹满时痛,脉弱。
桂枝甘草(各二钱)白芍药(四钱)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小建中汤
(活人)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
桂枝甘草(炙,各三分)白芍药(六分)阿胶(炒,一合)上加姜二片,枣二枚,水煎服。
真武汤
(活人)治腹痛下痢,四肢沉重。(方见伤寒门。)
霹雳散
(河间)治腹痛脉微欲绝。
附子(一枚,泡,取出以糠灰焙之,去皮脐)上以一味取五钱重,入真腊茶一钱,同研细为末,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煎七分,去渣,入蜜一匙,稍冷服。
酒煮当归丸
(东垣)治小腹寒痛,及妇人白带疝大寒等证。
茴香(五钱)黑附子(炮)良姜(各七钱)当归(一两)上四味细切,以上好无灰酒一升半,煮至酒干尽,焙干入后药∶炙甘草苦楝(生用)丁香(各五钱)木香升麻(各一钱)柴胡(二钱)炒黄盐全蝎(各三钱)玄胡索(四钱)上与前四味同研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汤下。忌油腻、冷物及酒、湿面。
黄连汤
(河间)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内痛甚,时欲呕吐。此药升降阴阳。
黄连(酒炒)甘草(炙)干姜桂枝(各五钱)人参(二钱)半夏(半合,泡七次,去皮脐)上细切,入大枣二枚,量水煎服。
芍药甘草汤
(河间)治四时腹痛。
白芍药(酒炒)甘草(炙)上各等分,每服五钱,细切,入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医垒元戎》云∶腹痛脉弦伤气,用本药;脉洪伤金,加黄芩;脉缓伤水,加桂枝;脉涩伤血,加当归;脉迟伤寒,加干姜。
加减小柴胡汤
(河间)治寒热脉弦腹痛本方去黄芩,加白芍药。
四物苦楝汤
(河间)治脐下虚冷腹痛。
四物汤
(六钱)加玄胡索、苦楝(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增损当归丸
(河间)治三阴受邪,心腹痛。
四物汤(五钱)防风独活全蝎(各五钱)续断(原方无)茴香(各一两)苦楝(酒煮)玄胡索(炒)木香丁香(各二钱)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苦楝丸
(河间)治奔豚小腹作痛。(方见疝气门。)
一捏金散
(局方)治脐腹大痛,及奔豚小肠气等证。
玄胡索川楝子(酒煮)全蝎(去毒,炒)茴香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热酒调下,神验。
(丹溪活套)云∶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不行,必用酒炒白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如腹痛欲以物拄按者属虚,用人参、白术、干姜、官桂之类。如腹痛手不可按者属实,宜用建中汤加大黄,或调胃承气汤加桂枝类下之而愈。如因饮食过伤而作痛者,必问因伤何物。如伤生冷硬物而作痛者,东垣木香见丸、三棱消积丸之类。如伤热物而作痛者,枳实导滞丸、三黄枳术丸之类。看强弱缓急,用而下之。如气虚之人,因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补泻兼施,用二陈汤加川芎、白术、神曲、麦芽、人参、苍术之类,或送下前推积等丸子以下之。如腹中常觉有热而暴痛暴止者,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之类下之。如因跌扑损伤而作痛者,此瘀血证,宜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之类,逐去其血即愈。
如因事损伤,或酒后涉水,血凝腹痛者,大承气汤加桂。
(医治)一黄氏妇,年五十余,小腹有块作痛二月余。一医作死血治,与四物加桃仁等药,不效;又以五灵脂、玄胡索、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作丸服,又不效。召予治,诊其六脉皆沉伏,两尺绝无。予曰∶乃结粪在下焦作痛耳,非死血也。用金城稻烧灰淋浓汁一盏服之,过一时许,与枳实导滞丸一百粒催之,下黑粪如梅核者一碗许,痛遂止。后与生血润肠之药十数帖,调理平安。
一壮年男子,寒月入水网鱼,饥甚,遇凉粥食之,腹大痛,二昼夜不止。一医先与大黄丸,不通;又与大承气汤,下粪水而痛愈甚。召予治,诊其六脉皆沉伏而实,面青黑色。予曰∶此大寒证,及下焦有燥屎作痛。先与丁附治中汤一帖,又与灸气海穴二十一壮,痛减半。继以江子加陈皮、木香作丸,如绿豆大,生姜汁送下五粒,下五、七次,平安。
[卷之四] 腰痛
论
《内经》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阳明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阴腰痛,痛引脊内廉。厥阴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太阴腰痛,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又曰∶太阳所至为腰痛。巨阳虚则腰背颈项痛,是动则病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又曰∶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脉经曰∶凡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如浴水,则伤肾。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又有肾着之病,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若夫腰痛之证,虽有六经见候之不同,锉闪肾着之或异,或瘀血,或风寒,或湿痰流注,种种不一,原其所由,未必不因房室过度、负重劳伤之所致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治法,虚者补之,杜仲、黄柏、肉桂、当归、五味、菟丝子、天门冬、熟地黄之类。风者散之,麻黄、防风、羌活、独活之类。寒者温之,肉桂、附子、干姜之类。挫闪者行之,当归、苏木、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之类。瘀血者逐之,大黄、牵牛、桃仁、水蛭、虻虫之类。湿痰流注者消导之,苍术、抚芎、香附、白芷、枳实、橘红、半夏、茯苓之类。宜各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论也。
脉法
《脉经》曰∶尺脉沉,腰背痛。凡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其脉沉滑而迟,此为可治。
腰痛之脉皆沉弦,沉弦而紧者为寒,沉弦而浮者为风,沉弦而濡细者为湿,沉弦而实者为锉闪。
丹溪曰∶脉必沉而弦,沉为滞,弦为虚,涩者是瘀血,缓者是湿,滑者伏者是痰,大者是肾虚也。
方法
丹溪曰∶有肾虚,有瘀血,有湿热,有锉闪,有痰。诸腰痛不可用补气药,亦不宜峻用寒凉药。
肾虚腰痛,用杜仲、黄柏、龟板、知母、枸杞子、五味子,猪脊骨髓丸服。
瘀血宜行血顺气,用补阴丸加桃仁、红花,外用三梭针于委中穴出血,以其血滞于下也。
湿宜燥湿行气,用黄柏、杜仲、苍术、川芎之类。
戴氏曰∶疼之不已,为肾虚也。日轻夜重者,是瘀血也。遇天阴及久坐而发者,是湿也。
痰宜南星、半夏,加快气药佐之,使痰随气运。
腰曲不能伸者,针委中立愈。
肾着为病,其体重,腰冷如冰,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而重治宜流湿兼用温药。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肾着汤
(三因方)治肾着腰痛。
干姜(炮)茯苓(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白术(二钱五分)上每服四钱,水煎服。
青娥丸
(三因)治肾虚腰痛,常服壮筋补虚。
杜仲(一斤,炒)生姜(十两,炒)破故纸(一斤,炒)上为细末,用胡桃肉一百二十个,汤浸去皮膜,研为膏,炼蜜些少,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或姜汤下。
立安丸
(三因)治五种腰痛。常服温补肾元,壮健腰脚。
破故纸(炒)干木瓜(各一两五钱)牛膝(酒洗,一两)萆(二两)杜仲(姜汁炒丝断)续断(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
补骨脂丸
(局方)治肾虚及寒湿一切腰痛。
萆(四两,一两用童便浸,一两用米泔浸,一两用盐汤浸,一两用酒浸,各浸一昼夜)杜仲(四两,炒丝断)补骨脂(三两,炒香)胡桃肉(八两,浸去油腻,另研如泥)上以前三味共研为细末,不犯铁器,入胡桃肉,用木杵捣千余下,以糯米糊为丸,秋冬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干物压之。
独活汤
(东垣)治劳役腰痛如折。
羌活(去芦)防风(去芦)独活(去芦)泽泻(去毛)肉桂(各三钱,去粗皮)大黄(酒浸煨熟)甘草(各二钱)川归(五钱)连翘(五钱)防己(酒炒)黄柏(酒炒,各二钱)桃仁(三十个,研)每服一两,酒水煎服。
摩腰丹
治寒热腰痛。
附子尖乌头尖天南星(各二钱五分)朱砂干姜(各一钱)雄黄樟脑丁香(各一钱五分)麝香(当门子,五粒)上为末,蜜丸如龙眼大,每用一丸,生姜汁化开,如浓粥样,烘热置掌中,摩腰上,冷尽粘着肉,烘绵衣缚定,腰热如火,间三日用一丸妙。或加吴茱萸、桂皮。
煨肾丸
(局方)治肾虚腰痛。
杜仲(三钱,炒丝断)上为细末,以猪腰子一只,薄批作五、七块,以椒、盐腌去腥水,掺药末在内,以荷叶包裹,更加湿纸二、三重外包,慢火煨熟食之,无灰酒送下。
补肾丸
(丹溪)治肾虚腰痛。(方见虚损门。)
苍术汤
(丹溪)治湿热腰腿疼痛。
防风黄柏(各一钱)柴胡(二钱)苍术(三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川芎肉桂汤
(东垣)治瘀血在足太阳、足少阴、足少阳三经腰痛。
汉防己防风(去芦,各三钱)神曲(炒)独活(各五分)川芎柴胡肉桂当归梢甘草(炙)苍术(各一钱)羌活(一钱五分)桃仁(五个,去皮尖,另研细)上细切,作一服,好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地龙散
(东垣)治腰脊痛,或打扑损伤,或从高坠下,恶血在太阳经,令人腰脊痛,或髀股胫中痛不可忍。
当归梢(二分)中桂地龙(各四分,盐水拌炒)麻黄(五分)苏木(六分)独活黄柏(盐酒炒)甘草(各八分)羌活(一钱二分)桃仁(六个,去皮尖,研如泥)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拈痛汤
(东垣)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肢节腰胁疼痛,胸膈不利。
白术(四分)人参(去芦)升麻苦参(酒炒)葛根苍术(各五分)防风(去芦)知母(去毛,酒洗)泽泻黄芩猪苓(去皮)当归(各六分)甘草(炙)生黄芩(酒洗)茵(酒炒)羌活(各八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苍术复煎散
(东垣)治寒湿相合,脑后痛,恶寒,项筋脊骨强,肩背膝眼痛,腰痛,膝膑痛无力,行步沉重。
红花(一分)黄柏(三分)柴胡(去芦)本泽泻白术升麻(各五分)羌活(一钱)苍术(四两)上细切,先以苍术一味,用水三大盏,煎至二盏,去渣入前药,复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取微汗为效,忌酒及湿面。
一粒金丹
(河间)治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咬之,状不可忍者。
草乌头(炮制)五灵脂(各四两)木鳖子(一两,去壳)白胶香(二两)乳香(二钱五分)当归(五钱)京墨(二钱五分)没药(五钱)麝香(二分半)地龙(去泥土净,一两)上为细末,再研千余下,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多至三丸,温酒下。服药后微汗,神验。
加味四物汤
(元戎)治瘀血腰痛。
本方加桃仁泥、酒红花二味,煎服。
安肾丸
(三因)治肾虚腰痛。
破故纸(炒)胡芦芭(炒)茴香(炒)川苦楝(炒)续断(炒,各三两)桃仁(炒)杏仁(炒)山药茯苓(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如神散
(三因)治挫闪腰痛,甚者不过三服平安。
川归肉桂玄胡索(各等分,杵碎,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或细切,酒煎亦可。
独活寄生汤
(三因)治因肾虚,坐卧冷湿,当风所得。
独活(一钱)桑寄生杜仲(炒)细辛牛膝秦艽茯苓白芍药桂心川芎防风甘草(炙)人参熟地黄当归(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五积散
(局方)治寒湿及清痰流注经络,腰膝背胁疼痛。
白芷川芎桔梗芍药陈皮浓朴(姜制,炒)茯苓(去皮)甘草麻黄干姜(炮)官桂川归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苍术(米泔浸五、七日)枳壳(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丹溪活套)云∶凡因房劳辛苦而腰痛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五味子、杜仲之类,吞补肾丸或大补阴丸。因风寒湿流注经络而作痛者,二陈汤加麻黄、苍术、川芎、白芷、防风、羌活、独活之类。因挫闪跌扑,致死血流于本经而作痛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苏木之类。脉实人壮盛者,大承气汤加桂下之安。有因醉饱入房太甚,而酒食之积乘虚流入于本经,致腰痛难以俯仰,四物汤合二陈汤加麦、神曲、杜仲、黄柏、官桂、砂仁、葛花、桔梗之类。
[卷之四] 胁痛
论
《内经》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盖心生血,肝纳血,因大怒而血不归经,或随气而上出于口鼻,或留于本经而为胁痛。又或岁木太过而木气自甚,或岁金有余而木气被郁,皆能令人胁痛。经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是亦肝木有余之证也。外有伤寒发寒热而胁痛者,足少阳胆、足厥阴肝二经病也,治以小柴胡汤,无有不效者。或有清痰食积,流注胁下而为痛者。或有登高坠仆,死血阻滞而为痛者。又有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以致脾土虚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为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之证。医者宜于各类推而治之。毋认假以为真也。
脉法
《脉经》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堕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若软而散(、、濡、软古通用),其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暴渴多饮,而溢入于肌肤肠胃之外也。
《脉经》曰∶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少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足为逆寒,时癃,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得之少时有所坠堕。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
方法
丹溪曰∶胁痛属肝,木气实(因怒气大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大实,故火盛肝气急也),有死血(因恶血停留于肝,搏于胁下而作痛,病则咳嗽气急引胁痛),痰流注(因痰积流。注于厥阴之经,亦能使胁下痛,病则咳嗽气急引胁痛)。
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大盛之要药,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伐肝木之气,肝实宜之。
当归龙胆草栀子仁黄连黄芩大黄(酒湿火煨)芦荟青黛(各五钱)木香(二钱五分)麝香(五分,另研)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一方,加柴胡五钱,青皮一两,热甚者烘热服。
一方
木气实者,用川芎、苍术、青皮、芍药、柴胡、甘草、龙胆草,各等分,水煎服。
左金丸
泻肝火行湿,为热甚之反佐。
黄连(六钱)吴茱萸(一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淡姜汤下。
一方
破血行气,治死血作痛之证。
桃仁(去皮留尖,另研)红花(酒拌焙干)川芎香附(童便浸)青皮(各等分)上细切,水煎服。
加味二陈汤
治湿痰流注,胁内作痛。
本方加泡南星、苍术、川芎、姜,水煎服。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或用小柴胡汤,盖本方为胁痛发寒热者必用之要药也。
左胁痛,以柴胡为君,加佐使药川芎、青皮、龙胆草之类。
两胁走痛,或用控涎丹(因清痰流注作痛者可用,盖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方见痰门)。
治咳嗽胁痛者,二陈汤加南星、青皮、香附、青黛、姜汁。一云,四物汤加青皮等药,以疏肝气。
气弱之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从劳役怒气得之,八物汤加木香、青皮,或加桂心,水煎服之。
去滞气用青皮,盖青皮乃肝胆二经药,人多怒,胁下有郁积,固宜以解二经之实者。若二经气血不足,先当补血气,少加青皮可也(此承上条意思言也)。
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补气,柴胡、黄芩退热,木香、青皮调气。瘦黑人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之类行之。
发寒热胁痛,似觉有积块,必是饮食太饱劳力所致,必用龙荟丸治之。
解痛治标药,外用琥珀膏贴之。又方,用芥菜子,水研敷。又方,以吴茱萸醋研,水调敷。又方,以韭菜叶捣细,炒热贴而以熨斗盛火熨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五条)
推气散
(局方)治右胁痛甚,胀满不食。
片姜黄枳壳(麸炒)桂心(各五钱)甘草(炙,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水煎亦可。
枳芎散
(东垣)治右胁疼痛不可忍。
枳实(麸炒)川芎(各五钱)甘草(炙,一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或酒调下。
异香散
(东垣)治腹胁膨胀,痞闷噎塞,腹胁痛。
蓬莪术(煨)益智仁甘草京三棱(各一钱)青皮陈皮(各五分)石莲肉(三分)浓朴(姜制,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白盐少许,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分气紫苏饮
(河间)治腹胁疼痛,气促喘急。
五味子桔梗(去芦)紫苏叶桑白皮(蜜炙黄色)草果仁陈皮(去白)大腹皮(酒洗净)茯苓甘草(炙,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白盐少许,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温服。
芎葛汤
(河间)治胁下疼痛不可忍者。
桂枝川芎细辛干葛防风(去芦,各八分)芍药枳壳麻黄人参甘草(炙,各四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丹溪活套)云∶凡胁痛者,多是肝木有余也,宜用小柴胡加青皮、川芎、芍药、龙胆草,甚者煎成正药,入青黛、麝香。痰流注者,本方倍半夏,加橘红、南星、苍白术、茯苓、川芎之类。瘀血作痛者,小柴胡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或乳香、没药煎服。痛甚而元气壮实者,桃仁承气汤下之而愈。性急多怒之人,时常腹胁作痛者,小紫胡加川芎、芍药、青皮之类煎服。甚者以煎药送下当归龙荟丸,其效甚速。
(医案)金氏子,年四十余,因骑马跌扑,次年左胁胀痛。医与小柴胡汤加草龙胆、青皮等药,不效。来求治,诊其脉左手寸尺皆弦数而涩,关脉芤而急数,右三部惟数而虚。予曰∶明是死血证。用抵当丸一剂,下黑血二升许,后以四物汤加减调理而安。
[卷之四] 诸气
论
《内经》曰∶百病皆生于气也,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夫人身之正气,与血为配,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气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内,循环无端,运气不悖,而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经曰∶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若内无七情之所伤,外无六淫之所感,何气病之有哉。其不善摄生者,五志之火无时不起,五味之偏无日不伤,是以酿成胶痰固积,留滞于六腑,郁火邪气,充塞乎三焦,使气血失其常候,腑脏不能传导,是故外邪得以乘虚而凑袭矣。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诸般气痛,朝辍暮作,而为胶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若夫为胁痛,为心腹痛,为周身刺痛,甚则为反胃,为膈噎等证,即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人属阴,遇气多郁,是以男子之气病者常少,女人之气病者常多。故治法曰妇人宜调其血以耗其气,男子宜调其气以养其血,此之谓也。学人宜致思焉。
脉法
《脉经》曰∶脉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少血多气,大者血气俱多。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小者血气俱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代者气衰。细者气少。浮而绝者气欲绝。弦大而滑中有短气。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尺脉细而微,血气俱不足也。
刘立之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愈。其或沉滑,气兼痰饮病也。
方法
丹溪曰∶周流乎一身以为生者,气也。苟内无所伤,外无所感,何气病之有。今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转成剧病。局方例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咎将谁归。又曰∶气无补法,世俗之论也,以其为病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又曰∶冷生气者,出于高阳生之谬言也。病患自觉冷气从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又曰∶凡气有余便是火,是皆为治之正论也,可不究欤。
调气用木香。然木香味辛,气能上升,如气郁而不达,固宜用之;若阴火冲上而用之,则反助火邪而病甚矣,故当用黄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
禀受素壮而气刺痛,当用枳壳、乌药。若因气不舒而刺痛,当用木香调达之。
若肥白人气刺痛者,宜与人参、白术,加枳壳、木香。
一方,解五脏结气,益少阴经血,用栀子炒令将黑为末,以生姜汁入汤同煎饮之,其效甚捷。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条)
清膈丸
治因湿热气滞。
黄芩黄连(各五钱,炒)香附(一两五钱)苍术(二两)上为细末,新取红熟栝蒌,去皮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正气天香汤
(河间)治妇人一切诸气作痛,或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发渴刺痛,月水因之而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无问胎前产后,一切气候普皆治之。
乌药(一钱五分)香附(六钱)陈皮紫苏干姜(各六分半)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木香槟榔丸
(子和)此药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治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并一切酒毒食积,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便秘塞,风壅积热,口苦烦渴,涕唾稠粘,膨胀气满等证。
木香槟榔青皮(去穣)陈皮(去白)黄柏莪术(煨)枳壳(麸炒)黄连(去毛)大黄(酒拌,湿纸包煨)黑丑(取头末)香附(各一两,童便浸)当归(一两五钱)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水下,以利为度。
苏合香丸
(局方)大能顺气化痰,并治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痛,小儿惊搐,大人中风卒死等证。
沉香麝香(另研)诃子(煨去核)木香丁香荜茇安息香(另研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煮为膏)白术白檀香(各一两)薰陆香(另研)苏合油(加入安息膏内)龙脑(另研,各一两)朱砂(另研飞,用为衣)乌犀角屑(各五钱)香附子(另末,一两)上为细末,研极匀,入安息膏及炼蜜和匀,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化下四丸,白汤亦可。
苏子降气汤
(局方)治气不升降,痰涎壅塞,气满气痛等证。
川归(去头,酒浸)甘草(炙)前胡(去芦)浓朴(姜制,各五分)肉桂(去粗皮)陈皮(去白,各七分半)半夏(泡)紫苏子(另研,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服。
异香散
(局方)治胃气不和,饮食不化,腹胁膨胀,一切冷气结聚作痛等证。(方见胁痛门。)
沉香降气汤
(局方)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闷,噫醋吞酸。
沉香(四钱)砂仁(五钱)甘草(炙,一两二钱)香附(童便浸一宿,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白汤调下。
复元通气散
(局方)治跌扑损伤,或负重挫闪,致气滞于血分作痛,并一切气不宣通,瘀血凝滞,周身走痛等证。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火煨)木香(各一两半)玄胡索(碎炒)白丑(取头末)甘草(炙)陈皮(去白各一两)当归(一两五钱)今加乳香没药(各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不饮酒人白汤下,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服。
木香流气饮
治诸气痞塞不通,胸膈膨胀,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口苦咽干,大小便不利。
藿香叶木香(不见火)浓朴(姜制)青皮(去白)香附(去毛,童便浸)麦门冬(去心)白芷(各七分半)甘草(五分)陈皮(去白,一钱)大腹皮(酒洗净)干木瓜人参(去芦)蓬莪术(煨)丁香皮(不见火)半夏(汤泡,各二分)赤茯苓(去皮)石菖蒲(各三分)草果仁(五分)紫苏叶槟榔白术肉桂木通(各六分)沉香(七分半)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服。
(丹溪活套)云∶苍天之气贵乎清净,若浩然充塞乎宇宙之间,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者,此一元之正气也。彼为云、为雾、为风雹、为雷霆鼓舞于天地之间者,皆山泽湿热郁蒸之气也。在人者亦犹是焉,其清纯之元气,与血并行,循环无端,未尝有盈亏也。彼冲出横行于脏腑之间,而为痛、为痞满、为积聚等证者,亦犹天地间云雷之鼓舞,因湿热郁蒸而发者也。湿热郁蒸之久在天地,则为霖雨雹雪等物;在人身者,为积聚、为癖、为痰气痞满之类。治之之法,在胸臆之间而为痞满刺痛伏梁等证者,二陈汤加枳实、黄连、桔梗、栝蒌仁、木香之类。在下焦而为奔豚七疝等证者,本方加桃仁、山楂、栀子、枳核、茴香、川楝、荔核之类。在两胁攻筑作痛者,本方加青皮、柴胡、芍药、草龙胆之类。在中焦而为痞满胀急者,本方加木香、浓朴、槟榔、枳壳,或用平胃散以平其敦阜之气。惟妇人胎前产后一切气疾作楚者,俱用四物汤为主治,加疏通行气之药。此治气之大法也,学人宜细详之。
[卷之四] 疝气
论
《内经》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又曰∶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难经》曰∶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夫所谓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七者是也。子和曰∶寒疝者,囊冷结硬如石,--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之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水疝者,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少腹按之作水声,得之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多,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冷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外有漏针法,恐误不录)。筋疝者,其状--肿胀,或溃而为脓,里急筋缩,或茎中作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之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血疝者,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纹中,俗名便痈,得之于重感春夏大热,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气疝者,其状上连肾,下及阴囊,多得于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号哭怒罢即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也。或小儿亦有此疾,俗名偏坠,得之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禀胎病也,此证难治,惟筑宾一穴有灸之而愈者(穴法宜考灸经)。狐疝者,其状如仰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腹入囊中,如狐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来上下,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宜以逐气流经之剂下之。疝者,其状阴囊大如升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于地气卑湿,故江淮之间多有之,宜以去湿之剂下之。女子--凸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认为虚寒而温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药下之,以苦坚之。
愚按∶子和论七疝病源至为详悉,但其处方一以攻下之法为主治,不能使人无疑耳,既曰多由房劳致虚而作,其可一例施之以攻下之法乎。大抵七疝为病,若非房劳所致,即是远行辛苦,涉水履冰,热血得寒而凝滞于小肠、膀胱之分,或湿热乘虚而流入于足厥阴之经,古方一以为寒而纯用乌附等热药为治,我丹溪先生独断为湿热,此发古人之所未发者也。夫热郁于中而寒束于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驱逐本经之湿热,消导下焦之瘀血,以寒因热用之法立方处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其攻下之法,愚故未敢试而行之,以俟识者再论,学人宜致思焉。
脉法
《内经》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滑搏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又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又曰∶太阴脉滑则病脾风疝,厥阴脉滑则病狐疝,少阴脉滑则病肺风疝,阳明脉滑则病心风疝,太阳脉滑则病肾风疝,少阳脉滑则病肝风疝。
《脉经》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紧则不欲食,弦紧相搏,则为寒疝。
趺阳脉浮而迟,浮则为风虚,迟则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乌头汤主之。
方法
丹溪曰∶疝气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痛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或无形,或无声,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盖寒主收引,经络得寒则收而不行,所以作痛。然亦有踢冰涉水终身不病此者,无热故也。大抵此证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论,恐为未备。
或曰∶厥阴经郁积湿热,何由而致?予曰∶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火积之久,母能令子虚,湿气便盛,浊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厥阴,厥阴属木系于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有以乌头、栀子等分作汤服之,其效亦捷,后用此方,随形证加减与之,无不验。但湿热又当分多少而治,湿则肿多,病是也。又有挟虚而发者,当以参、术为君,疏导药佐之,脉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其痛亦轻,但重坠牵引耳。专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切不可下。劫药神效,盖湿热因寒郁而作,用栀子以降湿热,乌头以破寒郁,况二物皆下焦之药,而乌头为栀子之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也。又谓按之不痛者属虚,须加肉桂,以姜汁丸服。
一方
定疝痛。用海石、香附为末,姜汁调下。
又方
治诸疝,定痛速效。用枳实、栀子、糖球(即山楂)、茱萸各炒,湿盛者加荔枝核炒,为末丸服。或用长流水调末子,空心服一、二钱。(一本有川楝子。)
又方
治食积与瘀血成痛者(一云,少腹痛者,有瘀血及有积热。)栀子仁桃仁山楂枳实茱萸(各等分)上为末,顺流水入姜汁作汤调服。
又方
治阳明经受湿热,传入大肠,恶寒发热,少腹连毛际结核闷痛不可忍。用山栀、桃仁、橘核并炒,山楂等分,入姜汁煎,热服。
按之不痛者属虚,必用桂枝、山栀子(炒)、乌头(炮),上件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劫痛效。
一方
治腰痛者(一本腰不痛者,一本治要药)。苍术、南星、白芷、山楂、半夏、川芎、枳实,神曲糊丸服。
诸疝发时,用海石、香附二味为末,生姜汁入汤调服,亦治心痛因清痰而作痛者。
又治疝方,橘核(炒)桃仁(研)、栀子(炒)、茱萸(炒)、川乌(炮)水煎服。
小肠气肾核胀痛,苍术、陈皮、川楝子各二钱半,甘草五分,紫苏一钱半,细切,酒水各一盏,连须葱白五茎,煎服。
劫疝药,用乌头、栀子炒,擂细,顺流水入姜汁调服。
阴囊肿胀,大小便不通。
白牵牛(二两)桑白皮白术木通(去节)陈皮(各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空心服。
凡疝气挟虚者,必以参、术为君,佐以疏导之药如川楝子、茴香、枳实、山楂、栀子之类。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三条)
葱白散
(三因)治一切寒症作痛。
川芎当归枳壳(炒)浓朴(炒)干姜官桂青皮茴香(炒)川楝茯苓麦(炒)三棱(炮)神曲(炒)莪术(炮)熟地黄白芍药木香人参(各等分)上细切,每服五钱,加葱白三茎,盐少许,水煎空心温服。
又方
桃仁二十四个,枸橘子十四个瓦上炒,山栀子九枚去皮,吴茱萸七十粒,山楂子十四个,并炒,生姜一指大,擂细,以顺流水一钟荡起,煎数沸,连渣服。
又方
治不痛。用苍术、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栀子、半夏,入姜煎服。
凡证,非痛断房事与浓味,不可用药。
凡治七疝,须先灸大敦穴。(一名大顺,在足大拇指离爪甲如韭叶大,灸三壮,足厥阴井也。)治疝气神方其病甚至,气上冲,如有物筑塞心脏,欲死,手足冷者,二、三服除根。
硫黄(不拘多少,火中溶化,即投水中出毒,研细。)荔枝核(为末,炒焦黄色。)陈皮上三味,各等分为末,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四、五丸,酒下,其痛立止。自己觉疼甚不能支持,略用五、六丸,再不可多也。
又治疝方
苍术香附(各盐炒)黄柏(酒炒,以上为君)青皮(去穣)玄胡索益智桃仁(以上为臣)茴香附子(盐炒)甘草(炙,以上为使)上细切,每服五钱,顺流水煎服。
五叶汤
洗疝痛立效。
枇杷叶野紫苏叶椒叶苍耳草叶水晶蒲桃叶上五味,不拘多少,量水煎汤浴洗。
一方
肥人肿疝作痛,发热恶寒。
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验。
吴茱萸汤
(东垣)治厥疝,腹中冷痛,积气上逆,致阴冷囊寒。
吴茱萸(五分,汤泡七次)川乌头(炮去皮)细辛(各七分半)良姜当归干姜(炮)官桂(各二分半)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进三服,不痛为度。
茴香楝实丸
(东垣)治控ht,小肠痛结,上而不下,痛冲心膈。
茴香(炒)楝实(去核,略炒)食茱萸(泡)陈皮(各一两)马蔺花(醋炒,一两)芫花(醋炒,五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蒺藜汤
(宝鉴)治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喜欲房劳,痛不可忍。
蒺藜(去刺炒)附子(炮去皮脐)栀子仁(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前温服。亦治前控睾小肠痛。
木香散
(东垣)治心疝,小腹痛,闷绝不已。
木香陈皮(各五分)良姜诃子皮赤芍药枳实(炒,各二分半)草豆蔻川芎黑丑(各二分)上细切,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香壳散
(局方)治小肠气,脐腹痛,筋急,阴股中痛,闷晕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盐炒)枳壳(麸炒,各一两)没药(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并进二、三服效。
沉香桂附丸
(宝鉴)治中气虚弱甚,脾胃虚寒,脏腑积冷,心腹疼痛,手足厥逆冷,便利无度,七疝引痛,喜热物熨荡证。
沉香附子(炮)川乌(炮)干姜(炮)良姜(炮)官桂吴茱萸(汤泡去苦)茴香(炒,各一两)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加味五苓散
(元戎)治疝气卒痛,小便秘涩。
本方加川楝子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茴香楝实丸
(宝鉴)治阴疝痛不可忍及小肠气痛。
川楝子(炒)茴香(炒)山茱萸吴茱萸青皮陈皮芫花(醋煮,比前方宜减半)马蔺花食茱萸(各等分)较之前方,多吴茱萸、青皮、山茱萸。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天台乌药散
(宝鉴)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
乌药木香茴香(炒)青皮良姜(炙,各五钱)槟榔(二枚)川楝子(十枚)巴豆(七十枚)上先以巴豆微打破,用川楝子麸炒黑,去麸及巴豆不用,其余药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甚者姜酒调下。
葵子汤
(济生)治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舌干燥,膀胱作痛。
赤茯苓猪苓冬葵子枳实瞿麦木通黄芩车前子滑石(各五分)甘草(二分半)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服。
丁香楝实丸
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皆任脉所主阴经病也。乃肾肝受邪,故治同法。
当归附子(炮)茴香(炒)川楝子(各一两)上细切,用好酒三升同煮,酒尽为度,焙干为细末,每末子一两入∶丁香木香(各五分)玄胡索(五钱)全蝎(十三个,炒)上为末,与前药同拌匀,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一百丸,空心温酒送下。
一捏金散
(外集)治七疝及奔豚气痛不可忍者,神效。(方见腹痛门。)(丹溪活套)云;凡治七疝,多用热药而获效者,即《内经》从治之法耳,须用寒凉药监制之,不可纯用大热之剂,如乌头、附子之类,令人久服,多服必变剧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陈汤加枳实、橘核、栀子、山楂等药煎,入生姜汁热辣饮之。如有瘀血作痛者,本方加玄胡索、桃仁泥。如有气作痛者,本方加木香、茴香、楝实等药。如六脉沉细、手足厥冷者,本方加附子、干姜、肉桂之类以佐之。如睾丸痛甚者,加荔枝核、乳香、没药为细末,调入本方煎药内,或另用顺流水调服亦可。如木肾肿大如升斗者,本方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等药为末,顺流水调服。作丸子亦可。
(祖传方)
马蔺花丸
治七疝气,及妇人阴坠下、小儿偏坠等证,无有不效者。
马蔺花(醋炒)川楝实橘核海藻(洗净)海带(洗净)昆布(三味俱盐酒洗)桃仁(去皮尖,各一两)浓朴(姜制)木通枳实(麸炒黄色)玄胡索(杵碎炒)肉桂(去粗皮)木香槟榔(各五钱)脉沉细、手足逆冷者,加川乌头一个(五钱,炮)。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酒或姜盐汤送下。
[卷之四] 香港脚
论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盖脾主四肢,足居于下而多受其湿,湿郁成热,湿热相搏,其病作矣。是以先从气冲穴隐核痛起,及两足胫红肿,或恶寒发热,状若伤寒,筋挛掣痛,是其候也。或一旬,或半月,复作如故,渐渐而致于足筋肿大如瓜瓠者,多有之矣。东南卑湿之地,比比皆是;西北高燥之方,鲜或有之。古方名为缓风,由宋元以来呼为香港脚。原其所由,非止一端,有从外感而得者,有从内伤而致者,所感虽有内外之殊,其为湿热之患则一也。故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俗饮酪而肉食,皆以饮多速饮为能。
经曰∶因而大饮则气逆。夫乳酪醇酒者,湿热之物,饮之属也,加以奉养太过,又滋其湿,水性顺下,气不能,故下注于足胫,积久而为肿满疼痛,此饮食下流之所致也。东南地势卑下,湿气迷满山泽,行履坐卧,无处不有。若禀壮而气实者,不能侵贼;其气虚血少之人,或遇房劳,及负重远行,冲冒雨雪,寒湿乘虚而客袭于足,而成此证,是外感寒湿之所致也。大抵病因有内外之殊,而治法无表里之异耳。故为治者,宣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以为此证大法,不过如此。东垣曰∶湿淫所胜,治以苦温,以苦辛发之,透关节胜湿为佐,以苦寒泄之。流湿清热为臣,故立当归拈痛汤以治之,其效捷如影响。针经曰∶有道以来,必有道以去。治宜多以针灸为佳,以导引其湿热之气外出也。学人宜详究焉。
脉法
脉弦者风,濡弱者湿,洪数者热,迟涩者寒,微滑者虚,牢坚者实,结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
方法
丹溪曰∶香港脚从湿从下,须提起其湿,在下之药随气血用。入心则恍惚谬妄,呕吐,食不入,眠卧不安,左寸脉乍大乍小或乍有乍无者死。入肾则腰脚肿,小便不通,呻吟,目与额皆黑,气冲胸而喘,左尺脉绝者死。
治湿热香港脚方紫苏黄柏(盐酒拌炒)芍药木瓜泽泻(去毛)木通(去皮)防己槟榔苍术(米泔浸)枳壳(麸炒黄色)甘草(炙)香附(童便浸炒)羌活(以上各等分)痛加木香,肿甚加大腹皮,发热加黄连、大黄。
上细切,水煎服。痛除肿退则住服。
防己饮
黄柏(酒炒)苍术(盐水炒)白术防己(各七分)生地黄槟榔川芎(各五分)犀角屑甘草节木通黄连(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有热,加黄芩。热甚及天令暄热,加石膏。有痰,加竹沥、姜汁或南星。便秘,加桃仁。小便秘涩,加牛膝。如常肿者,专主乎湿热。肥人,加痰药。
健步丸
苍术当归尾(各一两)生地黄陈皮芍药(各一两半)川牛膝(五钱)大腹子(三钱)茱萸条芩(各五钱)桂心(二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术、木通汤送下,食前服。
加味四物汤
治香港脚冲心。
本方加炒黄柏,煎服。更于涌泉穴,用附子末津调捏作饼子贴穴上,以艾炷多灸,以泄引其热下行。
苍术防己丸
治食积流注。
苍术(米泔浸炒)防己黄柏(酒炒)南星(炮裂)川芎白芷犀角槟榔(各等分)血虚,加川牛膝、龟板。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转筋,属血热,四物汤加酒芩、红花,煎服。有筋动于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结了,此奉养浓,因风寒而作,又当加苍术、南星。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羌活导滞汤
(东垣)治香港脚初发,一身尽痛,或肢节肿痛,便溺阻膈。先以此药导之,后用当归拈痛汤以撤其邪。
羌活独活(各一钱二分)防己当归尾(各七分)大黄(二钱四分)枳实(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当归拈痛汤
(东垣)治湿热香港脚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胁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胫肿痛,脚膝生疮赤肿,及里外生疮,脓水不绝,或庠或痛,并宜服之。
羌活(一钱)人参苦参升麻葛根苍术(各四分)甘草(炙)黄芩(酒炒)茵(酒洗,各一钱)防风当归身(酒洗)知母(去毛,酒制)泽泻猪苓(去皮)白术(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临卧再进一服。
开结导饮丸
(东垣)治香港脚,饮食不消,心下痞闷。
白术橘红泽泻神曲(炒)麦芽面(炒)半夏(泡七次,各一两)枳实(麸炒)巴豆霜(各二钱半)青皮干生姜(各五钱)茯苓(一两)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温水下。
麻黄左经汤
(三因)治风寒湿流注足太阳经,腰脚挛痹,关节重痛,增寒壮热,无汗恶寒,或自汗恶风,头痛脚软等证,并皆治之。
麻黄干葛细辛白术茯苓防己肉桂羌活(各五分)甘草防风(去芦,各二分半)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半夏左经汤
治足少阳经为风寒湿流注,发热,腰胁疼痛,头目眩晕,呕吐不食,热闷烦心,腿髀缓纵,不能行步。
半夏干葛细辛白术麦门冬茯苓肉挂防风干姜黄芩(各五分)小草甘草柴胡(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如热闷,加竹沥。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六物附子汤
(三因)治四气流注于足太阴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利,手足或肘浮肿。
附子(炮)肉桂防己(各一钱)甘草(炙,五分)白术茯苓(各七分半)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换腿丸
(局方)治足三阴经为四气所乘,发为挛痹缓纵,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疼痛,足心发热,行步艰难。
薏苡仁(炒)南星(炮裂)石楠叶石斛槟榔萆川牛膝(酒洗)羌活防风木瓜(各四两)黄当归尾天麻续断(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五积散
(局方)治寒湿流注经络,脚膝肿满疼痛等证。(方见腰痛门。)
导水丸
治香港脚跗肿疼痛,或发热恶寒,湿热大盛者。
大黄黄芩(各二两)黑丑(取头末)滑石(各四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温水送下,以利为度。
除湿丹
治诸湿病,腰膝肿痛,足胫浮肿,筋脉劲急,津液凝涩,便溺不利等证。
槟榔甘遂(面包水煮)葳灵仙(去芦)赤芍药泽泻葶苈子(各二两,酒浸炒)乳香没药(各一两)黑丑(五钱)大戟(炒,三两)陈皮(四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以利为度。
三花神丸
(河间)治湿热流注,足膝浮肿,肢节烦疼,行步重坠等证。(方见痰饮门。)(祖传方)
杉木节饮
治香港脚发作,恶寒发热,两足肿大,心烦体痛垂死者。
杉木节(四两)槟榔(七个)大腹皮(酒洗,一两)青橘叶(四十九片)上细切,作一服,用顺流水三升,煎至一升,分作三服,一日服尽。如大便通利黄水,其病除根;未愈,过数日再煎一剂服之,病根去为度。外以杉木、橘叶不拘多少,煎汤洗之神效。
胜湿饼子
治远年香港脚,足胫肿如瓜瓠者。
黑丑(一两,取头末五钱)白丑(一两,取头末五钱)甘遂(连珠者,五钱)上三味再同研极细,外用荞麦面一两半,连药末和匀,水调捏为饼子,如折三钱大,放饭上蒸熟,每服一饼,空心嚼,茶清送下,以利为度。未利,又服一饼。忌甘草、菘菜、生冷、油腻、鱼腥等物。
[卷之四] 痛风
(古名痛痹)
论
《内经》曰∶诸风掉眩,强直支痛,戾里急筋缩,皆足厥阴风木之位,肝胆之气也。又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为脉痹,以至阴(六月也)遇此为肌痹,以秋遇此为皮痹。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丹溪曰∶大率因血虚受热,其血已自沸腾,或加之以涉水受湿,热血得寒,污浊凝滞,不得营运,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以辛温,监以辛凉,流散寒湿,开通郁结,使血行气和,更能慎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脉经》曰∶脉涩而紧者痹。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寸口脉沉而弦,沉则主骨,弦则主筋,沉则为肾,弦则为肝,汗出入水中,因水伤心,历节痛而黄汗出,故曰历节风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味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变为历节风,疼痛不可屈伸。
方法
丹溪曰∶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病,以其在下焦道路远,非乌附气壮不能行,故用为引经,若以为主治之,非惟无益而有杀人之毒。此病必行气流湿舒风,导滞血,补新血,降阳升阴,治有先后,须明分肿与不肿可也。不可食肉,肉属阳,大能助火。素有火盛者,小水不能制,若食肉浓味,下有遗溺,上有痞闷,须将鱼腥、面酱、酒醋皆断去之。先以二陈汤加酒浸白芍药,少佐以黄连降心火,看作何应又为区处也。
大法用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酒芩,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葳灵仙,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
加味四物汤
治白虎历节风证。
本方加∶桃仁(煮数次,去皮尖)牛膝(酒浸)陈皮茯苓甘草白芷草龙胆(各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如痛在上者属风,加羌活、桂枝、葳灵仙。在下者属湿,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龟板。有痰者,加南星、半夏、生姜。血虚者,倍川归、川芎,佐以桃仁、红花,水煎服之。
因痰者,二陈汤加酒洗黄芩、羌活、苍术。
因湿者,用苍术、白术,佐以竹沥、姜汁及行气之药。
或曰∶有湿郁而周身走痛,或关节间痛,遇阴寒即发,当作湿郁治(或用白术一味,酒煎服之,其痛立愈)。
肥人多是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脉必滑);瘦人多是血虚与热(脉必涩)。
下部有湿肿痛,用防己、龙胆草、黄柏、知母,固是捷药。若肥人病此,宜苍术、白术、南星、滑石、茯苓之类;瘦人,宜用当归、红花、桃仁、牛膝、槟榔等药。
薄桂味淡者,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药至痛处。
葳灵仙治上体痛风,人虚弱勿用。
一方
治上中下痛风。
黄柏(酒炒)苍术(米泔浸一、二宿)南星(各二两)神曲(炒)台芎(各一两)防风白芷桃仁(各五钱)葳灵仙(酒炒)桂枝(横行手臂)羌活(各二钱)草龙胆(一钱五分)酒红花(五分)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腹服。
大羌活汤
治风湿相搏,肢节疼痛。
羌活升麻(各一钱)独活(七分)苍术防己葳灵仙川归白术茯苓泽泻(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四妙散
治走注疼痛。
葳灵仙(酒浸焙干,五钱)羯羊角灰(三钱)苍耳子(一钱五分)白芥子(一钱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姜汤调下。
一方
治饮酒湿痰痛风。
黄柏(酒炒)葳灵仙(酒炒,各五钱)苍术(米泔浸一宿)羌活(各三钱)甘草(炙,三钱)陈皮(去白)芍药(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生姜汤调下。
凡因久痢后,两脚酸软疼痛,或膝肿如鼓捶者,此亡阴也,宜以芎、归、熟地黄等补血药治之自愈。挟气虚者,加参、。挟风湿者,加羌活、防风、白术之类。切不可纯作风治,反燥其血,终不能愈。
气血两虚,有痰浊阴火痛风。
人参山药海石南星(各一两)白术熟地黄黄柏(酒炒褐色)龟板(酥炙,各二两)干姜(烧存性)琐阳(各五钱)上为末,酒糊为丸服。
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
麻黄(去根节)赤芍药(各一钱)防风荆芥羌活独活白芷苍术葳灵仙片芩(酒浸)枳实桔梗葛根川芎(各五分)甘草当归稍升麻(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服。下焦加酒黄柏,妇人加酒红花,肿多加槟榔、大腹皮、泽泻,更加没药一钱定痛尤妙。一云∶脉涩数者有瘀血,宜用桃仁、红花、芎、归加大黄微利之。
二妙散
治脚膝下焦湿热成痛。
黄柏(酒浸焙干,二两)苍术(米泔浸,春秋二宿,冬三宿,夏一宿,四两)上为细末,沸汤入姜汁调服。或用蒸饼为丸,姜、盐汤送下。二味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有气加气药,血虚加补血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服。
潜行散
用黄柏一味酒浸,曝干为细末,每服方寸匕,煎四物汤调下,治血虚阴火痛风药也,多服帖数取效。
手臂痛,是上焦湿痰,横行经络中作痛也。
半夏酒芩白术南星香附(各一钱)陈皮茯苓(各五分)苍术(一钱半)葳灵仙(三钱)甘草(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服。
加味二陈汤
治臂痛。
本方加酒芩、羌活、葳灵仙、入姜水煎,食后温服。
一方
治痛风神效。
赤芍药青皮(各一钱半)紫葳台芎(各七分半)葳灵仙木鳖子(各一钱半)防风(七分半)甘草(五分)上细切,作一服,酒煎服之。
治妇人胸背胁走痛。
赤芍药(一钱)桂枝苍术(各五分)香附炒黄柏(各一钱)甘草(五分)葳灵仙(七钱半,酒拌湿炒)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服。
治走注疼痛方。
葳灵仙苍术(米泔浸)桂枝川归(酒洗)桃仁(去皮尖,炒,各一钱)生桃仁(七个)甘草(二钱)川芎(一钱半)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入童便、竹沥各半盏,再煎至一盏,热服。忌猪、羊、鸡肉,鱼腥、湿面。
定痛丸
治风湿一切痛。
乳香没药金星草地龙(去土炒)五灵脂木鳖子(去壳)上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磨化下。或只作小丸,温酒送下亦可。
世俗有用草药而获速效者,如用石丝以为之君,过山龙等以为之佐,皆性热而燥者,不能养筋滋阴,但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痰得燥而开,瘀血得热而行,故有速效。若病之深而血少者,愈劫愈虚而病愈深矣,戒之戒之!(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六条)
黄酒
(局方)治风寒湿痹,身体顽麻,皮肤燥庠,筋脉挛急,语言蹇涩,手足不遂等证。
黄防风桂枝天麻萆石斛虎胫骨(酥炙)白芍药当归云母粉白术茵芋叶木香仙灵脾甘草川续断(各一两)上细切,以生绢袋盛,用无灰好酒一斗,以瓷罐浸之,包封罐口,勿令泄气,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盏,温饮之,不拘时候。
独活寄生汤
(局方)治肝肾虚弱,感冒风湿,致痿痹,两足缓纵,软弱不仁。(方见腰痛门。)
防风天麻散
治风湿麻痹,肢节走注疼痛,中风偏枯,或暴喑不语,内外风热壅滞昏眩。
防风天麻川芎羌活白芷草乌头白附子荆芥穗当归甘草(炙,各五钱)白滑石(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分,加至一钱,热酒化蜜少许调下,觉药力营运微麻为度。或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热酒化下,白汤亦可。此药散郁干结、宣风通气之妙剂也。
舒筋汤
(局方)治臂痛不能举,盖是气血凝滞经络不行所致。一名通气饮子,一名五痹汤,其效如神。
片子姜黄(二钱)甘草(炙)羌活(各五分)海桐皮(去外皮)当归(去头)赤芍药白术(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磨沉香水少许入内温服,凡腰以上痛食后,腰以下痛食前服。
(祖传方)
九藤酒
治远年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证,其功甚速。
青藤钓钩藤红藤(即理省藤也)丁公藤(又名风藤)桑络藤菟丝藤(即无根藤)天仙藤(即青木香也)阴地蕨(名地茶,取根,各四两)忍冬藤五味子藤(俗名红内消,各二两)上细切,以无灰老酒一大斗,用瓷罐一个盛酒,其药用真绵包裹,放酒中浸之,密封罐口,不可泄气,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每服一盏,日三服,病在上食后及卧后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加味三妙丸
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附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为病,此药主之。
苍术(四两,米泔浸)黄柏(二两,酒浸日干)川牛膝(一两,去芦)当归尾(一两,酒洗)川萆(一两)防己(一两)龟板(酥炙,一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川木通汤
一男子年四十岁,因感风湿,得白虎历节风证,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者三年,百方不效,身体羸瘦骨立,自分于死。一日梦与木通汤服愈,遂以四物汤加木通服,不效,后以木通二两锉细,长流水煎汁顿服,服后一时许,遍身痒甚,上体发红丹如小豆大粒,举家惊惶,随手没去,出汗至腰而止,上体不痛矣。次日又如前煎服,下体又发红丹,方出汗至足底,汗干后通身舒畅而无痛矣。一月后,人壮气复,步履如初。后以此法治数人皆验。故录于此,以示后学。
熏洗痛风法
治手足冷痛如虎咬者。
用樟木屑一斗,以急流水一担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内,桶边放一兀凳,用前沸汤泡之,桶内安一矮凳子,令人坐桶边,放一脚在内,外以草荐一领围之,勿令汤气入眼,恐坏眼,其功甚捷。
[卷之四] 痿证
论
《内经》曰∶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心气热为脉痿,则胫纵而不任地。肝气热为筋痿,故筋急而挛。
脾气热为肉痿,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肾气热为骨痿,则腰膝不举,骨枯而髓减。又曰∶治痿者独取阳明一经,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能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弛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法各补其荥而通其,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言治诸痿宜调补各脏,以待其旺月而病安也。
丹溪曰∶《内经》谓诸痿起于肺热,又谓治痿独取阳明一经。盖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木性刚急,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虽然天产作阳,浓味发热,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必不能保其安全也。又曰∶内经论风论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迥异,局方乃以治风之药通治诸痿,何其谬哉。按丹溪此论一出,扫尽千古之弊,叮咛告戒,极其明白,学人睨而不视,则为聩者之雷霆,瞽者之日月耳。夫医者为人之司命,其可不尽心于此乎。
脉法
《脉经》曰∶肺痿脉必浮而弱,其人欲咳不得咳,咳则出干沫,久久则小便不利。
寸口脉不出,反为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吐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因误发汗故也。
方法
丹溪曰∶有湿热,有痰,有血虚,有气虚,亦有死血者,有食积妨碍升降者。
卢氏曰∶上文论痿起于肺热,实痿之本论,治法之大要也。而此云然者,盖以其发而为病,所因所挟或有不同,而主治亦当各着其重也。
东垣取黄柏为君,黄等补药为辅佐,以治诸痿,无一定之方,有兼痰积者,有湿多者,有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有挟气者,临病制方,其善于治痿者乎。
湿热,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降火之剂──黄柏、黄芩、苍术之类。
湿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之类,入竹沥、姜汁。
血虚,用四物汤,加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气虚,用四君子汤,加苍术、黄芩、黄柏。
黄柏、苍术,治痿之要药也。
虎潜丸、补肾丸皆可治痿。
加味四物汤
治诸痿,四肢软弱,不能举动。
当归身(一钱)熟地黄(三钱)白芍药川芎(各七分半)五味子(九枚)麦门冬(一钱)人参(五分)黄柏(一钱)黄连(五分)知母(三分)杜仲(七分半)牛膝(三分,足不软者不用)苍术(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温服。酒糊为丸服,亦可。一云∶血虚者,以四物汤加黄柏、苍术,下补阴丸。
(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条)
健步丸
(东垣)治膝中无力,屈伸不便,腰背腿脚沉重,行步艰难。
羌活柴胡滑石(炒)甘草(炙)栝蒌根(酒洗)肉桂(各五分)防风泽泻(各三钱)防己(酒洗,一两)川乌(炮)苦参(酒浸,各三钱)上为细末,汤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愈风汤下。(一云荆芥汤下,按荆芥汤又号为愈风汤也。)
大防风汤
(局方)治两足痿弱,或沉重麻痹,不能行动,两膝虚肿,名曰鹤膝风等证。(方见中风门。)(祖传方)治两足痿弱软痛,或如火焙,从足踝下,上冲腿胯等证,因湿热所成者。
苍术(米泔浸一、二宿)黄柏(酒浸日干,各四两)牛膝(去芦,二两)龟板(酥炙)虎胫骨(酥炙)防己(各一两)当归尾(二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一方,加炮附子五钱。
鹿角胶丸
治血气虚弱,两足痿软,不能行动,久卧床褥之证,神效。
鹿角胶(一斤)鹿角霜熟地黄(各半斤)川牛膝白茯苓菟丝子人参(各二两)当归身(四两)白术杜仲(各二两)虎胫骨(酥炙)龟板(酥炙,各一两)上为细末,另将鹿角胶用无灰酒三盏烊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卷之四] 诸虫
论
《内经》曰∶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包。又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夫饮食不能谨节,则朝损暮伤,自伤成积,积久成热,湿热相生,而诸般奇形之虫,各从五行之气而化生矣,若腐草为萤之类是也。外台秘要所谓九虫者,皆能食人腑脏。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二曰蛔虫,长尺许;三曰白虫,长四、五尺余;四曰肉虫,状若烂杏;五曰肺虫,其状如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又名膈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九曰蛲虫,状如菜虫,形至细微。其伏虫,又为诸虫之主也。蛔虫,生发多则贯心,即杀人。白虫,母子相生,其形转大而长,亦能杀人。肉虫,食人,令人烦满。肺虫,令人咳嗽。胃虫,令人呕吐咳逆喜哕。弱虫,令人多唾。赤虫,令人肠鸣。蛲虫,居广肠,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疥龋蚀。若虫之类,无所不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皆能为害者也。凡此诸虫,根据附肠胃之间,若元气尚实,未为大害;稍有虚损,遂能侵蚀,随其虫动而变生诸病也。若夫膈噎、劳瘵、癞风、蛊胀、狐惑、伤寒等证,无不生虫,又如鼷鼠、应声虫之类,未易悉举,医者宜于各类推而治之可也。
脉法
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
尺脉沉而滑者,为寸白虫。
蚀阴肛,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外台》云∶虫脉当沉弱而弦,今反洪大,即知蛔虫甚也。
方法
丹溪曰∶湿热之生虫,脏腑虚则侵蚀。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以上二月字,恐并当作日字,盖虫无半月一转头之理也)。先以蜜或砂糖或炒吃引虫头向上,然后用杀虫药。
腹内热,肠胃虚,虫行求食。上唇有疮曰惑,虫食其脏;下唇有疮曰狐虫食其肛。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治桃仁汤
(活人)治狐惑唇口生疮,上唇虫食其脏,下蜃虫食其肛。
桃仁槐子艾(各五钱)大枣(十五枚)上用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半,分二服。
雄黄锐散
(活人)治前证雄黄青葙子苦参黄连(各二钱)桃仁(一钱)上为末,捣新艾汁和,捏如小指头大纳谷道中,治虫食其肛也。
化虫丸
(宝鉴)治诸虫。
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东引不出土者)胡粉(炒,各一两)明白矾(枯,二钱半)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一岁儿服五丸,量人大小加减丸数,温浆水入生麻油三、四点打匀送下,清米饮亦可,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
集效丸
(宝鉴)木香鹤虱(炒)槟榔诃子(麸裹煨,去核)芜荑(炒)附子(炮,去皮脐)干姜(各七钱半)大黄(一两半)乌梅(十四个,去核)上为末,炼蜜丸如麻子大,陈皮汤或醋汤下。
一方,加黄连、黄柏各七钱半。
万应丸
(外台)槟榔(五两)大黄(八两)黑丑(四两,以上三味为末)皂荚(十挺,不蛀者)苦楝根皮(一斤)上先以皂荚,苦楝用水二大碗熬成膏,一处搜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又以沉香、木香、雷丸各一两为末为衣,先以沉香衣,次用雷丸衣,又次用木香衣,每服三丸,四更时用砂糖水送下。
一方
(外台)用鸡子炒白尘,酒糊丸服,治寸白虫。
一方
(外台)黑铅炒成灰,槟榔末等分和匀,米饮调下。
化虫丸
(外台)能化虫为水。
硫黄(一两)木香(五钱)密陀僧(三钱)附子(一枚,炮,另为末)上先以附子末,醋一盏熬膏,余药研为细末,以附子膏和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荆芥茶清下。
一方
(外台)用苦楝根、槟榔、鹤虱三味,浓煎汤饮之。
前胡汤
治脾劳身热,内有白虫在脾为病,令人好呕而胸中咳,呕而不出。
前胡白术赤茯苓细辛杏仁(去皮尖,另研)草龙胆常山(各二钱)枳实松萝(各七分)旋复花(五分)竹叶(七片)上细切,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腹中热满闷,加芒硝五分,栀子、黄芩、苦参各五分,加水煎,忌桃、李、雀肉、醋、生葱、菜等物。
茱萸根汤
(外台)治脾劳热,内有白虫食脾为病,与前证同。
吴茱萸根(东引者,一钱)火麻子(八钱)陈皮(一两半)上三味,细切,水煎服,或下虫或下黄汁。……此方治虫甚验。
五膈下气丸
(外台)治肺劳热瘦损,内有肺虫在肺为病,令人咳逆气喘,或谓忧忿气膈寒热,皆从劳之所生,名曰膏肓疾,针灸不着。
麦门冬(五两,去心)蜀椒(炒出汗,一两)远志肉附子干生姜甘草炙(各五钱)人参(七钱半)桂心(二钱半)百部白术黄(各七钱半)细辛(五钱)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二十四粒)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徐徐噙化咽汁,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雀肉等物。
千金散
(外台)疗肾劳热,四肢肿急,蛲虫生于肾中为病。
贯众(三两,炒)干漆(二两,炒烟尽)芜荑胡粉槐白皮(各一两)吴茱萸(五十粒)杏仁(四十五粒,去皮尖,炒)上为细末,平旦以井花水调服方寸匕,渐增之,以病瘥止。
三圣饮子
(外台)治劳热生虫,在肺为病。
吴茱萸根(东引者,五两)野狼牙子(三两)桑白皮(东引者,一升)上三味细切,以酒七升,煮取一升半,平旦服尽。
五凤丸
(外台)治肝劳热生长虫在肝为病,令人恐畏不安,眼中赤壅。
乌鸡卵(五枚,去黄)黄蜡(三两)干漆(四两,炒烟尽)粳米粉(半升)东引吴茱萸根(切三升)上五味,以茱萸根、干漆杵为细末,和入铜铫中,火炼可丸如小豆大,隔宿勿食,清晨以米饮下一百二十丸,小儿五十丸,虫即烂尽。
雷公丸
(外台)治心劳发热,心里有长虫名曰蛊虫,长一尺许,贯心即死。
雷丸(炒,五枚)陈皮(一两二钱半)贯众芜荑青葙子干漆(炒烟尽,各一两)僵蚕(十四枚炒)乱发(如鸡子大块,瓶内烧存性)桃仁(去皮尖,另研,一两二钱半)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空心温酒送下二十丸,日三服。(自前胡汤以下七方,治五脏劳虫方也,当与前劳极方互用。)
广济疗蛔虫方
(外台)槟榔(十枚,细切)酸石榴根(东引者,切,二升)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以粳米煮稀粥,平旦空腹食之,少间虫并死,快利神效。
又治蛔虫方
(外台)用苦楝根生子东引不出土者,刮去外粗皮,取内白皮二两。
上以水三碗,煮取一碗半,去渣,用晚粳米三合煮糜粥,空心先以炒肉一、二片吃,引虫向上,然后进药粥一、二口、少顷又吃一、二口、渐渐加至一碗或二碗,其虫尽下而愈。
(祖传方)
槟榔丸
治小儿疳病,积气块痛,腹大有虫等证。
三棱(细切,醋炒,五钱)莪术(细切,醋炒,五钱)槟榔(一两)枳实(去穣,麸炒黄色)陈皮(去白,各五钱)芜荑(二钱半)雷丸(五钱)鹤虱(三钱,略炒)干漆(五钱,炒无烟)木香(三钱,不见火)良姜(二钱,陈壁土炒)砂仁(一钱,去壳)麦面(五钱,炒)胡黄连(三钱,炒)甘草(炙,三钱)神曲(五钱,炒黄色)上为细末,醋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下。今加使君子肉五钱,尤妙。
又方
治妇人阴蚀疮,--中有细虫,其痒不可忍,食入脏腑即死,令人发寒热,与劳证相似。
先用蛇床子煎汤,洗净挹干,敷后药∶梓树皮(不拘多少)上焙干为末,入枯矾四分之一,麝香少许,敷之立效。
(医案)予曾治一妇人,因采桑,见桑有金虫如蚕者,被其毒,谓之金蚕毒,腹中痛欲死,召予治。予以樟木屑浓煎汤与之,大吐,吐出有金丝如乱发者一块,腹痛减十分之七、八,又与甘草汤,连进二、三盏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