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国学名著>医学正传>卷之五

《医学正传》卷之五·

[卷之五] 麻木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经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光汗而后补也。医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脉法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方法

丹溪曰∶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人参益气汤

(东垣)治两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热伤元气也。

黄(二钱)炙甘草升麻(各五分)五味子(三十粒)柴胡(六分)生甘草人参(各一钱二分半)白芍药(七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导气汤

(东垣)治两腿麻木沉重。

黄(二钱)甘草(一钱五分)青皮(一钱)升麻柴胡当归梢泽泻(各五分)陈皮(二分半)红花(少许)五味子(三十粒)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天麻黄汤

(东垣)治素有风证,因连日醉饮,其证复来,右口角并眼牵引侧视,及左手脚腿麻木疼痛。

天麻芍药神曲(炒)羌活(如肢节不痛不用)茯苓(各三分)人参黄连(各四分)川归(五分)黄甘草升麻葛根黄柏苍术(各六分)泽泻(七分)柴胡(九分)或加猪苓(六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补气升阳和中汤

(东垣)一妇人病,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升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目则此证不作,是以不敢合眼,致不得卧,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不利,烦躁气短喘促,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便如常。此非风邪,乃气不行也,治宜补益肺气自愈。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为麻木者,当兼去其阴火则安矣。

生甘草(去肾热)黄柏(酒炒,除湿热)白茯苓(除湿导水)泽泻(除湿导水)升麻(行阳助经)柴胡(以上各二分)苍术(除湿补中,三分)陈皮当归身白术(各四分)人参白芍药(各六分)佛耳草炙甘草(各八分)黄(一钱)草豆蔻(益阳辟外寒,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

麻黄桂枝升麻汤

(东垣)治妇人先患浑身麻木,睡觉则少减,开目则已。其证愈后,又因心中烦恼,遍身骨节痛,身体沉重,饮食减少,腹中气不转运。

木香生姜(各二分)桂枝半夏陈皮草豆蔻浓朴(姜汁制)黑附子(炮去皮脐)黄柏(各三分)炙甘草升麻白术茯苓泽泻(各四分)黄麻黄(不去节)人参(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

神效黄汤

(东垣)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头面手足背腿脚麻木,并皆治之,及两目羞明畏日,隐涩难开,视物昏花,睛痛,亦皆治之。

蔓荆子(二分)陈皮(五分)人参(八分)炙甘草(一钱)白芍药(一钱)黄(二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如麻木不仁,虽有热,不加黄柏,只加黄一钱,通三钱。

如麻木甚者,加芍药一钱,通二钱。如小便淋涩,加泽泻五分,一服去则止。如有大热证,加酒洗黄柏三分。

补气汤

治皮肤麻木,神效。

黄陈皮甘草(各一钱二分)泽泻(六分)芍药(八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冲和补气汤

治合眼则麻木,开则不麻,四肢无力,痿厥醋心,目昏头眩,神效。

羌活(七分)独活川归黄柏(各三分)柴胡神曲木香草豆蔻(各二分)人参白术泽泻猎苓(各一钱)甘草升麻(各五分)芍药(一钱)黄(二钱)苍术陈皮(各一钱)黄连(二分)麻黄(不去节,二分)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祖传方)

三妙丸

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黄柏(四两,切片,酒拌略炒)苍术(六两,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川牛膝(去芦,二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忌鱼腥、荞麦、热面、煎炒等物。

[卷之五] 耳病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耳为肾之外候。一曰∶肾通窍于耳。一曰∶心通窍于耳。夫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而一阴藏焉,而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也,每挟君火之势而侮所不胜,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是矣。其或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肾水枯涸,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无日而不作也。或如蝉噪之声,或如钟鼓之响,甚为可恶,早而不治,渐而至于龙钟,良可叹哉!治法宜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无有不安者焉。钱仲阳曰∶肾有补而无泻。厥有旨哉。

脉法

两寸脉浮洪上鱼为溢,两尺脉短而微,或大而数,皆属阴虚,法当补阴抑阳。

左寸洪数,心火上炎,两尺脉洪或数者,相火上炎,其人必遗精,梦与鬼交,两耳蝉鸣或聋。

方法

丹溪曰∶大病后耳聋,及阴虚火动而聋者,宜补阴降火,四物汤加黄柏主之。

耳鸣,宜当归龙荟丸;多饮酒人,宜木香槟榔丸。

耳聋,以茱萸、乌头尖、大黄三味为末,津调贴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又方

治耳痛,以白矾枯吹入耳中,及青矾烧灰吹之,皆效。

又方

治耳痛及耳,用桑螵蛸炙黄为末,加麝少许,吹入耳中,极效。或用胭脂胚子、蛀竹末,加麝香少许,吹入妙。

又方

治诸虫入耳,用香油滴入耳中,其虫即出,或死于耳内。或用驴牛乳或鸡冠血滴入皆好。

又方

治诸虫入耳,用桃叶卷作角子,切齐其头,纳入耳中,其虫从角中走出。

大补丸

治耳鸣欲聋。

用黄柏一味,不拘多少,细切盐酒拌,新瓦上炒褐色,为细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如气虚,以四君子煎汤下;血虚,以四物汤下。

凡耳鸣耳聋,皆是阴虚火动,或补肾丸,或虎潜丸,或滋阴大补丸皆好。

(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条)

滋肾丸

(东垣)治耳鸣耳聋。

黄柏(盐酒炒,一两)知母(去毛,酒浸,一两)肉桂(五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盐汤下。

柴胡聪耳汤

(东垣)治耳中干结,耳鸣而聋。

连翘(四钱)柴胡(三钱)炙甘草(少许)当归身人参(各一钱)水蛭(五分炒另研)虻虫(三个,去翅足炒,另研)麝香(少许,另研)上除后三味别研外,其余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加三味末子,再煎一、二沸,食远服。

蔓荆子散

(东垣)治上焦热,耳鸣而聋,及出脓汁。

炙甘草升麻木通赤芍药桑白皮(蜜制)麦门冬生地黄前胡甘菊花赤茯苓蔓荆子(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

鼠粘子汤

治耳痛生疮。

昆布苏木生甘草蒲黄草龙胆(各二分)鼠粘子连翘生地黄当归梢黄芩炙甘草黄连(各三分)柴胡黄(各四分)桔梗(一钱五分)桃仁(三个,去皮尖,另研)红花(少许)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稍热食后服。忌寒药利大便。

(祖传方)治耳内忽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有血水流出,或干痛不可忍者,用蛇蜕皮烧存性,细研,以鹅翎管吹入耳中,立愈。

[卷之五] 目病

东垣曰∶按阴阳应象论云∶诸脉者皆属于目。又曰∶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目窠之总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则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而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德而为睛明也。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禀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而为明。故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乱而不守,卒然见非常之怪,若邪中其睛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一物为两也。因事烦扰,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心火大旺,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经曰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是也。夫脾者诸阴之首,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藏神明,宜静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乃包络之火,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妄动,又因邪气所并而损血脉,是故诸病生焉。医目者若不先理脾胃及养血安神,乃治标不治本,是不明主理者也,学人其可不用心乎。

脉法

左寸脉洪数,心火炎也。关弦而洪,肝火盛也。

右寸关俱弦洪,肝木挟相火之势而来,侮所不胜之金,而制己所胜之土也。

方法

丹溪曰∶目病属风热、血少、神劳、肾虚。

河间曰∶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当养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涩翳膜,眵泪斑入眼,皆风热也。一云∶斑入眼,此肝气盛而发在表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子散大,皆里也,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肾以调之。

瞳子散大,皆辛热所为也,辛主散,热乘之,当除风热,凉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气。芩、连苦寒,除邪气之盛为君,当归身、生地黄养血凉血为臣,五味子酸温体浮,收瞳子散大,地骨皮、天门冬泻热补气,或用滋阴地黄丸最妙。

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羌活、防风、甘菊花之类佐之。

暴发赤肿,以黄芩、防风为君以泻火,黄连当归为臣以养血,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为使,白睛红加白豆蔻少许。

又方

治血热壅痛,四物汤加草龙胆、防己、防风、羌活。一云,实热上冲眼痛,用黄连泻火,当归补血。

劳役,饮食不节,内障昏暗,

蔓荆子汤

蔓荆子人参甘草(炙)黄黄柏白芍药(酒炒,各一钱)上细切,水煎服。

又方

治眼痛。用生地黄酒浸捣烂眼上,又用草乌、南星、干姜、桂枝为末,醋调贴两足心,时用牛膝膏洗眼。

肥人风热上壅,眼目疼痛。

防风羌活荆芥酒芩(各二钱)水煎服。

瘦人目痛,乃是血少兼热,须用养血药,少加风药。

当归生地黄(酒洗)玄参防风荆芥菊花川芎(各等分)上细切,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条)

滋阴地黄丸

(东垣)熟地黄(一两)生地黄(一两五钱)柴胡(八钱)天门冬炙甘草枳壳地骨皮黄连五味子(各三钱)当归身(酒浸洗)黄芩(各五钱)人参(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茶清下。

秘传拨云退翳丸

(又名神仙退云丸,秘传)治一切内外障膜遮睛昏暗,大效。

栝蒌根枳实甘草(炙)蔓荆子薄荷(各五钱)川芎密蒙花荆芥穗地骨皮甘菊花白蒺藜羌活(各一两)蛇蜕蝉蜕黄连(各三钱)川椒(七钱五分,去目炒)当归(一两五钱,酒浸焙)草决明(五钱,炒)木贼(童便浸一宿,去节,焙干)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分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后临卧服,日进三服。翳障,米饮下。睛暗,当归汤下。内障,木香汤下。

退云丸有犀角五钱,干地黄一两,无蔓荆子、甘草、川椒。妇人,当归汤下。有气,木香汤下。

羊肝丸

(局方)治一切目疾,不问内外翳障青盲等证。

白乳羊肝(一具,以竹刀去膜)黄连(一两)甘菊花防风薄荷(去梗)荆芥穗羌活当归川芎(各三钱)上为细末,将羊肝蒸熟,同药末杵烂为丸,浆水下。

春雪膏

(东垣)点赤眼效。

朴硝(不拘多少),置豆腐上蒸化,待流下以瓷器盛之。

烂翳验方用茜草根烧灰,以灯心点之,须臾大痛,以百节草刮之。

神效明目汤

(东垣)治眼楞紧急,致倒睫拳毛,及上下睑皆赤烂,睛疼昏暗,昼则冷泪常流,夜则眼涩难开。

细辛(二分)蔓荆子(五分)防风(一钱)葛根(一钱五分)甘草(二钱)一方加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临卧温服。

明目细辛汤

治两目发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风寒,怕火光,眼睫成纽,眵糊多,隐涩难开,眉攒肿闷,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川芎(二分)生地黄(酒浸洗)蔓荆子(各三分)当归身梢白茯苓本(各四分)荆芥穗(五分)防风麻黄根羌活(各八分)细辛(少许)红花(少许)川椒(四粒)桃仁(七个,去皮尖,细研)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忌酒、醋、湿面。

复明散

(东垣)治内障。

青皮(去穣,三分)陈皮(去白)川芎苍术(各五分)炙甘草生地黄连翘柴胡(各一钱)黄(一钱五分)当归身(二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酒、醋、湿面、辛热、大料物之类。

助阳和血汤

(东垣)治眼发之后,微有上热,白睛红,隐涩难开,睡多眵泪。

蔓荆子(一分)香白芷(三分)柴胡黄炙甘草当归身(酒洗)防风(各五分)升麻(七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归葵汤

(一名连翘饮子,东垣)治目中溜火,恶日与火光,隐涩难开,小角紧,视物昏花,迎风有泪。

柴胡(三分)生甘草蔓荆子连翘生地黄当归身红葵花人参(各四分五厘)黄酒黄芩防风羌活(各七分半)升麻(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

救苦汤

(东垣)治眼暴发赤肿,睑高苦疼不可忍者。

桔梗连翘红花细辛(各二分)当归身(夏月减半)甘草(炙,各一钱)苍术草龙胆(各一钱四分半)羌活(太阳)升麻(阳明)柴胡(少阳)防风本黄连(各二钱)生地黄黄柏黄芩知母(各三分)川芎(六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若苦疼,则多用苦寒药,兼治本经之药,再行加减。如睛昏,加知母、黄柏。

益阴肾气丸

(东垣)此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泽泻茯神(各二钱五分)生地黄(酒洗)牧丹皮山茱萸当归梢(酒洗)五味子干山药柴胡(各五钱)熟地黄(二两)上为细末,勿犯铁器蒸捣,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淡盐汤下。

当归龙胆汤

(东垣)治眼中白翳。

防风石膏(各二分)柴胡羌活五味子升麻(各三分)甘草酒黄连黄(各四分半)黄芩(酒炒)黄柏(酒炒)当归身(酒洗)草龙胆(酒洗)芍药(各七分五厘)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酒少许,热服。

泻阴火丸

(一名连柏益阴丸,东垣)石决明(三钱,)羌活独活当归梢甘草五味子防风(各五钱)草决明条黄芩黄连(酒炒)黄柏(盐酒炒)知母(各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茶清下。

疗本滋肾丸

(东垣)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等分,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一百五十丸,空心淡盐汤下。

加味滋肾丸

(东垣)肉桂(三分)黄连(一钱)姜黄(一钱)苦参(三钱)苦葶苈(酒洗炒)石膏(觉肚冷勿用)黄柏(酒炒)知母(去毛,酒炒,各五钱)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以食压之。

退翳膏

(东垣)治黑白翳。

蕤仁升麻(各三分)连翘防风青皮(各四分)甘草柴胡(各五分)当归身(六分)荆芥穗(水半盏浸)生地黄(各一钱五分)黄连(三钱)上细末,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更上火煎半盏,入荆芥水二匙,入蜜少许,再上火熬匀,瓷器盛贮,频点之。

龙胆饮子

(东垣)治疳眼,流脓,生疳翳,湿热为病。

谷精草川郁金蛇蜕炙甘草(各五分)麻黄(一钱五分)升麻(二钱)青蛤粉草龙胆黄芩(炒)羌活(各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茶清调下。

还睛紫金丹

治目眶岁久赤烂,俗呼为赤瞎是也,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如眼生倒睫拳毛,两目紧,盖内伏火热而攻阴气,法当去其热内火邪,眼皮缓则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以针刺之出血。

白砂蜜(二十两)炉甘石(二十两,火七次,淬水内,连水浸半日。)黄丹(六两,水飞)乌贼骨(二钱)麝香硼砂(各一钱,入盏内,放于瓶口上熏干)白丁香(直者,五分)轻粉(一字)上将白砂蜜于砂石器内慢火熬,掠去沫,下甘石,次下丹,以柳枝搅,次下余药,以不粘手为度,作丸如鸡头实大,每用一丸,温水化开洗之。

重明散

(河间)治一切风热内外障膜眼疾。

川独活川羌活川芎吴射干仙灵脾防风甘草井泉石苍术(各五钱)丹参白术石决明草决明(各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日三服。

石膏羌活散

(河间)治久患双目不明,远年近日内外翳障,风热昏暗,倒睫拳毛,一切眼疾头风,并皆治之。

羌活(治脑热头风)密蒙花(治羞明怕日)木贼(退翳障)白芷(清利头目)细辛干菜子(二味起倒睫)麻子(起拳毛)川芎(治头风)苍术(明目暖水脏)黄芩(洗心退热)甘菊花荆芥穗(治目生疮)石膏(治头痛退热)本(治偏头风,一方治顶痛)甘草(解药毒)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食后临卧用蜜水调下,茶清亦可,日进三服,服至十日渐明,二十日平安。

黄连膏

(河间)治一切眼目疼痛,瘀肉扳睛,风痒泪落不已。

黄连(半斤)朴硝(一斗,以水淘净,阴干用)白丁香(五升,以水一斗淘净,去土,研细用)上量水入硝、香釜内,熬至七分淘出,令经宿,水面浮芽者取出挖干,以纸袋子盛,风中悬至风化,将黄连细末熬清汁洒干,入风硝,更加猪、羊胆,和蜜令匀,点眼极妙。

涤昏膏

(河间)治一切风壅眼目,疼痛不可忍者。

白砂蜜(一斤)黄连(一两)没药(五钱)黄丹(一两,炒紫色)上以蜜同黄丹熬黑,以水二大盏,煎黄连成稠汁,去渣入前丹、蜜内,煎熬稠,更入没药末,同煎数沸,滤去渣,洗眼甚妙。

金丝膏

(河间)治一切目疾昏暗,视物如丝罗所遮,或痒或痛。

宣黄连(半两,细切,水一盏浸一宿取汁,再添水浸渣,经半日许取汁,并放用)山栀子(二钱,捶碎,入前黄连汁内,加水同煎六、七十沸)白砂蜜(一两)白矾(一两)井盐(一分,如无,以青盐代之)上用银瓷器煎药十余沸,用上细片绢加纸数重再滤过,银罐子盛贮,时常点眼。

地芝丸

(东垣)治不能远视而能近视,以此除风热。

生地黄天门冬(各四两)枳壳(炒)甘菊花(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茶、酒任下。

眼睫方

(东垣,即倒睫拳毛也)木鳖子(一个)去壳为末,绵裹塞鼻中,左目塞右,右目塞左,一、二夜其睫自正。

点眼光明丹

治一切风热上壅,两目赤肿涩痛,风弦烂眼,及内外翳障等证。

白炉甘石(一两,以黄连五钱煎浓汁,滤去渣,用炭火炉甘石通红,淬黄连汁内,如此者七次,研)辰砂(一钱)硼砂(二钱)轻粉(五分)片脑(三分,多至五分)麝香(一分)如赤眼肿痛,加乳香、没药各五分。内外翳障,加珍珠五分,鸭嘴胆矾二分,熊胆二分。烂弦风眼,加铜青五分,飞丹五分。或以诸药总合为一,治诸般眼疾。

上各研为极细末,一处和匀,再研一、二日无声,银瓶盛贮,密封口不可令泄气,点眼极妙。

(丹溪活套)云∶东垣谓目能远视而不能近视,火盛而水亏也,法当补肾,六味地黄丸主之。目能近视而不能远视,有水而无火也,法当补心,定志丸加茯苓主之。又曰∶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是皆通手足少阴经也。是以知不能近视者,肾水亏欠也,不能远视者,心血不足也。凡目暴发赤肿,宜用羌活、防风、柴胡、白芷、升麻、酒制芩、连、甘草、生地黄、当归身。白睛红,少加白豆蔻。又曰∶凡眼暴发赤肿,须以防风、黄芩为君,当归、生地黄、黄连和血泻火药为臣使。凡目久痛或内障昏暗,须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菊花、荆芥穗、生甘草之类为佐使也。

(祖传方)

固本还睛丸

治远年一切目疾,内外翳膜遮睛,风弦烂眼,及老弱人目眵多糊,迎风冷泪,视物昏花等证,悉皆治之。

天门冬(去皮心,酒浸一宿,另杵如泥)麦门冬(去心焙干)生地黄(酒浸焙,勿犯铁)熟地黄(酒洗净,再用瓷蒸,勿犯铁,以上各三两)人参(一两五钱)白茯苓干山药枸杞子(各一两五钱)川牛膝(一两酒洗)石斛(一两,去芦酒洗)草决明(微炒)杏仁(去尖皮,另研)甘菊花(用小金钱)菟丝子(酒浸三宿,另研,焙干)枳壳(麸炒黄色)羚羊角(以上各一两,细锉取净末八钱)乌犀角(八钱,锉细生用)五味子(七钱,焙干)甘草(七钱,炙)防风(八钱,去芦)白蒺藜(七钱,杵去刺)黄连(七钱,去毛)川芎(七钱)青葙子(八钱,微炒)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盐汤下。

复明膏

去翳膜立效。

人参川归硼砂(生研,各一钱五分)青盐乳香(另研)没药(另研)芦荟(各一钱)珍珠(五分)麝香(五分,后加)黄丹(一两,水飞,炒)海螵蛸(五钱,炒)黄连(四钱,炒)黄柏(六钱)赤炉甘石(淬数次)白沙蜜(半斤)蕤仁(五钱,去壳)白蔹(一钱五分)上各研为极细末,先将白蜜煎沸,掠去沫再熬,滴水中沉碗底不散可用,然后入前药末,略沸搅匀,瓷罐收贮,日三、五次点之效。

[卷之五] 口病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或为糜烂生疮,或见酸苦甘辛盐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烦扰、五味过伤之所致也。经曰阴之五宫,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外有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则伤寒狐惑之证,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其为口之为病,种种不同,医者各类推而治之,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脉经》曰∶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而虚,胆虚口苦。甚洪而实,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口甘。兼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

脉虚者,中气不足,口疮,若服凉药不愈,宜理中汤。

方法

丹溪曰∶脾热口甘,三黄丸主之。

三黄丸

兼治五痨七伤,消渴不生肌肉。

黄芩(春四、夏秋六、冬三两)黄连(春四、夏五、秋三、冬二两)大黄(春三、夏五、秋二、冬一两)上三味,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未愈加至七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马。愚按∶此方惟实热者可用,虚者勿用。

胆热口苦,谋虑不决所致,小柴胡汤加麦门冬、酸枣仁、地骨皮、远志,煎服。

益胆汤

治谋虑不决,肝胆虚气上溢则口苦证。

黄芩(去朽)甘草(炙)人参(各一钱)官桂(五分)苦参茯神(各三分)远志(取肉去骨,七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柴胡地骨皮汤

治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化等证。

柴胡(去芦)地骨皮(各等分)上细切,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病患大便实者,加大黄、朴硝以利之。

治口疮,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无瓜时,以瓜皮烧灰敷之。

又方

细辛、黄柏(炒)各等分为末,掺舌上,吐涎乃愈。

又方

用焰硝、硼砂含口勿开,外以南星为末,醋调贴足心涌泉穴上,神效。

又方

用好酒煮黄连成汁,呷下即愈。

又方

用五倍子一两,黄柏蜜炙、滑石各五钱,铜绿五钱,麝香一字,为末掺之,极效。

凡口疮服凉药不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反治之而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又方

治赤口疮。

白矾(枯)没药(另研)乳香(另研,各一钱)铜绿(另研,少许)上为细末掺之。

又方

治白口疮。

雄黄没药乳香(各一钱)轻粉(五分)巴豆霜(少许)上为细末掺之。

治实热口中生疮,用凉膈散、甘桔汤皆效。

一小儿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后以矾汤于脚上浸半日顿宽,更以黄柏(蜜炙)、僵蚕(炒)为末敷之而愈。

又方

治唇紧燥裂生疮。用青皮烧灰敷之立愈。

又方

治唇紧。以皮纸然于刀上,熏取沥敷,立效。

又方

治口糜。用野蔷薇花根,煎汤漱之。(一云白蔷薇根,杵汁敷之。)

又方

治口内生疮用。

明矾(枯)黄丹(炒)盐白梅(烧存性,各一钱)人中白(半钱,)麝香(另研,少许)上为细末,干掺口内。甚者加硼砂五分,片脑一分。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八条)

硼砂散

治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病,皆效。

硼砂马牙硝滑石寒水石枯白矾(各二钱)片脑(二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许,食后新汲水调下。

碧雪

治口疮,及咽喉肿痛,神效。

蒲黄青黛硼砂焰硝生甘草上各等分,为细末敷之,咽喉肿痛,鹅管吹入。

(祖传方)治舌肿大塞口,不能饮食者。

真蒲黄一味,频刷舌上,自退。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则愈。

(丹溪活套)云∶肝胆有实热,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汤加甘草、龙胆、青皮之类。甚者,当归龙荟丸。若谋虑不决、肝胆虚而苦者,人参、远志、茯神、甘草为君,柴胡、草龙胆为佐使。甚者,钱氏地黄丸,虚者补其母也。心热而口苦,或口舌生疮,黄连泻心汤、牛黄清心丸、凉膈散之类。脾热而口甘者,三黄丸、平胃散之类。肺热而口辛者,甘桔汤、泻白散、金沸草散之类。肾热而口咸者,滋肾丸、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之类。

[卷之五] 喉病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注谓一阴即厥阴,肝与胞络是也。一阳即少阳,胆与三焦是也。

四经皆有相火存焉。子和曰∶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东垣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一虚,则相火随起,而喉痹等暴病作矣。夫喉之为会厌者,经谓之吸门是也。以其司呼吸,主升降,为人身紧关之门户也。

若夫卒然肿痛,水浆不入,言语不通,死在须臾,诚可惊骇。其会厌之两傍肿者,俗谓之双乳蛾,易治;会厌之一边肿者,俗谓之单乳蛾,难治。古方通谓之喉痹,皆相火之所冲逆耳。经曰∶一水不能胜二火。又曰∶一水不能胜五火。甚言其真水之易亏,而相火之易动也。如大怒则火起于肝,房劳则火起于肾,饮食失节则火起于脾胃之类。是故知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火性急速,故病发则暴悍。治之之法,必先大涌其痰,或以铍针刺其肿处,此急则治标之法也。用药者,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而以桔梗、甘草、玄参、升麻、防风、羌活、荆芥、人参、白术、茯苓之类,少加干姜、附子等药为向导,徐徐频与,不可顿服,此为治之大法也。切不可骤服寒凉之药,非徒无益,而且促其死耳。俗人未谙此理,而峻用芩、连、栀、柏之类而正治之,又甚者杂进以大寒草药,频与顿服,但觉肿势稍退,语言略通,而医者病者皆谓获效而喜。殊不知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其毒瓦斯乘虚而入腹,渐而至于发喘不休,不可治矣,良可叹哉!外有天行一种,名曰大头病,俗呼捏颈瘟,其证甚为凶恶,染此者十死八、九,宜推运气治之,治法亦不甚相远也,东垣普济消毒饮子甚妙,实为百发百中之剂,学人再宜详究而扩充之,务活人于斯世也,幸甚。

脉法

两寸脉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

方法

丹溪曰∶喉痹多属痰,重者宜用吐法,或只以桐油灯油脚,用鹅翎探吐之。病轻者,新取园中李实根噙之,更研水于项上敷之。

卢氏曰∶按本草∶蠡实根即马蔺草根也,能治喉痹,北方多有之。此又曰园中李实根,未知孰是。

缠喉风,属痰热,亦宜吐之。

又方

用远志去心为末,水调敷项上。

又方

用灯心草烧灰,吹入喉中。

一方

治咽喉肿痛。

荆芥穗当归身桔梗甘草(各等分)上细切,水煎放温,嗽而服之。有热加黄芩、枳壳。宜刺少商出血,立愈。

又方

治喉干燥痛,用四物汤加桔梗、荆芥、黄柏、知母,立已。

又方

治喉疮并痛者,多属虚火游行无制,用人参、黄柏(蜜炙)、荆芥。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用四物汤加竹沥。

又方

用黄撩郎根(俗名倒摘刺),入好酒少许研汁,滴入喉中愈。

又方

以灯笼草炒焦为末,酒调敷喉中。

泻实热火,用黄连、荆芥、薄荷、硝石为末,姜汁蜜调噙化。

喉舌之疾,皆属火热,虽有数种之名,轻重之异,乃火之微甚故也。微而轻者,可以缓治;甚而急者,惟用砭针刺血,最为上策。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条)

通关饮

(东垣)治喉痹肿痛不能语言者,但可进药,无不愈者,此从治之法也。一方,有鼠粘子,无白术、茯苓、干姜、附子,名利膈汤,治一切咽喉生疮肿痛。

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炙甘草(一钱五分)桔梗(去芦,二钱)防风(去芦,七分)荆芥(五分)薄荷(五分)干姜(炮,五分)或加附子(炮,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七分,徐徐与之。

又方

(东垣)治喉痹。

用鸭嘴胆矾三分或五分,吹入喉中,吐痰愈。

普济消毒饮子

(东垣)治天行喉痛等证。(方见瘟疫门。)

桔梗汤

(东垣)治咽喉微觉肿痛,声破难语。

当归身马勃(各一钱)白僵蚕(炒)黄芩(各三分)麻黄(去节,五分)桔梗(去芦)甘草(炙,各一钱)桂枝(少许)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又治喉痹方

新取青艾叶杵汁,灌入喉中即愈。

又方

用蛇床子于有嘴瓶中烧,令病者以瓶嘴含口中,吸烟入喉内,立愈。

吹喉散

治咽喉一切肿痛。

胆矾(五钱,别用青鱼胆一个,以矾研细入胆内,阴干)巴豆(七粒,去壳)朴硝(二钱五分,另研)铜青(一钱)轻粉(五分)青黛(些少,另研)上将胆矾同巴豆肉于铜铫内飞过,去巴豆,合朴硝以下四味,再加麝香少许研匀,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吐出痰血,立愈。

圣烟筒

治喉痹。

蓖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筒,烧烟吸之。

(祖传方)治喉痹神效。

马兰菊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俗名虾蟆衣)上以三物杵汁,徐徐饮之。

又方

治喉痹及喉中热痛等证。

用上好消梨杵汁,频频饮之。如患者能自嚼咽下,亦可。多食为良,大解热毒。惟金疮产妇及诸脱血证不可食,以其破血故也。其余一应痈疽发背等证,多食极妙。

[卷之五] 齿病

《内经》曰∶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夫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足阳明胃之脉贯络于齿上龈,手阳明大肠之脉贯络于齿下龈,手阳明恶寒饮而喜热饮,足阳明恶热饮而喜寒饮,故其为痛有恶寒恶热之不同也。有开口呷风则痛甚者,肠胃中有风邪也。有开口则秽臭不可近者,肠胃中有积热也。或谓痛而齿动摇,或谓痛而虫侵蚀,又有齿缝疏豁饮食不便者,比比是也。大抵齿龈宣露而动摇者,肾元虚也,治宜滋阴补肾为要。憎寒恶热而口臭秽者,胃气热也,治宜安胃泻火为良。其所谓风邪虫蚀之证,盖因热生风而风生虫也。肠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诛虫之药以治其标,无有不安之理也,学人详之。

脉法

右寸关脉洪数,或弦而洪,肠胃中有风热,齿痛。

尺脉洪大而虚者肾虚,主齿动摇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方法

丹溪曰∶牙痛或出血,属热,胃中有热,有风寒,有虫,有湿热。实热肿痛,调胃承气加黄连,又用升麻、白芷、防风、荆芥、薄荷、甘草、桔梗之类,外用胡桐泪、麝香擦之。

灸法∶上片痛,灸足三里二穴(在足阳明经,膝下三寸,骨外,大筋内陷中,灸七壮);下片痛,灸手三间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经,灸七壮)。

治虫牙痛,用韭菜子,以黄蜡包之,外以瓦片烧红,将韭子蜡丸置于其上,又别糊一纸袋如巨螺样,上以小竹管为袋嘴,将袋复于蜡丸上,以竹管拄于齿窍中,接烟熏之,其虫即死而愈。

治走马牙疳方,其效如神。

干姜南枣(各烧存性)枯白矾上各等分为末,敷之即愈。

小儿走马牙疳,牙床一齐腐烂即死,此方神效。

妇人尿桶中白垢,火一钱,入铜绿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愈。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条)麝香散(东垣)治热多寒少,牙龈露,肉脱血出,齿动欲落,疼痛妨食,恶寒少,恶热多。

熟地黄(二分)益智仁(二分半)当归身生地黄麻黄根酒汉防己人参(各五分)升麻(一钱)草豆蔻黄连(各一钱五分)羊胫骨灰(二钱)麝香(少许)上为末,先用温水漱口净,擦之。

草豆蔻散

(东垣)治寒多热少,牙齿疼痛。

细辛叶防风(各二分)羊胫骨灰熟地黄(各五分)当归(六分)草豆蔻黄连(各一钱三分)升麻(二钱五分)上为细末,如前法擦之。

羌活散

治客寒犯脑,及风寒凑袭,脑痛项筋急,牙齿痛动摇,肉龈袒脱疼痛。

本香白芷桂枝(各三分)苍术升麻(各五分)当归身(六分)草豆蔻(一钱)羌活(一钱五分)羊胫骨灰(二钱)麻黄(去根节)防风(去芦,各三钱)柴胡(五钱)细辛(少许)上为细末,如前法擦之,立愈。

白牙散

(东垣)白芷(七分)升麻(一钱)石膏(一钱五分)羊胫骨灰(二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如前法擦之,立效。

独圣散

(东垣)治一切牙痛风疳等证。

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阴干)上为细末,每用刷牙,以热浆水漱牙,外用粗末熬浆水刷牙,大有神效。

立效散

(东垣)治牙齿痛不可忍,微恶寒饮,大恶热饮,其脉上中下三部阴胜阳虚,是五脏内盛,六腑阳道脉微小,小便滑数。

细辛(三分)炙甘草(五分)升麻(七分)防风(一钱)草龙胆(洒洗,三钱)上为细末,作一服,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以匙抄在口中,漱痛处,待少时则止。如多恶热饮,更加草龙胆一钱。此法不定,随寒热多少,临时加减。若更恶风作痛,加豆蔻、黄连各五分,勿加草龙胆。

牢牙散

(东垣)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齿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

羌活(一两)草龙胆(酒洗,一两五钱)羊胫骨灰(二两)升麻(四两)上为细末,临卧时贴牙龈上。

清胃散

(东垣)治因服热药,或食辛热之物,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是手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

当归身黄连(夏月倍用)生地黄(酒制,各三分)牡丹皮(五分)升麻(一钱)上为细末,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滤去渣,带凉服。

神功丸

(东垣)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齿疳蚀,牙龈肉将脱,牙齿落,血不止。

兰香叶

(如无藿香代之)当归身藿香叶木香(各一钱)升麻(一钱)生地黄(酒洗)甘草(生,各三钱)黄连(酒洗)缩砂仁(各五钱)上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或加至二百丸止,白汤下,食远服。此药兼治血痢,及血崩,及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色,或黑色,及肠下血,空心服,米汤下,其脉洪大而缓者,及治麻木,血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皆效。

(祖传方)治胃有实热齿痛,或上痛尤甚者。

用凉膈散,以大黄酒蒸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为佐,频频含咽即愈。

又方

治胃热齿痛,口臭秽不可近者。

用大黄牡荆一、二十斤,于火上烹沥,入姜汁六分之一,时时含咽,甚效。

又擦牙止痛方用黄虿蜂窠一个,以川椒填满其窍,更以白盐一钱封口,烧存性,入香白芷、羊胫骨灰各一钱,同研为细末,先以清茶漱口净,然后以此药擦之,及敷痛处。如有虫蛀孔作痛,以少许塞于孔中立愈。

又灸法亦妙∶列缺二穴,在手太阴肺经与阳明经相连,叉手取穴中指尽处、又看其浮脉丫叉之间,灸七壮,其痛立止,永不再发。

[卷之五] 鼻病

《内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鼻者肺之外侯。丹溪曰∶肺之为脏,其位高,其体脆,性恶寒,又恶热。是故好饮热酒者,始则伤于肺脏,郁热久则见于外而为鼻淮赤之候,得热愈红,得寒则黑,此谓热极似水之象,亢则害承乃制也。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原病式》曰肺热则出涕是也。又有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额鼻渊,鼻中浊涕如涌泉下渗而下,久而不已,则为鼻蔑、衄血、肉、鼻痈等证,医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无忽也。

脉法

右寸脉浮洪而数,为鼻衄鼻。左寸脉浮缓,为伤风鼻塞,鼻流清涕。

方法

丹溪曰∶鼻为肺之窍,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热。寒邪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热壅清道,气不宣通。寒则表之,麻黄、桂枝之类;热则清之,芩、连、栀子之类。

面鼻紫黑,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之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皆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寒,污浊凝结而不行,故色紫黑。治宜化滞血,生新血,四物加片芩(酒炒)、红花(酒浸)、茯苓、陈皮、甘草、生姜煎,调五灵脂末服。气弱者,加黄(酒浸)。

酒鼻乃热血入肺(治用前方),用梧桐子桐油,入黄连,以天吊藤烧油,热敷之。

又方

用山硫黄(入萝卜内煨)、乳香、轻粉、乌头尖,酥调敷。或用胆矾敷之。

又方

用山栀为末,蜜蜡丸如弹子大,空心嚼一丸,白汤下。

鼻肉乃肺气盛,用枯矾研为末面,脂调绵裹塞鼻中,数日自消。

又方

木通、附子炮、细辛,蜜和绵裹塞鼻中。又用防风通圣散加京三棱、山茱萸肉、海藻,并用酒浸,炒为末,每服一钱五分,酒调服之。

鼻渊,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五分,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条)

防风汤

(宣明)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黄芩人参甘草(炙)川芎麦门冬(去心,各一两)防风(去芦,一两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服,食后服,日三服。

丽泽通气汤

(东垣)治鼻不闻香臭。

黄(八分)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葛根(各六分)炙甘草(四分)麻黄(不去节,冬月加)川椒白芷(各二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枣二枚,葱白三寸,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食远。忌一切冷物,及风寒凉处坐卧。

温肺汤

(东垣)治鼻不闻香臭,多眵泪。

丁香(二分)防风炙甘草葛根羌活(各五分)升麻黄(各七分半)麻黄(不去节,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葱白三根,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御寒汤

治寒气风邪伤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

黄连黄柏羌活(各二分)炙甘草佛耳草款冬花白芷防风(各三分)升麻人参陈皮(各五分)苍术(七分)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

(祖传方)治鼻中时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俗名控脑砂,有虫食脑中。

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寸许,烧存性,为细末,酒调服之即愈。

又治方

用白牛毛枨叶(如白杨木叶,香辣者是)焙干为末,吹入鼻中,立愈。

[卷之五] 痔漏

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又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若夫饱食太过,则脾气倦甚,不能运化精微,朝伤暮损,清浊混淆,故食积下流于大肠之间而为病也。盖脾胃一虚,肺气亦乏,而大肠之气亦从而虚,其肝木得以乘虚下流而为肠风病,则是皆金失所养、木寡于畏之所为耳。其为变见名状种种不同,曰牛奶,曰鼠奶,曰鸡心,曰鸡冠,曰莲花,曰翻花,曰蜂窠,曰穿肠,曰外痔,虽曰为状不一,而其因则同焉。治法以苦寒泻火,芩、连、栀子、槐花之类。以辛温和血,川归、川芎、桃仁之类。风邪在下,以秦艽、防风、升麻之类提之。燥热怫郁,以大黄、枳壳、麻仁之类润之。遘此疾者,自宜慎口节欲,根据法调治,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脉沉小实者,易治;浮洪而软弱者,难愈。

方法

丹溪曰∶痔病,因风热燥归于大肠也,治血为主,大法用条芩凉大肠,人参、黄连、生地黄、槐角凉血生血,当归和血,川芎、升麻、枳壳宽肠。

漏疮,先须用补药以补气血,参、、归、术为主,大剂服之。外以附子为末,津和作饼子如钱浓,以艾多灸之,漏大者艾炷亦大,漏小者艾炷亦小,灸令微热,不可令痛,饼干即易之,再和再灸。又以补气血药,作膏药贴之。

一方

治痔疮肿痛,用蜗牛(一名蜒蝣)阴干为末,敷之即愈。或用香油浸蜗牛月余,而以其油沫敷,亦效。

洗药,用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煎汤,先熏后洗。

又方

治痔疮风肿疼痛,用胡麻子煎汤洗之,其肿即消。

又方

用木鳖子、五倍子共为细末,调敷。

塞药,用炉甘石,以童子尿淬之,牡蛎,共为末敷之。

又方

用马兰草根研细敷上,片时看肉平去药,稍迟恐肉反出。

肠风,独在胃与大肠出,用黄芩、秦艽、槐角、青黛、升麻。

一方

用∶大黄(煨)桃仁(去尖,各三钱)皮(炙)黄连秦艽槐角子(各一两)当归槟榔皂角仁黄柏(炒)荆芥枳壳(各五钱)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如下鲜血者,加棕榈灰、莲房灰。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条)

秦艽羌活汤

(东垣)治痔漏,成块下垂,不任其痒。

羌活(一钱二分)秦艽黄(各一钱)防风(去芦,七分)升麻炙甘草麻黄柴胡(各五分)本(三分)细辛红花(各少许)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忌寒风处大小便。

秦艽苍术汤

(东垣)治痔核已破,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此湿、热、风、燥四气合而为病。故大肠头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大便燥结者,兼受火邪也。其西方肺金主气,其体收下,亦助病为邪,须当用破气药兼之,其效如神。

秦艽(去芦)桃仁(去皮尖,另研)皂角仁(烧存性,各一钱)苍术(米泔浸)防风(各七分)黄柏(酒洗,五分)当归梢(酒洗)泽泻(各三分)槟榔(二分另研)大黄(少许,虽大便过涩,亦不可多用也)上件除槟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另研外,余药细切,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入槟榔等三味末子,再上火煎至一盏,空心热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不犯胃气也。服药日,忌生冷硬物及酒、湿面、大料、椒、姜等物,若犯之其药无效。如有白脓,加白葵花头五朵,去萼心,青皮五分,入正药中同煎,木香三分为细末,同槟榔等三味根据前煎服饵。古人治此疾,多以岁月待除之,惟此药一服即愈。

秦艽当归汤

(东垣)治痔漏,大便燥结疼痛。

大黄(煨,四钱)秦艽(去芦)枳实(各一钱)泽泻当归梢皂角仁白术(各五分)红花(少许)桃仁(二十个,去尖,研细)上细切,作一服,水三盏,煎主一盏,食前服,忌如前。

秦艽防风汤

(东垣)治痔漏,每日大便时发疼痛(如无疼痛者,非痔漏也)此药主之。

秦艽防风当归身白术(各一钱五分)炙甘草泽泻(各六分)黄柏(酒洗,五分)大黄(煨)陈皮(各三分)柴胡升麻(各二分)桃仁(三十个,去尖,另研)红花(少许)上细切,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之。避风寒,忌房事、酒、湿面、大辛热之物。

当归郁李仁汤

(东垣)治痔漏,大便硬,努出大肠头,下血苦痛。

郁李仁皂角仁(各二钱,另研)枳实(七分)秦艽(去芦)麻仁当归梢生地黄苍术(各五分)大黄(煨)泽泻(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除皂角仁为末用外,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入皂角仁末和匀,空心服,忌如前。

红花桃仁汤

(东垣)治痔漏经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治法,当补北方,泻中央。

黄柏(一钱五分)生地黄(一钱)泽泻(八分)苍术(六分)当归梢汉防己防风梢猪苓(各五分)麻仁(二分)红花(少许)桃仁(十个)上细切,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如前。

七圣丸

(东垣)治大肠疼痛不可忍。《脉诀》云∶积气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但令稍泻三焦火,草漫多方立纪纲。

羌活(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另研,一两五钱)大黄(八钱,煨)槟榔桂心木香川芎(各五钱)上除郁李仁另研施入外,其余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食前服,取微利,一般而愈。切禁不得多利大便,其痛滋甚。

秦艽白术丸

(东垣)治痔疾并漏,有脓血,大便燥硬,疼痛不可忍。

秦艽(去芦)桃仁(去皮尖,研)皂角仁(烧存性,各一两)当归梢(酒浸)泽泻枳实(麸炒黄色)白术(各五钱)地榆(三钱)上为细末,和桃仁泥再研匀,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令药光滑,焙干,每服五、七十丸,白汤空心下,待少时,以美膳压之。忌生冷、硬物、冷水、冷菜之类,并酒、湿面及辛辣、大料、热物,犯之则药无验也。

[卷之五\痔漏] 脱证

(音工,下部病也。俗作肛,非。)属气血虚与热,气虚参、、升麻、川芎,血虚四物汤,热加黄柏。外以五倍子为末,托而上之,一次未收,至五次、七次必收。

又方

以陈壁土泡汤,先熏后洗。

又方

以鳖头烧存性为末,真麻油调敷即收。--亦可。

(祖传方)

七花丸

治肠风下血、久痔皆效。

山茶花芙蓉花石榴花检漆花白茅花(锉,各一两,俱烧存性)松花(一两,烧存性)槐花(二两,炒焦黑)枳壳(一两,麸炒黄色)甘草(炙,五钱)地榆(一钱)槟榔(二钱五分)上为细末,醋调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煎乌梅汤下。

又方

治肠风下血等证。

干柿饼(烧存性,秤灰二两)乌梅(烧存性,二两)酒瓶箬(已酒过一年者,或二、三年者,尤良。烧存性,二两)槐花(五钱,炒焦黑)百药煎(一两,如无以五倍子炙焦黄代之)枳壳(五钱,麸炒黄色)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醋汤下。或加槟榔五钱。

[卷之五] 汗证

《内经》曰∶心之液为汗。《原病式》曰∶心热则出汗。东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据内经独主于心,而东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盖心为君火主热,脾胃属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亦如地之湿气,为云雾而上升,其天气若不下降,则不能成霖雨也。又如甑中烧酒,若非汤火蒸淘,则不能成汁液也。夫各脏皆能令人出汗,独心与脾胃主湿热,乃总司耳。故内经又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

其自汗者,无时而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大法∶心虚冷汗自出者,理宜补肝,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阴虚火炎者,法当补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医者宜详辨之,毋错。

脉法

脉大而虚、浮而濡者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

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方法

丹溪曰∶自汗,属气虚,属湿与热。盗汗,属血与阴虚。

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

治自汗,用人参、黄,少佐以桂枝。阳虚者,附子亦可用。

痰病亦有汗者。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麦煎汤

(东垣)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亏欠,体常自汗,夜卧则甚,久而不止,体瘦,心忪惊惕,短气疲倦。

牡蛎黄麻黄根(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入小麦百余粒,水煎服。

调卫汤

(东垣)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证。

黄麻黄根(各一钱)羌活(二分)生甘草当归梢(各五分)生地黄麦门冬(各三分)生黄芩半夏(各五分)猪苓(二分)苏木红花(各一分)五味子(七粒)愚恐自汗阳虚之证不应下羌活、半夏、生姜三味辛散发表之剂,恐传写之误,姑存之。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当归六黄汤

(河间)盗汗之至药也。

当归(一钱)生地黄熟地黄黄柏(各七分)黄(一钱)黄连(七分)黄芩(七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温服,小儿减半。又曰,小儿不须治。(小儿虽能自愈,然不治,病恐日甚,治之尤妙。)

黄建中汤

(活人)治自汗及盗汗皆效(方见伤寒门桂枝汤。或加浮小麦一撮,尤妙。)

四制白术散

治盗汗。

白术(四两,内一两以黄同炒,一两以石斛同炒,一两以特蛎同炒,一两以麸皮同炒,凡同炒者皆去之)上取白术一味为末,每服三钱,粟米汤调下。

正气汤

(东垣)治盗汗。

黄柏知母(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上细切,水煎服之。

白术散

(东垣)治饮酒中风多汗,食即汗出如油漏,久不治必成消渴。

牡蛎(三钱炒)白术(一两二钱五分)防风(二两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候。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多汗面肿,倍牡蛎。

(丹溪活套)云∶仲景桂枝汤,治外感风邪自汗之圣药也。黄建中汤,治外感挟气虚自汗之剂也。东垣补中益气汤,治伤寒气虚自汗之妙剂也。甚者六脉浮软而虚,本方加附子以治阳虚,其效如应桴。如左寸脉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参、,加麦门冬、五味子、黄连各五分。如左关脉浮弦而自汗者,挟风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药各五分。若不阴虚,只有桂枝汤可用也。右关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只宜本方倍参、而自愈。右尺脉洪数无力而自汗或盗汗者,相火挟君火之势而克伐肺金也,本方加黄连、黄芩、黄柏各五分,只用当归六黄汤。左尺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水亏火盛也,本方加知母、黄柏各五分,熟地黄一钱,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凡内伤及一切虚损之证自汗不休者,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附子、麻黄根、浮小麦,其效捷如影响。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制炒,以杀其升发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参、等药至肌表,故不可缺也,凡上所云,皆指内伤虚损自汗之证,故皆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之药也。

(医案)上湖吕俊文,得内伤虚证,发热自汗,如雨不止,服补中益气汤十数帖不效。予以前方加减,每帖用蜜制黄一钱,人参一钱,白术、甘草、陈皮各七分,当归、白芍药各一钱,升麻、柴胡各一分,加桂枝三分,麻黄根七分,浮小麦一撮,炮附子三分,三帖而汗止,热亦退而安。

[卷之五] 病

《内经》曰∶诸痉(滑氏曰痉当作)项强,皆属于湿(王注云∶太阳伤湿也)。又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王注云∶阳内郁而阴行于外也)。《原病式》曰∶筋劲强直而不柔和也。夫肝木属风而主筋,经曰诸暴强直属风,理宜然也。

其所谓诸项强而属于湿者何欤?盖太阳经湿甚则兼风化,亢则害承乃制也。是故知之为病,湿为本,风为标耳。故仲景有刚柔二之分,不可不辨,盖刚为阳而柔为阴也。若夫太阳发热,无汗恶寒,脉弦长劲急,胸满口噤,手足挛急,切牙眼开,甚则搐搦,角弓反张,此为刚。太阳微热,多汗不恶寒,脉迟涩弦细,四体不收,时时搐搦,闭目合口,此为柔。大抵因风湿二气,袭于太阳之经,亦有轻重之分。其风气胜者为刚,风性刚急故也。湿气胜者为柔,湿性柔和故也。外有诸虚之候,表虚不任风寒,亦能成,是以或产后,或金疮,或跌仆扑伤,痈疽溃脓之后,一切去血过多之证,皆能成此疾也,是乃虚为本而风为标耳。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候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丹溪甚言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恐反燥其阴血而致不救也,可不慎欤!

脉法

《脉经》曰∶太阳病发热,其脉沉而细者,为。

脉来,按之筑筑然而弦,直上下行。

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病,发其汗已,其脉泼泼然如蛇,暴腹胀大,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必(此字恐当作死字)。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kt然,脉沉迟,此为,栝蒌桂枝汤主之。

方法

丹溪曰∶大率与痫相似,比痫为虚,切不可作风治而纯用风药。多属气血虚,有火有痰,宜补兼降痰火,参、、芎、归、竹沥之类。

一方

治少年痘疮靥后成,口噤不开,四肢强直,时或绕脐腹痛一阵,则冷汗如雨,痛定汗止,脉极强紧如真弦。先因劳倦伤血,疮后血愈虚而又感风寒,当用温药养血,辛凉散风,芍药、当归为君,川芎、青皮、钓钩藤为臣,白术、甘草为佐,桂枝、木香、黄连为使,更加红花少许,水煎服愈。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栝蒌桂枝汤

(活人)治太阳伤寒成。

栝蒌根甘草(炙,各三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细切,作一服,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作三服连饮取微汗。如汗不出,少顷以热粥发之。

葛根汤

(活人)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方见伤寒门。)

麻黄葛根汤

(活人)治刚,无汗恶寒。

麻黄赤芍药(各三钱)干葛(四钱五分)豆豉(半合)上细切,作一服,水二大盏,葱白三茎,煎八分,稍热服。

大承气汤

(活人)治刚,大便实热。(方见伤寒门。)

桂枝葛根汤

(活人)治柔,有汗不恶寒。(方见伤寒门。)

桂枝栝蒌根汤

(活人)治柔通用。(方见中风门。)

小续命汤

(金匮)治刚柔二通用。(方见中风门。)

防风当归汤

治发汗过多,发热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宜去风养血。

防风当归川芎生地黄(各二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东垣)治一切去血过多,因无血养筋,令人四肢挛急,口噤如。

黄(一两)当归(五钱,酒浸洗净)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挟风或兼破伤风者,加防风、羌活各一钱,荆芥穗一钱半,甘草五分,减去黄一半,煎服。

举卿举败散

(活人)治新产血虚发者,汗后中风发热亦然。

荆芥穗

(不拘多少,微炒)上为末,每服三、五钱,外以大豆黄卷,以热酒沃之,去黄卷,用汁调下,其效如神。

(丹溪活套)云∶昔之所谓刚柔二者,当以虚实论之,是也。一属外感,一属内伤。属外感者为刚,宜用麻黄葛根汤、栝蒌桂枝汤、小续命汤;在里者,大承气汤之类。属内伤者为柔,宜用补中益气汤、八物汤、四物汤之类。

如以风湿二事分刚柔而治,恐误医者不胜其多;今以虚实分治,其理昭然无疑矣。

(医案)陶氏妇,年三十余,身材小琐,形瘦弱,月经后,忽一日发,口噤,手足挛缩,角弓反张。予知其去血过多,风邪乘虚而入,用四物汤加防风、羌活、荆芥,少加附子行经,二帖病减半,六帖病全安。

[卷之五] 厥病

《内经》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又曰∶寒厥者,此人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由阳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热厥者,此人必醉饱入房,精气中虚,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能渗营其四肢也。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肾气日衰,阳气独盛,故手足为之热也。又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腹满则下气重上而邪气厥,厥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令人暴仆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也,名曰尸厥。考之张仲景伤寒论,阴阳二厥之证,皆指手足逆冷而言也。河间《原病式》曰∶阴厥者,原病脉候皆为阴证,身凉不渴,脉迟而微。阳厥者,原病脉候皆为阳证,烦渴谵妄,身热而脉数。若阳厥极深,或失下而至于身冷,反见阴证,脉微欲绝而死者,此为极热而然。俗医妄谓变成阴证,急用热药助其阳气,以致十无一生也。愚按∶内经曰寒热二厥者,皆常病虚损证也,并宜补益之法,但热厥补阴,寒厥当补阳耳,正经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若夫《伤寒论》所谓阴阳二厥者,冰炭殊途,治法亦异,诊察之间,死生反掌,医者其可不尽心乎。

脉法

《脉经》曰∶寸口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于脏则死,入于腑则愈,此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而后自愈。

《活人书》云∶阳厥脉滑而沉实,阴厥脉细而沉伏。

方法

丹溪曰∶厥因气虚、血虚者多。气虚脉细,血虚脉大如葱管,热厥脉数,外感脉浮而实,有痰者脉弦。热用承气汤,痰用白术、竹沥,外感宜解散药中加姜汁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活人书》曰∶初得病身热头痛,大便秘,小便赤,或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安卧,谵语昏愦而厥,此阳厥也,大柴胡汤、大小承气汤治之,渴者白虎汤妙。手足厥冷,脉乍结,此邪气结在胸,心下烦满,饥不能食,瓜蒂散吐之。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绵衣包手足,急服五味子汤,或兼与桂枝麻黄各半汤,须臾大汗而解。伤寒厥逆,心下怔忡者,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汤主之。如得病后,四肢逆冷,脉沉而细,足挛卧而恶寒,引衣盖复,不饮水,或下利清谷而厥逆者,阴厥也,四逆汤、白通汤。厥逆脉不至者,通脉四逆汤。手足指头微寒者谓之清,理中汤。无热证而厥,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喘促脉伏而厥,五味子汤。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

五味子汤

(活人)治阳厥脉伏,手足厥冷。

五味子(一两)人参麦门冬杏仁陈皮(以上各五钱)上细切,用水三盏,生姜十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半,去渣分作二服。

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见伤寒门。)

茯苓甘草汤

治阳厥怔忡,手足厥逆,心下有水气。

茯苓桂枝(各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通脉四逆汤

(活人)治阴厥,下利清谷,四肢逆冷,脉微。

甘草(六钱五分)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炮)如面赤者,加葱九茎。呕者,加生姜。咽痛,加桔梗。利止脉不出,加人参。

上用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渣分作二服。

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

(活人)治无热证而厥。

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各一两)甘草通草(各六钱五分)吴茱萸(三钱)生姜(六钱)上细切,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分三服。

吴茱萸汤

(活人)治阴厥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生姜(各五钱)人参(三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大枣一枚,煎至一盏半,温服,忌生冷物。

苏合香丸

(局方)治卒厥不知人,未详风痰气厥,先与此药极妙。每用一丸,以汤调化灌之即醒,醒后察脉而用他药。

(丹溪活套)云∶热厥四肢烦热,盖湿热郁于脾土之中,治用东垣升阳散火汤、火郁汤之类。寒厥手足逆冷者,多是气血不足,补气血药加附子。饮酒人或体肥盛人手足热者,湿痰郁火盛也,二陈汤加芩、连、栀子之类。若忽然手足逆冷、卒厥不知人者,多属痰火,亦有阴先亏而阳暴热者,宜多用参膏,兼竹沥、姜汁与之。人瘦弱者,虽无痰而火亦盛也,服竹沥亦能养血而降火。

[卷之五] 癫狂痫证

《内经》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仆(摇其目而暴仆也)。是盖阳气逆乱,故令人卒然暴仆而不知人,气复则苏,此则痫之类也。又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又曰∶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骂詈不避亲疏。是盖得之于阳气太盛,胃与大肠实热燥火郁结于中而为之耳,此则癫狂之候也。曰癫曰狂,分而言之,亦有异乎?《难经》谓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素问注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则喜属于心而怒属于肝,乃二脏相火有余之证,《难经》阴阳之说,恐非理也。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痫病独主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狂宜乎下,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

虽然此三证者,若神脱而目瞪如愚痴者,纵有千金我酬,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脉法

脉大坚疾者癫狂,脉虚弦为惊,为风癫。脉沉数为痰热。脉大滑者自已。沉小急疾者死。虚而弦急者死。寸口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丹溪曰∶癫狂,脉虚易治,实者难治。

方法

丹溪曰∶痫证大率属痰与火,不必分五等。大法∶行痰为主药,用黄连、南星、栝蒌、半夏。寻火寻痰分多少,治无不愈者。有热者,用凉药以清心。有痰者,必用吐,吐后用东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药青黛、柴胡、川芎之类。

癫狂原病式所论甚精,盖以世以重阴为癫,重阳为狂,误也,大概皆是热耳。

卢氏曰∶重阴重阳之分,难经之言也。河间谓素问注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五志所发皆为热也,心热甚则多喜,火旺制金不得平木,则肝实而多怒也。又发热于中,则多干阳明,经谓阳明之厥则癫疾,又谓服膏粱芳草石药,则热气悍,发为癫狂。此原病式本素问之论,以明癫狂俱是热病,而重阴之说非也。

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宜开痰镇心神。亦有中邪者,以治邪法治之。

神不守舍,狂言妄作,经年不愈,如心经蓄热,当清心除热,如痰迷心窍,当去痰宁心,宜大吐大下愈。

一方

治痫证,用大蝙蝠一个,以朱砂三钱填入腹内,以新瓦盛火炙,令皮焦酥为度,候冷为细末,每一个分作四服,气弱及年幼者作五服,空心白汤调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条)

龙脑安神丸

(宝鉴)治男女五般癫痫,无问远近,发作无时。

茯神(三两)人参地骨皮甘草麦门冬桑白皮(各二两)马牙硝(二钱)龙脑麝香(各三分)牛黄(五钱)朱砂(二钱五分)乌犀角(一两)金箔(三十五片)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如风痫病,冬月温水化下,夏月凉水化下,不拘时。二、三岁者,日进一服。大人每服一丸,小儿一丸,分作二丸服。虚劳发热咳嗽,新汲水化下。

神应丹

(宝鉴)治诸痫。

辰砂(不拘多少,研细)上以猪心血和得所,以蒸饼裹剂蒸熟,取出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煎人参汤下。

五色丸

(钱氏)治诸痫。

朱砂(五钱,另研)水银(二钱五分)雄黄(一两,熬)珍珠(一两,另研末)铅(三两,用水银同熬)上和匀再研极细,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别煎金银薄荷汤送下。

二白丸

(元戎)治痰涎为病患,以致癫痫狂妄惊悸等证。

白矾(一两)轻粉(一字或五分,量虚实加减)上用生蒸饼剂裹,蒸熟去皮,可丸,入轻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小儿如黍米大。

妙香丸

(拔萃)治时毒伤寒,解五毒潮热积热,及小儿惊痫等证。

辰砂(九两,另研)龙脑腻粉麝香(研,各五钱)牛黄(五钱)金箔(九十片,研)巴豆(二百二十五粒,去皮心及油)上合研匀,炼蜜为丸,每两分作三十丸,米饮下。

朱砂滚涎丸

(子和)治五痫等证。

朱砂白矾(生用)赤石脂硝石(各等分)上为细末,研蒜膏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荆芥汤下。

碧霞丹

(局方)治痰涎壅塞,牙关紧急,目睛上视,癫痫狂妄等证。

石绿(五钱,研九度飞)附子尖乌头尖蝎稍(各二十个)上为末,入石绿令匀,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更以温酒半合饮之,须臾吐出痰涎,然后随证以他药治之。如口噤者,开灌之。

控涎丹

(三因)治痰迷心窍,狂言谵语,如有所见。(方见痰饮门。)

牛黄泻心汤

(御药院方)治心经邪热,狂言妄语,心神不安。

脑子(另研)牛黄(另研)朱砂(另研,各一钱五分)大黄(生,一两)上各研为细末,和匀再研,每服三钱,煎生姜、蜜水调下。

牛黄清心丸

(局方)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惊恐癫狂,语言谵妄,虚烦少睡,甚至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等证。

羚羊角末(一两)人参(去芦,二两五钱)白茯苓(一两二钱)川芎(一两二钱半)防风(去芦,一两五钱)阿胶(炒,七钱五分)干姜(炒,七钱五分)白术(一两五钱)牛黄(研,一两二钱)麝香(研,一两)犀角末(二两)雄黄(研飞,八钱)龙脑(研,一两)金箔(一千四百片,内除四百片为衣)白芍药(一两五钱)柴胡(去芦,一两二钱)甘草(锉炒,五两)干山药(七两)麦门冬(去心,一两五钱)桔梗(去芦,一两二钱)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麸炒黄色,一两二钱半,另研)黄芩(一两五钱,去朽)神曲(炒,二两五钱)大枣(一百个,蒸熟去皮核,研成膏)白蔹(七钱五分)蒲黄(炒,二两五钱)当归(去头,一两五钱)大豆黄卷(一两七钱半,炒)肉桂(去皮,一两七钱半)上除枣杏仁金箔外,牛黄、龙胸、麝香、雄黄四味研为细末,入余药和匀,炼蜜入枣膏为丸,每两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食后温水化下。

(丹溪活套)云∶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妄之证,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所能疗也。须诊察其由以平之∶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于心者,为癫为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于肺者,为痫为癫,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伤于脾者,为痫为癫为狂,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伤于肾者,为癫为痫,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于胆者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于心胞者为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耳。

(祖传方)治癫痫,神效。

九节菖蒲一味(不拘多少,不闻鸡犬声者佳,去毛焙干)上以木臼杵为细末,不可犯铁器,用黑猪心,以竹刀批开,沙罐煮汤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钱。

[卷之五] 邪祟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夫经之所谓邪者,风寒暑湿燥火有余之淫邪耳,非若世俗所谓鬼神之妖怪也。病有心虚惊惕,如醉如痴,如为邪鬼所附,或阳明内实,以致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皆痰火之所为,实非妖邪祟之所迷也。古虽有禁咒一科,及龙树咒法之治,皆移精变气之术,但可解疑释惑,以使心神之归正耳,何邪祟之可祛哉。

丹溪曰∶血气者,心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按∶此恐指山谷间狐魅而言)。若夫气血两虚,痰塞心胸,妨碍升降,不得营运,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为虚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可不审乎。

脉法

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或促或结,皆邪脉也。脉紧而急者,遁尸。

方法

丹溪曰∶俗之冲恶者,谓冲斥邪恶鬼祟而病也。如病此者,未有不因气血先亏而致者焉。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素问》遗篇曰∶入忧愁思虑则伤心,又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因而三虚,神明失守。

盖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治法,刺手少阳之所过,阳池穴也,复刺心俞即生。人饮食劳倦则伤脾,又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入房,汗出于脾,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因而三虚,脾神不守。盖脾者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土不及岁,有青尸鬼见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冲阳穴也,复刺脾俞即生。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又遇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或遇太阳司天,天数不及,因而三虚,肾神不守。盖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岁,有黄尸鬼见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京骨穴也,复刺肾俞即生。人暴怒气逆则伤肝,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或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因而三虚,肝神不守。盖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木不及岁,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少阳之所过,丘墟穴也,复刺肝俞即生。人形寒饮冷则伤肺,复登高疾走,汗出于肺,或遇阳明司天,天数不及,因而三虚,肺神不守。盖肺为相传之官,治节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金不及岁,有赤尸鬼见之,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合谷穴也,复刺肺俞即生。

愚按∶人见五色非常之鬼,皆自己精神不守,神光不完故耳,实非外邪所侮,乃元气极虚之候也。因患者亲目所视,故实信真为邪鬼所迷,但当推其同行同坐者不见有物,足可以决此疑耳。

五邪刺法肝虚见白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名曰卒尸(五邪病名并同)。目中神彩不变,四肢虽冷,心腹尚温,口中无涎,舌不卷,卵不缩者,可刺之复苏。

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穴五寸,足少阳之原也,以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徐徐出针,按口中闭气,腹中鸣者可治,更刺肝俞。

肝俞二穴,在背第九椎下两傍各一寸半,以毫针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三分,复取针至三分,留一呼,徐出针,气反即苏。

心虚见黑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四肢虽冷,目中精彩不变,气虽闭绝,舌不卷,卵不缩,未出一时可治,刺之复苏。

阳池二穴,在手表腕陷中,手少阳之原也,用毫针刺入二分,得气则补,留七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复退,留一呼,徐徐出针,手扪其穴即苏。

脾虚见青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四肢冷而身温唇温,不出一时可治。

冲阳二穴,在足趺上骨间动脉,去陷谷三寸,足阳明之原,以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一呼,徐徐退针,以手扪之,复刺脾俞。

脾俞二穴,在背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以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二呼,进二分,动气至徐徐出针即苏。

肺虚见赤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虽无气、手足冷,心腹温、鼻微温、目中神彩不变、口中无涎、舌不卷、卵不缩者,未出一时可治。

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两歧骨间,手阳明之原也,用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复退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复刺肺俞。

肺俞二穴,在背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毫针刺入一寸半,得气则补,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穴即苏。

肾虚见黄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气绝,四肢厥冷,心腹微温,目中精彩不变,唇舌不黑,口中无涎可救。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足太阳之原,用毫针刺入一分半,得气则补,留三呼,进至三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穴,复刺足少阴之俞。

足少阴之俞,在背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毫针刺入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次又进五分,留三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即苏。凡以上刺法,必先以口含针暖而刺之,则经脉之气无拒逆也。

丹溪治一妇人如痫,或作或辍,恍惚不省人事。一日略苏醒,诊视间忽闻床上有香气,继又无所知识。丹溪曰∶气因血虚亦从而虚,邪因虚而入,理或有之。遂以秦承祖灸鬼法灸治,……即愈。

秦承祖灸鬼法治一切惊狂谵妄,逾垣上屋,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以病者两手大拇指,用细麻绳扎缚定,以大艾炷置于其中两介甲及两指角肉,四处着火,一处不着即无效,灸七壮神验。

还魂丹

治中恶已死。

麻黄(三两)桂枝(二钱)杏仁(十二粒)上作一服,水煎,灌下即醒。

桃奴丸

治心气虚怯有热尸注魇梦惊痫等证。

桃奴(即桃树上不落干桃,十二月收七个,另研)辰砂(五钱,另研)桃仁(十四个,另研)玳瑁(一两,另研)琥珀(三钱,另研)乌犀角(五钱,石上水磨)牛黄(一钱,另研)龙脑(二钱,另研)麝香(一钱,另研)雄黄(桃叶煮水飞,三钱)安息香(一两,以无灰酒研飞)上以安息香同桃仁、琥珀共熬成膏,和诸药末为丸,如鸡头实大,阴干,每服一丸,人参汤化下。

苏合香丸

治诸般怪疾。(方见气门。)

一方

治魇死不还。

用半夏末不拘多少,吹入鼻中即醒。

(祖传方)

辟邪丹

治冲恶怪疾,……。

人参茯神远志鬼箭羽九节菖蒲白术苍术(米泔浸)当归(各一两)桃奴(焙干,五钱)雄黄(另研)辰砂(各三钱,另研)牛黄(一钱,另研)金箔(二十叶)或加麝香(一钱)上件以桃奴以上诸药为细末,入雄黄、辰砂、牛黄三味末子和匀,以酒调米粉打糊为丸,如龙眼大,金箔为衣,临卧以木香汤化下一丸,诸邪不敢近体,更以绛纱囊盛五、七丸悬床帐中尤妙。

(医案)一妇人年二十七美貌,得一证如醉如痴,颊赤面青,略有潮热,饮食不美,其脉乍疏乍数而虚,……一医与八物汤,服数十帖不效。召予治之,……取……胆汁丸安神定志之药,以八物汤吞下。服药十数帖,丸药一料,以安其神。丸药用远志、石菖蒲、川归、黄连、茯神、朱砂、侧柏叶、草龙胆等药。

[卷之五] 怔忡惊悸健忘证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若夫二证之因,亦有清痰积饮,留结于心胞胃口而为之者,又不可固执以为心虚而治。医者自宜以脉证参究其的而药之,毋认非以为是也,慎之慎之!

脉法

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趺阳脉微而浮。(浮为胃气虚微,则不能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致也。)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则虚,是以悸。肝脉动暴,有所惊骇。

方法

丹溪曰∶属血虚有痰。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怔忡无时,悚悸有时而作。

大法,四物汤、安神丸之类,有痰者用痰药。

惊悸者属血虚,用朱砂安神丸最好。或有痰迷心窍者,宜用治痰药。

一方

治劳役大虚心跳。

朱砂(另研,水飞)白芍药当归身(酒浸)侧柏叶(各三钱)川芎甘草陈皮(各一钱)炒黄连(一钱五分)上为细末,猪心血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津唾咽下,或少用白汤一口送下,食后临卧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惊悸养血汤

(局方)治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动惊起。

黄茯神半夏曲川芎(各五分)远志(去心,甘草水浸)桂心柏子仁酸枣仁(炒)五味子人参(各二分半)甘草(四分)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如停水,加茯神、槟榔各三分同煎。

安神丸

(东垣)黄连(一钱五分,酒洗)朱砂(一钱,另研,水飞)生地黄(酒洗)当归身(酒洗)甘草(炙,各五分)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唾咽下。一方,朱砂安神丸,无地黄、当归,用生甘草。

温胆汤

(活人)治心胆怯,怔忡易惊。

半夏(汤炮七次,去皮)竹茹枳实(各二钱)生姜(四钱)陈皮(三钱)甘草(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定志丸

治心气不足,恍惚多忘,及怔忡惊悸等证。

人参白茯苓(各三钱)远志(去心)石菖蒲(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朱雀丸

(河间)治怔忡惊悸等证。

茯神(二两)沉香(五钱)朱砂(五钱,另研,为衣)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参汤下。

八物定志丸

(东垣)平补心气,安神镇惊,除膈间痰热等证。

远志(去心)石菖蒲麦门冬(去心)茯神(去皮)白茯苓(各一两)白术(五钱)人参(一两五钱)牛黄(二钱,另研)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

归脾汤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白术茯神黄(蜜炙)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人参木香(各五分)甘草(炙,二分半)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祖传方)治忧愁思虑伤心,令人惕然心跳动,惊悸不安之证。

川归(酒洗用身)生地黄(酒洗)远志(去心)茯神(各五钱)石菖蒲(九节)黄连(各二钱五分)牛黄(一钱,另研)辰砂(二钱,另研)金箔(十五片)上以前六味研细,入牛黄、辰砂二味末子,猪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煎灯心汤送下。

[卷之五] 三消

《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又曰∶瘅成为消中。东垣曰∶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若消则目黄口干,乃津液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若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当以兰,除陈气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悍,能助燥热也。

岐伯曰∶脉实病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当分三消而治之,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饥虚,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治之。总录所谓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痈;不能食者,必传中满膨胀,皆为不治之证也。张洁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先哲用药,厥有旨哉。然脏腑有远近,亦宜斟酌。如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皆适其至所为故,如过与不及,皆诛罚无过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太急,速过病所,久而成中满之病,正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者也,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制也,治斯疾者宜审焉。

脉法

《脉经》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伤寒厥阴篇云∶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浮则卫气不足,迟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紧(《要略》作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紧(《要略》作坚),紧数相搏,则为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心脉微小为消瘅。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脉数大者生,沉小者生;实而坚大者死,细而浮短者死。

方法

丹溪曰∶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食而小便赤黄。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

大法,黄连、天花粉二味为末,藕汁、人乳汁、生地黄汁、佐以蜜、姜汁为膏,和二味,留舌上,徐徐以白汤少许送下。能食者,加石膏。

猪肚丸

黄连(五两)麦门冬(去心)知母(去毛)栝蒌根(各四两)上为细末,入雄猪肚内缝之,蒸熟乘热于石臼中捣烂,如干加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后米饮下,可以清心止渴(一云治消中)。

天花粉,治消渴之圣药也。凡消渴药中,大禁半夏,及不可发汗。

三消者,琼玉膏最妙。(方见咳嗽门。)(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条)

和血益气汤

(东垣)治口干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脉。此药生津液,除干燥,生肌肉。

柴胡炙甘草生甘草麻黄根(各三分)当归梢(酒洗,四分)知母(酒洗)汉防己(酒洗)羌活(各五分)石膏(六分,另研)生地黄(酒洗)黄连(酒洗,各八分)黄柏(酒洗)升麻(各一钱)杏仁(去皮,另研,六分)红花(少许)桃仁(去皮,另研,六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忌酒醋热湿面。

当归润燥汤

治消渴,小便多,大便秘涩干燥结硬,燥渴喜好温饮,阴头退缩,舌燥口干,眼涩难开,及于黑处见浮云。

细辛(一分)生甘草炙甘草熟地黄(各三分)柴胡(去芦,七分)黄柏(酒洗)知母(酒洗)石膏桃仁泥当归身麻仁防风荆芥穗(各一钱)升麻(一钱五分)红花(少许)杏仁(七个,另研为泥)小椒(三粒,炒出汗)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热服食远,忌辛热物。

生津甘露汤

(一名清凉饮子,东垣)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升麻(四分)防风(去芦)生甘草汉防己生地黄(各三分)当归身(六分)柴胡羌活炙甘草黄酒知母酒黄芩(各一钱)酒草龙胆石膏黄柏(各一钱五分)红花(少许)桃仁(十个,另研)杏仁(十个,研)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加酒一匙,稍热服。

辛润缓肌汤

(一名清神补气汤,东垣)前消渴症才愈,止有口干腹不能努,此药主之。

生地黄细辛(各一分)熟地黄石膏(各四钱)黄柏(酒洗)黄连生甘草知母(各五分)柴胡(去芦)当归身荆芥穗(各一钱)升麻(一钱五分)桃仁泥防风(各一钱)红花(少许)杏仁(六个,另研)小椒(二粒,炒出汗)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稍热食远服。

生津甘露饮子

治消渴,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食不能下,时有腹胀,或泄黄如糜,名曰飧泄,浑身色黄,目睛黄甚,四肢痿弱,前阴如水,尻臀腰背寒,面生黧色,胁下急痛,善嚏,喜怒不常,健忘。

藿香(二分)柴胡黄连木香(各三分)白葵花麦门冬(去心)当归身(酒洗)兰香(各五分)荜澄茄生甘草山栀子白豆仁白芷连翘姜黄(各一钱)石膏(一钱二分)杏仁(去皮尖)酒黄柏(各一钱五分)炙甘草酒知母升麻人参(各二钱)桔梗(三钱)全蝎(五个,去毒)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匀成剂,捏作片子,日中晒半干,擦碎如黍米颗大,每服一钱,津唾下,或白汤送下,食远服。

黄饮

(东垣)治三消。

黄(蜜炙,六两)炙甘草(一两)上细切,每服二钱,水煎服。

六味地黄丸

(方见虚损门。)

人参白术汤

(东垣)治胃膈瘅热烦满,饥不欲食,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燥热郁甚而成消渴,多饮水而小便数。兼疗一切阴虚阳实,风热燥郁,头目昏眩,中风偏枯,酒过积毒,肠胃燥涩,并伤寒杂病产后烦渴,气液不得宣通。

人参白术当归芍药大黄(酒浸纸裹煨)栀子(炒)荆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泽泻(各五钱)茯苓(去皮)连翘栝蒌根干葛(各一两)甘草(三两)藿香叶青木香官桂(各二钱)石膏(四两)寒水石(二两)白滑石(半斤)上为细末,每服抄五钱,水一盏,入芒硝半两,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入蜜少许,温服,渐加至十余钱,得脏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减。如肠胃郁结,湿热内甚自利者,去大黄、芒硝服。

绛雪散

(东垣)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数者,大有神效。

黄芩(酒炒)黄丹(炒飞)汉防己栝蒌实(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调下,临卧时并进三服即止。

人参散

(东垣)治肾消善饮,而小便频数,白浊如膏。

人参(一分)白术泽泻栝蒌根桔梗栀子连翘(各二分)葛根黄芩大黄(酒浸,纸裹煨)薄荷白茯苓(各五分)甘草(七分)石膏(一钱)滑石寒水石(各一钱五分)缩砂(少许)上细切,作一服,为末,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入蜜少许,再煎三两沸,肾消食前服,上消食后服。

大黄甘草饮子

(河间)治男子妇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二、三沸,出火去苦,水再煮)大黄(一两五钱)甘草(四两,长四指,捶碎)上用井水一桶,将前药同煮三五时,如稠粘更添水煮,豆软为度,盛于盆中放冷,令病患食豆,渴饮汤汁,无时候。

食尽,如燥渴止,罢药;未止,根据前再煮食之,不过三剂,其病悉愈。

麦门冬饮子

(河间)治心移热于肺,名曰膈消,心膈有热,久则引饮为消渴。

麦门冬(去心,一钱)栝蒌根知母甘草五味子生地黄人参葛根茯神(各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竹叶七片,用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丹溪活套)云∶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汤为主治。上消者,本方加人参、五味子、麦门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黄汁、人乳。饮酒人,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子之类,以滋肾水,又间当饮缫丝汤为上策。

(祖传方)

原蚕茧汤

治肾消白浊,及上中二消,饥渴不生肌肉,其效如神。盖此物属火,有阴之用,大能泻膀胱中相火,引阴水上潮于口而不渴也。

原蚕(即再养晚蚕也,其缫丝汤极效。如无缫丝汤,以茧壳、丝绵煎汤,皆可代之。)

[卷之五] 血证

《内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吐血。又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又曰湿淫汗出为鼽衄。又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胞移热于膀胱,则癃而溺血。又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曰∶卧则血归肝,肝受血而能视(一云目得血而能视,此云肝者,盖目为肝之外候),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又曰∶心出血,肝纳血。肺出气,肾纳气。夫人身之气血者,情性之所根据附,并行不悖,循环无端。经曰∶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若夫暴喜伤心,则气缓而心不出血,故肝无所受。或暴怒伤肝,则气逆而肝不纳血,故其血无所归。又若房劳过度,以致阴火沸腾,血从火起,故错经而妄行也。是以从肺而上溢于鼻者,曰衄血。从胃而上溢于口者,曰呕血。夫所谓络血唾血者,出于肾也。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有痰带血丝出者,或从肾或从肺来也。其血出于小便者,曰溺血,曰血淋。出于大便者,曰肠风痔血。粪前来者曰近血,粪后来者曰远血,流结于肠胃之间而成积者曰血瘕血蔑。大抵血从下流者为顺,易治;血从上溢者为逆,难治。丹溪曰∶口鼻出血;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补阴抑阳,气降则血归经。又曰∶诸见血为热证。正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脉法

《内经》曰∶脉来如悬钩,为衄血常脉。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肠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血温身热者死。

《脉经》曰∶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浮,目睛晕黄,衄血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当止。太阳脉大而浮,必衄吐血。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

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芤为失血,涩为少血。

脉弦而紧,胁痛,肝脏伤,主有瘀血。

吐血唾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唾血,脉坚强者死,滑濡者生。

方法

丹溪曰∶口鼻出血,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补阴抑阳,气降则血归经。

按∶此语虽见前论,盖一章之大旨,故重录以示学人。

衄血,凉血行血为主,犀角地黄汤入郁金。

一方用荆芥穗研服,或用萝卜上半段杵汁服,又以汁滴入鼻窍中,或灸大椎及哑门穴二、三壮,俱可止之。

《本草衍义》以萱草叶洗净,研汁一盏,入生姜汁三分之一,细细呷之,治大热衄血。

吐血是火载血上,错经妄行,脉必大而芤(大则发热,芤则热失血。)大法,四物汤加炒栀子、童便、姜汁、竹沥。

─方用韭汁(一方,凡血逆行,或吐血,或唾血,或见血腥气,用韭汁服之最妙)、童便、姜汁磨入郁金饮之,其血自清。如无郁金,以山茶花代之。一方,用郁金末,以姜汁、童便和好酒调服。

吐血,大全良方四生丸甚妙(亦治衄血)。

又方童便调香附末服之。

又方童便二分,酒一分,擂侧柏叶,温饮之。

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一方治吐血不止,用干姜炮为末,童便调服。

山栀子,最能清胃脘之血。

有先吐血、后有痰者,是阴虚火盛,四物汤为主,加痰火药。若先吐痰而后血多者,是积热,降痰火为急。

有暴吐紫血成块者,是热伤血结于中,吐出为好,用四物汤加清热等药调之。

唾血(鲜血随唾而出)出于肾,亦有瘀血内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用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桔梗、黄柏、熟地黄、远志,或加干姜。

咳血(嗽出痰内有血)痰盛心热,多是血虚,用青黛、栝蒌仁、诃子、贝母、海石、山栀子为末,姜汁蜜丸噙化,嗽盛者加杏仁,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痰盛者宜更加痰药)。

咯血,用姜汁、童便、青黛入血药中用,如四物汤、地黄膏、牛膝膏之类(有咯血痰带血丝出者同治,但宜加痰药)。

舌上无故出血如线,用槐花炒为末掺之。一方,用蒲黄炒焦为末敷之,极妙。

大便下血,有热有虚,热用四物汤加炒山栀子、升麻、秦艽、阿胶,虚用四物汤加干姜(炮)、升麻。

便血,用白芷、五倍子为丸服效。

便血,有风邪下陷者,盖风伤肝,肝生血故也,宜升提之,四物汤加防风、荆芥、升麻、柴胡、秦艽、槐花、条芩、地榆、枳壳,煎服。

有湿伤血者,宜行湿清热,苍术、白术、黄连、黄柏、当归,川芎、芍药、地榆、槐花,水煎服之。

因积热下血,用苍术、陈皮各一两半,连翘五钱,黄连、黄芩、黄柏各七钱半,炒为末,生地黄膏丸服。

肠风下血,独在胃与大肠出,用黄芩、秦艽、槐角、青黛、升麻。

一方用大黄、煨桃仁(去尖另研)各三钱,当归、槟榔、皂角仁、黄柏、荆芥穗、枳壳各五钱,皮(炙黄)、黄连(炒)、秦艽、槐角子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如鲜血下甚者,棕榈灰、莲房灰各五钱。

凡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唾血,用韭汁服,自清。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七条)

人参饮子

(东垣)治衄血。

麦门冬当归身白芍药甘草(各一钱)人参黄(各一钱五分)五味子(九枚)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痰涎杂血出于脾,葛根、黄、芍药、黄连、川归、沉香末、甘草,水煎服。(丹溪)

三黄补血汤

(东垣)治吐血。

黄川归柴胡(各一钱)熟地黄川芎(各一钱五分)芍药生地黄(各二钱)牡丹皮升麻(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一方治痰嗽吐血。

红花杏仁(去皮尖,另研)紫菀茸鹿茸(酥炙)枇杷叶(拭去毛,姜汁涂炙黄)木通(各一两)大黄(五钱)上为细末,蜜丸龙眼大,噙化。

黄散

(东垣)治咳血成劳。

黄麦门冬熟地黄桔梗白芍药(各一钱)甘草(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一方治痰带血咳出。

白术(一钱五分)川归芍药牡丹皮(各一钱)桃仁(五分,研)栀子(七分半,炒黑色)生甘草(三分)麦门冬(五分)上细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鸡苏散

(济生)治劳伤肺经,咳嗽有血。

鸡苏(即薄荷)黄(各五分)生地黄阿胶珠贝母白茅根(各一钱)桔梗麦门冬蒲黄(炒黑色)甘草(各五分)细切,水煎服。

薏苡仁散

(东垣)治肺损嗽血。

薏苡仁(不拘多少)上一味,研细末,以猪肺一个煮熟,蘸药食之。

又方

(丹溪)用猪心一个,竹刀开,入沉香末一钱重,大半夏七个,入在心中,纸包数重,外以童子小便沃湿,火煨熟,取去半夏吃之,嗽血、吐血皆效。

一方

(丹溪)治溺血,山栀子饮。

栀子(不拘多少,炒黑色)上为细末,水煎,连渣服。

一方

(丹溪)用小蓟根、琥珀二味为末,水煎服之。盖二物能治下焦热结血淋。

又方

(丹溪)治溺血神效。

生地黄(四钱二分)小蓟根滑石通草(炒)蒲黄(炒)淡竹叶藕节当归(酒浸)山栀子(炒黑色)甘草(炙,各七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治溺血因血虚者,用四物汤加牛膝膏服。(丹溪)

一方

治溺血。用五苓散合四物汤煎服效。(丹溪)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又不可纯用寒凉药,必加辛温升药,如加凉药用酒煮、酒炒之类,乃寒因热用之法也。

(丹溪)(局方)

一方

治小儿尿血。用甘草、升麻煎汤,调益元散。

犀角地黄汤

(局方)治衄血及吐红。

犀角(镑)赤芍药牡丹皮生地黄(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煎,食后服。

四生丸

(局方)治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

生荷叶生艾叶生地黄生侧柏叶上各等分细研,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或盐汤化下。

圣饼子

(丹溪)治咯血。

青黛(一钱)杏仁(四十个,以黄蜡煎炒黄色)上研杏仁细,入青黛捏作饼子,用时以柿饼一个破开,以药饼置于柿中合定,湿纸包,炮煨,连柿饼研细,米饮调下。

地榆汤

(东垣)治结阴便血不止,渐而极多。

地榆(四钱)生甘草(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缩砂(七枚,另研)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结阴丹

(东垣)治结阴肠风脏毒下血等证。

枳壳(炒)葳灵仙黄陈皮樗根皮何首乌荆芥穗(各等分)上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清米饮入醋少许送下。

椿皮散

治血痢及肠风下血,神验。

樗根白皮(二两)槐角仁(四两)枯白矾(二两)炙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清米饮调下。

乌梅丸

治大便下血如神。

僵蚕(一两,炒)乌梅肉(一两五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醋汤下三、五十丸,空心服。

槐花散

(本事)治肠风脏毒下血。

槐花(炒)侧柏叶(杵)荆芥穗枳壳(麸炒黄色)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加减四物汤

(东垣)治肠风下血。

侧柏叶生地黄当归川芎(各八分)枳壳(麸炒)荆芥穗槐花(炒)甘草(炙,各四分)地榆条黄芩防风(各六分)乌梅(大者,一个)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当归和血散

(东垣)治肠湿毒下血。

槐花(炒)青皮(各六分)当归身升麻(各一钱)川芎(四分)荆芥穗熟地黄白术(各六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米饮调下。

枳壳散

东垣曰∶血清而色鲜者肠风,血浊而黯者为脏毒,粪前来者为近血,粪后来者为远血,此药并皆治之。

枳壳(十两,麸炒黄色)甘草(三钱,炙)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米饮调,送下酒煮黄连丸。

酒煮黄连丸

(东垣)黄连(去须,十二两)好酒(五升)上将黄连细切,以银石器盛酒,煮黄连待酒干尽为度,焙干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秘方枳壳汤

(局方)治大便肠风下血。

枳壳(一两,麸炒黄色)黄连(二两,以槐花四两同炒,去槐花不用)上二味,量水煎浓汁,食前温服。

槐角丸

(局方)治五种肠风下血,痔漏脱肛,并皆治之。

槐角(二两,炒)地榆黄芩当归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上为细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米饮送下。

升阳去热和血汤

(东垣)治肠下血,另作一派,其唧唧然出者,有力而远,四散如筛,肠腹中作痛,热毒所作也。

陈皮(二分)熟地黄当归身苍术秦艽肉桂(各三分)生地黄牡丹皮生甘草(各五分)升麻(七分)炙甘草黄(各一钱)白芍药(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稍热服。

升阳补胃汤

(证治及详,见《兰室秘藏》泻痢门。)

生地黄散

治郁热衄血、咯血、吐血等证。

枸杞子柴胡黄连地骨皮天门冬白芍药甘草黄芩黄生地黄熟地黄(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玉屑膏

治热血。

黄人参上二味,各等分为末,用萝卜大者,切片浓一指许四、五片,蜜淹少时,蘸蜜炙干,尽蜜二两为度,勿令焦,点药未吃,不拘时,仍用盐汤送下。

龙骨散治衄血不止。凡九窍出血,皆可止之。

龙骨(不拘多少)上一味细研,次入臭中即止。

麝香散

治鼻衄不止。

白矾(枯)龙骨(各五钱)麝香(一分半)上各另研和匀,每用时,先以冷水洗鼻孔净,然后用药吹入孔内,或以湿纸捻蘸入亦妙。

经验方

治泻血。

百药煎(一两,以五钱烧灰存性)上共研细,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或以米汤调下末子二、三钱亦可。

又方

治前证。

用干柿饼烧灰存性,清米饮调下二、三钱,立止。

桃仁承气汤

治男子妇人血结胸,手不可近,及中焦蓄血,妄言见鬼,昏迷如狂,及久病胃脘疼痛,蓄血等证。

抵当汤

治下部蓄血,脐下结痛满硬等证。(二方并见伤寒门)[丹溪活套]云∶凡诸见血证,皆是阳盛阴虚,君相二火亢甚,煎迫其血而出诸窍也,悉宜四物汤加知母、黄柏补阴降火之剂为主治。如衄血、咳血或痰带血丝出者,皆从肺中来也,本方加酒洗蒲黄、黄芩、茅花等药,以泻肺火。

如呕血、吐血,此从胃中来也,本方加石膏、知母等药,以泻胃火。唾血、咯血及潮热咳血,此血从肾中来也,本方用栀、柏,皆当以盐、酒炒,更加肉桂一分许,以泻肾火。如小便血于溺窍中出,涩数成淋成痛,或杂尿而出者,此从膀胱中来也,本方加栀子仁、瞿麦、牛膝、滑石之类,以泻膀胱之火。如小便出血不痛者,此心移热于小肠,故血从精窍中出也,本方加黄连、栀子、条芩之类,以泻本经之火。大便未粪而血先来者,谓之近血,知其从大肠中来也,本方加槟榔、枳实、槐花、条芩之类,以泻大肠之火。如大便粪而血来者,谓之远血,知其从小肠中来也,本方木通、萸炒黄连之类,以泻小肠之火。夫血出于口鼻者,或加犀角、芩、连之类以清之,或加茅花、藕节、棕榈灰、炒蒲黄之类以止之,或加韭汁、童便、山茶花、牡丹皮之类以消之。其血出于大便者,或加槐花、侧柏叶、条芩之类以清之,或加地榆、荆芥、白芷、茅根之类以止之。其血出于小便者,或加瞿麦、麦门冬、栀子仁之类以清之,或加滑石、木通、大小蓟之类以行之。

或行之,或清之,或止之,皆当视其证新久缓急而施治之,俱以四物为君主之药也。

(祖传方)治小便溺血。

用车前草叶金陵草叶(俗名墨斗草)上二味,捣取自然汁一盏,空腹饮之,立止。

又发灰丸

用小儿胎发,如无,以壮年无病患头发,剪切者为上,自落者次之,烧灰细研,别用新取侧柏叶捣汁,调糯米粉,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或煎四物汤送下尤妙,空心服之。

又方

治大便下血。

用竹叶烧灰存性,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医案)一男子年四十余,素饮酒无度,得大便下血证,一日入厕二、三次,每次便血一升许,予以四物汤加条芩、防风、荆芥、白芷、槐花等药,连日与服,不效,后用橡斗烧灰二钱七分,调入前药汁内服之,又与灸脊中对脐一穴,血遂止而平安,其病自此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