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

孤行:独自行事。此典原指赵禹坚持自己主意行事。后以此典转作为不考虑客观条件和别人意见而独断专行。赵禹(?——约前100年),(tái台,今陕西武功西)人。汉武帝时历任御史、太中大夫(中央顾问官)、廷尉(掌刑狱,九卿之一)等职,治狱严峻。他曾和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作有《朝律》(见《汉律》)六篇。赵禹为人廉洁而倨傲,家中没有食客。公卿等高级官员拜访他,赵禹始终不答谢,目的在于断绝知心朋友和宾客之来往,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

【出典】:

史记》卷122《酷吏列传·赵禹》3139页:“禹为人廉倨(廉洁倨傲)。为吏以来,舍毋(通“无”)食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家并为其服务之门客)。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之高级官员)相造(往)请(拜访)禹,禹终不报谢(答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例句】: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3:“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一意孤行地召开一个由国民党反人民集团一手包办的所谓‘国民大会’……” 茅盾《子夜》10:“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话,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 姚雪垠《李自成》1卷3章:“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


偏正 原指谢绝他人请托,坚持按己意行事。现指不听别人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办事。语本《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今日朝会,康熙~,已下旨撤藩。”△贬义。用于形容独断专横的行为。→顽固不化 ↔同心合力。 也作“孤行一意”。


解释本用来夸奖官员廉明公正,谢绝请托,秉公执法。后来变为贬义词。形容不听劝告,独断专行,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赵禹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人,早年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的官吏,因为精明能干担任了令史(掌管文书事务的官员)一职,侍奉太尉周亚夫。周亚夫担任丞相后,赵禹又担任了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人都称赞他廉明公正,但是周亚夫不大信任他,认为他虽然有才能,但执法过于深重苛刻。不过汉武帝正好看上了他这一点,就让他和张汤一起制定各种严格的法令,来管制约束在职的官员。

赵禹为人廉洁而高傲,自当官以来,家里就没有养过门客。如果朝廷的高级官员登门拜访,他也从不答谢,目的在于断绝与知心朋友以及各种宾客的来往,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他看到有好的案件判决条文就采用,也不管案子本身是否公正,以严查下属官员隐秘的罪行。

赵禹早年做事严格,残酷急躁。到了晚年,国家多事,一般官员致力于施行严刑峻法,但赵禹却在执法时变得宽松缓和,所以最终得到了“轻柔平和”的好名声。

例句

李小毛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意孤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词语一意孤行】  成语:一意孤行汉语词典:一意孤行

猜你喜欢

  • 江逌爇鸡

    《晋书.江逌传》:“江逌字道载,陈留圉人也。……中军将军殷浩将谋北伐,请为谘议参军。浩甚重之,迁长史。……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谓将校曰:‘今兵非不

  • 赤壁鏖兵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二.孙权》:“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周)瑜、(鲁)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汉

  • 落花流水

    原形容残春的景色,后多用来比喻零落不堪的景象。宋代赵长卿《鹧鸪天.送春》词:“落花流水一春休,”亦作“流水落花”。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主谓 凋谢的花朵随流水漂走。①形容

  • 戴望天盆

    同“戴盆望天”。唐杜牧《忆游朱坡四韵》诗:“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 蒋生园

    同“蒋生径”。明何景明《同沈清溪夜坐》诗之二:“知君多雅兴,常过蒋生园。”【词语蒋生园】   汉语大词典:蒋生园

  • 结驷连镳

    见“结驷连骑”。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之游,侈袂执圭之贵。”【词语结驷连镳】  成语:结驷连镳汉语大词典:结驷连镳

  • 牛涔

    源见“蹄涔”。指牛蹄印中积的水,比喻狭小的境地。常作自谦之词。唐黄滔《启卢员外》:“而滔牛涔浅狭,燕戏微茫,岂合攀投,徒为激切。”【词语牛涔】   汉语大词典:牛涔

  • 归去来兮

    同“归去来”。宋方岳《台城路.和楚客赋芦》词:“归去来兮怎得?尽鹭翅鸥倚,乍寒时节。”其他 即回去了啊!晋·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唐·释寒山《诗三百三首》:“魂兮归去来,食

  • 经传拱汉皇

    晋.葛洪《神仙传》卷三《河上公》:“(河上)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诵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公曰:‘道尊

  • 东山志

    参见:东山意【词语东山志】   汉语大词典:东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