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扫而空

一扫而空

又作“一扫而光”。扫:扫除。空:空白;干净。一下扫除干净。据《清史稿·交通志三·电报》综述:中国的领土面积辽远广阔,公文呈报稽迟拖延,以至于事变突起,常常因为消息停滞,坐失处理事务的时机,形成了巨大的祸害。历朝时局变化动乱的兴起,原因大概由此引起。自从有了电报,克服向来音信隔绝的弊端,一下扫除干净。

【出典】:

清史稿》卷151《交通志三·电报》4471页:“中国幅员辽阔,文报稽延,至于变起仓猝,往往因消息迟滞,坐误机宜,酿成巨患。历朝变乱之起,大率以此。自有电报,举向来音信隔绝之弊,一扫而空。”

【例句】: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11回:“其时与西太后反对的人物,已是一扫而空了。” 鲁迅《呐喊·故乡》:“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鲁迅《彷徨·祝福》:“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述补 比喻清除、消灭或消失殆尽。茅盾《子夜》7:“吴荪甫微笑地回答,脸上的阴沉气色又~了。”△多用于人们改变原有现象方面。也作“一扫而光”。


【词语一扫而空】  成语:一扫而空汉语词典:一扫而空

猜你喜欢

  • 上下床

    源见“元龙高卧”。喻高低悬殊。元方回《追和艮轩俞同年题程一甫诗卷》:“人物真高绝,何徒上下床?”偏正 有睡在上床和下床的人。比喻德行有高低悬殊。《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遭乱,过下邳去见陈登,登

  •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个人的欲望,难于一意孤行去实现。语出《左传.襄公十年》:“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宋.苏轼《上皇帝书》:“昔子产焚载书以弭众言,赂伯石以安巨室,

  • 贾谊哭

    同“贾生涕”。宋苏轼《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莫嫌冯唐老,终胜贾谊哭。”

  • 若教鲍老当筵舞,更觉郎当舞袖长

    鲍老:宋代戏剧脚色名。郎当:衣服宽大不合身貌。 如果让鲍老在筵前歌舞,他那舞袖郎当的样子会更加令人捧腹呢! 比喻批评与被批评双方,如果易地而处,则前者比后者的缺点更严重。语出宋.杨亿《傀儡》诗:“

  • 栾巴噀酒

    晋葛洪《神仙传.栾巴》载:东汉成都人栾巴,精于道术,一次在朝廷大宴中,将皇帝赐的酒洒向西南,朝廷要治他不敬之罪,他说:“臣适见成都市上火,故臣漱酒为雨救之,非敢不敬。”探问之,果然。后用为救火之典。唐

  • 元龙豪湖海

    同“元龙豪气”。清钱谦益《次韵赠别友沂》:“元龙豪湖海,子先喑河渚。”

  • 仙令

    源见“王乔凫舄”。指东汉叶县令王乔。明何景明《送梁鸿胪之什邡次孟望之韵》:“王官叶县宰,仙令汉庭闻。”亦用为对县令的美称。明唐顺之《送朱建阳》诗:“道旁桃李烂春晴,可怜仙令看花行。”【词语仙令】   

  • 小惭小好,大惭大好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与冯宿论文书》(卷一七):“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

  • 遗簪堕珥

    《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叁(三)。”后以“遗簪堕珥”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唐虞世南《门

  • 鸿泥印爪

    同“鸿爪雪泥”。清张鸣珂《台城路.题吴景乔竹院参禅图》词:“鸿泥印爪,叹浪迹云浮,故乡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