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之无

不识之无

连最简单的之和无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文化水平很低。由唐白居易的事迹引伸而来。参见“诗入鸡林”条。史载白居易天赋聪颖,始生七月便能认识“之”、“无”二字。后来人们便把文化水平极低比喻成“不识之无”,意即连七个月的婴儿都不如。

【出典】:

新唐书》卷119《白居易传》4304页:“其始生七月能展书,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例句】:

阿英《胡沙随笔·土山湾黑市》:“因此辈系窃偷而来,兼以不识之无,遂至无全轶者。”


述宾 不识“之”和“无”这常用的字。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用于描写人文化水平不高,连简单的字也不认得。→不识一丁


【词语不识之无】  成语:不识之无汉语词典:不识之无

猜你喜欢

  • 以沫相濡

    源见“相濡以沫”。原指鱼在泉水干涸后用唾味互相湿润,比喻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支持和帮助。鲁迅《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偏正 濡,沾湿,润泽。用唾沫互相湿润。比喻在

  • 可以乐成,难与虑始

    见〔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 戮专车骨

    同“后至之诛”。清吴伟业《廿五日偕穆苑先等游石公山》诗:“或负藏壑舟,或戮专车骨。”

  • 椎轮大辂

    源见“大辂椎轮”。比喻事物由简到繁,由粗到精,逐步完善。亦用以称创始者。别士《刊印〈宪政初纲〉缘起》:“未知其事者,可以得其涯略;已知其事者,可以留备检查;其诸立宪之一助乎,吾知此为中国宪法史之椎轮大

  • 采芝

    《楚辞》战国楚.屈原《九歌.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东汉.王逸注:“三秀,谓芝草也。”“言已欲服芝草以延年命,周旋山间采而求之,终不能得。”《楚辞》中有“采三秀(灵芝)兮于山间”句

  • 望尘迎

    同“望尘而拜”。唐韦应物《寄洪州幕府卢二十一侍御》诗:“同时趋府客,此日望尘迎。”

  • 高唐

    源见“巫山云雨”。借指男女幽会之所。元张可久《折桂令.秋思》曲:“想像高唐,萦损柔肠,梦见才郎。”【词语高唐】   汉语大词典:高唐

  • 橘井

    晋.葛洪《神仙传》卷九《苏仙公》:苏仙公耽临升仙之时,前来拜辞母亲,“母曰:‘汝去之后,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二枚可疗一人。兼封一柜留之,有

  • 散发

    披发,比喻抛冠隐居。《后汉书.袁闳传》:“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东归,(王)俭不出送,朝廷无祖饯者。中丞刘休与亲知书曰:‘虞公散发海隅,同古人之美,而

  • 娲补

    同“女娲补天”。宋孙觌《北归过永永守赵君宰置酒万石亭》诗:“天倾五色遗娲补,谷变千年出岘碑。”清黄景仁《和毕中丞悼亡诗》:“禹疏不到相离水,娲补难平有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