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

同“井蛙”。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二折:“如今有等轻薄之子,重色轻贤,真所谓井底之蛙耳。”


偏正 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只看见很小一块天。比喻阅历浅短的人。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真火车,我确实是一个~。”△贬义。多用于表示人的经历短浅,见闻浅陋。→坐井观天 拘墟之见 井蛙醯鸡↔见多识广 高瞻远瞩 立地书橱 博物君子。也作“井底蛤蟆”、“井底蛙”、“井底鸣蛙”。


【典源】《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 出跳梁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ou)之崖; 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吾也。且夫擅一壑之水, 而跨��坎井之乐, 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 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 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东观汉记·马援》:“时公孙述称帝,(隗)嚣使(马)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乡里,相善,以为至当握手迎如平生,而述方盛陈陛卫,以延援入,……(援) 因而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不如专意东方。’”《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

【今译】《庄子》中讲,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是由于它受到所居之地的局限。公孙龙和公子魏牟一起议论圣贤之道,公子魏牟倚案叹息,仰天而笑说:“你不曾听说过浅井中的青蛙吗?它对东海中的鳖说:‘我真快乐啊!我出来就在井栏上面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的砖缝里休息。跳入水中,水浸到我的腋窝和下巴,踏到泥里,泥埋没了我的脚背; 看看孑孓、蝌蚪,都不如我啊。况且我独占一坑之水,独享一井之乐,这也快活到极点了,你何不进来看看呢?”东海里的鳖左脚还没进去,右膝已经绊住了,于是迟疑着退了回去,对井蛙讲起了大海:‘千里之遥远,也形容不了它的广; 千仞之高,也形容不了它的深。夏禹时十年九涝,而海水并未增加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并未减少多少。可见,时间长短、雨量多少都影响不了海水。生活在如此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才是最快乐的啊。’听到这些,井蛙惊恐羞愧,茫然若有所失。”后汉时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隗嚣派马援前去探看虚实。马援和公孙述从小是邻居,关系很好,马援原以为他俩多年不见,公孙述一定会握手相迎,亲热如初,可是公孙述却先陈列仪仗,然后才以君臣之礼相见。马援辞归对隗嚣说:“公孙述 (字子阳) 不过是个井底之蛙,我们不如为东方的刘秀效力。”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见闻狭隘,妄自尊大的人。

【典形】 井底鸣蛙、井底蛙、井蛙、坎井、坎蛙、蛙井喜、坐井蛙、蛙在井、坐蛙井、井中蛙。

【示例】

〔井底鸣蛙〕 元·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你自尊自大无高下,真乃是井底鸣蛙,穷汉肚肠些娘大。”

〔井底蛙〕 清·黄鷟来《短歌赠友》:“伏波脱身出西蜀,子阳传笑井底蛙。”

〔井蛙〕 元·白朴《水调歌头》:“堪笑井蛙裈虱,不道人生能几,肝肺自相雠。”

〔坎井〕 清·赵执信《始见海》:“半生在坎井,跬步临津涯。”

〔坎蛙〕 清·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自哂同坎蛙,难佐北溟浪。”

〔蛙井喜〕宋·黄庭坚《次韵答邢敦夫》:“方求无津涯。不作蛙井喜。”

〔坐井蛙〕 宋·苏轼《南禅长老和诗不已》:“那将坐井蛙,面比谈天衍。”


【词语井底之蛙】  成语:井底之蛙汉语词典:井底之蛙

猜你喜欢

  • 捕鹞

    《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引《列士传》:“魏公子无忌方食,有鸠飞入案下,公子使人顾望,见一鹞自屋上飞去。公子乃纵鸠,鹞逐而杀之。公子暮为不食,曰:‘鸠避患归无忌,意(原作競,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引改)为鹞

  • 城边二顷田

    同“城南二顷田”。明姚夔《恩荣十绝.荣食天禄》:“信知书有千钟粟,绝胜城边二顷田。”

  • 麒麟楦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九引张鷟《朝野佥载》:“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尔。无德而朱紫,何以异是!’”所谓麒麟楦,指的就是填塞麒

  • 东邻女

    《文选》卷十九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

  • 补亡三箧

    42` 源见“安世补亡”。泛指辑补佚书。宋楼钥《跋余子寿所藏山谷书范孟博传》诗:“补亡三箧比安世,偶熟此卷非张巡。”【词语补亡三箧】   汉语大词典:补亡三箧

  • 化干戈为玉帛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后以“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

  • 江淹彩笔

    同“江淹笔”。明张泌《惆怅吟》:“江淹彩笔空留恨,庄叟玄谈未及情。”

  • 秦源

    同“桃花源”。借指风景胜地。唐 周弘亮《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江亭闲望处,远近见秦源。”【词语秦源】   汉语大词典:秦源

  • 荐枕

    同“荐枕席”。唐李白《相和歌辞.怨歌行》:“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守土吏狎妓》:“〔金沙光〕与吴士王百谷厚善,时过其斋中小饮,王因匿名倡于曲室,酒醛,出以荐枕。”【词语荐枕】

  • 阿郑之化

    汉刘向《说苑.政理》载:子奇治东阿而使“东阿大化”,子产相郑而使郑国“内无国中之乱,外无诸侯之患”。因以“阿郑之化”指治政有方,政绩突出。《金石萃编.汉李翕西狭颂》:“弱冠典城,有阿 郑之化。”【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