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依斟流彘

依斟流彘

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

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

史记》仅记载夏帝相死后,由少康继位。《帝王世纪》补写帝相是流亡在外而依附斟寻苟活后被杀的。《国语》中记周厉王被流于彘。后遂以“依斟流彘”比喻帝王无道而被逐之典。

后汉书.桓帝纪论》:“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并列 《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若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流亡。《后汉书·桓帝纪论》:“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亦不可得已。”李贤注:“言帝宠幸宦竖,赖忠臣李膺等竭力谏争,以免篡弑之祸。不然,则虽愿如夏相依斟,周王流彘,不可得也。”△贬义。用于失德而被流放的帝王。


【词语依斟流彘】  成语:依斟流彘汉语词典:依斟流彘

猜你喜欢

  • 投杼之惑

    同“投杼之误”。《北齐书.文襄帝纪》:“当是不逞之人,曲为无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词语投杼之惑】  成语:投杼之惑

  • 迟行笑褚渊

    《南齐书.褚渊传》:“褚渊字彦回,河南阳翟人也。”《南史.褚裕之传》附《褚彦回传》:“彦回美仪貌,善容上,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尝叹曰:‘褚延回能迟行缓步,

  • 得鹿

    源见“蕉鹿梦”。指虚幻的人世富贵。宋陆游《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七:“谁知叹亡羊,但喜有得鹿。”源见“中原逐鹿”。喻称取得天下。唐温庭筠《经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

  • 熏赫

    唐.张九龄《南阳道中》诗:“兹邦称贵近,与世尝熏赫。”熏赫,常形容气势极盛。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然那等熏天赫地富贵人,除非是遇了朝廷诛戮,或是生下子孙不肖,方是败落散场。”【词语熏赫

  • 离黍

    同“离黍之悲”。明郑若庸《玉玦记.截发》:“离黍秋风,休思故苑。”清高其倬《碧云寺》诗:“殷墟歌离黍,鉴之者有周。”【词语离黍】   汉语大词典:离黍

  • 揭箧

    源见“胠箧”。指偷盗。也喻抄袭。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排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词语揭箧】   汉语大词典:揭箧

  • 声明

    源见“声明文物”。原谓声音与光彩,后以喻声教文明。南朝 齐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蒨。”五代 李宏皋《溪州铜柱记》:“天人降止,备物在庭,方振声明,又当昭泰。”【词语声明】 

  • 元亮秫

    同“陶令秫”。元亮,陶渊明字,一说是名。唐杜牧《许七弃官东归寄赠十韵》:“冻醪元亮秫,寒鲙季鹰鱼。”明刘基《夏日杂兴》诗之二:“酿酒剩收元亮秫,换鹅时写右军书。”【词语元亮秫】   汉语大词典:元亮秫

  • 燕客诈书

    《汉书.霍光传》:“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太官先置。……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

  • 不忍人之心

    忍:忍心。 意谓怜悯别人的痛苦心情。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八回:“总不过一个‘不忍人之心’,才动得了这片儿女心肠,英雄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