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信誓旦旦

信誓旦旦

旦旦,诚恳貌,信誓旦旦,初为形容誓言诚挚可信,后则一般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虚情假意的伪善面目。古代民歌中一位弃妇在回忆少时欢爱生活时说,我本想和你白头到老,谁知如今成仇人。远望淇水还有岸,近看丘陵还有坡。我们小时多快乐,谈谈笑笑多融合,山盟海誓都记着。没想你说话不算数,叫人实在无奈何。

【出典】:

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例句】: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 《南史·王融传》:“上以魏所送马不称,使融问之曰:‘秦西冀北,实多骏骥,而魏之良马,乃驽不若。将旦旦信誓,有时而爽,駉駉之牧,遂不能嗣?’”


主谓 信誓,表示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诚挚可信。语出《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李劼人《大波》1部:“朝廷上那样乱法,今天才~地颁发一条新令,过一夜,明天就失了效。”△褒义。→指天誓日 海誓山盟 指矢天日 ↔言不由衷 口血未干 自食其言言而无信。也作“旦旦信誓”。


信誓旦旦”表示极为诚挚的誓言。

“信”,诚信; “誓”,誓言。

“旦旦”,重言形容词,是什么意思呢?

《诗·卫风·氓》: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传: “总角,结发也。晏晏,和柔也。信誓旦旦然。”笺: “言其恳恻款诚。”疏: “《传》直云 ‘信誓旦旦然’,不解 ‘旦旦’之义,故 《笺》申之言 ‘旦旦者,言恳恻为信誓,以尽己款诚也’。”由上而知,“旦旦”为诚恳的样态。

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引胡承珙说: “( 旦) 本训憯( cǎn,同惨) 痛,唯伤痛者有至诚迫切之义,故可通为形容诚恳之貌。”此可备一说。

“旦”,《说文·旦部》: “旦,明也。”段注: “《卫风》 ‘信誓旦旦’传曰: ‘信誓旦旦然。’谓明明然也。”宋·朱熹 《诗集传》:“旦旦,明也。”日出地上为 “旦”(,-表示地) ,太阳出来了,故“旦”义为 “明”。 “信誓”既然 “明明”( 无保留、无欺骗) ,所以“信誓旦旦”便是极为诚挚的发誓的样子。也就是说,此语表示的是极其诚恳的誓言。

“旦旦”为诚挚貌,由 “明明”义引申而来。


【词语信誓旦旦】  成语:信誓旦旦汉语词典:信誓旦旦

猜你喜欢

  • 鼋羹

    源见“染指”。指精美的食物。元方回《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近仲实》之四:“归与儿曹煮春荠,故应有味胜鼋羹。”【词语鼋羹】   汉语大词典:鼋羹

  • 民受其赐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析骸而炊

    见“析骸以爨”。《淮南子·人间训》:“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

  • 秃笔

    脱毛无锋的毛笔。文人也用为自谦之辞,说自己思钝文拙。唐代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歘( ㄒㄩ xū 虚):亦作“欻”,火光一现,形容刹那之间。【词语秃笔】   

  • 忘年交

    《初学记》卷十八引晋张隐《文士传》:“祢衡有逸才,少与孔融交,时衡未满二十,而融已五十,敬衡才秀,忘年殷勤。”《后汉书.祢衡传》亦有类似记载。后因以“忘年交”指才德相契,不拘年龄、行辈而结成的知交。清

  • 班笔

    同“班超笔”。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班笔行看掷,黄陂莫漫澄。”【词语班笔】   汉语大词典:班笔

  • 七不堪

    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己,而当裹以章服,揖拜

  • 鸠僭鹊巢

    同“鸠居鹊巢”。《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若是小婿承受,外人必有逐子爱婿之谤。鸠僭鹊巢,小婿亦被人谈论。”见“鸠居鹊巢”。《醒世恒言》卷17:“若是小婿承受,外人必有逐子爱婿之谤。~,小婿亦被人

  • 立表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春秋末,齐国被晋 燕侵伐,景公擢司马穰苴为将军,宠臣庄贾为监军。穰苴与贾约期会于军门。穰苴至,立表下漏而待。贾以傲慢误时,穰苴乃斩贾示众,三军惊惧振奋,遂却晋 燕之师。后因以

  • 随阳雁

    《书.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孔传:“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所居于此泽。”孔颖达疏:“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后因称大雁为“随阳雁”。唐李冶《送阎伯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