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修月斧

修月斧

源见“玉斧修月”。指神话传说中用以修理月亮的仙斧、神斧。元 萨都剌《和马伯庸除南台中丞以诗赠别》:“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


【典源】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太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蓁 (zhen) 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袱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道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及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袱,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与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今译】 太和年间,有两人游嵩山,天色将晚,迷失路径。正在徘徊之时,忽然听到树丛中有人鼾睡声,分开丛树一看,见一人穿着洁白的布衣,头枕一个包袱,正在熟睡。两人将他唤醒,问他知不知道大路怎么走。这人看了看,不回答又睡了。两人又再三唤他,这人才起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月是七宝合成的吗?月亮像个圆球,它的影子就是太阳晒化的凸出部。经常有八万二千户修理它,我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打开包袱,里面有斧凿,还有两包玉屑饭,这人将饭给二人吃,说吃了可一生不得病。然后起身为二人指路,说完即不见。

【释义】 后以此典称美诗文技艺高超绝妙; 也用以咏月。

【典形】 宝斧、桂斧、琼斧、修月、修月斧、修月户、修月手、玉斧、月斧、月斧云斤、月天斤、云斤月斧、执斧修月轮、天匠麾月斧、玉斧修圆、玉斧修月、七宝修合、七宝钜斧、修月仙、玉斧功、宝月斧难修。

【示例】

〔宝斧〕 明·唐寅《观鳌山》之二:“金吾不禁夜三更,宝斧修成月倍明。”

〔桂斧〕清·王夫之《沁园春》:“桂斧谁修,玉砂难碾,琢就玲珑七宝装。”

〔琼斧〕 宋·张枢《壶中天·月夕登绘幅堂》:“应是琼斧修成,铅霜捣就,舞霓裳曲遍。”

〔修月〕 元·赵显宏《满庭芳·樵》:“腰间斧柯,观棋曾朽,修月曾磨。”

〔修月斧〕 元·萨都拉《和马伯庸除南台中丞》:“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

〔修月手〕 金·雷渊《次裕之韵》:“文字喜逢修月手,津梁愧乏济川材。”

〔玉斧〕 宋·王安石《题扇》:“玉斧修成宝月团,月边仍有女乘鸾。”

〔月斧〕 宋·苏轼《轼在颍州》:“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月斧云斤〕 宋·苏轼《王文玉挽词》:“才名谁似广文寒,月斧云斤琢肺肝。”

〔月天斤〕 明·袁宏道《经太华》:“琢以月天斤,洗以银浦澜。”

〔云斤月斧〕 清·丘逢甲《次韵仙官七言古诗》:“古皇手造今山川,云斤月斧劳诸仙。”

〔执斧修月轮〕 宋·黄庭坚《再作答徐天隐》:“执斧修月轮,炼石补天陬。”


猜你喜欢

  • 宣孟束脯

    源见“灵辄扶轮”。谓施恩获报。《后汉书.崔骃传》:“原衰见廉于壶飧,宣孟收德于束脯。”

  • 哲人其萎

    源见“夫子梦奠”。用称贤者病逝,亦常用作慰唁之词。叶圣陶《乡里善人》:“学人文人同声哀悼,‘泰山其颓,哲人其萎’的成语,在祭文挽联哀诗中随处露脸。”主谓 哲人,才智超群的人;其,副词,表推测;萎,草木

  • 微禹

    源见“微禹叹”。为颂扬功德之语。《宋书.武帝纪下》:“夫微禹之感,叹深后昆,盛德必祀,道隆百世。”《陈书.衡阳献王昌传》:“故以功深于微禹,道大于惟尧,岂直社稷用宁,斯乃黔黎是赖。”【词语微禹】   

  • 步伐

    《书.牧誓》:“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步,进趋;伐,击刺。后以“步伐”指军队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清刘大櫆《书〈战国策〉后》

  • 灰移火变

    源见“灰管”、“改火”。指节令改变。南朝 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黄钟十一月》:“日往月来,灰移火变。”【词语灰移火变】  成语:灰移火变汉语大词典:灰移火变

  • 击钵

    同“击钵催诗”。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蜡梅》:“坐想明年吴与越,行酒赋诗听击钵。”【词语击钵】   汉语大词典:击钵

  • 横汾

    旧题东汉.班固《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吹,发棹歌,极乐欢兮哀情多!’”西汉武帝刘彻巡视河东,泛舟汾河,作《秋风

  • 吹藜杖

    源见“青藜照阁”。形容勤学夜读。元傅若金《寄题番阳周子震金潭山居》诗:“夜烛吹藜杖,歌饔吹土铏。”

  • 六月霜

    同“六月飞霜”。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诗之四:“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词语六月霜】   汉语大词典:六月霜

  • 言之成理

    谓说话有其自身的逻辑和道理。《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主谓 话说得有道理。《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足以欺惑愚众。”△多用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