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谓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荀子认为,战争是实现仁义的手段。他说,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上述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因而,附近的人因其推行善政而服从其领导,远方的人因仰慕其德行而前来投奔,武器上没有一点血迹,远近已来归服,功德极盛,恩惠遍及四方。

【出典】:

《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例句】:

尉缭子·武议》:“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唐·房玄龄《晋书·王濬传》:“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


主谓 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远迩来服。”△用于表示未经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不战而胜↔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 也作“兵无血刃”、“军不血刃”。


解释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荀子的学生陈嚣问荀子:“先生您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因为在我看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

荀子说:“仁的意思就是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恶别人危害它;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恶别人弄乱它。这么说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禁止暴横,消除危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因此,仁人的军队,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一样,没人不喜欢。尧、舜、大禹、商汤、文王、武王,这两帝四王都是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上连血都没有沾染,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诗经》上说:‘君子忠于仁义,坚持道义,正因为这,所以才长久地坐镇国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近义不战而胜

反义浴血奋战

例句

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就解放了这个城市。


【词语兵不血刃】  成语:兵不血刃汉语词典:兵不血刃

猜你喜欢

  • 半面妆

    《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南朝梁元帝是一只瞎眼。徐妃只梳半面化妆等他的到来。元帝看见她以后就气走了。半面妆即半面化妆,亦简作半妆。

  • 持铅砺锋

    参见:磨铅

  • 梁鸿噫

    源见“五噫歌”。借指慨叹国事。元戴表元《次韵答朱侯招游海山》:“请休接舆歌,且急梁鸿噫。”

  • 韩王剑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苏秦“于是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为名

  • 侍车江革

    源见“江革奉挚”。称颂人事母至孝。唐孟郊《春日同韦郎中使君送邹儒立少府扶侍赴云阳》诗:“服彩老莱并,侍车江革同。”

  • 凫飞双舄

    源见“王乔凫舄”。指县令出游。宋无名氏《好事近.寿章宰》词:“等闲来现宰官身,任凫飞双舄。”

  • 蜀帝啼鹃

    源见“望帝啼鹃”。指哀鸣的杜鹃鸟。用写凄哀之情。钱原贻《不寐》诗:“蜀帝啼鹃空有泪,蒙庄化蝶岂无情?”

  • 牛闺

    同“牛郎织女”。闺,指织女。唐许敬宗《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之一:“牛闺临浅汉,鸾驷涉秋河。两怀萦别绪,一宿庆停梭。”【词语牛闺】   汉语大词典:牛闺

  • 执伐

    同“执柯”。明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红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谐结发。”【词语执伐】   汉语大词典:执伐

  • 狗国

    亦作“狗门”。晏子奚落楚国之词。《说苑》十二:“晏子使楚。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迫晏子。晏子不入,曰:‘使至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傧者更从大门,入见楚王。”【词语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