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

指冯唐能发挥才智时,不被发现重用,而当要使用他时,人已经老了。后以此典比喻岁月蹉跎,人已老去;或不被重用。冯唐,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冯唐以孝行著名,为中郎署长(近侍官中郎署的长官),奉侍汉文帝。汉文帝坐车经过中郎官署时,问冯唐说:“老人家为什么还在做郎官?家住在哪里?”冯唐都一一如实回答。汉文帝听了冯唐讲的一些话很高兴。当天就令冯唐持节出使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郡(地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南地区)守,并起用冯唐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及各郡、国从事车战之军士。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景帝即位,派冯唐去做楚国丞相,不久免职。汉武帝即位后,诏举贤良,推举冯唐。冯唐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任官职了。此典又作“白首不见招”、“冯公老”、“冯唐已老”、“尚少弃冯唐”、“何日遣冯唐”、“冯颠”、“老冯唐”、“晚似冯公”、“冯唐白头”、“悲冯”。

【出典】:

史记》卷102《张释之冯唐列传》2757、2759、2761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niǎn碾,古时用人拉挽之车)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说(yuè阅,同“悦”,高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shè射,赦免)魏尚(他上报杀敌首级差六个,被司法官治罪,削夺爵位,判一年徒刑),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例句】:

晋·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唐·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陈子昂《酬李参军崇嗣》:“未及冯公老,何惊孺子贫。” 唐·王维《为杨郎中祭李员外文》:“恨冯唐之已老,喜相如之同时。” 唐·白居易《渭村退居》:“重文疏卜式,尚少弃冯唐。”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次韵张昌言给事》:“冯颠久已敲TT残雪,戎服何曾眩落晖。” 宋·陆游《午晴试笔》:“此去得非穷李广,向来元是老冯唐。” 金·元好问《感兴》:“勤如韩子初无补,晚似冯公岂见招。” 明·刘基《登南海驿楼》:“冯唐头白偏多感,倚遍天南百尺楼。” 明·张岱《家传》:“宜人谓岱曰:‘尔父冯唐易老,河清难俟。’” 清·唐孙华《闲居写怀》:“庞眉既潜颜,皓首仍悲冯。”


主谓 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冯唐身历三朝,至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冯唐已九十余岁,不能再做官了。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李广难封。”△多用于命途坎坷方面。也作“冯唐白首”、“冯唐已老”。


【词语冯唐易老】  成语:冯唐易老汉语词典:冯唐易老

猜你喜欢

  • 倚剑

    参见:倚天长剑

  • 焚麇

    《左传.定公五年》:“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豈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吴楚交战,吴师肓於麇(jūn)地

  •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追求得有一定的方式,得到与否却听之于命运。 这是古代儒家所宣扬的循规蹈矩,听天由命的哲学思想。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

  • 洛波神

    同“洛神”。明文徵明《赋王氏瓶中水仙》诗:“老去陈王才力减,相看无那洛波神。”

  • 舟中琴

    《世说新语.任诞》:“贺司空入洛赴命,为太孙舍下。经吴阊门,在船中弹琴。张季鹰本不相识,先在金阊亭,闻弦甚清,下船就贺,因共语,便大相知说。问贺:‘卿欲何之?’贺曰:‘入洛赴命,正尔进路。’张曰:‘吾

  • 乞火人

    源见“束缊请火”。指推荐贤士的人。唐杜牧《寄崔钧》诗:“自惭扫门士,谁为乞火人?”【词语乞火人】   汉语大词典:乞火人

  • 潢池弄兵

    汉.班固《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意言海滨人民被迫为盗,犹如幼儿盗窃兵器,戏弄于池塘之畔,成不了什么气候。后因以“潢

  • 七窍生烟

    形容愤怒之极,好象眼耳口鼻中都要冒出火来。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太师闻报,破了两阵,只急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主谓 眼、鼻、口、耳全冒出烟来。形容十分生气的样子。李良杰《女工程师之

  • 板岩

    源见“拔才岩穴”。指贤士栖隐之地。南朝 梁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二表》:“方求士于板岩,宜思贤于屠肆。”【词语板岩】   汉语大词典:板岩

  • 愚智三十里

    源见“绝妙好辞”。谓才智相差较远。宋黄庭坚《送张林翁赴秦签》诗:“短长不登四万日,愚智相去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