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

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比喻志趣不同,造诣不同,各走各的路。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由‘貌合神离’再变为‘分道扬镳’了。”亦作“分路扬镳”。《魏书.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连动 镳,马勒口。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行。形容分路前进。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各奔前程。本作“分路扬镳”。语本《北史·魏诸宗河间公齐传》:“李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冬雪《红杜鹃》:“你也亲自看到了,童彤年轻、英俊,我已和他~,难道你还不满意么?”△用于分路而行或各干各的事。→各奔前程 各奔东西 ↔志同道合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也作“分路扬镳”、“扬镳分道”、“扬镳分路”。


解释镳:马嚼子。扬镳:提起马嚼子,意即驱马前行。原指分道而行。后多用来形容由于见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出处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亲屡建战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从小聪敏机警,口才出众,同时饱读诗书,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赏识,后被任命为洛阳令。不久,北魏迁都洛阳,拓跋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务的京兆尹。洛阳变成京城,城中达官贵人就多了起来。但拓跋志认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李彪的车马。按照当时的规定,官职低者要给高者让路。拓跋志职位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偏偏不让。两人相持不下,到皇帝面前争了起来。李彪说:“御史中尉谋虑国家大事,按法享受华盖之车。岂有洛阳令与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普天之下,哪个人不编入地方官的户籍?洛阳为京畿之地,我是这里的行政长官,你就是编入我户籍的一位住户,我又岂能和其他官员一样,避让你的车马?”

皇帝听后,觉得他们都有理,便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于是两人出来,拿出尺子丈量路面,然后分成两边,各走各的。

近义各奔前程

反义志同道合

例句

我们各自的追求目标大相径庭,只好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词语分道扬镳】  成语:分道扬镳汉语词典:分道扬镳

猜你喜欢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归宿。指学习的目的性。 知道学习目的之所在,然后语言行动有一定的方向;言行有了一定的方向,然后心志能够清静,不胡思乱想;心志清静了,然后能安宁闲适,不烦不躁;安宁闲适了,然后能虑周详,瞻前顾后;

  • 铁铸六州

    源见“铸成大错”。指造成重大错误。清黄遵宪《述闻》诗之五:“铁铸六州成大错,衣香七市付沈灰。”

  • 卧雪先生

    同“卧雪袁安”。明汤显祖《牡丹亭.旅寄》:“俺是个卧雪先生没烦恼。”

  • 吹箫声断

    源见“乘鸾”。喻指意中人离去。宋辛弃疾《满江红》词:“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 荆钗布袄

    同“荆钗布裙”。元 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妻从俭荆钗布袄,子甘贫陋巷箪瓢。”见“荆钗布裙”。元·汪元亨《朝天子·归田》曲:“妻从俭~,子甘贫陋巷箪瓢。”【词语荆钗布袄】  成语:荆钗布袄

  • 下帷画粥

    源见“目不窥园”及“断齑画粥”。指专心刻苦读书。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兄于世故,雅不欲涉,而戢志以支补者,唯下帷画粥敦孝友,为族党乡邻所推重。”

  • 才疑木雁

    同“才与不才间”。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才能疑木雁,报施迷夷 跖。”

  • 混一文轨

    源见“书同文,车同轨”。表示统一国家。《晋书.谢安传》:“安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

  • 青骡

    《鲁女生别传》:“李少君死后百余日后,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有。”(据《太平御览》卷九〇一引)据传,汉代方士李少君死后曾乘青骡出没于河东一带。后人遂在诗文中将“青骡”用作咏神仙

  • 归将一个钱

    源见“一钱太守”。称赞地方官清廉爱民。唐方干《献浙东三大夫》诗之一:“到来唯饮长溪水,归去应将一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