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

原指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后喻相识时间短,交情浅薄。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桓帝时先后任武陵太守,司隶校尉等职。“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少时极聪明,记忆力十分强,据史载,应奉有一次到彭城相袁贺家去作客,适逢袁贺开门外出,就在这时他看到袁家门内有个造车的匠人露出了半张脸。几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到了这个车匠,还向他打招呼,可见,应奉的记忆力是多么好。

【出典】:

后汉书》卷48第1607页《应奉传》注引:“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例句】: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试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识。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见“半面之旧”。《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自姓崔名宁,与那小娘子无~。”


【典源】《后汉书·应奉列传》注引吴·谢承《后汉书》曰:“ (应) 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今译】 后汉应奉聪明强记,他二十岁时,去彭城拜望袁贺。袁贺出门不在,造车匠人开门露出半张脸来看应奉,应奉离去。数十年后在路上遇见车匠,应奉仍认识他。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记忆力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典形】 半面、半面曾记、半面之旧、门间半面人、半面相看、半面新。

【示例】

〔半面〕 唐·元稹《别李三》:“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

〔半面曾记〕 宋·姜夔《解连环》:“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 半面曾记。”

〔半面之旧〕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门间半面人〕 宋·陈师道《寄单州张朝请》:“平生天上张公子,尚记门间半面人。”


【词语半面之识】  成语:半面之识汉语词典:半面之识

猜你喜欢

  • 泛月船

    同“泛槎”。清王夫之《与唐须竹夜话》诗之二:“偶觉空群马,人疑泛月船。”

  • 挥汗成雨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后因以“挥汗成雨”形容人多拥挤。清.曾朴《孽海花》一〇回

  • 闺秀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后以“闺秀”称大户人家有才德的女儿,多指未婚者。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别驾》:“此必主人闺秀所居。”【词语闺秀】   汉语大词典:

  • 爱鹅

    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爱鹅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优、游:悠闲。哉:文言语气词,表感叹。聊:姑且。卒:完毕,结束。岁:年。 自在逍遥啊,姑且这样来度过岁月。 表示悠闲自在地打发日子。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 庾肠

    源见“庾信愁”。用指忧念家国之心。明 邢雉山《宴赏.燕山重九》套曲:“只恐怕老侵潘髩,愁入庾肠,枉自惭衰朽。”【词语庾肠】   汉语大词典:庾肠

  • 毛公檄

    同“毛子檄”。清郑燮《得南闱捷音》诗:“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词语毛公檄】   汉语大词典:毛公檄

  • 卖刀买犊

    同“卖剑买牛”。唐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诗:“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儿女英雄传》二一回:“你大家便卖了战马,买头牛儿;丢下兵器,拿把锄儿,学那古人‘卖刀买犊’的故事,岂不是绿林中一段佳话

  • 山公坐池

    源见“山公醉酒”。指宴饮。唐 韩仲宣《晦日重宴》诗:“陈遵已投辖,山公正坐池。”

  • 恩鱼

    源见“报恩珠”。为称颂圣德之词。唐沈佺期《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诗》:“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词语恩鱼】   汉语大词典:恩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