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博闻强志

博闻强志

比喻屈原有广博之学识和见闻、记忆力很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参预故事,起草诏令,职位重要),学识和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理,擅长应酬交际的言辞。在朝廷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办理对诸侯国的事务。后遭谗言,被放逐。此典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洽闻强记”、“强记博闻”。

【出典】:

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481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闲,熟练)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葛洪传》:“景纯笃志绨湘,洽闻强记,在异书而毕综。瞻往滞而咸释。” 北齐·魏收《魏书·常爽传》:“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长孙绍远传》:“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40回:“博闻强记,人皆不及。” 清末民初·赵尔巽《清史稿·邵远平传》:“同邑吴任臣,字志伊。志行端悫,强记博闻,为顾炎武所推。”


并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语出《荀子·解蔽》:“博闻彊(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形容人学问高,记忆力好。→博观强记 强记洽闻。也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强识博闻”、“强记洽闻”、“洽闻博见”、“洽闻强记”、“多闻强记”。


【词语博闻强志】  成语:博闻强志汉语词典:博闻强志

猜你喜欢

  • 三绝韦编

    源见“韦编三绝”。形容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元 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万古群经。”述宾 三绝,多次断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牛皮编联起来的书简。编联竹简的皮常因反复摩挲而

  • 大事去矣

    大事:多指有关政局的大事。 表示失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语出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梁书.袁粲传》:“今日形势,贵在将和,若人心不同,大事去矣。”《新五代史.尤敏传》:“

  • 抹月披风

    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诗之五:“贫家何以娱客?但知抹月披风。”(《分类东坡诗》十八)用风月当菜肴,是文人表示家贫无以待客的戏言。细切叫抹,薄切叫批。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有“薄批明月,细抹清风

  •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 意谓为文须讲求语言艺术。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后多引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凿开混沌

    源见“凿窍”。喻指改造事物原有的自然状态。柳亚子《西湖谒曼殊墓有作》诗之三:“凿开混沌原多事,地下骚灵倘谅余。”

  • 三人成市虎

    同“三人成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胡適《这一周》三六:“‘三人成市虎’,这事竟很像真的了。”见“三人成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

  • 犬兔之争

    《战国策.齐策》:“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庐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罢:

  • 荆璞献

    同“荆玉三献”。五代翁承赞《喜弟承检登科》诗:“荆璞献多还得售,桂堂恩在敢轻回。”

  • 王谢登临

    《晋书.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东晋时,谢安曾同王羲之、许询、支遁等寓居会稽郡,终日游山玩水或咏诗作文,优游度日,不思居官报国之

  • 璧沼

    同“璧水”。唐 吕令闻《云中古城赋》:“开儒士于璧沼,贮美人于玉房。”唐韦抗《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广庭临璧沼,多士侍金闺。”【词语璧沼】   汉语大词典:璧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