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

亦作“口似悬河”、“口如悬河”。比喻能言善,讲话滔滔不绝。后也含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之意。典出晋郭象事迹。郭象(?-312年),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西晋著名哲学家,曾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喜好研究《老子》、《庄子》,擅长清谈高深玄妙的哲理,口才又很好。司徒王衍也爱清谈,很欣赏他,常对别人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大河由高处顺流而下一样,河水倾泻没有枯竭的时候。”

【出典】:

晋书》卷50《郭象传》1396页:“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例句】:

宋·赵蕃《赠耆英见过四首》其一:“髯曾暇能过我,诵诗口若悬河。” 宋·贺铸《小梅花》词:“缚虑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 元·无名氏《桃花女》二折:“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则你那口似悬河。”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得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清·黄遵宪《纪事》诗:“开口如悬河,滚滚浪不竭。”


主谓 说话像流水般滔滔不绝。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语本《世说新语·赏鉴》:“五太尉(衍)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柳建伟《天凉好个秋》:“芸生读过大学,讲起话来~,能把字写得比斗还大,……”△用于描写善于言谈的人。→滔滔不绝 振振有词 喋喋不休 ↔噤若寒蝉 哑口无言 隐约其辞 守口如瓶。也作“口如悬河”、“口若河悬”、“口似悬河”、“谈若悬河”。


解释说话像河水下泻,滔滔不绝。本来是个褒义词,形容能言善辩。后来常用为贬义,形容人夸夸其谈,不着边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郭子玄即西晋时玄学家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他小的时候就很有文才和思想,喜欢研究老庄学说,善于清谈,曾经为《庄子》一书作注解,流传至今。当时的太尉王衍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就如同高挂在天上的黄河在往下泻水,灌注大地而不见枯竭。”

郭象闲居在家时,以写文论道的方式自得其乐。后来征召为司徒的佐官,逐渐升迁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把他引纳为自己的太傅(辅导太子的官)、主簿(魏晋时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特受亲信和倚重。郭象担任要职后,手握重权,在朝廷内外声威显赫、气势逼人,使得当时舆论哗然,到处都是让他下台的声音。

近义夸夸其谈

反义笨嘴拙舌

例句

他不擅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小圈子集会时则口若悬河。


【词语口若悬河】  成语:口若悬河汉语词典:口若悬河

猜你喜欢

  • 石邮

    同“石尤风”。唐李商隐《拟意》诗:“去梦随川后,来风贮石邮。”【词语石邮】   汉语大词典:石邮

  • 三茅

    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lì利)水、溧阳等县境。南北走向,高峰有丫髻(jì计挽束在头顶的头发)山(411米)、方山(308米)等。有蓬壶、玉柱、华阳洞和唐碑、元碣(jié

  • 玉唾

    源见“咳唾成珠”。喻杰作、佳句。宋谢逸《寄隐居士》诗:“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词语玉唾】   汉语大词典:玉唾

  • 惠休

    源见“惠休才”。美称高僧,诗僧。唐卢纶《送恒操上人归江外觐省》诗:“依佛不违亲,高堂与寺邻……还同惠休去,儒者亦沾巾。”五代齐己《题中上人院》诗:“欠鹤同支遁,多诗似惠休。”

  • 犬马之恋

    比喻臣子眷恋君主。唐 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见“犬马恋主”。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

  • 卷甲衔枚

    源见“卷甲倍道”。谓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北史.隋纪下》:“其外轻赍游阙,随机赴响,卷甲衔枚,出其不意。”并列 为有利奇袭而轻装肃静疾行军。《北史·隋纪下·炀帝》:“其外轻赍游阙,随机赴响,

  • 看杀卫叔宝

    同“看杀卫玠”。卫玠,字叔宝。清 丘逢甲《李湘文邀同雪澄实甫陶阳二子上涌村啖荔枝作》诗:“村人有约远迎客,村童村妇纷来窥。几成看杀卫叔宝,荔枝树下人争围。”

  • 使酒高阳

    源见“高阳酒徒”。泛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明汤显祖《南柯记.侠概》:“人生只合醉扬州,惯使酒的高阳吾至友。”

  • 垂拱而治

    《书.武城》:“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治天下。”《战国策.齐策五》:“当是时,秦王垂拱授西河之外,而不德魏王。”垂拱,谓垂衣拱手,形容无所事事,不费气力。后多用为颂扬帝王无为而治。《文选》卷四七王

  • 歃血为盟

    歃(shà煞)血:古代宣誓结盟之一种仪式,参与订立盟约的人要用手指蘸血,涂在口旁,表示信守,称为“歃血”。此典指毛遂说服楚考烈王,与平原君赵胜等歃血宣誓订立合纵南北联盟抗秦的盟约。后以此典比喻订立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