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叶落归根

叶落归根

指返回本源。 比喻人或事物有所归宿。语出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宋.陆游《寓叹》:“云闲忘出岫,叶落喜归根。”《二刻拍案惊奇.张福娘一心贞守》:“张福娘今见朱家要来接他,正是叶落归根事务,心下岂不自喜?”《儿女英雄传》一九回:“将来她叶落归根,怎生是个结果?”后多引作〔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比喻久客他乡的人,返回本乡本土。《平妖传》八回:“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说岳全传》四六回:“兀术道:‘古人有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官场现形记》二二回:“但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将来总得有个着落。”


主谓 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归故里。语出唐·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属品》:“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日)。”《二刻拍案惊奇》卷32:“今见朱家要来接他,正是~事务,心下岂不自喜?”△多用于人事方面。→木落归本 九九归原 ↔飘泊无定 客死他乡。也作“落叶归根”。


叶落归根”旧时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后比喻不忘本源,现引申为不忘故土。

“叶落”为什么 “归根”呢?

树叶枯黄后落下,会变为腐殖质而被树根吸收,所以有 “叶落归根”之说。犹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语出自禅宗六祖惠能。

惠能 ( 公元638—713 年) ,曾是个樵夫,文盲。他曾听人诵读《金刚经》而有所悟,便寻师访友,到湖北黄梅冯墓山拜五祖弘忍为师。仅八个月,便以呈偈语的方式被定为五祖的衣钵传人。当时,大弟子神秀所呈的偈语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此偈,浓缩了佛教 “戒、定、慧”三阶段方式,即: 借助毅力,进行节制———戒; 抑制活动,净化自己———定; 大觉大悟,涅槃新生———慧。惠能看到神秀之偈后,呈了两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惠能的偈语,抛开了 “戒”,也抛开了 “定”,认为 “自心是佛……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教人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后来,南宗后学比惠能更彻底,改惠能后一偈语的后两句为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连本心也否定了 ( 详 《景德传灯录·卷五·惠能传》) 。

因为惠能不识字,所以不主张背诵经文,而只求领会精神即可。这就需要用心,此即所谓 “心领神会”。只要能顿悟,本心即为佛。

惠能成为六祖后,有天要出门传经,众徒弟问他何时回来,他回答说: “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意即回来总是要回来的,但回来的日子却说不定啊!

后 “叶落归根”便传用下来,语见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咐嘱品第十》。

此语亦作 “落叶归根”。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狐死必首丘”( 死时头对着生活过的山丘) ,鸟兽尚且如此依恋生活过的地方,难怪人会眷恋故土,叶落归根了!


【词语叶落归根】  成语:叶落归根汉语词典:叶落归根

猜你喜欢

  • 灵光鲁

    同“鲁灵光殿”。元王逢《题马洲书院》诗:“蝌斗秦皆废,灵光 鲁独存。”

  • 朝宣室

    源见“宣室召”。指朝见君王。唐独孤及《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御》:“早晚朝宣室,归时道路光。”

  • 一身而二任

    任:职务,责任。 一个人担任两项职务,或担负两重责任。语出《汉书.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

  • 萧敷艾荣

    《世说新语.言语》:“毛伯成(玄)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萧敷艾荣”比喻委曲求全而飞黄腾达。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六十二《乙丑重五》其二:“危冠更在门楣上,但觉萧敷与艾荣

  • 衙斋运甓

    同“陶侃运甓”。清 沈瑜庆《至沪呈子培伯严樊山节庵》诗之四:“衙斋运甓人何罪,上堵联吟事可哀!”

  • 画衣冠

    《慎子.逸文》:“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传说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着象征五刑表示惩诫。犯人穿着特殊

  • 隙驷

    源见“驷之过隙”。比喻易逝的光阴。清 张兴镛《玉漏迟.与姚芳溆夜话》词:“为慨隙驷消磨,算十载青衫,有谁怜汝?”【词语隙驷】   汉语大词典:隙驷

  • 虎首

    《南史.陈本纪下.宣帝纪》:“高宗孝宣皇帝讳项,字绍世……帝貌若不慧,魏将杨忠门客张子煦见而奇之,曰:‘此人虎头,当大贵也。’”古人看相,认为人的头形如虎首属大贵之相。后用作喻指人君或达官显贵的典故。

  • 函谷无泥

    源见“泥封函谷”。犹言无泥封之固,谓难以固守。南朝 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洛阳未复,函谷无泥。旋驾金陵,方膺天眷。”

  • 竹成龙

    同“竹杖成龙”。宋裘万顷《次施真人韵》:“勿疑蕉覆鹿,会见竹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