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孺子牛

孺子牛

左传.哀公六年》:“冬十月(公元前四八九年冬天,此时正是齐晏孺子元年冬。齐景公少子荼于公元前四九〇年秋被高昭子、国惠子承景公遗命先立为国君,群公子相继外逃避难。)丁卯(二十四日),立之(公元前四八九年六月,鲍牧、田乞杀高昭子、国惠子。八月田乞自鲁召回公子阳生,十月,立阳生为君,是为齐悼公。)。将盟(指将与诸大夫盟会而宣布立君之事),鲍子(即鲍牧)醉而往。其臣差车鲍点(差车,管车的官;点是鲍牧手下的臣子)曰:‘此谁之命也(鲍子已醉,故他的手下人向陈子提出质问)?’陈子(陈僖子)曰:‘受命于鲍子。’遂诬(虚构以欺人。因见鲍子醉,故假说,以压制鲍点的责难,达到成事的目的。)鲍子,曰:‘子之命也!’鲍子曰:‘女(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按:齐景公爱荼母,又爱荼,曾自己当作牛,口衔绳索,令荼骑着玩耍。孺子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掉下来,绳子把景公的牙齿折断了。)而背之也?’”

春秋时,齐景公死后,少子荼先被立为国君。后鲍牧、田乞杀死拥立荼的大臣,田乞又立齐悼公为君。鲍牧与齐悼公(阳生)本有隙,因为立阳生的事田乞等没有和他商议,陈僖子又假托他的名义,引起他的反感。故不同意立悼公。于是,他便提出齐景公爱少子的事加以回驳,意思是说这样做违背了先君之命。

“孺子牛”原指齐景公,意在表现对幼子的宠爱。近世常以此比喻为大众谋利益而不惜献身的人。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偏正 孺子,小孩,儿童,泛指人民群众。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语出《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鲁迅《集外集·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褒义。多用于描写无私奉献。


孺子牛”借喻甘为人民大众效劳的人。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集外集· 〈自嘲〉诗》)

春秋时期,齐景公甚为疼爱儿子荼,有次爬在地上当牛让儿子牵着玩,结果儿子不小心跌倒了,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也拉折了。《左传·哀公六年》: “女 ( 汝、你) 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手?”杜注: “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

后世 “孺子牛”一语便流传下来。

为什么称 “孺子”呢?

孺子”,指未成年的幼儿,如言 “妇孺”,即指妇女、儿童。《说文·子部》: “孺,乳子也。”段注: “以迭韵为训。凡幼者曰孺子,此其义也。”

因此,“孺子牛”即言为小孩当牛,借喻为甘心情愿为他人效劳之意。

至于墓碑上 “老孺人”所指,则为旧时对已故妇人的尊称,而非 “乳子”、儿童之义。《礼记·曲礼下》: “天子之妃曰后 ( 皇后) ,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明清时七品 “芝麻官”之母或妻封号为 “孺子”,后则通用为妇人之尊称。


【词语孺子牛】  成语:孺子牛汉语词典:孺子牛

猜你喜欢

  • 百炼刀

    源见“绕指柔”。称宝刀。宋苏轼《石炭》诗:“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亦比喻精炼犀利的文字。明王衡《郁轮袍》三折:“我拜你学问是五经橱,文笔是百炼刀。”【词语百炼刀】   汉语大词典:百炼刀

  • 暮虢朝虞

    《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公元前六五五年冬十二月一日,晋军一战而灭亡了虢国,虢公丑亡命逃到周的都城。当晋军凯旋回国时,就顺路驻扎在

  • 不才樗

    源见“樗栎”。喻劣材,无用之材。清王夫之《后雁字诗》:“鲲鹏聊志怪,终是不才樗。”

  • 人琴已逝

    同“人琴俱亡”。清顾炎武《亡友潘节士之弟耒远来受学兼有投诗答之》:“人琴已逝增哀涕,笠屩相看失壮颜。”

  • 思过半矣

    对问题的理解超过了一半。 意谓已经弄懂了大部分道理。语出《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孔颖达疏:“言聪明知达之士,观此卦下彖辞,则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

  • 池塘一句诗

    同“池塘丽句”。唐吴融《莺》诗:“谢家园里成吟久,只欠池塘一句诗。”

  • 缁衣

    《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授予子之粲兮。……缁衣之蔗兮,敝、予又改为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序》:“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

  • 姑繇

    《穆天子传》卷六载:周穆王妃盛姬病死,葬于乐池之南,灵车至重璧之台,天子乃决姑繇之水以环绕丧车,名曰囧车。后因以“姑繇”为悼念贵妃之典。南朝 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涉姑繇而环回,望乐池而顾慕。”

  • 噬肤之恩

    犹至亲骨肉之恩。《易.噬嗑.九二》:“噬肤灭鼻。”《汉书.董贤传》:“上册免大司马丁明,曰:‘有司致法将军请狱治,朕惟噬肤之恩未忍。’”噬( ㄕˋ shì 逝):咬:噬肤:犹切肤,形容关系密切。上

  • 书颠

    《新唐书.张旭传》载:唐代书法家张旭,嗜酒,常大醉而呼叫狂走,下笔疾书;或以头濡墨而书,当时呼为“张颠”(注:颠同癫)。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张既号书颠,吴(注:唐代大画字吴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