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安土重迁

安土重迁

旧时指一般人安于故乡,不轻易迁居到别地。《汉书.元帝纪》:“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诏:皇帝的命令。


并列 安居于故土,不愿轻易迁移。语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三国志·魏书·袁张涼国田王邴管传》:“夫民~,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勤,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重,不读chóng。 △描写安于故土。 →安土重居 ↔四海为家。也作“安故重迁”、“安土恋本”、“怀土重迁”。


解释安土:安于故土。重:以……为重,舍不得。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东汉元帝时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纷纷破产,有的投入田庄,沦为佃客和奴隶,有的成为国家佃农,有的成为流民。这样一来,这些人原来所承担的租税赋役,都转嫁到了自耕农身上。同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天灾频繁,各地不断暴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元帝以德教治国,以期缓和社会矛盾。

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九月,汉元帝下令撤销了一些墓园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十月,又下令撤销了各郡国祖庙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当元帝自己在渭城县的陵墓修建开始后,又下诏说:“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是百姓的本性,这如同骨与肉相互依附一样。最近官府用大臣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的道理,报请从各郡国迁移部分居民来侍奉这个陵园,这样做会使得百姓们远远地抛弃了祖先的坟墓,破产失业,亲戚别离,人人怀上思慕故土之心,家家产生不安的气氛。如果这样,东部地区就会遭受人为的损耗,关中地区又会增添无以聊生的百姓,这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接着,汉元帝又下令撤销了为父母陵园设置的护墓及祭祀人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反义志在四方

例句

唐淑贞毕竟算是跑过滩的,见识比她安土重迁的母亲强多了。


【词语安土重迁】  成语:安土重迁汉语词典:安土重迁

猜你喜欢

  • 负石

    同“负石之死”。宋晁补之《冰玉堂辞》:“嗟若士之弗获兮,羌何忿而负石?”【词语负石】   汉语大词典:负石

  • 雪鸿迹

    同“鸿爪雪泥”。元张雨《赠顾生书其松月轩壁》诗:“昌门舳舻雪鸿迹,?(逆)顺风前俱过客。”

  • 管仲随马

    春秋齐管仲随识途老马出迷途的故事。《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用以比喻有经验的人能起带头作用,但一般多

  • 斗蚁成雷

    同“斗殷牛”。孙世伟《和多字韵答小柳允公并呈朴庵》:“斗蚁成雷惊蛰起,腾虹飞剑踏天磨。”

  • 滕室

    源见“滕公佳城”。美称墓穴。唐张九龄《王府君墓志铭》:“合如防墓,开彼滕室。”【词语滕室】   汉语大词典:滕室

  • 前功尽弃

    《战国策.西周策》:“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后以“前功尽弃”谓事将成而失败,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主谓 以前的功绩或努力全部报

  • 杞国痛天摧

    源见“杞人忧天”。喻指忧虑国家危亡。宋黄庭坚《次韵子瞻武昌西山》:“谪去长沙忧服入,归来杞国痛天摧。”

  • 佳气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三《封禅》:“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论赞:“后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及始起兵还舂陵,远望舍南

  • 商王祝网

    源见“网开三面”。借指朝廷赦罪宽刑。明张景《飞丸记.故旧存身》:“徼惠商王祝网,幸恩宽三面高翔。”

  • 咄咄怪事

    源见“殷浩书空”。形容令人惊讶的怪事。宋杨万里《明发栖隐寺》诗:“何如今晨天地间,咄咄怪事满眼前。”偏正 形容使人惊讶、费解的事情。张贤亮《小说中国》:“没有一个政治家或‘政客’不‘讲政治’的,某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