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

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驰,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棒”始于宣鉴,“喝”始于道一。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书》云:‘作善降祥。’此定理也。为晚近人当头棒喝,实有名征。”袁鹰《悲欢.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这声音如晴天霹雳,当头棒喝,使叛徒们心惊胆战,无地自容。”


偏正 棒喝,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常一棒击下,或以喝斥令答问。因以此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师问洛浦:‘从上来,一人引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浦便喝,师乃打。”△描写人际关系。→醍醐灌顶 暮鼓晨钟←→蔽美扬恶 播糠眯目。也作“当头一击”、“当头一棒”。


解释原指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常不问情由,用棍棒或呵斥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五灯会元·黄檗(bò)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唐朝时江西有个道一禅师,姓马,时称马祖。有一次,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参见他,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时大声一喝,使其醒悟。后来,百丈对自己的弟子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我曾经两次参见马祖道一禅师,蒙他大喝一声,让我觉醒,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而他这一声大喝,竟震得我三天都两耳发聋、两眼发黑。”

临济义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禅师。他俗姓荆,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华人。义玄出家后,精研佛教律学,博通经论,后来云游到江西黄檗山参见希运禅师。睦州和尚当时在那里担任首座,看到义玄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就点化他说:“你到这里已有多时,为什么不去问话?”义玄问:“问什么呢?”睦州说:“你就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临济便去问师傅黄檗,话还没有说完,黄檗抬手就打。义玄回来后,睦州问:“你去问话怎么样?”义玄说:“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睦州就说:“你再去问。”义玄又去问,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义玄搞不明白,就去拜见大愚禅师,经大愚禅师指点,才明白黄檗三打是为了警醒自己的痴呆愚昧。

此后,禅门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所以禅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一喝大地震动,一棒须弥粉碎。”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灵的震动,能消除像大山一样积压在心头的困惑。


【词语当头棒喝】  成语:当头棒喝汉语词典:当头棒喝

猜你喜欢

  • 惊弓

    源见“空弦落雁”。闻空弦声而惊恐。喻受过挫折而胆怯。清钱谦益《高邮道中简顾所建》诗:“负米我今归谷口,惊弓君莫问壶头。”【词语惊弓】   汉语大词典:惊弓

  • 思妇病母

    假借母病的名义请假回家,实际是因为思念妻子。《三国志.魏志.梁习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苛吏传》曰:“(王思)为大司农,年老目瞑,瞋怒无度,下吏嗷然不知何据。性少信,时有吏父病笃,近在外舍,自白求假。思

  • 燕相说郢书

    源见“郢书燕说”。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清黄遵宪《杂感》诗:“燕相说郢书,越人戴章甫。”

  • 蜮箭

    源见“含沙射影”。喻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明徐孚远《交行摘稿.伙长已误入一线沙以出沙为艰欲沿山而行》诗之二:“港内艨艟正郁然,将施蜮箭吐蛟涎。”

  • 凿坏

    同“凿坏而遁”。唐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诗之三:“今日徒招隐,终知异凿坏。”明徐复祚《投梭记.拒奸》:“难道凿坏绝踵,好逞飞骢。早令坛上推韩信,行间识吕蒙。”【词语凿坏】   汉语大词典:

  • 安仁老

    源见“潘安白发”。借以感叹功业无成,未老先衰。宋毛滂《踏莎行.追往事》词:“尊俎全稀,风情终较,安仁老也谁知道!”

  • 灭学

    源见“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毁先代典籍。汉蔡邕《宗庙迭毁议》:“左中郎将臣邕议,以为汉承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南朝 梁沈约《修定乐书疏》:“窃以秦代灭学,《乐经》残亡。”【词语灭学】   

  • 渐入佳境

    佳境:美好的境界。比喻事情逐渐转好,或比喻兴趣越来越浓。顾恺之(事迹见前“布帆无恙”条)多才多艺,尤以绘画为精。相传顾恺之喜欢邻居家的女儿,求之不得,便在墙上画其肖像,用针扎在画像的心口,那姑娘便患了

  • 食蔗

    源见“渐入佳境”。喻境遇趋好或兴味转浓。宋陈与义《观我斋再分韵得下字》诗:“平生功名手,嗜静如食蔗。”

  • 嗟微管

    源见“微管之叹”。称赞贤德大臣功勋卓著。宋刘克庄《贺新郎.杜子昕凯歌》词:“不论周郎并幼度,便仲尼复起嗟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