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持螯拍浮

持螯拍浮

同“持螯把酒”。清 毛莹《玉芙蓉.寿金伯维六秩》词:“雕龙手,持螯拍浮,拼得个拥红炉稳做醉乡侯。”


【典源】《艺文类聚》卷四十八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 (毕) 卓常谓人曰:‘右手持酒卮,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世说新语·任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矣。’”

【今译】 晋代毕卓字茂世,性嗜酒,他对人说:“能够得酒装几百斛船,四时美味放在船两头,右手拿酒杯,左手拿蟹螯,在酒池中拍浮,这一生也就可以打发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纵酒放情,沉湎不问世事。

【典形】 把蟹、把蟹螯、毕君拍浮、毕卓杯、持螯、持螯手、持霜螯、浮拍池中、酒中浮、拍浮、身世酒杯中、霜螯持、蟹螯杯、一生长拍浮、忆蟹螯、右手杯、左持蟹螯、拍浮酒池、酒船香、蟹螯左手持、霜螯左手持、左手持蟹螯、一杯持两螯、手持蟹螯。

【示例】

〔把蟹〕 宋·苏轼《和周正孺》:“书空渐觉新诗健,把蟹行看乐事全。”

〔把蟹螯〕 唐·李白 《送当涂赵少府赵长芦》:“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毕君拍浮〕 明·唐寅《进酒歌》:“又不见毕君拍浮在酒池,蟹螯酒杯两手持。”

〔毕卓杯〕 南朝陈·陈叔宝《独酌谣》:“聊奏孙登曲,仍斟毕卓杯。”

〔持螯〕 清·高炳《九日登东城》:“我愿满头常插菊,天生左手为持螯。”

〔持螯手〕 宋·方岳《满江红·九日冶城楼》:“江欲釂,谈天口。秋何负,持螯手。”

〔持霜螯〕 宋·陆游《神山歌》:“有口惟可饮醇醪,有手惟可持霜螯。”

〔浮拍池中〕 清·缪慧远《有感》“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酒中浮〕 宋·陈与义《蒙知府宠示秋日郡圃》:“尽排物外事,拼作酒中浮。”

〔拍浮〕 宋·辛弃疾《渔家傲·湖州幕官作舫室》:“自有拍浮千斛酿,从教日日蒲桃涨。”

〔身世酒杯中〕 宋·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作》:“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

〔霜螯持〕 清·黄景仁《上朱笥河先生》:“一身块然百不宜,两手只解霜螯持。”

〔蟹螯杯〕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

〔一生长拍浮〕 宋·苏轼《莫笑银杯小》:“万斛船中著美酒,与君一生长拍浮。”

〔右手杯〕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张晋英》:“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人间万事变灭,今古几池台。”

〔左持蟹螯〕 明·唐寅《江南四季歌》:“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


猜你喜欢

  • 冲天剑

    同“冲斗剑”。唐宋之问《鲁忠王挽词》之三:“气有冲天剑,星无犯斗槎。”

  • 优孟谏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载:“楚庄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大夫礼葬之。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

  • 刘公书

    《三国志.魏书.刘馥传》:“子熙嗣。”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晋阳秋》曰:“刘弘,字叔和,熙之弟也……晋西朝之末,弘为车骑大将军开府,荆州刺史,假节都督荆、交、广州诸军事,封新城郡公……每有兴发,手书郡国

  • 韦睿树麾

    《南史.韦睿传》:“淝水堰立,使军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城,乘胜至叡城下。军监潘灵祐劝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丈。睿怒曰:‘军死馁,有前无却。’因令取繖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南朝梁大将韦睿,

  • 投壶电笑

    源见“玉女投壶”。戏称闪电不雨。白炎《秋与匪石联句》:“花雨不散生心台,投壶电笑颜为开。”【词语投壶电笑】  成语:投壶电笑汉语大词典:投壶电笑

  • 临邛酒

    源见“文君沽酒”。指卓文君在临邛所卖之酒。亦泛指美酒。唐罗隐《听琴》诗:“不知一盏临邛酒,救得相如渴病无?”前蜀韦庄《河清》词:“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词语临邛酒】   汉语大词典:

  • 汉祖龙颜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汉高祖刘邦有眉骨突出圆起之相,称为龙颜。后用以咏刘邦,又用“龙颜”泛称帝王之相貌。唐.李瀚

  • 银瓶绠绝

    同“银瓶已断丝绳汲”。宋陈恕可《水龙吟.白莲》词:“玉镜台空,银瓶绠绝,断魂何许?”

  • 好谋而成

    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偏正 通过深思熟虑办好事情。语出《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旧唐书·李光进等传论》:“古所谓名将者,不必蒙轮拔距之材,拉虎批熊之力,要以义终始,~。”△

  •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来。常用于讥讽或开玩笑。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亦作“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巴金《秋》五:“‘还有嘞,我替你说出来:狗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