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潘安县”。潘子,称潘岳。唐岑参《春寻陶处士别业》诗:“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
同“唾壶击缺”。唐令狐楚《立春后言怀招汴李匡衙推》诗:“闲斋夜击唾壶歌,试望夷门奈远何。”清王摅《病中偶成》诗:“壮心时强起,就击唾壶歌。”
《文选》卷四十七晋.刘伯伦(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晋朝名士刘伶曾作《酒德颂》,咏赞饮酒之乐陶陶。后遂用为嗜酒之典。唐.
同“隐鳞藏彩”。清钱谦益《〈徐子能集〉序》:“古之文人才士,当其隐鳞戢羽,名闻未彰,必有文章巨公,以片言只字定其身价。”见“隐鳞戢翼”。清·钱谦益《〈徐子能集〉序》:“古之文人才士,当其~,名闻未彰,
源见”桑中“。指美人居住之所。汉司马相如《美人赋》:“途出郑 卫,道由桑中;朝发溱 洧,暮宿上宫。”南朝 梁江淹《别赋》:“桑中 卫女,上宫 陈娥。”【词语上宫】 汉语大词典:上宫
源见“七步成诗”、“抱蔓摘瓜”。喻亲属相残。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六章:“或兄弟争国,煎豆摘瓜。”并列 比喻同胞骨肉相残。康有为《大同书》甲部6章:“或兄弟争国,~,而建文之仁,金川门改为僧。”△贬义。
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荀卿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
同“山公藻鉴”。唐杜甫《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韶州》诗:“明白山涛鉴,嫌疑陆贾装。”
《庄子.至乐》:“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御,侍奉,此指精心饲养;觞,用酒器给鸟饮酒),奏九韶以为乐(九韶,古乐名,也作九招,相传禹为颂舜功,而兴九招之乐),具太牢以为膳(祭祀时,盛牺牲的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