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

原为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宰予对鲁国政治表态要谨慎。如果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去评论其是非曲直。后则泛指过去做了错事,不予追究。鲁哀公要修复火灾毁坏的社坛,向宰我询问社坛周围应植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树。其所以周朝用栗树,是因为栗与战慄之慄同音,植上此树能够使人战慄不安,便于统治。孔子知道后,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事情已经实现了,就不要再去阻止;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也就不要再追究了。

【出典】: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人战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中护军蒋济表曰:‘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


述宾 咎,责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痛史》13回:“~,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用于对待别人错误的态度。也作“不究既往”、“不咎既往”、“不追既往”。


对以往的过失、罪责不予追究,谓之 “既往不咎”。

“既”,已。“往”,以往、过去。

“咎”,过失、灾祸。《说文·人部》: “咎,灾也。”段注: “《小雅·伐木》传曰: ‘咎,过也。’《北山》笺云: ‘咎犹罪过也。’”罪过、过失会带来灾祸。 “咎由自取”,即谓罪过或灾祸由自己造成。《易》中 “无咎”即谓无过或无灾。

那么,“不咎”为什么是不予追究之意呢?

“不咎”,就是 “不以……为咎”,即 “不以过错或罪责为过错、罪责”。因此,引申为不予追究之意。所以, “既往不咎”即谓对过去的过失或罪责不予追究之意。

语出 《论语·八佾 ( yì) 》: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的这番话,是针对学生宰我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说的。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主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 “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心中感到害怕,战战栗栗 ( 慄慄) 。”孔子是维护周礼的,听了宰我这样的回答大为不满,责备地说: “做了的事不用再说了,结束了的事不要再劝阻,已经过去了的就不要再追究了!”

既往不咎”亦可说成 “不咎既往”。


【词语既往不咎】  成语:既往不咎汉语词典:既往不咎

猜你喜欢

  • 天厌

    《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邢昺疏:“厌,弃也。”后以“天厌”谓上天所厌弃。宋王安石《游

  • 敝裘晏子

    源见“晏子裘”。称誉节俭的人。清赵执信《春如冬诗十二韵》:“深巷袁公耐枯槁,敝裘晏子爱蒙茸。”

  • 然明夜读

    连动 然,通“燃”。形容生活贫穷仍坚持学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褒义。多用于描写勤奋好学。→然糠自照 燃松读书

  • 脱襦赠

    《南史.江革传》:“(谢)朓尝行过候革(候,探访),时大寒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躭学不倦(躭,同耽,沈溺入迷),嗟叹久之,乃脱其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参见《渊鉴类函.服饰部.襦四》,《月令

  •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蜉蝣:虫名,生存期极短,据说朝生暮死。楚楚:整齐鲜明的样子。 蜉蝣的翅膀,好比人穿的漂亮的衣裳。语出《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宋.吴淑《衣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纩为茧而縕为袍

  • 伐罪吊民

    见“吊民伐罪”条。见“吊民伐罪”。南朝梁·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一匡靖乱。”【词语伐罪吊民】  成语:伐罪吊民汉语大词典:伐罪吊民

  • 箦中尸

    《史记.范睢列传》:“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范睢被魏相魏齐怀

  • 陈王宴乐

    同“陈王宴平乐”。宋林正大《括木兰花慢.黄河天上派》词:“陈王昔时宴乐,拼十千,斗酒恣欢游。”

  • 子瑕窃驾

    《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注:春秋时,卫灵公的嬖臣)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注:间往,抄近路走,为求迅速到达),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

  • 插茱萸

    源见“重九登高”。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祛邪辟恶。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