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

指刘邦表面上派人修理山崖上凿石架木之栈道,而暗地里却绕道抄小路袭击了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打开了向东进击,争夺天下的大门。后以此典比喻从明面迷惑敌人,而暗地里以主力突然袭击的战略;亦比喻秘密行动。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地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市附近)、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西南南郑县),汉王刘邦前往封国时,项羽派了三万士兵随从,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中自愿跟随汉王刘邦的有好几万人,他们从杜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南面进入蚀(子午谷,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中通往汉中的要道。军队一经过就烧毁栈道,以防备诸侯军随后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时,部将和士兵不少人在半路上逃跑,士兵们唱着思乡的歌曲,都想回东方去。韩信劝汉王说:“项羽把有功的部将都封在好地方为王,而唯独将大王封在南郑,这是贬谪您。我军官吏、士兵都是山东人,日夜翘首踮足地盼望东归,乘着他们这种锐气加以利用,正可以建立伟大之功业。如果等到将来天下平定,人们都安居了,就不好再利用了。不如决计东进,与天下诸侯决一雌雄”。汉王采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今陕西凤县东北)回军,袭击雍王章邯(hán含),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兵败而逃。刘邦打开了向东进军,争夺天下的大门。此典又作“暗度陈仓”。

【出典】:

史记》卷8《高祖本纪》367、368页:“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关中通往汉中重要谷道子午谷)中,去辄烧绝栈道(山崖上凿石架木构成通道,也称“阁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后封韩王韩信,非淮阴侯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贬谪)也。军吏士卒皆山东(泛指崤山或华山、函谷关以东广东地区)之人也,日夜跂(qì器,踮起脚跟)而望归,及其锋(锐气)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xiàng向,通“向”),争权天下。”“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

【例句】: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4折:“一不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96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清·朱佐朝《轩辕镜·解粮》:“军情事,令所当,须教暗里渡陈仓。”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9回:“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说不定。”


见“暗度陈仓”。高和《越轨诉讼》:“小许冲牛王挤挤眼,故作神秘地说:‘我过去倒没有发现,你牛哥还真有一手,我说前几天的饭局你为啥不去,原来你早就~搞定摆平了。’”


【词语暗渡陈仓】  成语:暗渡陈仓汉语词典:暗渡陈仓

猜你喜欢

  • 爱礼存羊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后以“爱礼存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初,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常朝班为不臣,宰相不从,陶争之

  • 达人知命

    见〔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见“达观知命”。唐·王勃《滕王阁序》:“君子安贫,~。”【词语达人知命】  成语:达人知命汉语大词典:达人知命

  • 谢生屐

    同“谢公屐”。宋姜夔《水调歌头》词:“不问王郎五马,颇忆谢生双屐。”

  • 雷远

    《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传》:“雷次宗字仲伦,豫章南昌人也。少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不交世务。”南朝的居士雷次宗与释慧远的合称,雷次宗是儒士,又是释慧远的弟子。后遂

  • 掇芹

    源见“采芹人”。谓考取秀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娘子惠我多矣!自分掇芹非难,重金所不敢受。”清 彭邦鼎《闲处光阴》卷下:“塾师尝以‘所谓大臣者’属对,嘉宾对‘愿为小相焉’,时裁七岁;嘉言六岁

  • 冰魂雪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卷一〇):“(刘)得仁苦于诗,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尝自述曰:‘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既终,诗人争为诗以吊之。唯供奉僧栖白擅名。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

  • 且网

    源见“白龙鱼服”。指渔者的捕鱼具。喻困厄。唐骆宾王《钓矶应诘文》:“素龟灵也,被发阿门;白龙神也,挂鳞且网。”

  • 削荆

    参见:任末题衣

  • 客星槎

    源见“乘槎”。指传说中升天所乘的仙舟。明刘基《浣溪沙》词:“澧浦空捐游子佩,河源不返客星槎,夜冷坐听鼓三挝。”【词语客星槎】   汉语大词典:客星槎

  • 鹤归华表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晋太康二年冬大寒,南洲人见二白鹤语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也。’于是飞去。”传说晋代曾有人见二只白鹤在桥下议论天寒后飞走。后以“鹤归”、“天寒白鹤归”作咏桥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