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晋书.乐上》:“(勖)又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调律吕,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自谓宫商和谐,然论者犹谓勖暗解。时阮咸妙达八音,论
《论语.先进》载:孔子要子路、曾晳、冉有等人“各言其志也。”曾晳说他喜欢:“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曾晳,名点)也!’”后
同“草木风鹤”。唐杜甫《洗兵马》诗:“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源见“青丝白马”。谓参加叛乱。唐杜甫《遣忧》诗:“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
宋.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在黄州(今湖比黄冈)时,游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
同“袁宏一扇风”。袁宏小字虎。唐罗隐《虚白堂前牡丹》诗:“香暖几飘袁虎扇,格高长对孔融樽。”
《后汉书.桓帝邓皇后纪》:“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立七年。葬于北邙。”《乐府诗集.新乐府词.北邙行》题解引晋.张协《登北邙赋》:“坟陇㟪叠,棋布星罗……壮汉氏之所营,望五陵之嵬峨。”北邙山,在今河南
见〔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主谓 形体消瘦,面容憔悴。语出《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战国策·秦策一》:“~,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多形容人的形体、容貌。→
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荀卿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
源见“七纵七擒”。喻战胜对方或敌人。清 顼龄《喜湖南诸路大捷和学士李容前辈韵》:“早擒孟获趋滇水,急断卢循入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