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

原作“欲盖而名章”。形容企图掩盖事实真象,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公元前511年冬,同鲁国接壤的邾国大夫黑肱把他的封地滥城献给鲁国。左丘明评论说,名义的不能不慎重就象这样:有时有了名义还不如没有名义。带了土地背叛,即使这个人低贱,也一定也要记载地名,以此来记载这个人,终于成为不义,不能磨灭。因此君子行动就想着礼,办事就想着义;不做图利而背礼的事,不做不合于义而内疚的事。有人求名而不加记载,有人想要掩盖反而记下了名子,这是对不义的惩罚。

【出典】: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例句】:

宋·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六:“或欲盖而名章,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 清·王夫之《宋论·太宗》:“然则欲盖弥章之心见矣。”


并列 弥,更加;彰,显著。本指想隐名埋姓,反而名声更大。语本《左传·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后谓想掩盖过失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胡山源《散花寺》:“现在,她写了那一纸,又写这一纸,她不是~是什么!”△原为褒义,后为贬义。→此地无银三百两 ↔文过饰非。 也作“欲盖而彰”。


【词语欲盖弥彰】  成语:欲盖弥彰汉语词典:欲盖弥彰

猜你喜欢

  • 缁涅

    源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比喻浊世的影响或不良的品质。南朝 宋刘铄《过历山湛长史草堂》诗:“伊余久缁涅,复得味苦淡。愿逐安期生,於焉惬高枕。”【词语缁涅】   汉语大词典:缁涅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就叫做大丈夫。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赵岐注:“淫,乱其

  • 隍中蕉叶

    源见“蕉鹿梦”。喻指虚幻。明张煌言《鹿走勿逐自复戏成》诗:“隍中蕉叶原非梦,为待仙人来毂随。”

  • 韩娥音

    同“韩娥曲”。唐 于?《里中女》诗:“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 玩其碛砾不窥玉渊

    比喻习于浅近而不探求事物的奥秘。《文选.左思.吴都赋》:“玩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骊龙之所蟠也。”刘良注:“玩,习也。碛砾,浅水而有石者。玉渊,渊深而有玉也。公子所习浅近,如此水之浅近也,不知我国如

  • 劫石成灰

    同“昆明灰”。唐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 七情六欲

    旧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七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佛教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见《净住子.净行法门.涤除三业门》。六欲:《吕氏春秋.贵生

  • 覆盂之安

    汉.东方朔《答客难》:“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覆盂之安,即似覆置的盂那样安稳。后以“覆盂之安”喻指稳固、不可动摇。亦作“覆盂之固”。唐.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四海有覆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躬:自身。薄:轻。 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 表示自我要求严格。语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吾何暇计外洋之欺凌

  • 忧心如熏

    熏:以火烟熏炙。 心里忧愁像被火熏烤一样。语出《诗.大雅.云汉》:“我心惮暑,忧心如熏。”唐.杨炯《为梓州官属祭陆郪县文》:“夫万里之别,犹使饮泪成血,思德音之断绝;况百年之分,能不忧心如熏,想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