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

所,处所。得其所,得到应有的归宿。死得是地方,即指有意义,有价值。语本北魏张普惠。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今河北正定)人,专心坟典,受士人称赞。作谏议大夫时,当朝灵太后的父亲司徒胡国珍亡故后谥号“太上秦公”,普惠认为前代帝后的父亲从未加以“太上”之号,上表劝道:“《礼记》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指出尊父为“太上”是帝王的大礼。于是太后亲到胡宅,召集王公及五品以上官员议定,并派使者召来普惠。任城王澄等参与议定的人,都因肃宗年幼灵太后当朝执政相顺从,并且与普惠辩论,然而普惠抗争不惧,应对如流,但最终群臣仍以“请依前诏”上奏。只是,太后也没降罪普惠。最初普惠被召时,使者伫立催促,他几个儿子忧惧涕泣,普惠正言劝解说:“我执掌谏议的职责,如不言人所难言,不谏人所难谏,就是唯诺小人,旷官尸禄。人皆有死,如死得其所,有什么可遗憾的!”等到他平安回家,亲朋都为他的幸运,向他表示祝贺。中山杜弼更写信赞惠道:“虽向难锋至,而应对响出……终使庶僚拱默。虽不见用于一时,固已传美于后代。”

【出典】:

魏书》卷78《张普惠传》1735页:“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普惠谓曰:‘我当休明之朝,掌谏议之职,若不言所难言,谏所难谏,便是唯唯,旷官尸禄。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然朝廷有道,汝辈勿忧。’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例句】:

金史·忠义传一》:“国家有难,在朝者死其官,守郡邑者死城郭,治军旅者死行阵……皆其所也。故死得其所,则所欲有甚于生者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7回:“贤哉徐母……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明·李贽《焚书·何心隐论》:“死得其所,公又何辞焉?”


述补 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语本《左传·文公二年》:“瞫曰:‘吾未获死所。’”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他们的血是有代价的,他们~,是死而无憾。”△褒义。多用于形容死得有价值。↔死无葬身之地 虚生浪死


【词语死得其所】  成语:死得其所汉语词典:死得其所

猜你喜欢

  • 雁塔题

    同“雁塔题名”。明单本《蕉帕记.提因》:“曾与他丸内明珠作聘仪,又替他锦字高高雁塔题。”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铄( ㄕㄨㄛˋ shuò ):熔化。积毁:积累起来的毁谤。销:销熔。 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纷纷而来的毁谤,可以使白骨销熔。 表示纷纭的舆论,恶意的中伤,足以淆乱视听,致人于死地。语出《史记

  • 贾逵问事

    《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候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榖梁》之说。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身长八尺二寸,诸

  • 浮云富贵

    源见“富贵浮云”。指变化无常、不足为重的富贵利禄。宋张孝祥《醉蓬莱.为老人寿》词:“问人间荣事,海内高名,似今谁比?脱屣归来,眇浮云富贵。”亦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老残游记》六回:“自己一生契重

  • 浑俗和光

    同“和光同尘”。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并列 不露自己锋芒,与众人混同。语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尘。”元·王实甫《西厢记》1本2折:“俺先人甚的,是~

  • 穷途哭

    同“穷途恸哭”。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诗:“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清顾炎武《哭归高士》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 入鲍忘臭

    鲍:盐腌的干鱼,气味腥臭。比喻人长时间受坏环境的影响,就会麻木或习惯。语本汉.刘向《说苑.杂言》:“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见“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南朝梁·萧纲《

  • 狐朋狗党

    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或吃喝玩乐、不干正经事的朋友。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他那黑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呸,你不识羞,每日伴着些狐朋狗党,那个是

  • 援戈挥日

    赞扬坚强勇敢,排除困难,扭转危局。详见“撝戈反日”条。

  •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自我反省。疚:内心惭愧。 自己问心无愧,那又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表示胸怀坦荡的人无所畏惧。语出《论语.颜渊》:“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汉.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