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得其平则鸣
鸣:鸣叫。这里泛指有所抒发。 事物得不到原有的平静,就要有所抒发。 后多指人的遭遇不平就要发出声音表示不满或反抗。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清.昭槤《啸亭杂录》卷三:“朱白泉观察,原名友挂,今改名朱尔赓额。其与百制府书云:‘抑闻之,物不得其平则鸣,额之所遇,似不可谓得平矣!’”
鸣:鸣叫。这里泛指有所抒发。 事物得不到原有的平静,就要有所抒发。 后多指人的遭遇不平就要发出声音表示不满或反抗。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清.昭槤《啸亭杂录》卷三:“朱白泉观察,原名友挂,今改名朱尔赓额。其与百制府书云:‘抑闻之,物不得其平则鸣,额之所遇,似不可谓得平矣!’”
除掉眼中钉,喻除去有害之物。《新五代史.赵在礼传》:“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述宾 拔掉眼中钉。比喻除掉有害的东西。语本《五代史·赵在礼传》:“在礼在
源见“戴头来”。用以表示不怕死。清赵翼《奉命赴滇从军征缅甸》诗之二:“难甘公府宣明面,已戴军门秀实头。”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越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同“班女扇”。南朝 齐谢朓《和王主簿怨情》诗:“相逢咏《蘼芜》,辞宠悲班扇。”唐鲍溶《上阳宫月》诗:“合裁班扇思行幸,愿托凉风箧笥嫌。”唐李商隐《喜雪》诗:“班扇慵裁素,曹衣讵比麻。”【词语班扇】
同“舌存”。宋张九成《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韵》:“区区竟何在,尚夸舌在口。”
同“干将莫邪”。镆,通“莫”。唐张九龄《故太仆卿上柱国华容县男王府君墓志》:“挥干镆之锋,截无不断。”【词语干镆】 汉语大词典:干镆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张祜集载武宗疾笃,孟才人以歌笙获宠。密侍左右。上目之曰:‘我当不讳,尔何为哉?’才人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复曰:‘妾尝艺歌,颇歌一曲。’上许之,乃歌一声《何满子》
《汉武故事》:“上(汉武帝)尝辇至郎署,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
源见“仲子灌园”。指战国 齐陈仲子,因避世迁居於陵,自称於陵仲子。后世诗文中常以借指有节操的隐居高士。清尤侗《得家信人有传予地震死者戏为作此》诗:“寄谢众人皆欲杀,於陵仲子犹无恙。”
《礼记.奔丧》篇,唐代孔颖达疏:“案郑《目录》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原意非专指奔父母亲丧。后代则专称闻父母丧而奔赴之,为“奔丧”。【词语奔丧】 汉语大词典: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