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獭祭鱼

獭祭鱼

礼记.月令》(卷五):“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工冰,獭祭鱼,鸿雁来。”东汉.郑玄注:“此时鱼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之。”

初春万物复苏,獭将捕得鱼陈列在水边,好象祭祀一样。原指自然景象,后以“獭祭鱼”转而比喻文人罗列典故堆砌成文。又獭祭是早春景象,因用作咏春之典。

宋.吴炯《五总志》:“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积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唐.独孤及《山中春思》:“獭祭春水大,人家春日长。”


【典源】《礼记·月令·孟春之月》:“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宋·吴炯《五总志》:“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积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今译】 《礼记·月令》讲,孟春时节,鱼儿蹦到冰面上,獭捕得鱼后将鱼陈列水边,好似祭祀一般。唐代李商隐做文章时,总是喜欢翻查书籍,这些书籍在他身边左右堆积,当时人称他为“獭祭鱼”。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作文时堆积词藻,罗列故实。

【典形】 祭鱼时见獭、獭祭、獭祭鱼。

【示例】

〔祭鱼时见獭〕 唐·孟浩然《发汉浦潭》:“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獭祭〕 清·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之十一:“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獭祭鱼〕 宋·陆游《子遹读书常至夜分作此示之》:“夜灯咏史虫吟草,朝几陈书獭祭鱼。”


【词语獭祭鱼】   汉语词典:獭祭鱼

猜你喜欢

  • 司马青衫泪

    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写《琵琶行》时,正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并联想到自己的宦途不幸,因而“泣下最多”。后以“司马青衫泪”为形容十分悲伤的典

  • 雪山将相

    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杜甫极赞严武出镇四川而吟诗说,严武到雪山(即岷山)重如泰山,称他的功业,后以此咏四川重臣之典。宋.杨万里《虞丞相挽词三首》(其一):“负荷

  • 桂科

    源见“郤诜丹桂”。谓科举及第。唐李商隐《为东川崔从事福谢辟并聘钱启》:“仰观莲幕,俯度桂科。卵翼不自他门,顶踵实非己物。”【词语桂科】   汉语大词典:桂科

  • 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与“无”是老子使用的两个基本哲学概念。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无”,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是由看不见的道(无)所产

  • 腹背毛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晋平公游于西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 含香

    东汉.应劭《汉官仪》:“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地,故曰丹墀。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据《汉学堂丛书》本)汉时制度,尚书台尚书郎上朝奏事时,口中须含鸡舌香,这是为了使说话时

  • 武陵滩

    同“桃花源”。唐汪遵《东海》诗:“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词语武陵滩】   汉语大词典:武陵滩

  • 不皦不昧

    《老子》:“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后以“不皦不昧”形容恍惚不可捉摸。南朝 齐 王屮《头陁寺碑文》:“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

  • 京兆柔雅

    源见“张敞画眉”。借指女子容貌秀丽雅致。宋陈允平《塞垣春》词:“临镜理残妆,依然是,京兆柔雅。”

  • 袖里青蛇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岳阳楼上有吕先生留题云:‘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先生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遇异人授剑术,得长生不死之诀。”八仙中之一吕洞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