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沧州、兖州、同州、襄州等镇节度使。清泰三年(936年)又任宋州节度使。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百姓深受其苦。后调任别处,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互相祝贺道:“眼中拔钉,真让人高兴啊!”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为了报复宋人,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并下令在宋州境内,每口交钱一千,号“拔钉钱”。

【出典】:

新五代史》卷46《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传》504页:“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3折:“你还道负屈高声,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 明·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初,丁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宁,当拔~;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贬义。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肉中刺 ↔掌上明珠


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眼中钉”。眼中有 “钉”、肉中有“刺”,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所以对其无比痛恨。很显然,“眼中钉”只是个比喻之词。眼中如果真有 “钉”,那还了得吗?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贪赃枉法,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他办事不在 “理”而只 “在礼”( 像他的名字一样) ,人们非常憎恨他,把他比作 “眼中钉”。后来,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互相祝贺,都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此后, “眼中拔钉”便成为 “眼中钉”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

宋真宗时,参政丁谓擅权,曾罢黜贤相寇准。当时有童谣流传,说道: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钉”与 “丁”同音,很明显指的是丁谓; “寇老”自然是指寇准了。事见明·杨慎 《古今风谣》。


【词语眼中钉】  成语:眼中钉汉语词典:眼中钉

猜你喜欢

  • 八元

    《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疏:“元,善也,言其善于事也。”相传上古时候,高辛氏八位有才德的

  • 败叶题诗

    源见“红叶题诗”。指传递旷居之怨情。宋吴文英《玉蝴蝶.夷则商》词:“败叶题诗,御沟应不到流湘。”

  • 鹿死不择音

    《左传.文公十六年》:“古人有言:‘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铤而走险,急何能择!”音:通“荫”,庇荫之处。孔颖达疏:“鹿死不择庇荫之处,喻已不择所从之国。”后因以“鹿死不择音”

  • 日驭六龙

    源见“羲和驭日”。指太阳。唐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

  • 中山酒

    源见“千日酒”。泛指名酒,美酒。南朝 梁周兴嗣《答吴均》诗之一:“但酌中山酒,唯甘江浦橘。”【典源】 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昔刘玄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当醉,而家人不知

  • 九万鹏

    源见“鲲鹏展翅”。大鹏鸟。亦喻胸怀大志、奋发有为之人。唐李咸用《空城雀》诗:“茫茫九万鹏,百雉且为乐。”元成廷珪《送李唐臣调山南宪幕》诗:“君行自厉青云志,赤鷃终惭九万鹏。”

  • 青牛游

    源见“紫气东来”。指隐遁或出游。唐骆宾王《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诗:“青牛游华岳,赤马走吴宫。”

  • 薏苡谗

    源见“薏苡明珠”。谓借故进谗言。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书因成四章》诗之三:“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清李渔《玉搔头.拾愁》:“忠能格主,不蒙薏苡之谗;功每先人,曾最麒麟之强。”

  • 福过灾生

    亦作“福过祸生”。享福过度,则生灾祸。乐极生悲之意。庾亮(289-340年),字元规,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初,受命侍读东官,与温峤并为太子布衣之好。明帝司马绍继位,倍受宠信,太宁三年(公元3

  • 梁坏山颓

    同“梁岳颓峻”。唐黄滔《祭崔补阙》:“芝焚兰爇,梁坏山颓,虽人生之有定期,实土德之为不幸。”【词语梁坏山颓】  成语:梁坏山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