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瑗知非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汉.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据说他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以冥冥中人所不知而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堕落。他经常省查自己的过去,总结以往的教训,即所谓“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此并非是说“四十九年都错了”,只能说明他极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后因用为自省之典。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注:陆机二十作《天赋》,见杜甫《醉歌行》),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典源】《庄子·则阳》:“蘧(qu)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
而卒诎(qu)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今译】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瑗 (字伯玉) 经常反躬自省,善于改过。往往过去以为是对的,而现今便知是错的了。六十岁 (一说五十岁) 时,就认识到自己以前五十九年 (一说四十九年)来的言行之非。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回顾已往,知昨日之非; 或以“知非之年”等指五十岁。
【典形】 伯玉年、蘧非、蘧瑗知非、四十九年非、五十知非、悟前非、知非、知非蘧伯、惭卫蘧、四十始知非、三十九年非、慕蘧瑗。
【示例】
〔伯玉年〕 唐·张祐《忆江东旧游》:“伯玉年将近,宣民易未弘。”
〔蘧非〕 唐·张祜《庚子岁寓游扬州赠崔荆》:“郗吊终须得,蘧非誓欲惩。”
〔蘧瑗知非〕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
〔四十九年非〕 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带京篇》:“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五十知非〕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嗟余沉速,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常有。”
〔悟前非〕 唐·白居易《除夜》:“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知非〕 唐·杜牧《自遣》:“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知非蘧伯〕 明·袁宏道《袭惟长侍御舅初度》:“强仕古人元不忝,知非蘧伯定如何。”
【词语蘧瑗知非】 成语:蘧瑗知非汉语词典:蘧瑗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