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蘧瑗知非

蘧瑗知非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汉.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据说他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以冥冥中人所不知而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堕落。他经常省查自己的过去,总结以往的教训,即所谓“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此并非是说“四十九年都错了”,只能说明他极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后因用为自省之典。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注:陆机二十作《天赋》,见杜甫《醉歌行》),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典源】《庄子·则阳》:“蘧(qu)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

而卒诎(qu)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今译】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瑗 (字伯玉) 经常反躬自省,善于改过。往往过去以为是对的,而现今便知是错的了。六十岁 (一说五十岁) 时,就认识到自己以前五十九年 (一说四十九年)来的言行之非。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回顾已往,知昨日之非; 或以“知非之年”等指五十岁。

【典形】 伯玉年、蘧非、蘧瑗知非、四十九年非、五十知非、悟前非、知非、知非蘧伯、惭卫蘧、四十始知非、三十九年非、慕蘧瑗。

【示例】

〔伯玉年〕 唐·张祐《忆江东旧游》:“伯玉年将近,宣民易未弘。”

〔蘧非〕 唐·张祜《庚子岁寓游扬州赠崔荆》:“郗吊终须得,蘧非誓欲惩。”

〔蘧瑗知非〕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

〔四十九年非〕 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带京篇》:“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五十知非〕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嗟余沉速,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常有。”

〔悟前非〕 唐·白居易《除夜》:“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知非〕 唐·杜牧《自遣》:“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知非蘧伯〕 明·袁宏道《袭惟长侍御舅初度》:“强仕古人元不忝,知非蘧伯定如何。”


【词语蘧瑗知非】  成语:蘧瑗知非汉语词典:蘧瑗知非

猜你喜欢

  • 管城生花

    同“梦笔生花”。管城,指笔。清蒲松龄《颁赐御书表》之三:“窃惟图象兆于龟龙,混沌于此破窍;文章生于蝌蚪,管城因而生花。”

  • 送宫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周问礼,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汉.刘向《说苑.政理》:“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

  • 十样宫眉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十曰倒晕眉。”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爱好声色,

  • 少不更事

    《晋书.周?传》:“君少年未更事。”少(shào):年轻;更(gēng):经历。意谓人年纪轻,阅历浅,经历的事情不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母谓:‘汝夫妇少不更事,明日大哥来,吾无虑矣’。”

  • 怀印

    源见“鹊石”。咏鹊。唐苏颋《咏礼部尚书庭后鹊》:“怀印喜将归,窥巢依且恋。”

  • 付诸东流

    同“付之东流”。梁启超《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二:“问其所以异于彼辈者,则多藏此一片故纸于箧底而已,而前此勤劳贮蓄所得之结果,遂付诸东流。”戈茅《关于屈原》:“屈原的爱国主张终不得达,遂愤慨悲观,怀沙

  • 何曾箸收

    同“何曾食万钱”。唐李峤《钱》诗:“赵壹囊初乏,何曾箸欲收。”

  • 长康厨空

    同“画畏开厨走”。清袁枚《赠沈南蘋画师》诗:“元振万金空手尽,长康厨内空云烟。”

  • 垂涎

    流涎,嘴馋的样子。唐代柳宗元《招海贾文》,“更笑遗怒,垂涎闪舌兮。”《三戒》:“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后人也用以形容钦羡、渴望的状态。【词语垂涎】   汉语大词典:垂涎

  • 窦锦

    源见“织锦回文”。指精妙的诗文。唐鲍溶《赠远》诗:“欲和古诗成窦锦,倍悲秋扇损齐纨。”亦借指苏蕙。清龚自珍《水龙吟》词:“啸如鲁柱,才如窦锦,遇如班扇。”【词语窦锦】   汉语大词典:窦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