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行:指外出。坐:指在家。 元明戏剧小说中的熟语。意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名换姓。 表示办事堂堂正正,敢于负责。语出元.无名氏《争报恩》一折:“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宋江哥哥手下第十二个头领,金枪手徐宁是也。”元.无名氏《殊砂担》一折:“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家铁旛竿白正的便是。”《儿女英雄传》五回:“你听着,我也不是你什么大师傅,老爷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有名的赤面虎黑风大王的便是。”鲁迅《伪自由书.后记》:“总之,较关紧要的问题,是‘姊妹嫁作大商人为妾’者是谁?但这事须问‘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张资平本人才知道。”也引作〔坐不改名,行不改姓〕。鲁迅《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但因时势不同,也有立刻自打折扣的。例如在广告上,我们有时会看见自说我坐不改名,行不改姓的人,但接着就是‘纵令有时用其他笔名,但所发表文章,均自负责,’却身子一扭土行孙似的不见了。”


见“行不更名,坐不更姓”。明·无名氏《单刀劈四寇》4折:“兀那四个草寇你听着,某~,蒲州解良人也,姓关名羽字云长。”


【词语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成语: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汉语词典: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猜你喜欢

  • 当头棒喝

    《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

  • 坟典

    先秦古书中有“三坟”、“五典”(早已失传),因此用“坟典”指古书籍。《南史.丘巨源传》:“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词语坟典】   汉语大词典:坟典

  • 人生若寄

    同“人生如寄”。晋陶潜《荣木》诗:“人生若寄,憔悴有时。”见“人生如寄”。晋·陶潜《荣木》:“~,憔悴有时。”【词语人生若寄】  成语:人生若寄汉语大词典:人生若寄

  • 眼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宋文天祥《不睡》诗:“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见“目不识丁”。宋·文天祥《不睡》诗:“~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词语眼不识丁】  成语:眼不识丁汉语大词典:眼不识丁

  • 火焚祆庙

    同“火烧祆庙”。清黄遵宪《述闻》诗之四:“火焚祆庙连锋燧,辙涸羁臣乞海波。”

  • 内言不出于阃,外言不入于阃

    见〔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 灌瓜

    源见“浇瓜之惠”。谓以德报怨,与邻修好。南朝 陈徐陵《为陈主与周冢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灌瓜之美,久敕边吏;拾橡之尤,想应无忽。”《周书.杜杲传》:“陈国息争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义。”【词语灌瓜】 

  • 白马非马

    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该命题虽于揭示事物与概念、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异作出了贡献,但却过分夸大了这种差异,从而导致了违犯客观事实的错误结论。因而,后世多将白马非马作为形而上学和诡辩的代用词。有

  • 吐珠

    源见“隋侯之珠”。喻报恩。宋欧阳修《〈归田录〉自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词语吐珠】   汉语大词典:吐珠

  • 群虱处裈中

    象虱子藏在裤缝中。讥讽世俗之辈的苟安。《晋书.阮籍传》:“独不见群虱( ㄕ shī 失)之处裈( ㄎㄨㄣ kūn 坤)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裈:有裆的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