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

猜你喜欢

  • 着绣昼行

    源见“衣绣夜行”。形容在外做官返回家乡显示荣耀。着,穿着。宋陈师道《赠郑户部》诗:“着绣昼行真细事,下车磬折得深衷。”

  • 量移

    唐朝制度,得罪被贬至远方的官吏,遇赦则酌量移至近处,谓之“量移”。《旧唐书.玄宗纪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唐代白居易《自题》诗:“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词语量移】   汉语大

  • 铭座右

    源见“座右铭”。指以自诫之文自警。唐司空图《自诫》诗:“我祖铭座右,嘉谋贻厥孙。”

  • 赋就凌云

    参见“凌云健笔”。

  • 棠户

    源见“召公棠”。指施行惠政的官署。唐张垍《奉和岳州山城》:“讼虚棠户曙,观静竹檐曛。”【词语棠户】   汉语大词典:棠户

  • 非虎非熊

    源见“非熊兆”。喻怀有经国大才之人。宋 赵必豫《夏日燕黉堂.和竹磵韵寿匝峰使君》词:“曾归车共载,非虎非熊。”【词语非虎非熊】   汉语大词典:非虎非熊

  • 望风捕影

    同“捕风捉影”。《三侠五义》一一〇回:“怎么能够身临其境,将水寨内探访明白,方好行事;似这等望风捕影,实在难以预料。”杨朔《月黑夜》:“情况不弄清楚,他决不肯望风捕影地蠢动。”连动 看风势,捉影子。比

  • 拜璧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春秋时,楚共(恭)王有宠子五人,自己不能确定由谁继承王位。于是遍祭名山大川,请神择定,并以璧示之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祭毕,密埋璧于祖庙厅堂里,令五子斋,并以

  • 桐人

    古代陪葬用的桐木做的俑。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郡国繇吏素桑楺,偶车橹轮,匹夫无貌领,桐人衣纨绨。”【词语桐人】   汉语大词典:桐人

  • 山阳恨

    同“山阳笛”。清袁枚《琵琶亭吊唐蜗寄榷使》诗:“关心别有山阳恨,不听琵琶泪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