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陈陈相因

陈陈相因

陈:旧。因:沿袭。 此典指汉初经过几代帝王“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汉武帝时已是国强民富之兴旺景象,粮库里陈粮压陈粮,层层积累,满得溢出仓外,在露天堆积着,以至于腐烂不能吃。后以此典比喻因循保守,没有革新创造。

【出典】:

史记》卷30《平准书》1420页:“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郡、县政府所在城邑)廪庾(yǔ宇,米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绳索)朽而不可校(jiào教,计数)。太仓(汉代京城储粮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yì一,米装太满,溢出仓外)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例句】: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母续传》:“其族散处,四方皆遍,民得依倚出入,通祀于家,曰司仓之神,曰司箧之神,以多为贵,陈陈相因。” 清·恽敬《上陈笠帆按察书》:“夫水、旱感召之说,杂家之所言,皆附会也,不足以取信。而儒者又疏阔,其言庸迂,陈陈相因。” 孙中山《民权主义》6讲:“全体组织,不容根本改造,因为习惯太久,陈陈相因。” 李大钊《新纪元》:“那样陈陈相因的生活,就过了百千万亿年,也是毫无意义,毫无趣味,毫无祝贺的价值” 秦牧《浓缩的蜜糖和凝炼的艺术》:“人们不喜欢陈陈相因。‘似曾相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或者吞温水似的、泥河流似的那种平凡琐碎的东西,而喜欢有独特奇警之处的作品。”


偏正 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新粮。后多比喻因袭旧套,毫无创新。语出《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秦牧《浓缩的蜜糖和凝炼的艺术》:“人们不喜欢~,‘似曾相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或者吞温水似的,泥河流似的那种平凡琐碎的东西,而喜欢有独特奇警之处的作品。”△描写没有创新。→墨守成规 固步自封 萧规曹随 ↔推陈立新 革故鼎新


解释本指粮仓中的陈谷逐年增积。现多用来比喻因袭陈旧,缺乏创新。

出处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统一天下后,休养生息,整顿经济,重视农业,发展商业,顺从百姓的意愿,不随便滥加干扰。到汉武帝刘彻时,七十多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大的水旱灾害,百姓就可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各郡县的粮仓都装得满满当当,府库中贮存了很多用不完的财物;京城积存的钱币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以至于钱币散落,无法清点;京城粮仓里的粮食吃不完,陈粮加陈粮,满得都溢到了仓外,以至于腐烂变质不能吃了。总之,这时老百姓家家富裕,看门的人都能吃到小米和肉,做官的人很少调动。因为物质生活富裕,所以人人自爱,不轻易犯法,大家都以施行仁义为首要的事,鄙视可耻的行为。文帝、景帝时,他们奖励耕作、劝勉农桑、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把汉朝初年文帝、景帝时的盛世称为“文景之治”。

近义因循守旧

反义推陈出新

例句

一个模式,“依法炮制”,陈陈相因,“似曾于相识”那一套东西,是文艺的大忌。


【词语陈陈相因】  成语:陈陈相因汉语词典:陈陈相因

猜你喜欢

  • 永和

    源见“兰亭会”。代指王羲之等山阴 兰亭会。因其举行于东晋 永和九年,故称。唐刘言史《上巳日陪襄阳李尚书宴光风亭》诗:“为报会稽亭上客,永和应不胜元和。”

  • 仰高

    源见“高山景行”。谓仰慕高尚的德行。汉班昭《东征赋》:“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词语仰高】   汉语大词典:仰高

  • 回日

    同“回天倒日”。柳亚子《三哀诗》之二:“填波精卫意,回日鲁阳谋。”【词语回日】   汉语大词典:回日

  • 雷门操布鼓

    同“持布鼓过雷门”。元许有壬《和傅汝砺寄来韵》之二:“不向雷门操布鼓,要从人海见珠宫。”

  • 蛇盘绶结

    同“蛇盘绶笥”。北周庾信《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位参上将,荣兼本选。蛇盘绶结,龟回印转。”

  • 士大夫

    即“士族”,对一般庶民,则别成一种特殊阶级。《南史.江敩( ㄒㄧㄠˋ xiào 效)传》:“纪僧真幸于宋武帝,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即时无复所须,惟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江敩

  • 孟宗献鲊

    源见“封鲊”。称赞子孝母贤。唐李端《送吉中孚拜官归业》诗:“孟宗应献鲊,家近守鱼官。”

  • 知天命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十五岁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三十岁而能自立为人,四十岁能

  • 举扇毋我污

    源见“庾公尘”。喻不沾世俗风气。宋陈师道《次韵苏公劝酒与诗》:“自念每累人,举扇毋我污。”

  • 仅识之无

    同“略识之无”。《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词语仅识之无】  成语:仅识之无汉语大词典:仅识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