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苍梧龙去”。对帝王之死的伤恸。清黄遵宪《乌之珠歌》:“六宫共抱苍梧痛,万国还惊白柰簪。”
源见“褒女惑周”。谓君主荒淫无道,女宠祸国。烽候,烽火台。唐 周昙《咏史.周幽王》:“狼烟篝火为边尘,烽候那宜悦妇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源见“终军弃?”。谓重又过关。唐杜牧《杜秋娘诗》:“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
《书.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孔传:“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所居于此泽。”孔颖达疏:“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后因称大雁为“随阳雁”。唐李冶《送阎伯均往
源见“断鹤续凫”。喻指长短不一、天性各异的事物。宋王安石《每见王太丞邑事》诗:“松苗地合分高下,凫鹤天教有长短。”
源见“织锦回文”。比喻情书难以寄到。宋陆游《钗头凤》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因以“庐山面目”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清 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李翁〕痛遗文残缺,访得于义兴之故
《尚书.五子之歌》:“憻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后用奔车朽索比喻事情很危险,应十分警惕。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并列 比喻时有危险,应多警
同“梁狱上书”。清吴兆骞《感怀诗呈家大人》:“授简圜扇思夏胜,上书梁狱泣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