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门堰
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西汉初,羹颉侯刘信筑。《方舆纪要》卷26舒城县:七门堰“在县西南七门山下,三堰之源出焉。三堰者,一曰乌羊堰,在县南十五里;一曰千功堰,在县南二十里;一曰槽牍堰,在县南二十五里。与七门堰共灌田二万余顷。俱汉初羹颉侯所筑。后汉末刘馥经理之,为灌溉之利”。1968年龙河口水库建成,七门堰纳入淠史杭灌区综合利用工程。
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西汉初,羹颉侯刘信筑。《方舆纪要》卷26舒城县:七门堰“在县西南七门山下,三堰之源出焉。三堰者,一曰乌羊堰,在县南十五里;一曰千功堰,在县南二十里;一曰槽牍堰,在县南二十五里。与七门堰共灌田二万余顷。俱汉初羹颉侯所筑。后汉末刘馥经理之,为灌溉之利”。1968年龙河口水库建成,七门堰纳入淠史杭灌区综合利用工程。
即今新疆新和县。1922年置县佐于此。1930年改置托克苏县。1941年改名新和县。
①金置,属章丘县。即今山东章丘市。②即今四川蓬溪县西南郪口乡。《清一统志·潼川府二》: 明水城 “今为镇,亦曰明水寨”。在黑龙江省明水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55.2平方千米。人口9.4万。镇人
亦名火峰砦。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78巴东县:火峰山寨“其地有火烽,据险置寨,因名。明初,汤和伐蜀,克归州,取火烽山砦。即此”。
南齐置,属宋康郡。治所当在今广东阳西或电白县境。隋废。
又名古桐里。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十七里张江镇。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张江栅镇,“相传明隆庆时有张姓名江者创建市舍,故名”。
①在今安徽歙县东北,接浙江临安县界。《方舆纪要》 卷28歙县: 昱岭在 “县东南百二十里,接杭州昌化县界,为往来孔道。旧有昱岭关”。②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浙、皖二省界上。《明史· 胡大海传》:
即今贵州榕江县北朗洞镇。清时有开泰县县丞驻此。民国改置县佐。“朗洞”系侗语音译,意为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即今贵州省黎平县西北朗洞。清开泰县(今贵州黎平县)县丞驻此。
在今广西凤山县西南江州瑶族乡那林村。《清一统志·思恩府》“老村隘”条:“那林隘在州北二百里,路通泗城府, 皆属险要,设兵防守。”
即今新疆疏附县治托库扎克巴镇。清道光《新疆识略》卷2喀什噶尔:托克萨克“城正西三十里”。1955年疏附县迁治于此”。
①唐武德五年(622)置,属南恭州。治所在今广西蒙山县东南陈塘镇沙灵。后属蒙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②唐置,为羁縻紆州治。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南、红水河北岸。北宋庆历时废。古县名。(1)唐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