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岔镇

三岔镇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渭水南岸。《清一统志·秦州二》:三岔镇“有州判驻此,兼设把总”。


(1)在山西省五寨县北部。面积179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岔,人口2000。因位处三路之冲,故名。明筑三岔堡。1949年属五寨县三区,1956年设三岔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镇。2001年刘家圪台乡并入。产谷子、糜子、马铃薯、莜麦、大豆、胡麻。有制砖、铁木加工等厂。公路通保德、神池、河曲、忻州等地,是通往晋、陕、内蒙古三省区的交通枢纽。庄旧铁路经此。古迹有清木牌楼。(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东部、龙江南岸。面积121平方千米。人口2.1万,94%壮族。镇人民政府驻三岔街,人口3100,壮、汉杂居。因地处宜州、柳城、柳江三市县交界而得名。1950年为宜山县三区。1958年设三岔公社,1962年改区,1966年复公社,1984年置镇。产稻、玉米、大豆、花生、生姜、甘蔗、柑橙等。有综合化工、农机、炼油、电机、明胶、水泥等厂。有农贸集市。镇东设有黔桂铁路三岔站,有支线通罗城。公路通庆远、罗城、忻城等地。(3)在四川省简阳市境西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岔,人口5000。清雍正元年(1723年)建场于三溪汇合处坝地,故名。1949年为三岔乡,1958年改建国公社。1975年移今址新建。1984年改建国乡,1985年置三岔镇。1992年三岔湖、兴隆场二乡并入。主产棉花、油菜籽、柑橘等。有粮油加工、农机、砖瓦、纤维板等业。主街为现代建筑,为旅游集镇。通公路。三岔湖为省内著名的旅游地。(4)在贵州省遵义县中部偏南。面积119.2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岔街,人口4000。原名镇远场,因三条小河在此汇流,改今名。1932年置仁寿、庆远二镇。1941年后置仁寿、肇兴、三岔等乡。1950年后经多次分合,1992年以三岔、水源、肇兴、仁寿四乡合并置三岔镇。产稻、玉米、油菜籽、烤烟等。有粮食加工、农具修理、硫黄、印刷等厂矿。是县内重要粮油产区。公路通贵崇公路。(5)在陕西省凤县南部。面积235平方千米。人口 6100。镇人民政府驻三岔,人口730。以地处故道、连云、陈仓栈道岔口得名。元置三岔站,明改三岔驿,后简今名。1949年设三岔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7年置镇。主产玉米、小麦,盛产木耳、蜂蜜、生漆、花椒、苹果。境内铅锌矿储量丰富,有采矿和铅、锌选矿业。有公路西接316国道。(6)在甘肃省镇原县西北部,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面积240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高湾村,人口 1430。因地处米家川河、白家川河汇入蒲河源头处,故称三岔。1958年撤三岔区设三岔乡,同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置镇。产小麦、玉米、油菜籽等。特产黄花菜、花椒。有果品厂。为县西农贸集市。镇三、宜兰公路经此。(7)在甘肃省漳县北部、漳河两岸。面积123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岔,人口2570。镇区位于烟坡沟、郗家沟、杂寸沟三岔口处,故名。明设三岔驿,1912年改名三岔镇。1949年改设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2000年复置镇。产小麦、胡麻、中药材等。主产粮食。是县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殪陇、殪文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涌水

    长江北枝津。自今湖北荆沙市沙市区南分长江水东流,至洪湖市西境复入长江。《左传》:庄公十八年 (前676),“阎敖游涌而逸”。即此涌水。古水名。约起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南,分长江水东流,下游仍入长江。久

  • 南顿县

    ①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即今河南项城市西南南顿镇。《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顿迫于陈,其后南徙,故号南顿。” 西晋惠帝时为南顿郡治。北齐改为和城县。隋大业初复为南顿县,属淮阳郡。唐武德六年 (6

  • 春秋鲁卞邑。卞庄子食邑于此。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二里卞桥。《春秋》:僖公十七年(前643),“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季武子取卞”。即此。西汉置卞县。古邑名。春

  • 仵城郡

    一作伍城郡。南朝梁置,属楚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县北。东魏移治城阳县(今信阳市东北),属西楚州。北齐废。

  • 沅潭市

    即今湖南临湘市北三十六里源潭镇。《清一统志·岳州府二》 “聂家市”条下:“又沅潭市,在县(治今岳阳市东北陆城镇)东五十里。”即今湖南省临湘县北沅潭。清属岳州府。

  • 旧司坪

    在今湖南凤凰县北五十四里三拱桥乡(旧司坪)。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据岩临流,山路险仄,为营路旁生苗大寨”。

  • 沙河砦

    即今广西博白县西南七十里沙河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为沙河寨巡司。

  • 铜鞮山

    一名紫金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四十里。《魏书·献文六王传》: “后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鞮山。”即此。县西三十里尧山,唐亦曾改名铜鞮山。又称紫金山。在山西省沁县西南。即晋代铜鞮邑所在地。北魏彭城王勰从孝文

  • 杨坊寨

    南宋绍兴二年(1132)置,属邵武县。在今福建邵武市东北。元有巡司驻此。明洪武十一年(1378)废。

  • 翁松关

    明置,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翁松关在 “ (卢山长官司) 司西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