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州
唐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广西上思县东南隔江,峙武岭之南。北宋属邕州左江道。元属思明路。明洪武初废。二十一年(1388)复置,属思明府。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广西卷:上思州“以上思江名也”。弘治十八年(1505)改属南宁府,迁治今上思县。清光绪十八年(1892)改为上思直隶厅。
唐羁縻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东南。属邕州羁縻。辖境相当今上思县地。元属思明路。明属南宁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迁治今上思县。清属太平府,光绪十八年(1892年)改上思厅。
唐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广西上思县东南隔江,峙武岭之南。北宋属邕州左江道。元属思明路。明洪武初废。二十一年(1388)复置,属思明府。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广西卷:上思州“以上思江名也”。弘治十八年(1505)改属南宁府,迁治今上思县。清光绪十八年(1892)改为上思直隶厅。
唐羁縻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东南。属邕州羁縻。辖境相当今上思县地。元属思明路。明属南宁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迁治今上思县。清属太平府,光绪十八年(1892年)改上思厅。
亦作臼口镇。即今湖北钟祥市南六十八里旧口镇。民国设县佐。在湖北省钟祥市南部、汉水东岸。面积201平方千米。人口10.6万。镇人民政府驻旧口,人口1.1万。本名臼口,臼谐音旧,故名旧口。建国初为旧口区,
在今山西应县东南。《清一统志·大同府》:石峪水“在应州东南三十里。有大石峪、小石峪二水,合而北流,径州城东北,又北合浑河,入桑干河”。
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三十里下博乡。《元和志》卷17:“以泰山有博县,故此加‘下’字。”东汉属安平国。北魏移治今深州市东,属长乐郡。北周建德六年(577)复还旧治。隋属信都郡。唐属深
亦作巴补、巴普。西辽属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西南纳伦河北岸。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上:八普城“西瓜大者五十斤,长耳(按:指驴)仅负二枚,其味甘凉可爱”。
1914年由西南路道改置,属吉林省。治长春县(今吉林长春市)。辖境约当今吉林舒兰、吉林、永吉、桦甸、靖宇以西,前郭尔罗斯至德惠三台镇段松花江以南,长岭、长春、伊通、盘石以北地区。1929年废。1914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西汉武帝时开凿。自今陕西澄城县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今大荔县西仍入洛水。渠经商颜山(今名铁镰山)下,土松渠岸易崩,乃凿井在井下开渠通水,长十余里。历十余年始通。《史记·河渠书
元大德九年 (1305) 改平阳路置,治所在临汾县 (今山西临汾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灵石、和顺县以南地区。明洪武元年 (1368) 改平阳府。元大德九年(1305年)因地震以平阳路改名,治临汾县
又作干崖甸。宋大理置,属腾冲府。在今云南盈江县东三十里旧城。元改镇西路。赖,又作额。大理置,治今云南省盈江县东北旧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置镇西路。
又名末岛。在今山东省长岛县北,大钦岛之北。清《乾隆内府舆图》作小钦岛。
五代汉乾祐三年(950)楚王马希广置,属长沙府。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县东九十里龙骨市。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