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引山
旧称东永。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北东引岛。清《乾隆内府舆图》:连江县东北有东引山。
旧称东永。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北东引岛。清《乾隆内府舆图》:连江县东北有东引山。
又名辅渠、六渠。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左内史兒宽主持下,于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道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约起自今陕西淳化县西南,至泾阳县西北云阳镇北。唐元和中尚有存留。又称六渠、辅
战国魏邑。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水经·洞过水注》 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前361),“与邯郸榆次、阳邑”,即此。汉置阳邑县。古邑名。战国魏邑。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古本竹书纪年》:周显王八年
在今湖北竹溪县东南。《元和志》卷21上庸县:长罗山“在县北四里”。《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上庸山”条下:长萝山“以山势延蔓,如垂萝然”。
即今浙江桐乡市东南屠甸镇。清光绪 《桐乡县志》 卷1: 屠甸市镇 “旧名石人泾,在千金乡,县东南十八里。相传寂照寺有二石佛,由海中浮至,以是得名。有谓为屠岸贾故里者,说殊不经,然有屠庵及屠家板桥,则地
一名走马寨。在今山东即墨市东北。《方舆纪要》卷36即墨县:走马岭寨“在县东北九十里”。《清一统志·莱州府二》:走马寨“旧有城,今废”。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德州。治所在今山东陵县北三十二里赵宅乡。大业初属平原郡。唐属德州。北宋景祐元年 (1034) 移治长河镇 (今德州市)。蒙古宪宗三年 (1253) 升为陵州。古县名。隋
唐武德四年 (621) 分信安县置,属衢州。治所即今浙江江山市。《元和志》 卷26: “县南有须江溪,因以为名。” 武德八年 (625) 省。永昌元年(689) 复置。五代唐长兴二年 (931) 吴越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宣城郡置,治所在宛陵县 (大业初改宣城县,今安徽宣州市)。《寰宇记》 卷103宣州: “盖取郡号以为州名。” 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南,郎溪、广德以西,旌德以北,东至以西地。
亦作身弥岛。在今朝鲜宣川县南海中。《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西弥岛“在司东南海中。天启中,毛文龙言:西弥岛相连有三山,周广二百余里,中云从山前西弥岛,后珍珠岛, 与朝鲜国境铁山城相近”。
①在今浙江德清县东。《方舆纪要》卷91武康县:云岫山“在县(治今武康镇)东十里。有烟霞坞、林麓之胜,冠于境内”。②在今广东高州市西北境。《舆地纪胜》卷117高州:云岫山“在信宜县北(西)七十三里。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