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群岛
中国南海诸岛中最北的群岛,属广东省。由东沙岛和南卫滩、北卫滩等岛礁组成。历代为中国通往吕宋等国的交通要冲。清谢清高《海录》“小吕宋”条云:“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东,故呼为东沙。”
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北的群岛。属广东省。位于汕头以南约260千米。《海录》:“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东,故称为东沙。”包括东沙岛(1.8平方千米)和南卫滩、北卫滩等。为珊瑚岛、礁。沿海产海龟、墨鱼、海参、海人草等。地处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门户,海空交通要冲。
中国南海诸岛中最北的群岛,属广东省。由东沙岛和南卫滩、北卫滩等岛礁组成。历代为中国通往吕宋等国的交通要冲。清谢清高《海录》“小吕宋”条云:“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东,故呼为东沙。”
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北的群岛。属广东省。位于汕头以南约260千米。《海录》:“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东,故称为东沙。”包括东沙岛(1.8平方千米)和南卫滩、北卫滩等。为珊瑚岛、礁。沿海产海龟、墨鱼、海参、海人草等。地处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门户,海空交通要冲。
简称余科或鱼科土司。清雍正六年(1728)置,属打箭炉厅。治所在今四川道孚县北甲宗乡(旧鱼科乡)。宣统三年(1911)改流,归道坞委员管辖。
即石境山。在今浙江临安县城南。宋避太祖之祖赵敬讳,改称石鉴山。
一作。殷武丁时方国。周为荀国。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殷墟书契前编》8·3·8片:“至,我又事”;《殷虚文字乙编》1811片:“至8
又名琅山、 浪峤南屿。 即今台湾省本岛南部恒春半岛。 连横 《台湾通史·抚垦志》: “琅在台之极南,或作郎娇,番语也,归化之番凡十八社。”清光绪元年 (1875) 置恒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唐武德七年
南朝梁大同六年 (540) 析海虞县置,属信义郡。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南。隋开皇九年 (589)移治原南沙县城 (今常熟市西北五十里)。大业初属吴郡。唐武德七年 (624) 又移治海虞城 (今常熟市),
即今甘肃陇西县西北首阳乡。《明史·地理志》 陇西县: “西有首阳山,上有关。”
即今甘肃岷县东北梅川乡。《明一统志》卷37岷州卫: 梅川寨 “在卫城东北三十里”。
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龙江东岸姚渡镇。清道光 《龙州府志》 卷2: 姚家渡在青川县丞“东二百八十里”。
或作余无戎、余吾。在今山西屯留县西北三十里。《左传》: 成公元年 (前590) 春,“遂伐茅戎。三月癸未,败绩于徐吾氏”。